为什么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从此以后就不如其他诸侯了?

大侃历史


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国事,轻信善于阿谀奉承的虢石父,贪恋宠姬褒姒的美色,整日不思进取。最终西戎进犯,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曾被废黜的太子姬宜臼受诸侯拥立,是为周平王,并迁都洛邑,建立东周。时言: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东周天子再不复昔日“天下共主”的威风,东周沦为末流小国。那么为何周平王只是东迁洛邑,却导致之后的周室远不如诸侯呢?

一、百年盛衰,非平王一人之功过

东西周共存七百九十年,从天下推崇的“天子”,到瑟瑟发抖“阶下囚”,周朝百年盛衰,并非周平王一人之过也。其父周幽王无道,废长立幼,废黜王后申后立褒姒为王后而使得申国申侯不满,于是申侯引鄫国、戎狄灭西周,尽管周平王东迁,但中原“天子”却被蛮夷一般的戎狄所败,周室的威信在诸侯中下降到冰点。东周虽存五百余年,却再没有出现一个中兴之主,所以灭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二、小国崛起,王畿无依

王畿,古指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西周时指镐京及周围由周王直接统治的直辖区域,东周时指洛邑及其周围由周王直接统治的直辖区域。西周初年,周武王广封诸侯,同时采用太公吕尚之计,使得“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周王室坐拥丰镐二京、洛阳盆地、关中平原等地,沃野千里,物产阜盛,乃是天下最大的诸侯国。为了牢牢掌握控制大片领土,武王采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分封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为诸侯,这些诸侯国也起到了拱卫王室的作用,西周成为最强诸侯国。

然而周平王东迁后,放弃了大片被犬戎占领,无力夺回的土地,周王朝仅仅拥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方圆只有六百余里,地窄人寡,与方圆数千里的大诸侯国相比,它只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而已,周王朝因此大大衰落。甚至为了夺回部分故土,周平王不得已提升秦襄公为诸侯,将被西戎占领的岐山以西土地赐给他,秦人为了这张“空头支票”又死了不知道几代人,终于称霸西戎。而东周也好不到哪里去,周平王迁都是避犬戎之祸,然而洛邑位于天下之中,四面被围,为四战之地,没有什么可以倚仗的关隘,东周又无束缚诸侯之力,因此在连年的兼并战争中东周又失去大片土地,至周赧王时,王畿被韩、赵一分为二,东、西周公分而治之,周天子徒有虚名,东周也是有名无实了。

三、既非正统,礼乐皆废

为谋划周王朝的长治久安,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在两次平乱,以藩屏周,等到天下大定后,决定制礼作乐,据《尚书大传·康浩》称:“周公将作礼乐,优游之,三年不能作,君子耻其言而不见从,耻其行而不见随”。何为“礼乐”呢?“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宗法制”孕育而生。

“礼乐”自周公起,也因他的后代而乱。周幽王因宠爱褒姒,废贤德的王后申后及申后所生太子宜臼,改立宠妃褒姒为王后,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申后之父申侯不服,于是联合缯国及犬戎进攻镐京,野蛮的犬戎大肆杀掠,杀死周幽王劫掠镐京而去,申侯缯侯许文公等立宜臼为周天子,周地百姓及王公贵族立余臣为周携王。携王是周室所立,而平王是与周室为敌的申国为立,所以说周携王才是正统。而周平王与东周却成了“谋权篡位”,维持了百年的宗法、礼乐制度被周王室自己打破,束缚诸侯的枷锁被打开,因此天下诸侯都不再尊周天子为“共主”,周室势力成日薄西山之势,垂垂危矣。

四、外无肱股,内缺兴主

周幽王死后,申侯、鲁侯立原太子宜臼为平王,虢公翰在携地拥立王子余臣为携王,周王室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周平王勾结鲁国、许国、申国、犬戎袭击周室,靠“弑父”夺位,为周人不齿。而拥立平王的鲁侯也不是什么好人,当时鲁国为了削弱周室实力,需要一位不得人心的、易于控制的周王,于是两人“一拍即合”,上演一出“大戏”。此后周平王为了夺得正统,使晋文侯杀了周携王,还将周室的根基之地关中平原赠与秦国,并率王室东迁洛阳以求得晋国、虢国保护。晋国、虢国等乘机发动战争,兼并土地而平王也不加阻止,周王室从此一蹶不振。春秋时,列国竞相争霸,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看似是“勤王”,实则是炫耀武力,压制诸侯,使得周室朝中与诸侯内再无肱股之臣。

东周五百余年,也曾有国君想要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其中最典型的一位莫过于周平王之孙周桓王。周桓王为东周第二任君主,为了压制做大做强的郑国、晋国,便使武力伐之,干涉两国之政,对晋之战周胜,立晋哀侯为君,又无礼于郑,压制卿大夫郑庄公,因此周、郑交恶。繻葛之战周大败,郑国将领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周天子的权威因此荡然无存。而桓王之后,东周王室内部又出现了多次内乱,国家动荡,王畿萧条,周王室实力大大削弱,东周历代天子只能勉强支撑残局,苟延残喘。

周平王迁都洛邑,实数无奈之举,周王室衰微,已经是积重难返了。东周自平王始,相比包括他在内,也有不少以“匡扶周稷”为己任的明君在世,然而东周丢掉的东西太多了:富庶的关中平原、为周服务的礼乐制度以及天下黎民百姓之心,历朝历代都摆脱不了百年盛衰,东周君王想要复兴西周时周王室的霸业,然而内无贤臣良将,外有各路诸侯虎视眈眈,灭亡早已成必然之势。


邓海春


周平王迁都,是周王室衰落的结果,不是周王室衰落的原因。

“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从此就不如其他诸侯了”——这属于因果倒置的说法,把因果关系搞反了。



众所周知,周朝不是于秦朝之后的那种大一统式王朝。由于周王室先天实力不强,再加上当时生产力落后,所以周天子统治方式不是中央集权,从上至下授权的统治模式,而是靠“宗法制”+周天子相对较强的实力。

所谓宗法制,就是周天子认识到自身实力不足以控制整个中原,所以大封诸侯,让诸侯去外地建国,形成屏藩之势,拱卫王室。由于当时被分封的姬姓诸侯多,天下土地大部分都掌握在姬姓诸侯手里。所以在宗法制度之下,异姓诸侯无法动摇周天子和姬氏一族的统治地位。

当然了,光靠姬姓诸侯的拱卫也不行。毕竟姬姓诸侯也是有可能造反的。所以周朝在建国之初,周天子就把当时开发程度最高的两块富庶之地——关中平原和洛阳盆地,留给了自己。

也就是说,周王室虽没有占尽中原之地,但凭借关中平原和洛阳盆地的资源优势,周天子仍然可以因为在土地、人口、兵力对诸侯国的全方位优势,维持王室的统治地位。


不过由于是封建制度,各诸侯国和周天子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君臣关系和地方与中央的附属关系。

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周天子其实跟诸侯是一样的,他也是一个诸侯,只不过他是最大的那个而已。他也要通过后续的发展,继续保持对诸侯的实力优势。否则优势不在,诸侯就不服他了。

西周早期,周天子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周王室的优势始终都有。但是随着昏君上台,这种优势就逐渐不在了。

好,那么,昏君是从何时开始出现的呢?

是在周朝建国大约150年开始出现的。

公元前900,周懿王继位。这位周王在历史上的评价很低。由于他生性懦弱,导致周王室在他继位后,朝政日趋腐败,国势不断衰落,在与西戎的交战中屡屡吃亏。为了躲避西戎的入侵,他甚至选择了迁都,让周王室的威信大跌。(迁至现在的陕西兴平)

周懿王死后,他儿子周夷王也是昏君,由于夷王听信谗言,杀了齐国国君齐哀公(用大锅把齐哀公煮熟了),搞的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严重激化。一些异姓诸侯国,比如楚国就开始不听周天子的号令了(齐国也是异姓诸侯国),明目张胆的跟周天子对着干。


周夷王死后,继位的可不得了,这位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暴君——周厉王。

周厉王时期,由于厉王想改革,改变西周的权力结构,扭转西周的颓势。因而他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伤害了很多人的利益。

这些既得利益者不满厉王的所作所为,便鼓动国人暴动,把厉王赶下了台。(现代学者认为周厉王不是昏君,是有为之君,只不过因为改革过于激进被赶下了台)



周厉王被赶走后,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历史上称为共和时代。不过周公和召公也没有逆转王室的下滑,西周国势继续衰落。

在当时,由于没有天子了嘛。原本归属天子的财产,比如周天子的主力军团,也就是著名西六师,被王室近支诸侯纷纷瓜分。诸侯们就像打土豪分田地一样,疯狂的攫取王室财产。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后来导致西周灭亡的大祸害郑桓公。

PS:郑桓公能把王室的财产往自家搬,是因为他是周王室的卿士。也就是说,他有双重身份,他既是郑国国君,同时还兼任周朝的宰相。这种愚蠢的权力分配,其结果必然就是养了一堆“搬仓鼠”。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周平王东迁,郑国也跟着周王室一起东迁。当时的郑武公也是个厉害角色,即便是跑到洛阳了,他也没忘了继续薅周王室的羊毛。

公元前827年,周宣王继位后。由于关中平原的资源已经被近支宗室瓜分完毕。因此周宣王就不得不把重心挪到洛阳。(周宣王继位后,曾经想收回关中地区的控制权,但贵族们纷纷抵制,宣王害怕重蹈厉王覆辙,便不了了之)


周宣王振兴王室失败后,继位的周王的又是一个大名鼎鼎的昏君——周幽王。

关于周幽王,历史上对他的记载,最有名的就是烽火戏诸侯。有一些人认为,烽火戏诸侯是后世虚构的,不存在。但是不管有没有这件荒唐事,周幽王是被犬戎杀掉的,这是不能改变的历史事实。

周幽王死后,西周的历史结束。

从周懿王到周幽王,一共129年。在这一百多年中,我们可以发现:周王室的昏君可谓是前赴后继的出现。这些周天子对外不能遏制西戎的入侵,对内不能限制自己的叔伯子侄蚕食王室资产。周王室内外交困,这要是不衰落,都是见了鬼了。


周幽王被杀后,他的儿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

周平王继位的时候,周王室对关中地区已经完全失去了掌控。一方面,周平王无力抵御犬戎的威胁;另一方面,因常年的战争,关中平原从富饶之地被打成了残山剩水,不再适宜王室生存。最重要的一点,当时关中平原实质上已经被姬姓诸侯瓜分完了,周平王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因此,周平王继位之后,他才想要东迁。

注意了,不是周平王想迁都,而是现实情况逼得他不得不迁都。这就好比鸠占鹊巢,自己的家被别人占了,除了搬家,别无选择。

迁都之后,周平王起初很有进取心。他希望重塑王室的威望。但是两个原因制约他的发展,导致他振兴王业的举措最终破产。

这两个原因的第一点是周平王得位不正,他是靠坑死周幽王才上位的,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极坏的影响,诸侯们都不愿意搭理他。

第二点就是周平王的能力不够,他是文的也不行,武的也不行,完全就是个庸人。空有想法,但完全没有执行力。



由于周平王也跟西周晚期那些昏君一样,所以东迁之后,周王室的颓势一点没变。诸侯对王室的蚕食也一点没变。

这就等于说,周平王东迁之前,姬姓诸侯跟周天子在关中抢地盘。东迁之后,姬姓诸侯跟周天子在河南抢地盘。模式没有变,只不过地点变了。这样一来,周王也就根本没有复兴的可能性了。

周平王死后,继位的周桓王更无能,诸侯对王室的蚕食更厉害。比如周王室在洛阳的机动部队,也就是东八师,就在周平王死后被诸侯瓜分了。

军队都没了,周天子还怎么振兴?

周桓王死后,周王室的国力越来越弱,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小。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形同虚设。它是既不能号令诸侯,也不能保护诸侯小国。

但是,作为一个封建制的社会,天下也不能没有周天子这张名牌。所以后来齐桓公横空出世时,就依管仲之策,打出“尊王攘夷”的称号,名义上是替周天子维护秩序,实际上是取代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而周天子的权威也就彻底的沦丧了。之后的天子虽然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只是一个二等诸侯国的国君。


Mer86


周王迁都是西周王朝衰落的结果,而不是迁都才衰落。

自西周发生“国人暴动”后,被驱逐的周王客气他乡。这件事的本身说明王权受到极大的挑战,周王室虚弱的表现。客死他乡的周厉王之子周宣王在位期间国力曾得到一定的恢复,但他主持的对外战争导致周朝精锐丧失,“料民”便是周宣王的补救措施。之后的周幽王很是陷入后宫继承人斗争中,结果诸侯申侯引外敌攻破了镐京,幽王被杀。至此西周可以说是国力大伤,周平王成了天子,但已不能抵抗外敌的入侵,所以他才决定东迁。


夜读历史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说明一点,周平王迁都洛邑,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否则谁闲着花这么大力气从西迁到东?完全就是因为被迫的。怎么回事呢?这说来就话长了。



这得从周平王老爸周幽王说起,说到周幽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薄自己的美人褒姒一笑,他不惜在点燃烽火,诈称有戎族入侵,召告天下诸侯火速前来救援。结果诸侯带兵急急忙忙赶来,褒姒是笑了,可是诸侯们却意识到自己被耍了,久而久之,他们就打定主意再也不来了,结果就跟“狼来了”故事一样,犬戎入侵,即使点燃烽火,诸侯们也以为周幽王是耍他们,后来你们应该都清楚,镐京城破,周幽王被杀,天下震动!


不过好在周幽王儿子周平王还幸存,在外公以及一两个诸侯的帮助下,周平王重新建立政权,只不过镐京是不能待了,谁也说不准犬戎下次还会不会来?与其担惊受怕,还不如远离这是非之地。于是就将国都迁到了洛邑,而这一迁也就标志着周王朝对天下诸侯的约束力渐渐消失。


想想看,周天子都被犬戎杀了,王朝也覆灭了,虽然又重新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但其天子的威慑力不在了,原来周天子是这么不堪一击,难保这些诸侯没有其他心思,加上这次的迁都,意味着原来那个“强大”的周王朝不在了。

地域狭小的洛邑,你说还有什么发展前途?我想,也只有一个周天子的名号。


青史回声


划重点:周平王动迁不是主动的,而是被迫的。

历史上平王东迁这件事可不是人家周平王愿意的哦:完全是因为老家镐京呆不下去了,这才不得不跑路跑到洛邑呀!


那为什么周平王在镐京呆不下去了呢?在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流传范围之广,简直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说是西周末年,周幽王荒淫无道,居然妄图通过频繁撒谎点燃烽火台来召唤诸侯救驾,从而取悦宠妃褒姒一笑,结果诸侯多次被耍之后,等到犬戎真的来了,周幽王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然后就被干掉了,褒姒也被犬戎抢走了...

这个故事的男主角周幽王就是该问题周平王的爹地,准确来说,是周幽王和王后的爱情结晶。那么,是不是因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的周室衰落呢?这当然不是,其实这就是个故事,大家听完之后笑笑也就罢了。

历史的真相

历史的真相从来都是残酷的,如果仅仅是因为周幽王不诚信从而导致周室衰落,那么,无法解释为何周平王之后的整个东周再也无法重整河山,再者说了,这个故事最多也就骗骗小孩子,成年人都很清楚,这个所谓的诚信问题根本不可能成为西周灭亡的全部原因。

在周幽王继位之前的周王朝,已经沿袭了好多代周天子了,但是周天子的地位和周朝初年比起来,早就是下降了许多,甚至早在第四代周天子的时候,就有周昭王征伐南蛮不归(淹死了),至于第五代天子周穆王,更已经是“荒服者不至”了,之后的周厉王更是直接被国人驱逐过,周室衰落基本已经是一个固定的趋势了。

而周幽王,无疑是加速了整个衰落的过程,且在加速的过程中,周幽王带头破坏了周朝天下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则制度——宗法制。

什么是宗法制

西周初年设置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一对互为表里的制度,周朝为了贵族之间的团结,强行制定了这么一个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以血缘亲疏远近来划分等级的宗法制,这么做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继承方面的矛盾——王位就是嫡长子的,你得不了也别气,这就是上天的意思,谁让你不是嫡长子呢?

但是,周幽王打算带头破坏这个当初由周天子制定 的制度了,因为他喜欢一个人——褒姒。而褒姒不是王后,所以褒姒生下的孩子就不能被称之为嫡子,而王后已经有一个嫡长子了,所以,很明显,下一任天子一定不可能是褒姒的儿子。

周幽王于是下令废太子、废王后,以自己的权威凌驾于祖宗制度之上,也就是所谓的强行掀桌子。他是当代周天子,他要真打算强行掀桌子,嫡长子太子和王后是无奈的 ,可是,万事无绝对,王后还是有娘家人的!

王后的父亲是申国的国君,而申国世代与周天子联姻,所以申国国君非常恼火,面对周幽王这种近似于无赖的掀桌子玩法表示了强烈的不满——申国也掀桌子了。

申国国君内心:不就是掀桌子吗?那大家都别玩咯!(申国国君联合了塞外的犬戎,来了一场漂亮的里应外合,周幽王的镐京成为了齑粉。)

失控的犬戎

但是很糟糕的是,镐京变成齑粉这件事并不是一开始申国国君的计划范围,他本来只打算教训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女婿天子,恢复女儿外孙的本来身份就可以了——虽说是掀桌子,可从来就没想过把屋子都拆了。

很明显,这完全是因为申国国君没有充分考虑到塞外的犬戎的真实想法,所以,申国国君很快就能发现——犬戎失控了。

缺乏调控的犬戎是彪悍的,申国国君自己也在这场混乱中丧生,至于周幽王、王后、褒姒以及褒姒的孩子,也不例外。

然而,有人逃出来了。

是那个本该正常做下一任周天子的嫡长子,他福大命大,居然在秦人祖先的帮助下逃出生天,为了感谢这位有功之臣,同时再也不敢回到老家的这个倒霉的嫡长子大手一挥,允诺将已经沦陷的老家关中一带尽数赐予这位功臣——这就是后来的秦国。

总而言之,倒霉的嫡长子为避犬戎之难,于公元前770年不得不迁都洛邑,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周平王在洛邑很不快乐——因为很多诸侯不愿意承认他的天子位,认定他没有资格。别忘了,你爹周幽王可是废了你的太子位的,且就是因为你,周幽王才被犬戎杀掉的啊!周平王某种意义上是弑杀君父的凶手啊!

周平王有办法吗?当然没有办法!到了洛邑之后,政令再也没有太大的号召力,就连郑国也多次欺凌周王室,最后在内外交困中度过五十年,于公元前718年黯然去世。

总结

所以为什么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从此以后就不如其他诸侯了?当然是因为周平王的身份非常尴尬,同时又因为周王室在镐京陷落之后丧失了全部的军事威慑力量,几个方面集合起来之后,才会有东周平王东迁——春秋的开幕。


戴老师讲历史


事实是周平王就算不迁都,周天子一样不如其他诸侯,周天子是不是比得过其他诸侯,与迁都没有本质关系。

没有永恒的强盛,也没有永远的软弱,任何朝代的发展都是一个呈抛物线般,由弱转强,再由强转弱的过程,而抛物线顶点,就是这个朝代最强盛的时期,抛物线的底端,则是朝代的衰弱期。

西周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就是“成康之治”时期,也就是周成王和周康王主政的时期,由于政治稳定、国力富足、军力强盛、制度安邦,诸侯臣服,四夷来华,呈现一片安定繁荣的景象,成康之治也成为整个周朝近800年国祚最强盛的时期。

周朝之所以有成康之治的强盛,根本原因还是周公摄政的功劳,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在周武王去世后,辅佐年幼的周成王,由于周成王即位时年幼,由周公代为执政,之所以说周公是成康之治的功劳,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周公制定了一系列安邦定国的制度。

比如说礼乐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等等,在周朝立国之初,这些制度非常明显稳定了周朝的统治,让各诸侯国各施其责,各就其职。

然而成也制度,败也制度,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周公制定的制度基本上是保持不变的,于是越向后,时代的发展与旧时不变的制度产生的矛盾就越大,比如分封制,周天子以分封制为治国之根本,以土地作为分封之实物,然而可分封的诸侯是无穷多的,土地却不能无限供应。

于是出现一个现象,周天子为了维持自已的统治,不断的分封,让诸侯国不断向自已进贡,分到最后,土地越封越少,导致周天子直辖的土地越来越少,而诸侯国却因为不断的兼并战争,吞并小诸侯国,实力却越来越大。

不仅仅是公封制也了问题,礼乐制度也了问题,诸侯们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不愿意尊守礼乐制度了,开始的丛林规则和弱肉强食,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这样,礼乐开始崩坏,统治开始出现裂痕。

还有井田制也出问题了,井田制相当于远古时期的大锅饭,井田有公田和私田,种地者不仅要种私田,还要种公田,还要向领主上交绝大部分的赋税,发展到最后,没有人愿意种公田,制度就崩溃了。

由于制度的不断崩溃,周朝从武王立国、周公摄政、成康之治到昭王南征、国人暴动、幽王乱政,周王朝已经严重衰弱。

周幽王就是周平王的父亲,周幽王在位期间干了不少荒唐事,比如著名的峰火戏诸侯为博褒姒一笑,但最严重的一种荒唐事还导致了周幽王因此而丧命,这就是周幽王的废长立幼。

长就是周幽王的长子周平王宜臼,幼就是周幽王宠爱的王妃褒姒的儿子伯服,周王朝可是嫡长子继承制,连天子都开始藐视制度了,就更别说诸侯们了,周幽王的这一举动直接激起了千层浪。

于是太子宜臼就逃到他外公申侯那去了,申侯一了解情况就相当生气,联合缯国和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攻进当时的都城镐京(今西安),杀死了周幽王,掠走了褒姒,申侯改立自已的外孙太子宜臼为周天子,这就是周平王。

原本周王室已经衰弱不堪了,从周初的拥地千里,天子六军,到周平王时代的仅有镐京和洛邑(今洛阳)附近方圆数百里的土地,军队也衰弱得直系部队全军覆没,就连迁都还是靠着其他诸侯国的协助才完成。

周平王迁都加速了周王朝的衰败,直接导致了几大后果:

1、周王室控制的土地进一步减少。

原本归属周王室的的镐京,在周平王迁都之后,疏于管理,再加上鞭长莫及,逐渐被秦国占据,于是周王室只剩下洛邑及附近的土地,周天子所拥有的土地又减少了一半。

2、引发周朝历史上唯一的两王对峙。

周平王在申侯等人拥立即位为周天子后,原来周幽王的旧臣虢石父并不甘心失败,反而拥立了周幽王的弟弟余臣为周天子,这就是周携王,一时之间,周朝出现了两个天子,互相争权,彼此争斗。

原本就已经衰弱不堪,现在又是雪上加霜,并且这情况还维持了十年之久,这十年,天下的诸侯国也迅速站队,一部分诸侯国拥立周平王,比如郑国、晋国,另一部分诸侯国及原来的王室贵族及周地百姓拥立周携王,天下由此分裂,这也是周平王迁都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躲避原周王室的竞争。

由于周平王是借助外来势力取得周天子之位的,而周携王却是王室贵族及百姓拥立的天子,按照正统来说,周携王才是正统,周平王是靠造反当上的天子,但不幸的是,晋文侯为了削弱周王室,故意支持周平王这个傀儡,率军杀死了周携王,于是周王室回归一个天子的时代。

而这个时候,周王室的存在,已经沦为了一个傀儡,强大的诸侯国都开始把控制周王室作为自已争霸的结果,于是就有了齐桓公和管仲的“尊王攘夷”,于是开始了春秋战国,开始了诸侯争霸和战国时代,直到秦国统一天下。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首先纠正一下,迁都不是周天子权利旁落的主要原因,那迁都到底有什么原因呢?周平王为何到后来还要依附诸侯。

周平王迁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忌惮犬戎族,犬戎族推翻西周,了解了长安的行军图,方便作战,攫取更多的权利。

第二,长安已经被战争弄的面目全非了,如果重建的话,需要很多财政支出,但是这时候的周平王,在财政还要依赖诸侯,越来越多的诸侯不在纳贡了,所以要重建的话很费钱,而且经过西周灭亡的那一战,中央军损失惨重,要进行进一步的组织军队需要资金,所以重修长安不如招兵买马,毕竟王室实际控制区域很小,王军力量也比较弱。

第三,到了洛阳,可以依靠晋国,离诸侯国更近,可以依托晋国,发展实力。

第四,摆脱外祖父的影响,害怕历史重演。

其实在他父亲烽火戏诸侯的时候,周天子的威信就一落千丈,那是个转折点,从此王室衰微已经成为了趋势,而不是这迁都才导致周平王王权旁落,导致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老刘品读历史


首先要说一下西周是实行分封制,把土地分给宗室和功臣。古代交通和国力的制约难以撑控那么多的地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天下,将土地和人民封给王族、功臣和贵族。一开始封了七十一国,王族占了五十三。荀子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统称为诸侯,也就是说封邦建国。按爵位大小分封土地人民。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 周天子实际撑控的地盘当然是最大最好的,周天子实际撑控的地盘是公侯的十倍以上。周礼也有讲到王畿千里。除了地盘外,周天子拥有的军队也是多过诸侯的。所以说西周的力量是凌驾于诸侯之上的。《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也就是说周天子有军队七万五千人、大国三万七千人、次国两万五千人、小国一万两千五百人。



西周一开始直接撑控的地盘是宗周(以镐京为中心,即后来的秦国关中。)成周(以洛阳为中心,即原来商朝的统治地盘中心)所以西周的军事国力都是凌架在诸侯国之上的,何况当时三分二的诸侯国都是周王室。所以说周王室的地盘是最大的,而封国的地盘是很小的。周平王东迁的因为是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镐京,周幽王被杀。太子宜臼继位为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周平王东迁后并没有知耻后勇收复失地,反而封给秦襄公。因为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到洛邑,也是护驾有功。周王平把宗周的地都封给他。其实就是空头支票,因为那些地方都让犬戎占着。史记: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就是说周王平把宗周的地都给秦襄公了,但让秦襄公自己去打。然是秦国数代百年时间几乎都在跟犬戎打。 因为丧失宗周之地,东周地盘人口大幅减少。



西周建立一开始分封了七十一国,之后无论是还是不断的分封。必竟土地是有限的,这时西东周实际撑控土地将越来越少。 举几个例子据史记:1以河内地与晋2考王封其弟于河南3乃封其少子於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到了春秋时至少有一百七十多个诸侯,比西周初的七十一多了两倍多。 周王室土地越来越少,自然人口军队也越来越少。诸侯的地盘征反而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实力就越来越强。一些诸侯实力在西周时就在不断扩大地盘,所以诸侯越来越强。在西周末年一些诸侯的实力已经不弱于周天子,丢失了宗周之地就更不如诸侯。在西周时诸侯就已经在扩张地盘,春秋时就更加肆无忌惮。西周时诸侯主要是通过征伐夷和周子天授权征伐,两种扩充实力。东周时诸侯自征征伐,周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华夏文明向四周扩张

西周时周天子直接掌管的是宗周成周,其他地盘就封给王室、功臣、贵族。目的就是让他们拱卫周天子。当时东边有东夷、淮夷、越即山东、徐州、江苏、安徽等一带。齐国、鲁国、吴国、越国、楚国就是向这些地方扩张。南边有南蛮,即今湖南、湖北一带。楚国向这些地方扩张。所以楚国一直给中原诸国称为荆蛮、楚蛮。北方有北狄,即山西河北东北一带,赵国燕国向这些地方扩张。让赵国灭掉的中国山,就是白狄建立的。西边有西戎,即今天宁夏陕西、甘肃一带。义渠国就是西戎建立的。 因为诸夷跟周朝是有冲突和利益相争,周朝也是靠着周围的诸侯国挡住他们。诸侯国在跟诸夷征战中逐渐走向强大。


西周姜太公封为侯建国齐,地不过百里。还没到齐地,东夷就准备阻止姜太公就国。史记: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周成王时淮夷经常入侵,于是让齐国去讨伐。史记:淮夷畔周......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齐桓公时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诸候中谁受到诸夷进攻,齐国都会去救。如燕国受到山戎进攻,卫国受到狄人进攻。史记: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齐。卫文公有狄乱,告急於齐。 楚国一开始的爵位是子男,地不过五十里。史记: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楚国在西周时就敢称王,还把几个儿子都封王。后来又怕西周打他,又去王号。楚国跟蛮夷相争,从开始有爵位后一百多年从地五十里变成地千里。史记: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当时周天屋给楚国下命令好好看着南方。楚国在南方扩展地盘,成为地方千里的大国。史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於是楚地千里。 华夏文明从四周扩张,秦、赵、燕等国都是如此。例如山东以前是东夷。到了春秋末年已经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西周当时直接控制宗周,成周两块经济好人口众多的地方。诸候有义务向周天子进贡、定时朝见述职、随天子征伐、等。如果有诸候没有完成他的义务,那周天子就会问罪。《墨子》: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就是说诸候一次不来朝见就削爵,两次不来朝见就削减诸候的地盘,三次不来朝见就会派六师军队去打。师军队驻扎在成周,也就是洛邑。论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是问罪征伐诸侯只有天子才有这样的权力。但是必竟天下太大了,西周又要防备犬戎。所以有时候这些事就会让其他诸候替自己办。 西周周成王(周武王儿子)就给了齐国姜太公这样的权限。史记: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四百年后齐国伐楚,楚国讲为啥来打我。齐国回四百年前召康公授予太公征伐之权力。你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就是有罪。史记: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就是说我们征伐有罪的诸候是得到周天子的任命的。而楚国打别的国家,别的国家讲:吾无罪。楚国回答:吾蛮夷。史记:楚伐随。是也。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


诸侯征伐兼并他国:

自周平王东迁后东周衰弱,周天子已经不能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所以一些强大诸侯的诸侯就替周天子做了。周天子还不敢反对,但诸侯明面上还是给周天子一点面子。论语: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意思是周王室强大的时候,只有周天子有征伐问罪的权力。谁也不敢打破这个规则。周王室衰弱时,征伐的权力在诸候那里。所以齐晋等强国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征伐他国。本来像一些诸候不朝见、不进贡、擅自征伐他国等,应该是周天子召集诸候问罪讨伐。现在变成了齐晋等大国替周天子干了。例如召陵之盟,齐国召集了八个诸候国攻打蔡国和楚国。理由是楚国没有向周天子进贡,楚国服弱表示会进贡。 春秋初至少有一百七十个诸侯国,到了战国初期只有二十多个诸侯国。最主要原因是因为西周灭亡,而东周又衰弱根本镇不住诸侯。史记: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就是说因为东周的衰弱管不住诸侯,强大的诸侯开始兼并弱小的诸侯。齐、楚、秦、晋开始强大起来。诸侯纷纷起来争霸抢地盘。最为有名的是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霸有多种说法)还有很多国家都起来争霸。吞灭小国找一些过的去的理由师出有名就行,去讨伐他国而兼并。例如齐国灭郯国。理由:当年本公路过你们那里,你们没有好好招待我。到了后面理由也懒得找了。 这时诸候表面上还把周天子当回事,有的则是不当会事。



一些大国会盟讨伐其他国家还会表面上征求得到周天子的同意,有时还请周天子到场。其实就是逼迫周天子来。只有周天子才有征召诸侯的权力。现在齐晋等国做了,再者诸候也没有征召周天子的权力。所以史书给天子遮丑就讲天子到会盟的地方巡视。到了春秋末随着诸候实力越来越强大,已经连表面功夫都不做了。到了战国时齐、魏、秦、赵、燕、韩等相继称王、相王。称王是自称,如当年的楚国。但没有人认的。相王是互相承认的。这时就连最后的遮羞布都没有了。因为只有天子才能称王,诸侯只能是公、侯、伯等。标志着周天子权威的彻底消失。齐秦并强时还搞出东西二帝。

所以在春秋初期齐、郑、晋、齐、鲁、燕、宋、楚等国家的实力已经在东周之上。而东周不思进取只知道守着成周之地过日子,还在不断的分封,越封越小。东周丢失千里宗周之地,剩下的成周之地不过六百里。周平王把宗周之地赏给秦国,只是给秦国画了一个饼而已。秦襄公还是积极征讨犬戎,进攻到岐山让犬戎杀死。秦国用了二十年在秦文公时终于把地盘东扩到了岐山。史记: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秦宁公率军攻打盘居在关中中部的犬戎所建立的亳国,毫王战败逃往戎地。史记: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即长安一带,这时距离秦成为诸侯已经五十七年了。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桓王继位。东周连给周平王办丧事的钱都没有。还是向鲁国请求资助。继位的周桓王更惨,因为没钱下葬拖了七年。周桓王时跟郑国发生繻葛之战,给郑人一箭射中肩膀。周天子的威严不复存在。

春秋争霸时各国为了更好的在争霸中取得优势,纷纷进行改革。改革的内容主要以制度、经济、军事等,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例如齐国管仲、楚国孙叔敖、秦国百里溪等。战国时各国变法,其变法内容很多是跟春秋时各国改革有相同之处,只是进一步深化。比如齐国管仲改革内容之一,以劳受禄、受禄不过其功、案其功而行赏,案其罪而行罚。战国时魏国李克变法其中就有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是不是跟啇鞅在秦国变法的军功制类似。魏国李克的平籴法,就是为了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这一政策历朝历代都贯彻。而早在李克之前管仲就有平准的政策,即平衡粮价。


小鸿哥


天子之所以为天子,天下共主,是因为他有别的诸侯没有的权力、威望和实力,这三个东西其实三位一体,一体三面。平王东迁前,发生了烽火戏诸侯,以及太子的舅舅联合犬戎攻破周国都杀周王一系列政治军事事件,极大的损毁了周王室的权力威望和实力,而平王东迁,正是周王室实力衰微的最明显的标志,天子既然蒙灰自然有地方诸侯要蠢蠢欲动,取而代之,这就拉开了春秋300年的争霸战争。注意这个时期的战争不论是兼并也好,灭国也好,都是为了争霸,也就是争夺霸权,达到周王那样的权势威望和实力而已。但是到了战国时代,战争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以前的争霸战争变成了统一战争,也就是目的是要消灭所有对手,中华大地只有我一个政权存在的目的。之所以有这样的转变,在我看来是法家思想家的主张。不论后世如何看待先秦法家,最起码有一点正是法家思想支持者的大秦,首次奠定了后世中华版图的基础,这是他积极的历史意义,我们必须要予以承认和肯定。因为在此之前,中华大地是个松散的联邦制国家,而从大秦开始,奠定了后世大一统的帝国制,实现了国家形式的剧烈变革。而不论国家形式如何变化,天子之权、天子之威、天子之实力却是天下人向往的东西。而平王东迁,就标志着周王室实力威望的衰微,而其他诸侯可凭借实力威望取而代之,成为群龙之首。而从这以后,周王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恢复到西周当年的最鼎盛期,而且还又分裂成西周东周两个小国,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乾坤正法79859246


天子之所以是天子,有三个必备条件:其一、名正言顺;其二、诸侯拥护;其三、军队强大。周平王得位不正,他有弑父的嫌疑,周幽王死于戎人之手,而戎人是申侯引进来的,申侯用戎人杀幽王的目的是保护周平王。由于周平王是申侯所立,而申侯是弑王者,故天下诸侯不承认周平王的正统地位。周平王无法击败戎人,迁都以避戎祸,迁都是百姓没有迁走,又是诸侯护送到洛阳的,因此周平王的财力不强,军队不强。

周幽王因宠爱褒姒,废贤德的王后申后及申后所生太子宜臼,废长立幼,改立宠妃褒姒为王后,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申后及太子宜臼被迫出奔至申国。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联合缯国及犬戎进攻镐京,野蛮的犬戎大肆杀掠,杀死周幽王,劫掠镐京而去,申侯、缯侯、许文公等立宜臼为周天子,周地百姓及王公贵族立余臣为携王。携王是周室所立,而平王是与周室为敌的申国为立,所以说周携王才是正统。郑武公联合郑国、卫国、晋国的军队进入关中,意图击杀周平王这个伪天子。

周平王以允许秦人立国代价,让秦襄公出兵击败戎人大军。申侯以提高郑国、卫国、晋国三国的爵位为条件,让三国反戈周携王,拥立周平王。王位的继承,一般诸侯是不能决定的,周制规定立嫡长子为君,嫡长子死,则依次立之。周平王和周携王均为诸侯所立,周平王为了争取诸侯的支持,甚至破格升级诸侯的爵位,秦国由附庸升为伯国,郑国由伯国升为公国,卫、晋二侯国升为公国。另外两王并立的时期,平王居申国,携王居虢国,戎人占镐京,因此天下诸侯有九年时间没有朝拜天子。

周平王成为天下唯一的王后,镐京残破无法居住,戎人大军不是周王室能击败的,为了避免像父亲一样死于戎人之手,周平王号召诸侯勤王东迁。周平王东迁,迁的只是王族、贵族、诸侯,丰、镐二京的百姓都没有迁走,到了中原后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关中八百里赐给了秦人立国,王室控制之下的领土不断被强大的诸侯蚕食,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土地、人民、军队是一个天子的基础,三样都少且弱的天子能得到人的尊重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