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共和國發展最有力的見證

從古之薊城到唐之幽州,從元之大都到明清帝京——

3000餘年的建城史,800餘年建都史,讓北京這座古城積澱下歷史景觀和淳厚的文化神韻。70年一路走來,北京作為新中國首都所跨越的歷程,無疑是共和國發展最有力的見證。

千年古都

北京,共和國發展最有力的見證

從景山上看北京城的中軸線。新華社發

紫禁城的重重宮闕,黃瓦紅牆、金扉朱楹、巍峨壯觀,彰顯皇家氣象;孔廟、國子監等古建築都是禮制與美學的巧妙結合,壯麗中透出莊嚴,秀美中顯出肅穆。還有散佈在城市中的衚衕、四合院、名人故居,無不展現出北京古老文化的根基與底蘊。文源深、文脈廣、文氣足、文運盛,北京歷史文化無疑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

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化之城。京劇、相聲、大鼓等不同的文化藝術形式每天都在京城的舞臺上演;茶文化、書畫藝術濃縮中國傳統文化千年的積澱;風箏、麵人等傳統手工藝製作,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京味文化的魅力;京味文化伴著京城濃厚的文化氛圍,彰顯著北京的魅力。

作為世界城市建設歷史上最傑出的城市設計範例,一條長達7.8公里,世界範圍內經由人工設計建造的現存最長、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軸線貫穿全城。中軸線南起永定門,貫通古都北京的外城、內城、皇城、宮城,直達北端的鐘鼓樓,並以此為依據,前後起伏、左右對稱地形成了城市的壯美秩序。

北京城南北中軸線的設計不僅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最高成就,也是古都北京標誌之一。

北京,共和國發展最有力的見證

北京中軸線上演的“空間光影秀”。新華社發

文化在歷史中積澱,魅力在現實中迸射。新中國成立70年來,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一批文化新地標,持續增強人們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近年來,北京市轉型利用的老舊廠房佔地面積超過600萬平方米,湧現出新華1949、萊錦文創園、77文創園等一批由老舊廠房轉型而成的文化產業園區。最近,位於酒仙橋附近由751廠改建而成的751D·PARK北京時尚設計廣場,依託79罐、751罐、時尚迴廊、火車頭廣場等充滿工業韻味的新型文化空間舉辦中國國際時裝週、中國大學生時裝週等多種文化活動,百萬市民競相參與。工業遺存與文化符號相融,為千年古都注入新的時尚風韻。

大國首都

那是一個令世代中國人難忘的偉大時刻——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北京舉行。毛澤東同志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並親手按動電鈕,在天安門廣場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

。古老的北京城,就此成為新中國的心臟,北京的歷史也從此掀開了新的篇章。

1983年7月,經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審定批覆的《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明確提出北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北京,共和國發展最有力的見證

北京大柵欄歷史文化街區裡,遊人如織。本報記者 張帆攝/光明圖片

進入新世紀,對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最為精準而深刻的一次把脈來自於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時,明確了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一年之後,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進一步明確了北京“四個中心”的定位。

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視察北京時指出,北京城市規劃要深入思考“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個問題。

至此,北京作為大國首都,發展目標完成從“聚集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功能謀發展”的深刻變革。立足發展定位,梳理城市功能,北京成為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城市。

2019年新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兩次來北京視察慰問並發表重要講話,為北京在新時代深化京津冀協調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譜寫首都發展新篇章進一步指明瞭方向。

北京,共和國發展最有力的見證

北京城市副中心一隅。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在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實踐中,北京突出抓好“三城一區”主平臺建設,放棄“大而全”的工業體系,轉向建設“高精尖”的經濟結構,紮實履行服務科技強國建設的職責使命,大力推動5G和人工智能的縱向應用、橫向融合,不斷將世界發展推向新的高度……

奧林匹克運動會、世界園藝博覽會、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一次次重要的國家主場外交活動中,北京以自己的熱情大氣,讓全世界體味到中國禮儀之邦的文明底蘊,感受到大國首都的開放自信。

因“都”而立、因“都”而興,北京從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戰略部署出發,不斷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向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持續邁進。新時代大國首都的畫卷徐徐展開,壯美宜人。

(本報記者 董城 張景華 本報通訊員 鄒韻婕)


來源:《光明日報》( 2019年08月21日 06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