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抓週儀式上,拿著毛筆胡亂畫了幾下,康熙帝看後當場臉色驟變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經歷五千年的漫長歲月,中國逐漸形成了特有的文化,而文化的核心莫過於傳承。在中國人的意識觀念之中,家族傳承最為重要,“孝”也成為一個人立身的基本標準。因此,對於延續家族血脈的子孫,中國人十分看重,“望子成龍”幾乎是每個家庭乃至於家族的共性。在這種心態之下,長輩們迫切地渴望知道子輩和孫輩們未來成就如何,於是逐漸衍生出“抓周”的習俗。

胤禛抓周儀式上,拿著毛筆胡亂畫了幾下,康熙帝看後當場臉色驟變

▲現代抓周用品

相傳“抓周”起源於三國時期,並在孫權之孫——末帝孫皓身上應驗,一時間風靡江東,傳為習俗。“抓周”就是在孩子週歲之時,父母為孩子準備筆、書、印、劍、算盤等各有寓意的東西,讓孩子隨意抓取,以此判斷孩子將來的作為和品性,然後針對性地加以教育培養。比如抓到印,長輩就認為其日後可能位極人臣,就會培養其步入仕途;抓到劍,可能入伍為將,就聘請武者授其武藝;若抓到胭脂,說明日後必定沉湎酒色,那麼從小就需要嚴加看管。

胤禛抓周儀式上,拿著毛筆胡亂畫了幾下,康熙帝看後當場臉色驟變

▲紫禁城掠影

事實上,“抓周”不僅在民間風靡,在皇宮之中也照樣流行。說來其實也很好理解,皇子關係到國家傳承和兆億生民的安居樂業,皇家對此自然會更加上心。況且自詡天命所歸的皇權,也需要這種手段來安穩人心和鞏固統治。在清朝歷史上,就有一位皇子在“抓周”之時做出了令皇父不喜歡的舉動,最後反倒位登九五,令人嘖嘖稱奇。

胤禛抓周儀式上,拿著毛筆胡亂畫了幾下,康熙帝看後當場臉色驟變

▲雍親王胤禛劇照

他就是康熙皇帝四子愛新覺羅·胤禛。說起來,胤禛非嫡子又非長子,並不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他的二哥胤礽生下來就被立為皇儲,其母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和康熙皇帝的感情非常好,卻不幸在誕下胤礽之時去世,康熙皇帝於是就把對妻子的愧疚思念全部補償給了這個兒子——給他單獨的宮殿、最好的供應、最博學的老師、最崇高的地位。當時,清朝的“密旨立儲”制度還未建立,胤礽作為儲君,地位非常之高,其他皇子見其必須行君臣之禮。

胤禛抓周儀式上,拿著毛筆胡亂畫了幾下,康熙帝看後當場臉色驟變

▲廢太子胤礽劇照

遺憾的是,胤礽恃寵而驕,長大之後飛揚跋扈,不親兄弟、不敬勳臣,而且生活方面也比較奢侈。康熙皇帝感到非常失望,在多次點撥、反覆訓誡無用的情況下,廢黜了他的太子之位。之後雖然恢復,但胤礽卻不思悔改,反而買通太監打聽皇父的日常起居,在皇父外出之時甚至還有造反之舉,最終再次被廢。眼見儲君之位空懸,其他皇子自然是蠢蠢欲動。唯獨四皇子胤禛清心寡慾,沒有做出多少過激的舉動,只知道低頭辦事,與嫡福晉過著琴瑟和諧的生活,旁人根本看不出他對皇位有多少想法。如此作態,使康熙皇帝覺得胤禛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面對儲君之位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慾望。

胤禛抓周儀式上,拿著毛筆胡亂畫了幾下,康熙帝看後當場臉色驟變

▲康熙皇帝朝服像

然而康熙皇帝卻清楚地記得,當初為胤禛舉行“抓周”儀式之時,小胤禛直接抓起一支筆。康熙皇帝當時高興不已,以為皇家要出一位才子,誰知胤礽直接抓著筆在紙上胡亂畫了幾筆。起初,康熙皇帝沒有在意,以為只是小孩子隨便塗畫,誰知定睛一看,發現這幾筆居然形成了一個“敕”字。要知道,“敕”乃是皇帝專用的字,這是寓意胤禛有潛龍之象啊!當時太子已經冊立,而且表現尚佳,所以康熙皇帝面色變得鐵青,認為這不是什麼好事,將此事拋之腦後,對胤禛也比較冷淡。

胤禛抓周儀式上,拿著毛筆胡亂畫了幾下,康熙帝看後當場臉色驟變

▲雍正帝劇照

然而胤禛似乎對父皇的冷淡並不在意,從小就性格淡然,端莊守禮、行事果決,對兄弟友愛,對太子謙卑,對父皇尊敬。如今面對儲君之位,胤礽依舊保持自己的穩重,這種王者風範被康熙皇帝看在眼裡。因此在考慮繼承人時,康熙皇帝對胤禛已經有所青睞,再加上憶起過往,似乎胤禛乃是冥冥之中註定要為帝的,於是康熙皇帝駕崩之前留下遺詔,傳位於四子胤禛。隨著科技進步,人們早已明白“抓周”不過是牽強附會,並沒有科學依據,因此只是將其作為一種習俗而傳承。

《清稗類鈔》

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歷史。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歡迎加入古代史愛好者同盟,增長見識、培養思維、積累談資、結交知己、收穫友情。子淵在這裡與你不見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