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名将和名将之间的对决,最为经典的是哪个战役?

不才讲史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种事情很难说哪场战役最经典,说白了因人而异!下面列举两个我个人觉得比较经典的战役案例!

一,孙膑和庞涓之间的马陵之战

孙膑和庞涓师出同门,都是鬼谷子的高徒。这两个昔日的同窗,毕业后分别走向了不同的单位。一个效力于齐国,一个效力于魏国。


孙膑和庞涓没少斗智斗勇,但马陵之战却成了二人斗争的终点。

公元前341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不敌只好求救于齐国,当时齐国的军师是孙膑,而魏国那的军事统帅是庞涓。

孙膑用围魏救赵和减灶示弱的方法,最终将魏国十万大军杀的溃不成军。而魏国将领庞涓也在事后自刎于马陵。


马陵之战成就了齐国霸业,魏国不得不向齐国俯首。可以说齐国名利双收,地处中原的魏国,又受到秦国的打击,完全失去了独霸中原的地位。

马陵之战堪称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案例,不仅有很大军事研究价值,对新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周瑜和曹操之的赤壁之战

这一战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使得曹操南扩的战略受阻,于是不得不调转枪头。同时赤壁之战也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而赤壁之战最经典之处在于以少胜多,以及合作共赢的意义!


猫爷历史观


四平之战是林彪陈明仁两位军事家人生中的巅峰对决。

一,双方兵力

1947年,林彪所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根据党中央的指示鏖战东北,准备夺取四平城。为了能够一举拿下四平,林彪集结了手下的精锐之师七万余人,由他亲自指挥,直驱四平。而时任的四平守军将领正是陈明仁,陈明仁所率领的71军不足两万人,两军的实力相差悬殊。


面对强兵压境,陈明仁将四平城内所有可用力量进行整合,其中包括警察、保安队员、政府公职人员等全部编入部队,使四平的守军人数激增为三万五千人。与此同时,陈明仁仔细观察四平的城市特点和防御要点,他发现四平的建筑大多是日俄式建筑,建筑本身就具有设立防御据点的条件和优势。陈明仁结合在抗日战争时期,从日军那里学来的防御布防策略,根据四平城的建筑特点,指挥军士周密抢修和完善城防,完美的将四平城打造成了铜墙铁壁。再加上陈明仁誓与城池共存亡的决心和信念,林彪所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艰难攻坚战。


二,战争经过

战斗打响后,国共双方战势胶着,场面惨烈,林彪所率领的东北民族联军,众志成城,勇猛进攻,但四平城固若金汤易守难攻,一个多星期后,共军才勉强占领了部分四平街道。但这时,林彪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没有集中优势兵力对陈明仁进行纵向歼灭,而是一个师一个师的发起进攻,兵力消耗巨大,兵力优势逐渐转弱,这给陈明仁带来了喘息的机会。陈明仁躲入城区水塔,继续防守,林彪派人突击队前去爆破,突击队员却被国民党事先准备好的两大袋黄豆伏击,他们未等靠近便失了武器摔倒在地,等回过神儿时,已经被机枪射杀,死伤惨重。

三,最终胜负

就在四平城几乎被林彪拿下,国民党的援军赶到,伤亡惨重的林彪不敢恋战,只能退兵,最终,四平之战以国民党的胜利而告终。四平之战是林彪陈明仁两位军事家人生中的巅峰对决。


W龙的传人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5场战役,尤其最后一场,影响了上下五千年! 1.长平之战:战国末期,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如果秦军输了,那最后统一六国的就不一定是秦了。

2.垓下之战: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如果项羽赢了,那我们现在应该叫楚族了。

3.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和曹操大军对战,这一战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如果曹操赢了,那就是统一全国,直接建立魏朝,也不会有后面的五胡乱华了。

4.山海关大战:1644年四月,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大顺军。此战的胜利,开启清朝入主中原,征服南明政府与大顺、大西等政权,建立在全国的统治。李自成如果赢了,那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就是“大顺国”了。

5.涿鹿之战:距今大约4600年前 ,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率领的部落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涿鹿之战如果蚩尤赢了,那我们现在改叫“九黎子孙”了,这场战争影响了上下五千年!


乌拉杂谈


白起VS廉颇长平之战。

这是真正的名将对决,我们把这个时期叫做“战国”,可见当时的战争频繁。频繁的战争也催生出了无数杰出的军事家,而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和廉颇的对决就在此役。

首先,跟大家介绍下战争背景

秦国攻魏后攻韩,并且攻取了韩国野王这个地方,使得韩国的上党郡完全孤立,成为了一片孤岛。韩国君主为了让秦国停止战争的脚步,命令上党的郡守向秦国投降。但是和秦国打了很久的上党太守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于是转而向赵国请降,赵王犹豫再三之后接受了上党郡。这下子秦国整个气炸了,自己费力耗神劈柴挑水煮熟的鸭子让赵国连盘子都给端走了,连骨头都不给留一根。于是秦国向赵国发动了长平之战。

战局的发展

开始,秦国军队攻入了上党,赵王派遣名将廉颇迎敌。廉颇不仅在军事能力上十分突出,在战略层面上也十分出色。他看出了连年征战的秦国早已经疲敝不堪,只要自己一直坚守,就立于不败之地。秦国的国力已经不能支持他们长久的消耗下去。于是廉颇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策略,固守不出,秦国苦苦攻打但是毫无建树。

战局的转机

然而年轻的赵王有些沉不住气,他认为廉颇是不是老了,没有了年轻时期的锐气,不能出战只能固守。于是赵王强行命令廉颇出战,憋了很久的秦国军队当然不会给廉颇什么好果子吃,于是廉颇吃了些败仗。秦国这时候又用计,在赵国宣传,说秦国就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于是赵王决定换帅,启用了年轻的赵括。

战争的结束

后面的剧情我们都熟悉了,纸上谈兵的赵括根本比不上廉颇,更不可能是杀神白起的对手,白起佯装颓败,勾引赵括孤军深入,结果被秦军包围。断粮40多天的赵国军队向秦军投降,随后被坑杀。

秦赵两军起初互相攻伐而不能决定胜负,当一方换了一个水平不高的统帅,马上就分出了胜负。看似这个锅要赵括来背着。赵括也确实被当做反面教材来教育后来者。但真正应该背锅的是赵王。当赵王立下了主动出击的进攻策略时,就已经给赵国的失败埋下了伏笔。长平之战后,秦国已经再无对手,为日后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胖哥侃历史


天下英雄谁敌手:长沙之虎薛岳vs日本战争天才岗村宁次

薛岳,曾任中国第九战区司令,组织了三次长沙会战,一手天炉战法玩的炉火纯青,据说歼灭日军达到十万,是抗战期间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没有之一,被誉为长沙之虎。岗村宁次,时任日本华中派遣军下属第11军司令,被日寇吹捧为罕见的天才。

德安战役

德安战役又被称为万家岭战役,或万家岭大捷,是武汉会战的一部分。武汉会战期间,薛岳担任第九战区第一兵团总司令,主要防备南浔线、德安以及瑞武一线。而逆江而上的岗村宁次第11军主攻方向也是这一带,这样中日两方名将的第一次较量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开战之初,由于薛岳的守备做的不错,日军101师团和106师团先后遭到重创,不得不停止进攻补充兵员和弹药。尤其是101师团第101联队受创颇大,被日本媒体誉为“军神”的少将联队长饭冢国五郎亦被国军击毙,101师团长伊东正喜亦被弹片划伤,进了医院。国军方面也不乐观,部队伤亡也很大,且由于日军进攻面十分宽大,在频繁的调动之中,在南浔和瑞武之间出现了较大的空隙。第11军久攻不克,已经引起了他的上司华中派遣军司令畑俊六的些许不耐。为了尽快突破国军德安防线,岗村宁次命令刚刚经过休整兵员弹药补充的第106师团进行迂回穿插,奔袭至德安背后,配合正面进攻部队围歼德安一线国军主力。9月25日,106师团突破五台岭一线。10月1日,106师团遭到欧震第四军强力阻击,被迫流窜至万家岭一带。10月2日,得到蒋介石支持的薛岳调集十余个师近十万大军将106师团团团包围。

眼见突袭已无可能,106师团在师团长松浦淳六郎的带领下选择了突围,然而好死不死的一头撞到了国军精锐74军身上。在飞机大炮掩护下,106师团虽给74军造成巨大杀伤(日本杂种往74军阵地投掷燃烧弹,火烧山头,74军不少将士被活活烧死在阵地上),但自损也不小,且阵地始终牢牢在74军手里。得知106师团有覆灭之危,日本朝野震动,日本天皇裕仁下令不惜一切代价营救106师团。为了贯彻落实天皇的命令,岗村宁次亲自组织了三路救援大军:

第一路以106师团新近到达前线的2700名补充兵为基干,编成宇贺支队;第二路以101师团佐枝旅团长本部人马和27师团三个大队,编成佐枝支队;第三路以53、54联队编成铃木支队。三路大军全力驰援106师团,并以第三飞行团提供空中支援,国军薛岳第一兵团不得不从包围圈中抽调五个师阻敌增援。10月7日,第一兵团向万家岭之敌发起全面进攻,经过三天激战,10日上午74军攻占张古山,第四军攻陷大金山,其余各部均有进展,106师团防线全线动摇,伤亡惨重。10日夜,薛岳下令肃清残敌继续追击。17日,在铃木支队的接应下,松浦淳六郎率领106师团残部突出重围,与铃木支队合兵一处。由于第一兵团经过多日血战,伤亡不小且兵员疲惫,而铃木支队是支生力军。再战无益,薛岳随即下令全线撤退休整。



日军的伤亡:106师团长松浦淳六郎在此战后给裕仁天皇做了报告,战死3321人,战伤超过4000,战病亦有数千,加上战役初期106师团于金官桥被国军第八军和64军狙击,本就有数千伤亡,不得不进行补充。101师团伤亡也很大,包括师团长伊东正喜亦受伤,第九、第二十七师团也有不小损失,日军在德安战役或万家岭之战中伤亡病合计超过一万并不困难。综合来看,此战薛岳打的很不错。北伐名将叶挺也曾盛赞:“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自当不朽。”


龙武骁卫


淮海战役前后,国共双方的计划和前后的应变中,解放军方面是粟裕指挥,国军方面则是杜聿明在实际上指挥。虽然名义上的徐州剿总总司令是刘峙,但其实国军上下都清楚,真正负责指挥作战的并不是刘峙,而是杜聿明。国军上下对所谓徐蚌会战寄予希望的,也都在杜聿明身上,而不在刘峙身上。

杜聿明当时43岁,比粟裕大两岁,出身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是所谓的天子门生中的佼佼者,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几乎无役不从,到抗战结束后,更是担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率国军争夺东北。进入东北的初期,连战皆捷,迫使解放军只能放弃铁路干线沿线的大城市,转向农村地区发展。

济南战役后,国军在华东的局面急转直下,被迫收缩兵力,沿陇海路一字排开。在杜聿明的主持下,制定了徐蚌会战计划,准备集中邱清泉兵团,黄百韬兵团,李弥兵团,孙元良兵团等能够抽调出来的主力机动兵团,向北反攻,夺回济南,恢复山东。但部队调动刚开始,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国军一败涂地,几十万大军灰飞烟灭,杜聿明被抽调去东北指挥撤退,徐州地区的国军就没人管了。

就在杜聿明在东北期间,国军统帅部终于下定决心,继续收缩兵力,依托徐州,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当时粟裕与中央尚在继续沟通下一步的作战计划,虽然已经大体形成了淮海战役的作战计划,但是细节方面还在商讨,只形成了第一步先打黄百韬兵团的方案,后续的作战计划并未完全确定下来。

国军开始撤退的时候,黄百韬兵团落在了后面,成为国军在陇海路沿线上一字排开的长蛇阵的一头,而在国军开始撤退后,黄百韬兵团在最后,成了孤立突出的局面,于是华野马上开始追击,率先按照预定计划将黄百韬兵团追上包围起来了,并开始歼灭。此时华东战场的国军无人指挥,只能由顾祝同临时亲自指挥。

等到杜聿明在东北战场的撤退任务完成的时候,路过北平与傅作义一起吃饭,才从傅作义那里得知了黄百韬兵团西进被歼灭的消息,等到他回到南京,已经是一片失败的气氛,原来的反攻计划已经无从实施,主要任务已经变成了如何将徐州的邱清泉兵团,孙元良兵团和李弥兵团三个兵团撤出来,救援黄维兵团。

国军最高统帅部坚持认为必须救援黄维兵团,但杜聿明认为要救援,只能先把徐州的三个兵团撤出来,拉回到蚌埠地区后,再依托淮河向北进攻,这样可进可退,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也就是说,杜聿明的意思是要找把徐州的三个兵团拉出来,脱离危险,然后再谈救援黄维德问题。

当时解放军已经攻占了宿县,切断了津浦路徐蚌段,杜聿明只能绕路,将三个兵团撤离徐州后,沿萧县,永城,涡阳,蒙城路线撤退到阜阳,再向东转到蚌埠地区,再向北进攻,以解救黄维兵团。按照杜聿明的计划,如果顺利,应该在七天之内可以完成撤退,在此期间,黄维兵团只需要就地坚守待援就可以了。

但这就要求,第一,黄维兵团必须能够独立支持中野个华野两个野战军的全力进攻一星期以上时间,牵制住解放军主力,为杜聿明集团撤退争取时间。第二,杜聿明集团的撤退不能出问题,必须尽快完成撤退任务,否则黄维兵团得压力太大,就有全军覆没得危险。但是,按照国军的习惯,这实际上就是要以牺牲黄维兵团为代价,来为杜聿明集团撤退争取时间,解救黄维兵团只不过是一句空话。

事实上,这两个条件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粟裕置杜聿明集团于不顾,集中华野和中野领个野战军的全部兵力五十多万人进攻,黄维兵团的十二万人是不可能支持一星期以上的。另一方面,杜聿明集团的撤退实际上也不可能那么顺利,一星期就沿着他计划的路线撤退到蚌埠。尤其是三十万人的大兵团行动,杜聿明计划七天撤到阜阳,所以只携带了七天的阜阳,并且明确说到阜阳之前不补给,这就高估了国军的大兵团运动能力。

结果开始撤退之后,实际上,撤退只走了两天,部队就乱了,只能停下来,走不动了。本该在后面的跑到前面去了,本该在前面的停下来不走了,孙元良兵团也联系不上了。邱清泉兵团安排的掩护撤退的四十五师被解放军追上,打起来了,其他人都要求四十五师自己突围,但邱清泉坚持派部队回去接应,整个部队就完全乱了。因此,到陈官庄、青龙集一带后,杜聿明只能同意部队暂时停下来休整,主要就是要整理一下,把建制重新理顺。

打顺风仗的时候,一拥而上攻击,这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并不算太难,难的就是这种在不利局面之下撤退的时候,能否做到有组织、有秩序的转移和撤退,而不是把撤退变成溃退,也就是完全失去组织领导,建制完全被打乱,官找不到兵,并找不到官。这种例子国军战史上不胜枚举,从淞沪战场撤退的时候,原本也是想有组织的撤退到第二线国防工事阵地的,但因为没有组织好,几十万大军就在几条路上拥挤,部队就完全乱了,建制没了,重武器丢了,乃至自相践踏,把一部分士兵挤到河里淹死。这种场面南京保卫战撤退的时候又出现了一次。

杜聿明的大兵团作战指挥能力,在国军黄埔系将领中已经是数一数二了,而且他制定的撤退计划不能说太低劣,但在实施起来的时候,却乱七八糟,一地鸡毛。李弥兵团本来是后卫部队,结果反而跑到前卫部队邱清泉兵团前面去了,孙元良兵团更是关掉了电台,拒绝接收杜聿明发来的电报。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国军已经士气非常低落,高级将领已经无心恋战,只想逃走。

反观解放军这边,在追击的时候,可以不顾疲劳,不顾减员,谁先追上了就直接开始攻击,完全不顾对手兵力比自己多多少。相比之下,国军此时只要听到解放军攻击的枪炮声就只想逃跑,完全成了惊弓之鸟,而解放军则士气高涨,信心百倍。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国军的失败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萧武


崇祯十三年(1640年)的松锦大战,绝对算得上将星闪耀,这场决定明清命运的生死大战,双方都投入了全部的战力,基本上那个年头叫得出名字的将领,都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露过脸。



这场大战围绕着锦州城展开,和几百年后的辽沈大战一样,锦州扼守着清军入关的咽喉,早在崇祯十一年(1638年),皇太极就亲率大军围攻锦州城,守城的祖大寿多次与多铎、济尔哈朗厮杀,双方互有胜负,锦州依旧在大明手中。



明军依托山海关—宁远—锦州堡垒防御体系,试图阻止清军荼毒关内。然而自从满蒙同盟达成,这条防线形同虚设,仅仅是山海关的门前神兽,好看,但其实没多大作用。皇太极决心长期围困锦州,从明军的防线中磕出一个缺口,逼关内明军精锐来战,再伺机歼灭,从而实现明清命运转折的战略目的。清军在锦州和广宁之间的义州筑城屯田,作为伐明的前哨基地,还在锦州城外广修营垒,环城相列,营垒外深挖壕沟相连,树起栅木,锦州被围得“水泄不通”,明军一只苍蝇都飞不出去。与此同时,清军还两班倒,打卡般波次攻城,很快,锦州外城失守,退入内城的祖大寿迫不得已向朝廷求援:锦城的粮米仅供一月余,而喂马的豆则不能支撑一月,倘若清兵再次急攻,宁锦两城就要攻破,那么松、杏、锦三城就岌岌可危、朝不保夕了。



做事向来雷厉风行的崇祯皇帝当即尽遣关内原本剿匪的,连同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大总兵,合计十三万兵马,“刻期出关”,崇祯皇帝及兵部尚书陈新甲希望大明最后的精锐速战速决,毕其功于一役。洪承畴不得已,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从宁远誓师,乘兵锋之盛急攻锦州外城,清军不能抵挡,死伤惨重,而明军总兵杨国柱也在进攻中中箭牺牲,可见明军主将拼命,士气逼人。



眼看清军围城疲弊,皇太极也不顾重病缠身,飙着鼻血都亲自带领援军,日夜兼程500里赶到前线,此时清军满蒙汉八旗也有近十万之众,只不过锦州未克,洪承畴大军严整,若久拖不决,清军恐怕难以招架,只得撤围而去。显然皇太极不愿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虽然有巨大的失利风险,但若能一举击溃明军,再来一个“萨尔浒”,明清龙运交替,就在此一举。皇太极仔细观察明军阵型,发现虽然正面和明军硬碰硬,打垮明军可能性很小,但明军首尾不相顾,若切断粮草,分割包围,偌大的明军,也只是待宰的羔羊。清军化身施工队,从锦州向松山、杏山明军后路连续挖掘三道大壕,这种深壕“仅可容趾,马不能渡,人不能登,有掉落的,没有容纳脚的地方,不能再次出来”,洪承畴发觉后急统兵应战,结果印证了壕沟的有效性,明军攻势受挫。



与此同时,清军阿济格秘密袭击了明军在塔山的粮仓,自此明军完全陷入被动,伺机突围成为唯一选择。主帅洪承畴试图稳住军心,但八大总兵各怀鬼胎,原本的“力战破敌”,结果总兵王朴刚开完作战会议,就立刻率部自行撤退,其他明军不知情况,以为溃败,顿时陷入混乱,各部相互挤压践踏,死伤无数。清军不是关内的农民军,明军自乱阵脚这样的天赐良机,清军咬得死死的,洪承畴突围失败,困守松山,而其余明军分别退到塔山、杏山,互不支援,方便了清军逐个击破。



败军之际,考验名将的时候到了,后来的“名将”吴三桂在溃逃中“仅以身免”,而化身李云龙的猛人则是曹变蛟。当时败局已定,曹变蛟与洪承畴同样困守松山,但他表现出了高超的作战能力,他尽选营中精锐,组成敢死队,趁夜直杀清军正黄旗大营,清军没料到明军还有如此反击能力,一时不能阻挡,还在大营里策划军务的皇太极,震惊居然差点被偷家,身边护卫全数扑上拼死反抗,曹变蛟身中数箭,失血过多,后援不济遗憾撤退。这是松锦大战中明军最后的高光表现。

随后,松山、杏山、塔山等城接连被清军攻破,明军损兵五万三千余,淄重无算,洪承畴被俘,曹变蛟战死,而清军也损失了过万,光甲喇额真便死了10多个(总共40),还搭上了一个议政大臣、兵部右参政超哈尔,以及三个副都统,正四品以上将官就战死三十几个。

此战的影响是深远的,明军集结最高战力,天下精兵良将,却遭到毁灭性惨败,辽东仅剩宁远孤城,山海关门户洞开。清军虽然倾巢而出,也同样付出惨重代价,但回报是十分丰厚的,不仅拔出了明军在关外的据点,还消灭了大量明军有生力量,为清军入关扫清了障碍。“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


春秋正义


在中国历史上,名将之间惺惺相惜,可是因为立场不同、所处阵营不同而成为了敌人,如果是在和平年代,他们肯定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敌人。


粟裕大将与国民党阵营中的王耀武,可谓是战场上的“老朋友”,两大名将之间,有过三次对决,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粟裕,在革命早期经受住了革命的考验,但早期的他显得名不见经传。真正让粟裕名声大振的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等,把敌人打得无处可逃。就连毛主席都称誉道:淮海战争,粟裕立下首功。可贵粟裕!壮哉粟裕!


而让粟裕成名的战役中,就有王耀武指挥的莱芜战役和让王耀武自己身陷囹囵的济南战役。作为主要对手,王耀武除了佩服粟裕外,在他的办公桌上,还堆满了很多关于粟裕的资料,专门用来研究粟裕的战法。


其实王耀武在国民党内也算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在抗战期间,王耀武参与了很多的大战、恶战,例如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万家岭战役、上高会战、常德会战。其中在兰封会战中重创土肥原贤二的第二师团;在万家岭战役中,歼敌4000余人,取得万家岭大捷等等。


作为抗战英雄的王耀武,抗战胜利后没有认清形势,站到了蒋介石的阵营中,作为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急先锋。王耀武主政山东初期,率领全副美式装备的国军主力,打通了胶济和津浦两线,顿时国民党在山东省的军事力量一时大增,遏制住了解放军的发展态势。


1947年初,华野主力北上和山东野战军组成华东野战军,集结在临沂附近,打算伺机歼敌,进而爆发了著名的“莱芜战役”。历时63个小时,全歼了王耀武的北线兵团共计6万多人,活捉了兵团司令李仙洲,并打破了国民党幻想的南北夹击的计划,而且使渤海解放区、鲁中解放区、胶东解放区三区连成一片,稳住了山东解放区的不利形势。


其实莱芜战役的惨败并不能归咎于王耀武的指挥,当时王耀武已经看出了华野故意放弃临沂的招数,想引诱李仙洲冒进。但是远在千里之外的蒋介石却不这么认为,由于他的瞎指挥,也不清楚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敌情,靠在地图上划线,就以为能战胜粟裕,最终使得兵败莱芜。


王耀武兵败被俘,是在粟裕指挥下的济南战役中。在济南战役爆发之前,济南已经是一座孤城,放眼整个山东,也没有几座城市还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况且王耀武手下虽说还有名义上的11万大军,但大部分都是地方保安团,正规军很少,精锐部队更是没有几个人,要想守住济南城,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王耀武想放弃济南,可是蒋介石不同意,认为济南的政治地位太重要,况且济南易守难攻,不能轻易让给共军。并且他还向王耀武保证,济南战役一起,他就会命杜聿明率17万大军救援,来个里应外合。


可结局大家都想得到,8天时间,济南城就陷落了。蒋介石承诺的援军此时还再集结中,可见王耀武被蒋介石坑惨了。济南战役被攻克,意义不可谓不大。它标志着解放军首次攻克了十万大军据守的大城市,是解放军从农村包围城市到攻克大城市的标志性战役。


王耀武虽然被俘,但他在交战中有几个举动可谓是可圈可点:没有拿平民做掩护;释放了被关押的共产党人;还吩咐属下,这不同于抗战,不要有轻生的念头。因此,作为明白人的王耀武也成为了第一批被特赦的战犯之一,于1959年释放。


粟裕两次大败王耀武,也算是给二人之间的对决画上了句号,也为在1934年12月的谭家桥之败报了一箭之仇。粟裕死后,把骨灰的一部分撒在了谭家桥,可见在粟裕心中,谭家桥战役有多么重要的位置,也成为粟裕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二人之间的对决呢?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中国历史上,名将与名将之间的对决,我认为比较经典的是当代的“韩信”和“小诸葛”之间的对决。

当代“韩信”的是毕业于黄埔四期的林彪;“小诸葛”是桂系的白崇禧,二人有过两次巅峰的对决。

第一次是“青树坪之战”,此战第49军在青树坪地区吃了桂系第7军的亏。国民党吹嘘为“青树坪大捷”,说是消灭了林彪的一个军,“打破了林彪不可战胜的林彪”。青树坪之战,第49军虽然吃了亏,但是伤亡不大,桂系的第7军只是取得了一个小胜,在战局上无关紧要。

第二次是衡宝战役。青树坪之战结束后,四野的中路军兵分三路向衡阳、宝庆地区的桂系部队进行了攻击。其中第45军的第135师孤军深入,白崇禧调集优势兵力,准备消灭第135师。得知消息后的林彪越过兵团和第45军军部,直接电告第135师“你师已被敌4个师包围,你们立即占领有利地形,构筑工事,安下钉子,进行环形防御,振作士气,下定决心,准备抗击绝对优势敌人的围攻,将敌吸引住,以便我各路主力围歼敌人”。

白崇禧想再次来个“青树坪大捷”,没想到第135师是个硬钉子,不管桂系怎么进攻,第135师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仍然寸土不让,为四野的大部队围歼桂军赢得了宝贵时间。至1949年10月11日,白崇禧的部队除一个团逃脱外,其余4.7万人被林彪的部队全歼。




大胖讲历史


中国历史上名将与名将之间最经典的对决应该是1629年年底至1630年年初的明朝与后金之间的北京保卫战,战争双方都名将如云,精英尽出,战争过程也一波三折惊心动魄。

战争第一阶段是袁崇焕带领九千关宁铁骑打退皇太极的十万后金军主力,取得广渠门大捷与左安门大捷。

战争第二阶段是崇祯帝自毁长城逮捕袁崇焕,逼迫满桂等与皇太极决战,结果皇太极的后金军大胜明军,满桂孙祖寿等战死。

战争第三阶段是孙承宗马世龙秦良玉等临危受命,明朝勤王的四十多万大军云集北京,逼退皇太极的后金军主力,击败阿敏、硕托、汤古代、图尔格等留守的后金军,取得遵永大捷收复永平等四镇。

明朝方面先后投入战争的名将有袁崇焕、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曹文诏、满桂、孙祖寿、黑云龙、谢尚政、尤世禄、尤世威等,在袁崇焕被崇祯帝自毁长城逮捕下狱,满桂、孙祖寿等战死的情况下,明朝又派孙承宗、马世龙、秦良玉、邱禾嘉、孙元化、金日观、张春、黄龙、茅元仪、杨绍基、祖大乐、左良玉、刘爱塔等名将收复四镇。

后金方面也是名将如云,皇太极、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四大贝勒以及阿巴泰、多尔衮、阿济格、多铎、汤古代、巴布泰、豪格、济尔哈朗、岳托、杜度、硕托、萨哈廉、图尔格、纳穆泰、库尔缠、恩格德尔、巴克、武纳格、色木马尼、苏纳、额尔克楚虎尔、索尼、宁完我、喀木图、察哈喇等带领的十万后金军主力。

北京保卫战明朝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打退了后金军并收复四镇,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被中了皇太极一伙反间计的崇祯帝逮捕下狱,后来又被崇祯帝自毁长城千刀万剐。抗金名将赵率教、满桂、孙祖寿等战死,黑云龙等被俘,孙承宗马世龙等虽然收复四镇,但永平被阿敏屠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