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太子胤礽为何愚蠢到亲自写信给任伯安索要《百官行述》?

秋媚读史


“百官举荐新太子”,太子胤礽被复立,而他也成为了任伯安最后的“救星”。

原本坐在江南巡盐道位置上的任伯安,可以说是非常惬意的存在。

论财富,他富甲一方。都说九阿哥是所有康熙皇子中最富有的,而他被誉为九阿哥胤禟的“财神爷”,他坐镇的扬州是九阿哥的“小金库”,足可见其财富能力;论权力,江淮地区大大小小的盐商都归他节制,就连地方的官员都要给其几份薄面。更为重要的是,他每年还会通过向八阿哥等人上缴“孝敬银子”的方式,获得八爷党的庇护,因此江南巡盐道的位置可以说做的是既安稳,又安全。

然而这一切,伴随着“刑部张五哥冤案”的发生戛然而止了。

他的弟弟任季安犯下了重罪,而他的小舅子刘八女则是出钱、出人、出力,不仅找来了张五哥为任季安,更是一路从地方县州府省到中央的刑部,用钱上下贿赂,就是为了保下任季安命。当然,可想而知的是,名义上是刘八女出头露面,但是背后必然是得到了任伯安的巨大支持和扶助,毕竟任季安是他亲弟弟。

只是东窗事发,真相为康熙所知,进而被康熙亲自下令彻查。而此时的八阿哥胤禩等人,首先想到的这是一个绝佳的扳倒太子的机会,毕竟,此时分管刑部的皇子正是太子胤礽,而此前追比户部欠款时,太子卖官鬻爵已经引得了康熙的巨大不满,这个时候出手,对于太子的打击必然是非常致命的。

于是,八阿哥胤禩不仅主动承担起了审理刑部冤案的差事,更是与九阿哥胤禟上演了一出“大义灭亲”的好戏,亲手将任季安和刘八女送进了刑部大牢。

任季安和刘八女能够如此配合行事,如果八爷党不对这二人以及任伯安有所交代和许诺,他们必然不会答应,可是最终的结果必然与他们相约的结果是背道而驰的。任季安被处斩,刘八女被判终身监禁,就连远在江南的任伯安本人,都被免去了江南巡盐道的肥差。

这样的结果对于任伯安是断然无法接受的,这不仅仅是失去亲人,失去财富,更重要的是这让他感觉自己只是一枚棋子,只是八爷党政权夺势的工具,最终为了八爷党自身的利益还被抛弃了。

所以,此时的任伯安对于八阿哥胤禩等人,是充满的愤恨的。

然而,除了八爷党,任伯安想从其他皇子那里获得如同此前八爷党对其的支持,必然是不可能的。

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这哥俩本就不是这样的人,况且他们在江南筹款赈灾期间与任伯安有过一段非常不愉快的经历,所以这二人对于任伯安只会打压,不会扶持;大阿哥胤禔这个时候已经被圈禁终身,任伯安找他没有任何意义;而三阿哥胤祉,本身就是个文人,也没有明显的夺嫡之行动,所以也必然是不屑更是不会与任伯安合作。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伯安能够找寻的支持力量以及自己“救星”,只能是太子胤礽,而《百官行述》正是他纳上的投名状。而此时的太子胤礽也非常明白任伯安的处境,也知道自己对于任伯安的重要意义,所以对于任伯安对于他的“归顺”是百分之百的信任与放心的。


而太子胤礽亲自写信给任伯安,也是在突出自己对于任伯安的重视。

可以说,此时的太子胤礽与任伯安处于的是各取所需的状态。

任伯安需要借助太子胤礽的权势,恢复自己的财富与地位;而胤礽,则是要借助任伯安的《百官行述》,达到挟制百官,稳定自己太子之位的目的,毕竟这部《百官行述》记录的是朝中近百名官员的隐私与把柄,太关键了。

然而对于胤礽,想要拿到《百官行述》,还有着不小的困难。

一方面,他与任伯安之间并无交情。

在此之前,任伯安是九阿哥胤禟的门人,是八爷党的成员,属于太子胤礽的对立阵营,自然是不会同胤礽接触。而胤礽获知这一切消息,也是通过自己的亲信司马尚和黄体仁的介绍。所以胤礽既没有见过任伯安,也没有任何的接触,这就让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必然是疏远的。

另一方面,任伯安提出的要求,胤礽一时半会儿也不能全部满足。

任伯安提出了两个要求,一个是将自己被囚禁在刑部大牢的小舅子刘八女放出,另一个则是让自己官复原职,继续出任江南巡盐道。

第一个要求要通过十三阿哥胤祥,太子胤礽还能想想办法,鱼目混珠的搞过去,然而第二个要求则是必然要惊动康熙,所以胤礽并没有马上答应,只是说从长计议,不过胤礽也是知道这件事情处理起来必然有着巨大的困难的,甚至可以说只要康熙还健在,任伯安再出山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一面是自己迫切需要的《百官行述》,而另一面又是自己无法满足的任伯安要求,这个时候太子胤礽能做的只能是先安稳住任伯安,将其招揽到自己麾下,剩下的就是各种画饼与各种许诺了。

而这些内容,如果让司马尚、黄体仁转达必然显得自己不诚心,所以为了表示对于任伯安的重视,表现出自己对于招揽任伯安的渴望,自己放下储君的身段,屈尊写下亲笔信,必然能够引得任伯安的感动与效忠。而事实上,即便太子暂时没有帮他实现官复原职的要求,但是胤礽的如此的态度,还是让任伯安所接受的。


最终,这封亲笔信成为了胤礽“二度被废”的导火索。

原本太子胤礽以为,十三阿哥胤祥会在自己的威逼利诱下选择配合自己的这次行动,然而胤祥与雍正早就密谋好了一出“欲擒故纵”之计,他们先是放刘八女回江夏镇,随后又安排年羹尧打着抓捕钦犯的名义进江夏镇搜查。

年羹尧到了江夏镇,是直接将包括任伯安、刘八女等人在内的江夏镇上下700余口全部屠戮殆尽,并且防火烧掉了江夏镇,与此同时,年羹尧还拿到了两样非常重要的物件,一件是存放《百官行述》的当票,另一件正是太子胤礽给任伯安的亲笔书信。

之后雍正拿到《百官行述》,并且当着太子胤礽以及一众皇子和马齐的面,将其付之一炬,原本以为整件事情应该告一段落了。

然而这封书信却依然是在雍正的府上,后来八阿哥胤禩的管家策反了高福,而邬思道为了帮助雍正扳倒太子也来了一出“将计就计”,让八阿哥胤禩得到了这封书信。后来这份书信先是十四阿哥以奏报的形式交给了康熙,而康熙则是一言不发的还给了太子胤礽。

得知事情败露的太子胤礽选择了铤而走险,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以失败告终,就这样,胤礽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为康熙所废黜,而这封太子胤礽的亲笔书信,无疑成为了其二度被废的最重要的导火索。


雍亲王府


一个做了近四十年的皇太子,在波谲云诡的政治风浪中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弄潮儿,在第二次被立为皇太子的时候,居然亲自写信给黑腹官吏任伯安索要《百官行述》,他是不是太愚蠢了?他难道就不怕留下把柄,被虎视眈眈的兄弟们截获,作为要挟他的证据?

这封信的确成为撬翻他再次被废的有力证据,纵然康熙皇帝将信件交还给他,以给他最后的机会,但是胤礽狗急跳墙,最终还是走上不归路。正如康熙皇帝所说:千秋史册在后,也别怪朕之所为了。

我们还是重点来分析分析胤礽为什么作出如此愚蠢之举吧。

一、背景情况:

当任伯安的《百官行述》为众皇子所知道的时候,可谓人人心里都在打着小算盘。谁先出手抢得《百官行述》,谁就可能先发制人,后者则被人所制。《百官行述》记载的都是朝野官员的小辫子,揪着这些小辫子,就可以制约百官为己所用。所以,以皇太子胤礽为首的太子党和以老八胤禩为首的八爷党,无所不用其极,为夺取《百官行述》大费周章。不想,还是老四胤禛抢得先机,直接从四川调出年羹尧,直赴江夏镇,血洗了江夏镇,夺取了寄存于老八胤禩在京城万永当铺的《百官行述》。

为了避免掀起朝局风波,老四胤禛当着太子和兄弟们的面将《百官行述》付之一炬。可是在夺取《百官行述》的过程中,一封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信件同时落到老四胤禛的手上。在邬思道等人的设计下,这封信由背叛胤禛的高福转交到老八胤禩的手上,胤禩如获至宝,让老十四胤禵呈给康熙皇帝,直接激起太子胤礽的谋反,胤礽再次被废即刻来临。

二、皇太子的心思

皇太子胤礽的愚蠢之举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康熙皇帝对胤礽的长期纵容。康熙与皇太子胤礽虽有嫌隙,但是作为孝诚仁皇后的遗腹子,康熙皇帝对胤礽是十分溺爱。和庶母郑春华私通,康熙皇帝不追究,面对黄河泛滥成灾,胤礽束手无策康熙不追究,卖官鬻爵还欠款康熙不追究,甚至连基本的小惩大诫举措都没有。一废太子后,康熙皇帝甚至还想利用公推新太子的形式再次拉胤礽回位,结果闹出个老八胤禩出来,还是康熙皇帝顶着满朝文武大臣的嘴,与佟国维达成交易,牺牲一个朝廷重臣重新抬举胤礽上位。

康熙皇帝对皇太子胤礽的纵容可见一斑,父子之情可以理解,但是家规国法怎可荒废?正是康熙皇帝一贯对胤礽的纵容,才使得胤礽行事举止乖张失措,作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出来。在九子夺嫡如此敏感的时期,胤礽还想着向一个不入流的无德官吏任伯安写信索要《百官行述》就不足为怪了,他以为做出任何事情,身为父亲的康熙皇帝都会原谅他。

2.“马蝇效应”让胤礽狗急跳墙。不得不说,满清王朝的皇帝们让皇子们参与政治,形成独具特色的“马蝇效应”是规避储君昏庸无道的优良传统,但是皇帝一旦控制不好,就有马儿被马蝇吃掉的危险。

胤礽的哥哥和弟弟们都不是省油的灯,在《百官行述》出现之后,都欲夺之而后快,但是作为皇子们又不敢明夺,害怕留下什么把柄为康熙所忌惮,搞得偷鸡不成蚀把米。如何先下手为强?胤礽当然是有所考虑的,所以他在心存侥幸的情况给任伯安一颗“安心丸”,让任伯安安安心心的投奔自己,以他皇太子的名望,轻取《百官行述》便不在话下。他担心自己的兄弟们也给任伯安送去“橄榄枝”,如果不冒点险下点血本,让任伯安看见自己的亲笔信,可能《百官行述》就被其他兄弟搞走了。事实也正是如此。

从结果来看,这位被“马蝇”(兄弟们)追赶的马儿(太子胤礽)并没有从一废太子的经验教训中获得救赎之策,反而作出了一项狗急跳墙之举,所以,再次被废也就没什么悬念了。

3.任伯安拿捏太子把柄以保命。任伯安是官场老油条,对官场之事可谓了如指掌,几大箱《百官行述》就证明他绝非庸碌之辈。虽然因为任季安和刘八女搞得灰头土面的,还被罢免了官职,但是此人城府颇深,将《百官行述》寄存在老八胤禩的万永当铺就说明他十分狡猾聪明。

此番要是贡献出《百官行述》,就必须获得等同价值的交换物,这是任伯安心里拨打的交易算盘。要不然,身价斐然的任伯安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度过下半生。

几句话,带个口信,甚至派几个官员去跟他接洽,讨价还价,作为官场老手的任伯安会轻易奉送《百官行述》?那也想的太简单了吧,所以,皇太子胤礽心里明白这个理,他不可能派兵去直接剿灭任伯安,因为他那个《百官行述》也可能关系到自己的安危啊。所以万般无奈之下,胤礽只好写个亲笔信给任伯安。一方面,任伯安没有有力的证件信物,不会轻易做交易;另一方面,任伯安其实也是拿一物换一物,以太子的信件为质押物,免遭送去了《百官行述》,换回来杀人灭口的下场。有了太子的信件作为要挟,太子胤礽也就不敢杀人灭口了,自己的命才有保障。

所以,并不是太子真的愚不可及,看了以上三点,你就会明白太子胤礽也是出于无奈才作出了愚蠢之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