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神童”大谈成功学被追捧:虚荣的教育,摧毁了多少孩子?

1、4岁天才视频被疯转

却把我看出一身冷汗


这几天网上有一支视频非常火,是台湾一名被称为“天才曦曦”的4岁小朋友举办了一场粉丝会。

“天才曦曦”坐在一块白板前面,举着话筒,依次回答底下大人提出的问题,俨然一副大师派头。

然而,这位4岁小天才回答的都是些什么问题呢?我们从视频中举出两例,绝对令人上目瞪口呆:

粉丝问:外面竞争对手那么多,我们该怎么办呢?

曦曦答:

物竞天择是自然法则,没有追赶,你不会奔跑,没有竞争,你不会成长。做大事业,你不能要求保护,受保护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这样你懂吗?


4岁“神童”大谈成功学被追捧:虚荣的教育,摧毁了多少孩子?


粉丝问:我每天工作,我都觉得好累啊,为什么你这样有活力?

曦曦答:

为钱做事,容易累;为理想做事,能够耐风寒;为兴趣做事,则永不倦怠。这样你懂吗?


视频的结尾是曦曦父亲以无比自豪的语气问大家:“他现在4岁,请问哪一家幼稚园可以教成这样?”

老实说,我毫不羡慕有人能把孩子教成这样。甚至,我不知道各位看完这个所谓粉丝会的视频后是什么心情,是否和我一样感到既惊悚,又悲哀

因为从视频以及我随后搜索到的背景材料中,起码能够知道以下两点信息:


✦ 第一,底下坐着的名曰“粉丝”的大人们,真的是希望从一个4岁孩童口中获得什么人生启示吗?并不见得。


知乎网友“难得糊涂”总结得好:“这哪里是什么粉丝见面会啊,这分明是耍猴会……”

你见过大师每回答一个问题、讲出一句金句,都会引来底下听众哄堂大笑的吗?而曦曦完美地答完每一个问题后,底下大人们都一阵大笑。就好像重要的并不是他的回答能够带给他们什么启发,而是一个4岁孩子能够说出这样老道世故的答案,这件事本身就足够“有看头”了。

仿佛一场猎奇大会,一群大人把一个孩子当成了猎奇的对象。


✦ 第二,曦曦所说的话,都是他自己的体悟与总结吗?也不见得。


从其中的一个问题中,我们就能寻得些蛛丝马迹:

有一位粉丝问:“如果我在工作上,面对挫折,不是那么顺利,那我怎么来面对这样一个逆境呢?”

可能是她说话的信息量和关键词有点多,这时曦曦没有像之前一样立刻答上来,而是问:“爸爸,她说什么?

曦曦的父亲又解释了一遍:“她说工作上碰到挫折,面对逆境怎么办?”并又强调了一下:“逆境,她说做事没有顺境。”

短暂的沉默过后,曦曦才回答道:“顺境的人生,人人会走,只是速度快慢而已。人一定要学着走逆境,而且愈年轻愈好。因为逆境,才是真正学习成长的机会。”

还有一个细节:每个回答结束,曦曦都会加上一句“这样子你懂吗?

由此我们不难推测,曦曦的金句大约是提前背诵下来,就像机器人一样,“粉丝”提到了哪些关键词,他就背与之相对应的金句。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问:让一个4岁孩子背大人世界的成功学鸡汤,有什么意义?!

然而在搜索了曦曦父亲的背景后,我恍然大悟,这背后的“意义”不小。——曦曦父亲名叫陈光,是台湾一家教育机构的创始人,机构主打就是“记忆体扩充”等大脑开发项目。


4岁“神童”大谈成功学被追捧:虚荣的教育,摧毁了多少孩子?



儿子曦曦其实早在不满两岁时就流传出一段可以背出50位圆周率的影片,之后类似的采访和视频不断,俨然已经是父亲创立品牌的代言人。打造“天才曦曦”的背后推手是谁,答案不言自明,也不免让人觉得悲哀。

4岁“神童”大谈成功学被追捧:虚荣的教育,摧毁了多少孩子?


2、

“中国家长的智商税”,

归根到底是焦虑税


“天才曦曦”也让我联想起最近一系列被称为“中国家长智商税”的事件。

引发最多争议的“量子波动速度法”,号称让孩子1-5分钟读完10万字,“你翻得越快,和宇宙的距离就越近。”

于是我们看到成批成批被家长送进去的速读小孩:

4岁“神童”大谈成功学被追捧:虚荣的教育,摧毁了多少孩子?


更有打着“全脑开发”、“超感力学习”幌子的培训机构,号称可以让孩子蒙眼辨色,脑门吸铁勺……大家是否觉得这些技能一个比一个荒诞?然而事实是,照样有家长心甘情愿往里砸钱

4岁“神童”大谈成功学被追捧:虚荣的教育,摧毁了多少孩子?


4岁“神童”大谈成功学被追捧:虚荣的教育,摧毁了多少孩子?


更难以置信的是,我无意中知道了身边就有一位娃妈笃信这些儿童早期开发的培训。她告诉我,她家孩子先从蒙眼辨物、蒙眼骑车这些基础技能开始训练,慢慢地便能进入“量子波动”阶段——比方说她孩子的同学,爸妈已经不给他买书了,而是带着他去书店里“波动速读”,一波一波扫书……

她信誓旦旦的描述,着实把我听出一身冷汗:就算孩子真的早早读完这么多书,练就速读神功,又有何用?

然而,对于网上的批判与嘲讽,这些深陷骗局的孩子父母并不认同。若问起来,他们也会引用从培训机构那里洗脑过来的“科学理论“进行一番论证。论证的落脚点通常都惊人一致:中国神童那么多,凭什么就不能是我家娃?培训培训,没准他真能走上一条天才之路!

就像之前听人说的:“小时候觉得父母不是一般人,长大了觉得自己不是一般人,为人父母后觉得自己孩子不是一般人。”

于是,和这位娃妈聊到最后我也渐渐理解了,不论是量子速读,还是全脑开发,说到底都是培训机构向中国父母们精准贩卖的一种“神童梦”,把梦剖开,依然是中国家长深深的焦虑感。

再者,翻翻历史,就知道这些“智商税”能有市场,其实不足为奇。中国家长的神童崇拜,已有四十年的环境与土壤。——1978年,全国范围内的21名少年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其中最小的11岁,最大的16岁,这就是中国第一个“少年班”,培养的是中国第一批被定义为“神童”的孩子。

“少年班”筛选出的孩子确确实实拥有过人天赋,但由此为开端,一些培训机构开始拉低神童的门槛,以让孩子比同龄人多背几百首唐诗、多认几千个字来作为营销卖点。总之,没有神童,也给你开发一个神童出来。

发展到如今,也不过就是在名称上蹭了一波量子力学、脑科学的热度,但本质上换汤不换药的典型骗术。

4岁“神童”大谈成功学被追捧:虚荣的教育,摧毁了多少孩子?


但你要说这届中国家长人傻钱多,似乎也过于残忍。因为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就是几乎所有家长的软肋。当教育焦虑遇上这种急功近利的”伪科学“,立马就击碎了一部分家长的智商防线,让他们轻信了这种旁人看来极其脆弱的骗术。

于是我们只能说,焦虑是一种旋涡,没被卷进去以前,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置身事外,绝对清醒。这些所谓的“中国家长智商税”,乍一看图个乐子,细一想着实无奈。


3、

高期待,换不来天才小孩


焦虑归焦虑,在中国家长拼了命的投入之下,我们更无法忽视的是孩子们的现实状态

真正的神童毕竟是少数,在那些超前培训班中、父母怀有“神童梦”的,大都是普通正常的孩子。

他们被父母的期待捧得越高,摔得越痛。在这样的期待下成长起来的正常孩子,往往走向平庸,更有甚者面临一系列心理问题,变为需要一生来治愈的伤口。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则报道,讲述的是上海一家幼儿园国际班的5岁孩子,从小父母就对他寄托了非常大的希望,愿他成为父母心目中的天才小孩。

于是在幼儿园以外,父母还给他报名了一家早教中心的两年制幼儿EMBA班,以及了国画、围棋、英语等兴趣班。总之一周七天,天天被学习占满。

后来这个孩子如何了呢?很遗憾,他并未如父母所愿,反而在初中时显露了厌学情绪,甚至小小年纪就被确诊为焦虑


4岁“神童”大谈成功学被追捧:虚荣的教育,摧毁了多少孩子?


类似的例子根本不鲜见。此前采访上海市著名的心理咨询师陈默老师,她就提到,如今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是,焦虑症的患病年龄普遍低了。从前她治疗的起码都是高中生、大学生,现在是小学生的病例数量骤增

观察这些患焦虑症孩子的父母,通常都是对他们高期待、严要求的”虎爸虎妈“们。教育竞争的压力使得父母们被迫成为”完美主义者”,只看得到竞争与标准,却看不到孩子的优点与个性。

剥夺孩子正常的童年,试图揠苗助长,说到底是对“赢在起跑线”的一种误读。我们常说”静待花开“,这并不是鸡汤,而是多数家长都不具备的教育智慧。花开自有时,无视他们的自然生长规律,结果就是摧毁了一朵花无惧风雨、尽情盛放的生命力。


4、

无法接受平庸的孩子,还是自己?


被剥夺了童年的普通孩子尚且如此,那么那些真正的天才儿童会幸福一些吗?

英国曾只做过一档竞技类综艺《天才儿童》,主角就是那些“别人家的孩子”、让人自叹弗如的神童。节目让这群孩子在各种环节中相互比拼,角逐一个冠军。

乍一听下很积极正面的节目,最终却暴露了所谓“天才培养”的阴暗面。

一对天才华裔姐妹,在通常比拼中,姐姐以一分之差被妹妹淘汰,便崩溃大哭,无法接受现实。


4岁“神童”大谈成功学被追捧:虚荣的教育,摧毁了多少孩子?


姐妹俩的背后,是一位我们常说的“虎妈”,从小给她们严格的高要求、高期待,将自己的人生希望寄托在两个女儿的身上。

4岁“神童”大谈成功学被追捧:虚荣的教育,摧毁了多少孩子?


还有一位黑人男孩,明明在如此激烈的赛场上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却因为答错了一题就受到父母的冷眼对待,甚至对他说:“

你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天才。


4岁“神童”大谈成功学被追捧:虚荣的教育,摧毁了多少孩子?



所以,回到之前说的:那些被父母寄予厚望的天才儿童,真的如愿一路超车到成年了吗?

恐怕事实是,在他们还来不及长大的时候,那些属于大人世界的压力、怀疑、竞争、成功,就统统涌入了他们幼小的心灵,最终成为摧毁他们的工具。

4岁“神童”大谈成功学被追捧:虚荣的教育,摧毁了多少孩子?


但使得这些孩子背负如此童年的根源,却都是站在他们背后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的可怕的虚荣心。

孩子的高成就是他们优秀教育的成绩单,成功人生的砝码。

更悲哀者如开头所说的“天才曦曦”,他的成就是父亲赚钱的营销工具,没有人过问他的金句从何而来,也没有人知道他真正想要什么。

4岁就被父母操控的人生,如何能在未来找到真正的自我?从小就被完美与标准压得喘不过气的孩子,又如何能在今后的人生中接纳自己的软弱与短板?

无论是普通孩子的揠苗助长,还是对天才孩子的严苛教育,说白了,我们到底是无法接受孩子的平庸,还是无法接受交不出完美答卷的我们自己的平庸,答案还是十分微妙的。


5、

尊重孩子的个体,

只是父母的及格线


超前培养、神童制造,50年前的德国就已对此祛魅。

当时,德国研究者选取了总共100所幼儿园,一般采用顺应孩子天性的游戏教育,另一半推崇学科式的超前教育。跟踪至这些孩子上小学后,他们发现那些早早学习了更多知识的孩子最多“笑”到四年级。

在四年级之后,孩子们普遍出现成绩下滑、社交障碍等一系列问题。

纵观世界,那些先进的教育从来都没有所谓的标准与完美。那么我们需要关注的到底是什么?

PISA成绩稳居全球第一的芬兰,早就抛却了对于成绩和分数的执念,小学甚至不设立考试,提倡的是在田野中探索兴趣,没有竞争,鼓励每个孩子作为独立个体发展个性。


4岁“神童”大谈成功学被追捧:虚荣的教育,摧毁了多少孩子?


世界上最聪明的犹太民族,从小就着重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究精神,孩子与父母、老师之间都是平等相处。以色列的教育中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发现并发扬他们的闪光点。

这些世界先进教育中的“起跑线”,不是孩子的智商,不是能够背多少知识,而是他们的父母与老师对其作为独立个体的保护与尊重。

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就应该承认他们人生的独立性,观察他们真正与生俱来的优点,也拥抱他们的笨拙与缺陷,明白他们的言行性格来自我们的言传身教,而非刻意为之的塑造。

这甚至不是父母的成功线,而是及格线。

如同时卢梭也在其教育学著作《爱弥儿》中写的: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极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而我只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有快乐的童年,哪怕不完美。


4岁“神童”大谈成功学被追捧:虚荣的教育,摧毁了多少孩子?

4岁“神童”大谈成功学被追捧:虚荣的教育,摧毁了多少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