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為什麼會起兵造反?

丫頭86778




朱棣生於元朝末年。他在11歲的時候,被封為燕王。燕王的封國就是現在的北平。北平的叫法也是從朱元璋時期開始的。朱棣在他他二十一歲的時候從南京來到了北平就蕃。當時如果大明朝的接班人朱標不死,或許朱棣會一輩子當個快樂王爺,也未置可否。



在中國歷史上,藩王造反的紀錄很多,從漢初的“七國之亂”,到西晉的“八王之亂”,不勝枚舉。但是藩王最後能夠成功登上皇位的,卻只有燕王朱棣一人,那麼朱棣為什麼要造反呢?



一 朱棣其實早有野心當皇帝

朱棣有勇有謀,論能力功績,朱棣方方面面並不輸給朱標。但當時因為朱標已經被立為太子,而且得到了大臣們的擁護,朱元璋也十分喜愛朱標,朱棣見自己沒有希望繼承皇位,也不好說什麼。但是朱標的死,讓朱棣看到了轉機。朱棣信心滿滿的以為按照論資排輩該輪到自己做太子了,但是沉迷於喪子之痛的朱元璋竟然不顧大臣的反對,強行將朱允炆立為太子。朱標當太子是因為他嫡長子,可是讓朱允炆做太子,朱棣是難以接受的。



二 道衍的勸說

道衍就是歷史上那個著名的姚廣孝,雖然他是個和尚,但是他所學習的卻並不是吃齋唸佛的那一套,而是陰陽術數之學。馬皇后病逝後,朱元璋下令挑選和尚隨侍各個藩王,道衍就被朱棣選中了。道衍到燕王府之後就開始勸說朱棣造反。最開始朱棣是不以為然,並未將道衍的勸告放在心上。雖然之前朱棣就有野心,但一直不敢輕舉妄動。然而在道衍的日夜勸說下,朱棣還是萌生了儘快造反的意圖。




三 建文帝的削蕃觸動了朱棣的利益

朱元璋在朱標死後,將皇位強行隔代傳給了朱允炆。而朱允炆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害怕自己的叔叔們造反,於是秘密與黃子澄等人商議削藩。朱允炆先後將周、代、湘、齊等王削奪,其軍政大權都收歸中了央,還將他們貶為庶民。因為藩王中朱棣實力最強,建文帝最後才向朱棣下手。他先是將朱棣親兵調配邊境,然後下令北平都指揮使張信、謝貴等秘密抓捕朱棣。而張信是燕王朱棣的舊部,於是偷偷得告訴了朱棣,朱棣靠裝瘋賣傻躲過了追捕,隨後擊殺了謝貴等人。朱棣被逼的沒辦法之後,連夜攻打北平,佔據了北平城。



三七的歷史書屋


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兒子,大明王朝的第三個皇帝。朱元璋在世的時候被封為燕王,駐守北京,為大明帝國守把北大門立下赫赫戰功。

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很早就選定了大兒子作為法定繼承人,其他眾多兒子被封為各大藩王駐守國家的邊疆。怎奈老天不隨人意,大兒子朱標還未等到接班,就已英年早逝。這件事對朱元璋來說好似一個晴天霹靂,傷心了很久,本著愛屋及烏的想法,於是又把繼承人選在了朱標之子朱允炆的身上,也就是說大明帝國的第二個皇帝是朱元璋的孫子。



當朱元璋選定孫子作為繼承人的時候,多少給眾多兒子心中帶來不滿的情緒。怎奈當時朱元璋具有絕對的實力,兒子們也只是在內心表示不滿。表面上還是不敢流露出絲毫的不滿情緒。這也為以後朱棣造反埋下伏筆。



隨著朱元璋的去世,朱允炆走上了皇帝的寶座,這個年輕的皇帝上任之初,除了面臨眾多繁雜的國家大事之外,還要面對那幫守衛邊疆,擁兵自重,非常厲害的各位叔叔們。於是在其上任伊始就和朝中重臣商議削藩之事。隨著對幾個實力較小藩王削藩成功之後,把矛頭直接對準了最有實力的燕王朱棣身上。而此時的朱棣已經聞訊做好了反擊。只不過正在做著反擊前的準備工作,最後,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口號在北方起兵,一路向南進軍。這就是大明王朝歷史上的靖難之役。靖難一直持續了四年之久,最終以朱棣獲勝為最終結果。

縱觀朱棣造反,其主要原因還是朱允炆皇帝立足未穩,急於削藩所致,更深層次的原因也許是朱元璋皇帝選人不當所造成。


(靖難之役:應該解釋為平定或平息戰亂的戰役。其中靖解釋為平定或平息,而難解釋為戰亂或者災難等)


折返888


朱棣造反,大部分原因是他侄子朱允炆逼迫所致,但其中也不乏身邊人的忽悠鼓動,尤其是道衍和尚,聯合算命的把朱棣忽悠上了造反之路。

朱元璋駕崩後,大明王朝的皇帝變成了朱允炆。年輕人幹勁十足,再加上身邊有方孝孺等一群文臣,總覺得太祖留下的兒子們各個都心懷不軌,早晚要篡奪了朱允炆的江山。於是一個缺乏政治經驗的毛頭皇帝,帶著一群書呆子,開始對太祖的兒子們動手了!

朱允炆在收拾叔叔這件事上,毫不含糊。

周王朱橚是朱棣的同胞哥哥,朱允炆知道朱棣不是好惹的,怕將來周王朱橚成為他的幫手。於是藉口有人告發朱橚謀反,派軍隊突襲開封,將朱橚逮捕並他貶為庶人。

對付湘王朱柏用的是同樣藉口,也是有人告發他謀反,朱允炆命令他回京師接受詢問。朱柏膽子小,不敢回京師面對侄子,結果自焚而死。

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岷王朱楩……這些太祖的血脈一個個都栽在朱允炆手裡,被他廢為庶人。下一個,就是諸侯王中最有謀略、常年和蒙古人廝殺的燕王朱棣了。

朱棣對侄子的心思心知肚明,對於是不是束手就擒也在猶豫之間,畢竟要以一隅之地面對整個大明王朝,他心中沒底。更何況,朱允炆是他老爹親自扶上皇位的,名正言順的絕對正統,他如果不聽從新皇帝的命令,那就是大逆不道。

這個時候,姚廣孝起到了關鍵作用。

姚廣孝十四歲就剃度出家了,除了學習佛法之外,他對於帝王之術的研究也十分有心得,並且一心想著把自己學到的本領應用到實踐中。後來機緣巧合之下,他做了朝廷的僧官,並被派到了朱棣的身邊。朱棣對這位不務正業醉心於帝王之術的和尚,那是相當感興趣,兩人很快就成了無話不談的最佳拍檔。

姚廣孝天天勸朱棣造反,後來看朱棣還是猶豫不決,無奈之下使出了大殺器:派算命的忽悠朱棣。


這位算命的仁兄也是大大有名,正是明朝的相術奇人袁珙,他曾給姚廣孝看過相,當時就很驚奇:這個和尚很古怪啊!長著三角眼,好像一頭生病的老虎,一定是個喜歡殺生的和尚,將來你的成就應該和劉秉忠(忽必烈的謀主,也是和尚,法號子聰)差不多!

姚廣孝找來了袁珙,兩人研究怎麼忽悠朱棣,並制定了具體的行動方案。

他們安排了一場偶遇。朱棣帶著八個侍衛到酒館中吃飯,九個人穿著一樣的衣服,這時候袁珙進來了,對著朱棣就一頓磕頭,口中還不停地念叨:殿下你怎麼能這麼隨便就出門呢?九個人誰都不承認,袁珙卻說的更起勁了,朱棣只能回到王府召見袁珙。

這次袁珙也不藏著掖著了,直接告訴朱棣:你不管是身形步伐還是長相,都是做皇帝的好料子啊。等你過了四十歲,鬍子長過了肚臍,就能登基了。隨後見到燕王府的校尉,也表現的大驚失色:這些人都是將來的王公將帥啊!

姚廣孝導演,袁珙主演,朱棣就此下定了造反的決心,這才有了後來的靖難之役!

不過朱棣的確是43歲做了皇帝,至於鬍子長沒長過肚臍,就不知道了!


李飛叨


朱棣的造反過程並不簡單,只是說時勢推動著他不得不造反。看情況,雖對自己的老爹朱元璋的安排不滿(叫自己的侄子當皇帝),但確實沒有造反的心。外界的蠱惑(道衍),建文帝朱允炆的打壓,促使了朱棣下定了決心,主要是朱允炆太毒了,不給叔叔們活路。

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朱棣,擁有極高的軍事天賦和領導能力。雖有敗局,但總有“特殊”保護符的他可以肆意妄為的穿插遊走於敵軍之中而不倒。最終坐擁天下。

皇位的擁有者,要顧及很多。無數人的窺探,無數人的暗潮湧動,只有剝開重重人海,隱藏的陰謀,保護自己,才能統領天下。

雖然看著朱棣的成皇路非常的艱辛,此人心機頗重,多疑,但無可厚非,他是一位好皇帝,一代英王。遷都北京,平定蒙古,派臣遠航,一片盛世。自己雖然生性多疑,但為子孫留下了人才,留下了太平。人無完人,他也建立了日後想像不到的東廠等機構。上馬親征,是他馳騁沙場,熱愛戰爭的真實寫照。兵種善用,是他軍事領導天賦的才能展現。平定越南,高麗,是他一生中的功績點點。

每一個時代都有著各式各樣的人物,他們或平庸無奇,或天資過人,或老謀深算。為了自己心中的利益去努力,去奮鬥。他們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努力的前輩。



攤劍聽潮


朱棣之所以會起兵造反,表面上看起來是因為朱允炆的削藩影響了他們這些藩王的利益,但是不管怎麼樣朱棣也不至於搶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如果真的只是因為要維護自己的利益,那麼逼得朱允炆答應不削藩之後也差不多就該結束了,但是朱棣竟然直接坐上了皇位,而朱允炆也下落不明,看起來就好像是朱棣故意的一樣,



難道說這一切都是朱棣的陰謀嗎? 1398年6月,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去世,皇位傳給了皇太孫朱允炆,朱允炆就是建文帝。建文帝一上臺就開始削藩,一年內削除了5位叔王,結果引來四叔燕王朱棣的武裝反抗。很多人認為,燕王朱棣早就蓄意謀反,對於這一點,筆者始終不敢苟同。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後,建文帝朱允炆根據朱元璋的遺訓,禁止各位叔王進京弔唁,以免皇位被搶,7天后,建文帝將朱元璋安葬在明孝陵。當時,燕王朱棣已經從封地北平趕到江蘇淮安,但是被朝廷的人擋了回去。 朱棣只好按照朝廷的命令,回了北平,但是派出了全部3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赴南京奔喪。如果這時候朱棣想謀反,必然不會將3個兒子全部送到南京弔唁,這等於是送給建文帝做人質,更要命的是,朱棣在好幾年前已經喪失生育能力。



這年七月,建文帝朱允炆先將五叔周王朱橚削除,四叔燕王朱棣並沒有因此有異常舉動。十一月,建文帝朱允炆安排刑部侍郎張昺出任北平布政使,任命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讓他們嚴密監視燕王朱棣的舉動。此後,朱棣的護衛不斷被調走,朱棣原先有大約5500名護衛,後來只剩下800名護衛在身邊。到了第二年四月和六月,七叔齊王朱榑、十二叔湘王朱柏、十三叔代王朱桂、十八叔岷王朱楩等4位藩王陸續被建文帝削除,燕王朱棣早已感受到了危機,並裝瘋賣傻,麻痺朝廷。 在這種情況下,燕王朱棣有兩種選擇: 一是坐等被削。老老實實接受朝廷的安排,削就削,這也不是什麼要人命的事情,大不了就是和之前被削的弟弟們一樣,被廢為庶人,此後要麼被軟禁,要麼被遷到外地居住。這樣的話,雖然失去權力,但一家人的性命無憂,衣食不愁。這倒是個不錯選擇。 二是武裝反抗。選這條路,不成功便成仁,自己手上只有800親兵,而朝廷在北平及其周邊地區有十幾萬兵馬,成功的概率很小。武裝反抗一旦失敗,朱棣和他的3個兒子不僅僅是被廢為庶人的問題了,不死也得把鳳陽皇家監獄坐穿。換做其他人,在這種情況下會怎麼選擇?前面被廢的5位藩王已經用行動作了回答,除了湘王朱柏選擇了全家自殺,其他4位藩王都老老實實不反抗。



朱棣為什麼冒著這麼大的風險起兵靖難?主要原因是:

1.責任感。在二哥秦王朱樉、三哥晉王朱棡去世後,燕王朱棣已經是諸王之長,面對侄子朱允炆對祖制的胡亂變更,對叔王的強勢削藩,除了自身的危機感之外,也有對大明江山的危機感。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安排了九子防邊,如果把這個體系打破了,又沒有建立新的體系,明朝北方將不得安寧,父皇九死一生創造的明朝將面臨大威脅,為此朱棣必須以全家性命相博。



2.可能贏。燕王朱棣如果認為和朝廷打戰沒有任何勝算,那他也不會起兵。朱棣作為鎮守重鎮北平的燕王,在北平經營了18年,此前經常接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委派,統兵和蒙古人打戰。這樣的經歷,一來鍛鍊了朱棣的軍事素養,二來培養了朱棣和朝廷在當地的駐軍的關係。 可以說,朱棣與朝廷在北平及其周邊的駐軍將領幾乎都很熟悉,這些將領大多數是朱棣的老部下,知根知底,一旦朱棣的靖難大旗樹了起來,朝廷在北平及其周邊的軍隊向朱棣投降的可能性很大,後來事實證明大體就是這樣。

此外,朱棣判斷,建文帝朱允炆做事欠周到,性情浮躁,成不了大事,所以朱棣才敢起兵。如果朱允炆是明宣宗朱瞻基這樣的天縱英才,朱棣可能就不敢冒然起兵反抗了,因為對於精明的朱棣來說,完全沒有勝算的事情他是不會幹的。 靖難之役打了3年後,燕王朱棣取得了勝利,當上了皇帝;建文帝朱允炆遭遇最終失敗,舉火自焚而亡。



如果建文帝不那樣著急削藩,而是採取溫水煮青蛙的模式慢慢對付叔王們,循序漸進解決,幾乎沒有哪個藩王會武裝反抗,即使武裝反抗,也沒有很好的藉口,難以獲得朝野同情和支持,很難取得勝利。 建文帝朱允炆隔代繼承了爺爺朱元璋的皇位,按理說,一開始就應該對叔王們客氣一點,等自己站穩腳跟、坐穩位子後,再考慮其他的事情。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主要還是太年輕,太冒進,硬生生把四叔朱棣逼反了,逼反後又沒有能力消滅,這才造成了自己的人生悲劇。


歷史的循環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個兒子,朱棣本來沒有機會當皇帝的。因為造反成功把他的侄子趕下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通過造反成功上位的蕃王。朱棣的年號永樂,故又稱之為永樂大帝。朱棣放著好好的蕃王不當,為什麼要做大逆不道的事呢?

朱標為太子時大家都沒有意見,畢竟朱標既是大哥又是父親朱元璋最器重的一個人。他們這些做兄弟的哪敢有非分之想,再說了大哥朱表寬厚仁慈,對弟弟們都很好,弟弟們從心裡服他。但是,天不遂人願,這麼一個人好心善的太子卻英年早逝了。朱元璋卻不考慮朱棣他們的想法,愛屋及烏的力了朱允炆為帝。朱棣心有不服,卻沒辦法,一直怏怏不樂。

朱允炆繼位後,覺得幾個伯伯叔叔太過危險,不削番他的統治就岌岌可危了。削番過程是殘酷的,幾個蕃王都被逼死了,朱棣看到快到自己了,覺得不能坐以待斃了。


朱棣不愧是鎮守北方的大將,軍事指揮能力在靖難之役中表現的淋漓盡致。他放棄了一個一個城池的打法,他帶領他的軍隊直接快速突進到都城南京,打了朱允炆措手不及。朱允炆在一次大火中逃走了,不知所蹤,成為了一個千古迷案,鄭和下西洋目的之一就是尋找朱允炆。

朱棣造反成功也是偶然,朝廷無大將,腐儒無大略,文帝太懦弱,朱棣太英武。


歷史如歌


專注於明史,我來回答。

朱棣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親王造反成功的案例,一直以來都被人們津津樂道。而他本人稱帝以後,也一直採取各種方法對自己篡位這個事實進行粉飾,力圖把他靖難的旗號給坐實。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他確實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位期間也開創了一代盛世,被後人稱之為永樂大帝。而事實終歸就是事實,不管他怎麼粉飾,歷史總歸會留下一絲蛛絲馬跡,朱棣篡位造反是一個公認的事實。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朱棣為什麼要起兵造反。

我認為他起兵造反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1.朱元璋繼承製度沒搞好

首當其衝的我認為就是朱元璋的繼承製度有問題。當初他稱帝之後,選擇了嫡長子繼承製,立了自己的大兒子朱標為太子,朱標本人也賢能有加,各方面素質都不錯。如果他當皇帝,各方面估計也沒有什麼意見。可是壞就壞在朱標他太短命了,還沒有正式接班就因病去世了。這麼以來,太子這個位置就有了空缺,這下朱元璋可犯了難。

他這個時候其實更傾向於立自己的這個四兒子為太子的,因為朱棣這麼多年跟著他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朱棣各方面也都很像他,頗有人君的樣子。可是理智告訴他,為了嫡長子繼承製能夠傳承下去,他不能立朱棣為太子,還是把朱允炆立為了太子。他太想為大明王朝留下一套完美的接班制度了,以致於連最基本的變通都忽視了。

要知道當時除了朱標,再沒有比朱棣更適合當這個繼承人的了。如果朱棣能夠當上皇帝,服眾肯定是毫無問題的。至於朱元璋擔心的繼承問題,大可以由朱棣這一代開始再做出規定。然而朱元璋卻沒有這麼做,以致於朱棣始終鬱鬱不平。

到了朱允炆繼位以後,面對這個乳臭未乾的侄子,功高蓋主的朱棣怎麼可能甘居人下,又怎麼可能不放手一搏。

2.朱允炆削藩沒搞好

朱允炆繼位以後,面對自己這麼多的叔叔,他心裡也是有點害怕的,自己雖為人君,畢竟還是個孩子,而且還是一個後輩。他自己也一天天地意識到了這些叔叔放在那裡,對自己來說始終是一個威脅。要想皇帝這個位置做的穩,怎麼辦?只能削藩。他們弱,自己就強了。

朱允炆的思路是對的,歷史上漢景帝也是這麼搞得,而且還成功了。有成功的例子在前面,所以朱允炆同志很有信心。可是他削藩直接先把朱棣給搞掉不就行了,那其他的就不足為慮了,可是朱允炆偏偏作死一樣先去動別的親王。這無疑是給了朱棣準備的時間。

可是這麼以來這些藩王怎麼受得了呢?消息傳到朱棣府中,他也是大怒,本來就其心不軌,居心叵測,這麼一來他怎麼可能束手就擒。如果乖乖的被削藩,那麼削藩之後他基本上就再也翻不起太大的風浪了,這可是朱棣忍不了的。而且更主要的是,他不知道自己這個侄子會怎麼對待自己,是隻削藩,還是連命一起收走。這麼多可能性考慮到一起,那麼擺在朱棣面前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造反。

3.朱棣有造反的資本

朱棣苦心孤詣的經營北京多年,這裡早已是鐵板一塊。他這麼多年又屯田,又造錢,而且時不時的還可以去跟北元幹一架。這麼一來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他都完全具備了。他本人又征戰多年,是帶兵的不二人選。

反觀朱允炆,因為剛剛繼位,根基還不是太穩。而且朱元璋為了給這個孫子掃清障礙,把開國元勳該殺的都給殺了。這就造成了朱允炆身邊沒有可用之謀臣,沒有領兵打仗之將領。他本人又非常缺少行軍打仗,治國理政的經驗,對比一下,實在是寒酸。

綜合以上三點,就是朱棣起兵造反的主要原因。

原創不易,如果喜歡,請你點贊評論給個關注,謝謝!

聽歷史說話


朱棣起兵造反的根本原因,仍然是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的,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矛盾所激化而爆發。具體是由於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所導致。

朱元璋取得天下之,他認為: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所以,洪武年間朱元璋分三次共分了二十五個藩王,其中有二十四子和一個從孫都得到封賜。這些藩王都有自己的地盤,有自己的軍隊,起初對安定國家的局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在北部戍邊的燕王朱棣,長期指揮數萬軍隊和北元作戰。不過,早有人提醒過朱元璋,邊患、河患、藩患是大明王朝的三大危脅。不過這藩患畢竟都是朱元璋自己的兒子,在他的心裡不會作為優先級來處理。但他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做,他立下了相當嚴厲的規矩,藩王無昭不得進京,禁止互相訪問,即便進京,一個朝貢完走了,另一個才能來。也就是說這些藩王,自從到自己的地盤上上任之後,從此天各一方,老死不相往來,親兄弟間根本沒有機會見面。朱元璋認為,定下這樣的祖制,皇族之間就可以太平了,沒想到他剛死,建文帝就大刀闊斧地,展開了削藩行動,骨肉相殘。這真是莫大的諷刺。

一、其實朱棣窺視帝位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原本朱元璋法定的接班人是太子朱標,沒想到這太子朱標去了一趟西安,可能是這長安城王氣大盛,他沒壓得住,回來就一命嗚呼了!你說這也怪了,當年蔣介石到那兒,直接碰上了西安事變,差點把命擱那兒。沒在那兒建都的帝王啊,還真不敢隨便往那兒去。這朱元璋啊,欲哭無淚,一盤棋全給打亂了。為了穩定皇權為大明的江山著想,朱元璋定下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矩,將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

朱元璋有那麼多兒子,但是老大老二老三相繼都不在了,朱棣排行老四。這朱老四是個能力很強的人,本來在眾多皇子中間就是個佼佼者。他一看機會來了,就想盡一切辦法來表現自己,沒想到的是,老爺子根本沒有給他機會,直接立了他這個侄子繼承大統。朱棣這心裡老不舒服了,他就覺得朱元璋這個決定一定是錯的。曾經有一次,燕王朱棣進京,拍著朱允文的肩膀說,“不意兒乃有今日!”,就憑朱老四的智商,這話哪能隨便亂說呀!可見當時他已意外到了極點。也該他倒黴,這話當時就被朱元璋聽到了,狠狠的把他給收拾了一頓,作為小孩兒的朱允炆,不想得罪這些叔叔們,他一邊幫朱棣開脫,一邊暗下了決心,宗藩勢力不得不削。

二、建文帝削藩

朱元璋為了給孫子鋪路,大肆打壓朝中重臣的勢力,製造瞭如藍玉案等一系列的冤獄。這時候他就需要得到藩王的支持,故而藩王不但沒事,地位還更加穩固了。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沒有哪個藩王敢有異心,等朱允炆當了皇帝之後,他就感覺到了這些叔叔們的威脅。

朱允炆登基之後,任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人,展開了對藩王的行動。齊泰認為:燕王朱棣勢力最大,應該先從他下手,其他的藩王即使有意見,恐怕也沒有造反的能力。而黃子澄認為:直接從朱棣下手,太過冒險,應該先從容易的開始,打得朱棣孤軍無援,他自然也會服軟。建文帝也認為直接針對朱棣,心裡沒底,於是採用了黃子澄的意見。實際上後來的過程證明了這真是一招臭棋。

建文帝第一個下手是和朱棣關係非常近的同母兄弟周王朱橚,由於周王內部的家庭矛盾,被人揭發有異謀。於是,建文帝以北邊戰事需要之名出兵到開封,冷不丁抓了周王,把他貶到雲南後有抓回來囚禁起來。後來,建文帝又以湘王朱柏破壞印鈔制度為由,派兵抓捕。其實,濫印鈔票最多的就是建文帝本人,朱柏就因為是建文帝的叔叔,威脅了皇權嘛!但這湘王確實很有骨氣的,不願受侄子的凌辱,直接自焚身亡。齊王朱榑也是被告發謀反,而被召至京城囚禁起來。後來,建文帝又將代王朱桂和岷王朱楩貶為庶人。這些進行的倒還順利,但是,實力和智力都最為強大的朱棣已經被打草驚蛇,天天睡覺都會夢到自己被侄子吊著打。

三、靖難之役

朱老四知道自己這樣拖下去沒有好結果,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造反了。1399年,因朱棣裝病,誘使朝廷放回質子之後,被人告發,這可是犯有欺君之罪的。朝廷立即密旨抓捕燕王,不想朱棣早有準備,誘殺朝廷官員,起兵攻打北平城。這北平地區本就是燕王的勢力範圍,周邊不少府地主動歸服。燕軍勢力大增,開始打著“靖國難,清君側”的旗號正式和明朝政府展開了軍事對抗。

起初,朱棣打得也沒有那麼順利,史書上記載幾次都差點兒被圍剿了,不知道哪兒刮過來一陣神風給就了。天不亡朱棣,讓他打到了南京城。建文帝自焚身亡這事兒估計沒那麼簡單,真抓個活得,朱老四這“清君側”的旗號還要打下去嗎?最大的可能就是被燕軍殺掉後,再放火燒。乾乾淨淨,查都沒辦法查。從此,大明還是大明,永樂盛世正式開啟。

朱棣反建文帝確實是被逼出來的,不過這些禍根確實朱元璋埋下的,如果朱元璋可以提前處理好這些宗藩問題,恐怕朱老四是沒有機會的。再者,建文帝朱允炆沒有漢武帝劉徹的智商,或者他身邊要是也有個主父偃,或許就沒有靖難之役。


牧漁子


首先來說朱棣有帝王之志,特別是其具備雄才。這是有前車之鑑的,楊廣、李世民的帝位是怎麼來的。太祖在時朱棣也許不敢亂動,但死後就不一樣了。早在公元1391年藍玉在陝西趁機太子朱標進言燕王有不臣之心。當時因為太子去陝西考察準備擇一地為都,藍玉則在陝西守備。明史:二十四年......魏國公徐輝祖、曹國公李景隆、涼國公藍玉等備邊陝西。明史: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撫陝西。 當時藍玉對朱標講:燕王在國,撫眾安靜不擾,得軍民心,眾鹹謂其有君人之度……臣又聞望氣者言,燕地有天子氣,殿下宜審之……臣觀燕王在國,陰有不臣心”。 藍玉是提醒朱標,因為藍玉與朱標是親戚。朱標的妻子是常遇春的女兒,藍玉的姐姐是常遇春的妻子。朱標並未把藍玉的話放在心上。朱標講:燕王事我甚恭謹。意思是說燕王不會的。當時藍玉對朱標講我是為了太子你呀,還是保密吧。朱標後來竟然將藍玉的話,告訴了朱棣。其他不光朱棣有這樣的心思,其實弟弟也是一樣有的。明鑑錄:太子殊無意,而語嘖嘖聞於燕王,不數月而玉禍作。就是說朱標把藍玉的話告訴朱棣了。有人可以講燕王在北平,朱標怎麼對朱棣講。因為公元1392年朱棣來京城了。明史太祖紀:燕王棣、楚王楨、湘王柏來朝。



明太祖大肆誅功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朱標、朱允文,因為他們都過於仁慈。靖難時朱允文居然下旨不然傷著燕王,不要讓我揹負殺之名。豈不愚昧不堪?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藩王並非不清楚漢、晉的前車之鑑,但當時要解決的是驕兵悍將和北元。至於藩王之亂那是遠慮,不是目前該解決的。像漢文帝時就不斷有人上書削藩,漢文帝都置之不理。劉邦在分封劉濞為吳王時就對他講:“漢興立以後五十年間東南方向將有叛亂髮生,難道是你嗎?然而天下同姓是一家人,你千萬不要造反!”劉濞叩著頭說:“不敢。”明太祖亦深知藩王之禍,但目前首要是功勳之禍。朱元璋特意在皇祖明訓中講述這一事,告誡皇子們這是自取滅亡。皇祖明訓:凡古王侯,妄窺大位者,無不自取滅亡,或連及朝廷俱廢。蓋王與天子,本是至親,或因自不守分,或因奸人異謀,自家不和,外人窺覷,英雄乘此得志,所以傾朝廷而累身己也。



公元1398年五月即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朱允炆以皇太孫繼位,明年年號為建文。建文一繼位就著手著削藩了,削藩的想法建文應該早就有了。無論朱棣反不反,建文第一個對付的就是他。雖然削藩後他依然能過王爺的日子,說明他不甘心。建文首先對周王朱橚下手,是他兒子告發朱橚圖謀不軌,朱橚喜歡編醫書,一生編了很多醫書。只是因為他是朱棣的同母弟。朱棣當然知道是衝著他來的。明史:憚燕王強,未發,乃先廢周王橚,欲以牽引燕。十一月,建文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察燕陰事。朱棣不可能不察覺到建文要對付他。建文一心想削藩,互相告發之風颳起。藩王都是太祖兒子,龍子龍孫高高在上會沒點問題?在古代穿衣服、房子材料大小顏色、門口石獅卷鬃數量等都有規定。隨便那點違反都是大罪。明史:於是告訐四起,湘、代、齊、岷皆以罪廢。這是建文元年四月到六月的事。這四王都是別人告他們有罪,建文都把他們度為庶人。



建文為了安撫朱棣把朱棣的三個兒子送回北平。於是朱棣懼而稱病,朱棣反不反建文都是要對他下手的了。建文元年六月有人告燕王,建文下詔讓王。讓王就是朱棣自己辭讓王位的意思。現在朱棣就算只想過王爺的日子都不行了。七月朱棣上書建文指泰、子澄為奸臣,並援《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本來是建文要削藩,卻講齊泰黃子澄為奸臣。建文也不可能給朱棣下密詔勤王,但朱棣偏偏說有。歷來起兵造反都不會直接反皇帝的。所以說朱棣起兵既有謀反之意也有建文逼迫的原由。



明朝的藩王都是有護衛的,守邊的就更多了。明史: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每個藩王至少有三個護衛,既九千人—五萬人。朱棣是藩王中比較強的,應該不少於五萬。建文為防寧王跟朱棣一起聯合,召寧王入朝。明史:建文元年朝議恐權與燕合,使入召權,權不至,坐削三護衛。我認為是一招臭棋,寧王貴為藩王就算幫了朱棣又能得到什麼?封無可封賞無可賞,為啥要鬧生命危險去幫朱棣?至於朱棣跟他講的平分天下,寧王會信?當時必竟建文代表中央,朱棣只有小小燕地。完成可以派人曉以利塞,讓他討朱棣。結果讓寧王倒向朱棣,朱棣趁機扣留了寧王,並奪其軍,這樣朱棣就有十多萬人馬。明史: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



公元1402年朱棣率軍攻入南京,當時建文已失蹤。我認為有三種可能1出宮2自殺3朱棣下手殺。朱棣叫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大哭,朱棣講:先生不要自取憂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輔佐成王的方式。方孝孺問:“周成王在哪裡?”(指建文帝)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問:“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指建文帝的兒子。建文帝的兒子讓朱棣關了五十年,明英宗給放出來了。朱棣又說:“國家有賴於成年的君王。”方孝孺說:“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指建文的弟弟,皆已成年。皇明祖訓: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嫡母所生者。建文幾個弟弟也讓朱棣關起來了。朱棣答道:“這是我們朱家的事。”說明朱棣起兵完全是為了奪皇位。朱棣當皇帝后繼續實行削藩政策,把藩王的軍權都收了。你認為建文削藩是受到奸臣左右,那你削藩呢?



朱棣當皇帝主要做了六件事,都是用來否定建文合法性。1去建文年號,仍以洪武年:朱棣稱帝后廢除建文年號,把建文元年至建文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完全不承認有建文皇帝,更加表明其心。一個沒年號的皇帝還算是皇帝嗎?2去朱標帝號:朱允炆繼位後追諡父親為興宗孝康皇帝。朱棣把朱標降為懿文皇太子3改尊諡:建文繼位後給朱元璋和馬皇后上尊諡。這是所有後世之君必做的事情。現在朱棣改掉就是不用建文給上的尊諡,用他朱棣給的尊諡。歷來後任之君都要給前任之君上尊諡,一是尊敬二是表明自己繼任。就好比是爺爺去世了,孫子在爺們的墓碑上刻上兒:朱標,孫:朱允炆。這在帝王將相中表明自己繼承,是大宗。將相也是如此,某位死了。史書會記兒某嗣,表明由他繼承是大宗。其他兒子就是小宗。等於朱棣把朱標朱允炆的名子劃掉了。寫上兒:朱棣,孫:朱高熾。就是把朱標這一支降為小宗4遷陵:把朱標從帝陵遷到普通的陵園。5改建文出身:建文的母親是呂太后,原來只是朱標的妃子而太子妃常氏早世。朱元璋在世時冊立呂氏為皇太子妃。明史:太祖冊常妃,繼冊呂妃。但是朱棣當皇帝后稱常氏為敬懿皇太子妃,降為呂太后為皇嫂懿文太子妃。明史:永樂元年複稱敬懿皇太子妃。永樂元年複稱皇嫂懿文太子妃。太子妃和皇太子妃差一個字,可是所代表的是不同的。一個是正室一個是側室。6復修太祖實錄:建文時已經修好了。重修不用說裡面有不利於他的事、或者有利於建文的事。數次修改,前後十七年之久。十七年夠修一個朝代的史書了。



所以說朱棣造反主要是有窺大位的想法和建文迫的原因。朱棣當皇帝后雖然也削藩,但是逐漸的削和保證藩王富貴。也不是跟建文那樣急切的削。


小鴻哥



很多人認為,燕王朱棣早就蓄意謀反,對於這一點,筆者始終不敢苟同。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後,建文帝朱允炆根據朱元璋的遺訓,禁止各位叔王進京弔唁,以防止皇位被叔叔們搶,7天后,建文帝將朱元璋安葬在明孝陵。當時,燕王朱棣已經從封地北平趕到江蘇淮安,但是被朝廷的人擋了回去。

朱棣只好按照朝廷的命令,回了北平,但是派出了全部3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赴南京奔喪。如果這時候朱棣想謀反,必然不會將3個兒子全部送到南京弔唁,這等於是送給建文帝做人質,更要命的是,朱棣在好幾年前已經喪失生育能力,這些兒子要是都沒了,朱棣就要絕後。



七月,建文帝朱允炆先將五叔周王朱橚削除,四叔燕王朱棣並沒有因此有異常舉動。十一月,建文帝朱允炆安排刑部侍郎張昺出任北平布政使,任命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讓他們嚴密監視燕王朱棣的舉動。此後,朱棣的護衛不斷被調走,朱棣原先有大約5500名護衛,後來只剩下800名護衛在身邊。到了第二年四月和六月,七叔齊王朱榑、十二叔湘王朱柏、十三叔代王朱桂、十八叔岷王朱楩等4位藩王陸續被建文帝削除,燕王朱棣早已感受到了危機,並裝瘋賣傻,麻痺朝廷。

在這種情況下,燕王朱棣有兩種選擇:

一是坐等被削。老老實實接受朝廷的安排,削就削,這也不是什麼要人命的事情,大不了就是和之前被削的弟弟們一樣,被廢為庶人,此後要麼被軟禁,要麼被遷到外地居住。這樣的話,雖然失去權力,但一家人的性命無憂,衣食不愁。這倒是個不錯選擇。



二是武裝反抗。選這條路,不成功便成仁,自己手上只有800親兵,而朝廷在北平及其周邊地區有十幾萬兵馬,成功的概率很小。武裝反抗一旦失敗,朱棣和他的3個兒子不僅僅是被廢為庶人的問題了,不死也得把鳳陽皇家監獄坐穿。換做其他人,在這種情況下會怎麼選擇?前面被廢的5位藩王已經用行動作了回答,除了湘王朱柏選擇了全家自殺,其他4位藩王都老老實實不反抗。

朱棣為什麼冒著這麼大的風險起兵靖難?主要原因是:

1.家族的責任感。在二哥秦王朱樉、三哥晉王朱棡去世後,燕王朱棣已經是諸王之長,面對侄子朱允炆對祖制的胡亂變更,對叔王的強勢削藩,除了自身的危機感之外,也有對大明江山的危機感。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安排了九子防邊,如果把這個體系打破了,又沒有建立新的體系,明朝北方將不得安寧,父皇九死一生創造的明朝將面臨大威脅,為此朱棣必須以全家性命相博。



2.有可能會贏。燕王朱棣如果認為和朝廷打戰沒有任何勝算,那他也不會起兵。朱棣作為鎮守重鎮北平的燕王,在北平經營了18年,此前經常接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委派,統兵和蒙古人打戰。這樣的經歷,一來鍛鍊了朱棣的軍事素養,二來培養了朱棣和朝廷在當地的駐軍的關係。 可以說,朱棣與朝廷在北平及其周邊的駐軍將領幾乎都很熟悉,這些將領大多數是朱棣的老部下,知根知底,一旦朱棣的靖難大旗樹了起來,朝廷在北平及其周邊的軍隊向朱棣投降的可能性很大,後來事實證明大體就是這樣。

此外,朱棣判斷,建文帝朱允炆做事欠周到,性情浮躁,成不了大事,所以朱棣才敢起兵。如果朱允炆是明宣宗朱瞻基這樣的天縱英才,朱棣可能就不敢冒然起兵反抗了,因為對於精明的朱棣來說,完全沒有勝算的事情他是不會幹的。



靖難之役打了3年後,燕王朱棣取得了勝利,當上了皇帝;建文帝朱允炆遭遇最終失敗,舉火自焚而亡。如果建文帝不那樣著急削藩,而是採取溫水煮青蛙的模式慢慢對付叔王們,循序漸進解決,幾乎沒有哪個藩王會武裝反抗,即使武裝反抗,也沒有很好的藉口,難以獲得朝野同情和支持,很難取得勝利。

按理說, 建文帝朱允炆隔代繼承了爺爺朱元璋的皇位,一開始應該對叔王們客氣一點,等自己站穩腳跟、坐穩位子後,再考慮其他的事情。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主要還是太年輕,太冒進,硬生生把四叔朱棣逼反了,逼反後又沒有能力消滅,這才造成了自己的人生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