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上行”的待解之惑

面對廣大農村萬億級的市場,在電商誕生以來,不乏創業者對農產品的電商模式進行探索和嘗試:本來生活、雲農場、一畝田、鏈農、美菜、沱沱公社、農一網、田田圈、村村樂……當創業者們將電商模式照搬到農業與農產品領域卻發現困難重重,成功遙遙無期。諸如物流倉儲成本過高、農產品難以實現標準化,產業難以形成規模等問題接踵而至。

曾任順豐優選和佳沃集市CEO的崔曉琦表示自己“不會再碰生鮮電商”。創業者和風投者們發現農產品電商看似一個無邊的寶藏,卻總是找不到正確的打開方式。農產品發展電商,在電商模式之外,更難的是電商背後的具體問題,比如物流配送、品牌打造、渠道突破、資本投入等等。

從農產品本身來看,農產品生產週期長、標準化程度較低、質量安全追溯及監管體系等不健全,對於打造品牌、形成規模效有一定難度。

“農產品上行”的待解之惑

1.農產品缺少品牌化

提起汽車、衣服、手機等消費品,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幾個知名品牌;但說到水果乃至整個農產品領域,人們很難說出幾個品牌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遼闊的地域上有很多富有特色的農產品,但是真正打造成品牌的並不多,沒有獨立的企業品牌,沒有包裝、沒有分級,農產品還處在售賣原材料的階段,能跑量但賣不出價,生產者不懂品牌打造,售賣者不懂農產品的生產。

2.農產品附加值低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白酒的毛利率在80%以上;一個愛馬仕包包價格動輒數萬,成本不過幾千塊。我們經常看到出現在各類媒體的廣告往往是酒類、化妝品、服裝等等,因為這些商品的附加值高,有足夠的溢價能力,才可能去燒廣告。而農產品的溢價能力很低,很多農產品產地的蔬菜、水果真的就只有幾分錢、幾角錢一斤,自然也就沒有資本去推廣了。

“褚橙”品牌的成功打造為農產品電商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幾乎每種農產品都有獨特的地理條件、人文背景、歷史典故等,運用這些可以作為農產品的獨一無二的包裝;而且如今各類社會化媒體及通訊工具都可以成為營銷入口,微博、微信、QQ及SNS等都是免費的資源,如果我們能夠多花點時間和心思,在品牌的塑造和推廣上下下功夫,也許下一個製造“褚橙“奇蹟的就是你。

“農產品上行”的待解之惑

3.供應鏈體系尚不透明

我們在超市購買生鮮食品,包裝上都貼有二維碼,手機掃描後可以看到這個產品的追溯信息,哪裡耕種、何時採摘、誰來採摘、保質日期、營養成分等等,一目瞭然。“二維碼”的普及在食品領域的延伸就是形成產品的可追溯體系,成為解決食品安全和信譽問題的好助手。農產品電商最有力的競爭武器就是“安全”“綠色”和“健康”,要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商,就需要運用現代化的科技技術和手段,確保該產業的透明信譽體系。這是農產品電商的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4.流通難題

農產品有一個特點:越是偏遠的地方,自然環境越好,農產品的質量越有保障,但恰恰越便宜,農民因此越窮;越是在大城市,自然環境越差,農產品賣得越貴,但卻沒有很好的質量保障。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不把那些質量好價格優的產品運來大城市買賣呢?其實很大的問題是流通渠道不暢。一方面信息不流通,我們曾經聽說過因為沒有銷路,某地的蔬菜爛在地裡沒有人收割,某地的水果沒有人去採摘。這就是信息不通暢的緣故,不能做到即時性的互通有無。另一方面是實際的流通渠道不暢。雖然現在的儲藏條件、運輸效率比以往大為改觀,但是深入到廣大農村的勾勾叉叉,還是有很多交通不便利的地方,作為各大物流公司在農村的佈局顯然還遠遠不夠。

中國農業土地、產品、生產者相對分散,缺少規模效應,農業電商註定很難賺錢,想要通過燒錢造勢來擴大規模、讓全中國農民都知道,這個投資將是驚人的。從這個角度來說,進入農業互聯網領域的資本和玩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現在暴露出一些危機,可以讓所有希望進入的資本認識到任重道遠,投資眼光放得更長遠。

“農產品上行”的待解之惑

因此,互聯網電商對於傳統農業的改造,不能僅僅停留在交易模式和銷售方式的改變上,必須通過線上對線下的實體經濟改造,農業的電子商務要和農民的利益捆綁在一起,才能形成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核心能量。傳統的農產品領域的電商化之路也絕非一日之功,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植下,在有識之士試水農村電商的帶動下,農產品電商的未來是一定是光明可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