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草原上,旱季来临后,对食草动物影响大,还是对食肉动物影响大?

WPS一斤


非洲大草原是世界拥有动物最多的草原之一,这里草木众多,是食草动物的天堂,同时大量的食草动物也让这里成为了食肉动物的天堂。虽然,这里的动物看起来很幸福吗,但是,它们也有苦恼的事情,那就是这里的气候。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非洲的气候特点,以及旱季来临后,对食草动物还是食肉动物的影响比较大?

非洲大草原

一说起野生动物,许多小伙伴肯定和猎奇君一样,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非洲大草原。这里有着“草原之王”狮子、“非洲二哥”鬣狗、“速度之王”猎豹等食肉动物,还有“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大象、“陆地上最长的腿”长颈鹿以及“杀死狮子最多的”非洲水牛等食草动物,是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

非洲是个以草原和沙漠为主的国家,在这里草原的面积约占非洲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非洲大草原其实指的就是非洲的热带草原,而在非洲,大草原不止一个,比较出名的有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大草原、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大草原、津巴布韦大草原等等。

在非洲,一共有三种典型的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以及热带沙漠气候,当然在南非也有小部分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又被称为干湿两季气候,也就是说一年中分为旱季和雨季。在时间上的划分是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5月为雨季,而5月中旬到11月则是大草原上的旱季。

虽然在非洲有着许多大草原,但是其中要属塞伦盖蒂大草原上的动物最多,并且只有塞伦盖蒂大草原上的动物需要迁徙。这是与塞伦盖蒂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有关,而其他的大草原上大都是亚热带森林气候,这个气候的特点是四季如春,没有干湿两季的分别。

(雨季雨中的狮子)

(旱季准备集结迁徙的角马)

旱季来临,塞伦盖蒂大草原上动物们的生存方式

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大草原上,有着世界上最多的野生动物,其中以食草动物的数量最多,这里草木茂盛,对于食草动物来说有取之不尽的资源。有了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当然也不会少。从生态链上看,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草原上大多数的动物都以群居为主,比如狮子、鬣狗、野狗、角马、水牛、斑马等等。在雨季的这段时间内(12月到5月),草原上一片生机。除了大象、犀牛等动物外,其他的食草动物大都没有领地可言,它们不断的移动寻求更茂盛的草木。

但是到了5月中旬开始,塞伦盖蒂大草原上迎来了旱季。到了6月初,大草原上基本上就是一片荒芜了。日渐枯萎的草木越来越满足不了数量庞大的食草动物们的需求。

到了6月份,草原上的食草动物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寻找新的栖息地。而此时离它们栖息地约3000公里外的马赛马拉大草原依然四季如春(典型的亚热带森林气候),所以,草原上上百万只食草动物不得不踏上迁徙之路。

(5月中旬,草木还没完全枯萎,动物们就要集结)

旱季来临,对于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的影响哪个比较大?

01 旱季对食草动物的影响

当塞伦盖蒂大草原迎来旱季后,对食草动物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随着草木枯萎,它们的食物变的紧张,而且水源也更加的稀缺。为了生存,它们要远赴几千公里外的马赛马拉。

此时,对动物食草动物们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 繁殖考验

食草动物们在大草原上完成集结后,浩浩荡荡的出发了。它们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繁殖风险问题。因为每年的6月份,是草原上大多数食草动物繁殖的季节。此时的雌性动物大都已经怀孕面临生产。但是大部队是不会停下脚步等待身产的雌性的。再加上此时的食肉动物正在周围伺机而动。所以,给雌性生产的时间并不多,而且即便成功生产,食肉动物们也不会放过这个“软柿子”。

因此,许多雌性会因为生育死亡,许多幼崽刚出生就会被食肉动物吃掉。

(刚出生的小斑马就被狮子咬死)

▲“死亡之河”

除了在迁徙中,会被食肉动物捕杀以外。在迁徙临近终点时,它们还要度过一条“死亡之河”-马拉河。马拉河位于肯尼亚境内,是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分割线,而动物们要想去到马赛马拉大草原就必须跨过这条河。

如果仅仅是过河,许多动物都毫无压力。但是不同的是,马拉河里有着大量的“死神”-尼罗鳄。作为世界上第二大鳄鱼,也是非洲最大的鳄鱼,成年尼罗鳄的身长平均在4米左右,平均体重有600公斤。即使是狮子在水中都不是尼罗鳄的对手。

此时的马拉河里布满了饥肠辘辘的尼罗鳄,它们在等待一年两度的“饕餮盛宴”。一旦食草动物们下手,它们的无脑捕杀就开始了。与以往不同,如此多的动物,尼罗鳄的目标显然不是吃饱这么简单,它们会“囤货”。所以,尼罗鳄会持续的杀戮直到动物大军渡河完成。

这是对食草动物们最大的一次考验。不仅如此,到了11月中旬,动物们再次迁徙会塞伦盖蒂大草原上还需要渡一次河。再经历一次生死的考验。

以上就是干旱给塞伦盖蒂大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带来的影响。

干旱对食肉动物的影响

在大草原上,数量最多的食肉动物就是狮子、鬣狗和野狗了。而且这三种动物都是群居动物,它们对食肉的需求是很大的。所以,在食草动物集体迁徙的前提下,它们也不得不迁徙。

在迁徙的路上,由于食草动物集中而且数量众多,所以它们的食物并不是问题,相反的,这是干旱给食肉动物带来的好处。

但是,干旱同时也给它们带来的不利的因素。比如不同族群之间的大战,由于它们同时踏上迁徙之路,所以狮群与狮群、鬣狗群与鬣狗群,甚至是狮子与鬣狗之间的冲突频发,造成了一定的伤亡。

其次,食肉动物们要想到达马赛马拉大草原也必须要过“死亡之河”,在马拉河的尼罗鳄眼中,狮子与斑马、角马等食草动物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猎物。尤其是小狮子,在过河时,几乎是九死一生。

以上就是,干旱给食肉动物带来的影响。

<strong>

(迟迟不敢下水的狮子母子们)

总结

总的来说,干旱无论是对食草动物还是食肉动物都有影响,食草动物以草木为食,干旱带走了它们的食物,而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为食,干旱带走了食草动物,它们不得不紧随其后,面临许多生存的考验。

所以,总的来说,干旱对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的影响是一样的,因为它们是一条完整的生态链。


猎奇动物社


非洲大草原上干旱季节的到来,意味着少吃少喝,食草动物为了寻找水源和食物就需要进行长距离的迁徙,对于食肉动物也只能跟着食草动物走。干旱季节对于动物的影响是可见的,那就是会减少种群的数量,但同时这也是自然环境对于物种的考验,适应不了的自然而然被淘汰。

旱季来临最先影响的就是食草动物,由于缺水干旱大量的植物枯黄等待雨水的到来,那么动物就没有了食物来源。同时又缺少饮用水来源,那就是饥渴难耐啊!而食肉动物至少可以进行捕猎,但也是需要饮用水的。这样在某些仅存的水源周围就显得危机重重了,水中有鳄鱼岸边草丛中狮子、猎豹等蠢蠢欲动,就等待着猎物到来。一般情况下它们是不会来饮水的,但是耐不住太过于缺水,只能冒着生命危险来喝水了。这对于食肉动物来说就是把猎物送到自己的嘴边。


但是干旱季节持续时间也很长,食草动物不能一直挨饿挺着,因此需要跟随水源和青草而迁徙,这样实际上也是有好处的,可以让一大片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均衡发展,而不是可一片区域祸害。在迁徙的大部队中分为前后三波,打头阵的是野斑马大约会有二三十万头,在中间的是近百万头角马,最后就是几十万只的瞪羚。

可能跟随这些食草动物迁徙的还有食肉动物,例如非洲狮等,在整个迁徙的过程中横跨三千多公里,以角马为例,在迁徙之路上至少有一半数量的角马殒命,因为环境或者葬在其它食肉动物之口。有动物学家发现食草动物迁徙的季节,会有很多雌性狮子进入发情期,这在某种意义上来看食物充足更加有利于幼师成长。


实际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一个物种的影响都是可见的,尤其是食物链上层动物,由于种群数量较少,受到冲击的话很容易造成物种灭绝。而食草动物很多都数量众多,繁殖能力也强,对于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可能抵抗能力恢复能力更强一些。



科学黑洞


非洲大草原上,旱季来临后,对食草动物影响大。


我们先看看非洲大草原旱季来临的基本情况:

非洲热带草原分布在非洲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东部高原的赤道地区以及马达加斯加岛的西部,呈马蹄形包围热带雨林;分布地区占全洲面积的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草原区。


非洲热带草原的气候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年降雨量在500~1 000毫米之间,多集中在湿季。干季的气温高於热带雨林地区,日平均气温在24 °C~30 °C之间。大致每年5~10月大陆低气压北移,这时北半球热带草原上盛行从几内亚湾吹来的西南季风 (又称几内亚季风),带来丰沛降水,形成湿季。11月~次年4月,大陆低气压南移,北半球热带草原盛行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信风 ( 哈马丹风 ),十分乾燥,形成乾季。南半球热带草原的干、湿季节时间与北半球恰好相反。


也就是说,不管你是食草动物还是食肉动物,都会受到干湿季影响,从而也造成了非洲动物的大迁徙。

但不是所有地方的动物进行迁徙,非洲大草原(主要是马塞马拉草原和塞伦盖蒂草原)在旱季(6-11月几乎没一点雨)都是很热的,尤其在白天,中午40摄氏度以上比较常见,不过晚上气温下降的也较快,温差在10度以上。

百万头的角马,数十万计的斑马、羚羊组成声势浩大的队伍,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保护区北上,终点是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公园,跋涉3000多公里。


两三个月之后,这200多万只食草野生动物组成的远征大军将再次不辞辛苦的追寻青草返回塞伦盖蒂。在这数以百万计的迁徙队伍中,只有30%的幸运者能够回到出发地,而跟随它们一起回来的,还有40万在惊险旅途中诞生的新生命。

也就是说,如果排除新生的食草动物,70%近140万只食草动物将死在迁徙的路上,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


食肉动物都有固定的领地,很少迁徙;;作为非洲草原食物链的上游甚至顶端,种群和数量相对少,面对这种情况,它们不是采取迁徙的方法度过这要命的季节,但它们也有它们的绝招。以狮子、豹子、鬣狗、狐狼为代表的食肉动物,居于食物链的顶端!他们虽然凶猛,但是繁殖力相对较差,数量较少!是草原和丛林的“霸主”


影响食肉动物生存最大的问题是水源,食物大部分可以解决的掉,大多数大型食肉动物采用昼伏夜出的捕猎方式,来减少平身的能量消耗。

狮子吃一餐一周不进食可以生存下去;,鬣狗是食腐动物,其它食肉动物吃剩下的,路途死的食草动物都是它们的食物来源。


如果喜欢我的回答,欢迎加“关注”


观点旅游


对食草动物影响大一些,因为所有动物生存都离不开水,而旱季水源地非常稀少,这些地方往往都是猛兽最好的狩猎地点,危险性极大,可食草动物又无法选择只能冒险前去饮水,增加了被吃掉的风险。在旱季只要食肉动物把持住水塘就不会挨饿而且饮水也很方便,到了雨季就不同了,食草动物会分散到了大草原的各个角落,找到它们非常困难,增加了狩猎的难度。


看轻了一切


食草动物跟肉食动物都有影响,影响最大的反而是肉食动物,一个是隐蔽环境少了,捕食难度加大,二个是,食物少了,大部分食草动物迁移,食草动物的迁移只便宜了河里的鳄鱼,大部分肉食动物是分不到羹的,


碌魜甲


要说世界上最壮观美丽的大草原,唯非洲大草原莫属。这里一切保持着原始的生态环境,且丰富多彩。这里不仅是食草动物的乐园,亦是食肉猛兽的天堂。要不这地球最有代表性的动物明星处处可见。地球上最高的动物长颈鹿,最大的动物草原象,最犀利的牛犀牛,最漂亮的马斑马,最威武雄壮的非洲狮,丑八怪的狒狒,下三滥的掏肛狗……毫不夸张的说,天下的动物世界只有非洲大草原精彩。

由于赤道横贯非洲大陆,非洲大草原广布南北半球,皆处于热带气候地方。一年没有四季之分,只有旱季和雨季。旱季草木枯黄,万物凋零,处处苍凉。而雨季的大草原,处处草木丛绿,水源充沛,万象一新。茂盛的草木植物成为食草动物的天堂。正因为干湿两季分明,每年非洲大草原的动物迁徏,是世界上最惊天动地的壮举。

每年往返数次3000公里的奔驰,足以说明为了生存,延续后代,只有奔向水草丰茂的雨季之地。因为非洲大草原的雨季,晚上倾盆大雨,白天风和日丽。当然也有滞留的动物,为挣濒临干涸的水泽,闹的不可开交。大自然付与食肉动物的本能就是弱肉强食。牛马成群结队的地方正是食肉动物风狂角逐的嗜血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