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十年,留守老人都去世了,那農村將會怎麼樣?

用戶96455344635


說白了我覺得農村比城市好,我也是個農民我在外打拼了二十六年了,因為有兩個兒子結婚需要錢才在城裡工作,等我兒子都成家了,我還回老家生活,我覺得農村更適合我養老,每天做夢夢見的還是農村以前的往事!


心愛大自然


這是個很現實的一個問題,就拿我家來說,老家湖南一個村莊,我在天津,父母親隨老大在深圳。以前奶奶在,總想回去,一年回去四五趟,2018年奶奶去世以後,就沒有了那份牽掛,但是我們這代人故鄉情結還在,時不時想回去看看那個老房子,聞聞那種鄉土氣息,找找兒時記憶,但每次回去基本都失望和無奈,家鄉在變化,已經回不到過去。

過兩年我打算把房子重新蓋一下,蓋成鄉村別墅,因為父母還是想回去養老,我老了也有可能去住一下。再過幾十年,我都沒了,我們的下一代對那個地方已經沒有任何感情了,到那時候,那塊地,那座房子不知道會怎麼樣,很難說,要麼國家收回,要麼就荒廢著。

國家現在的政策也很重視農村,補貼了很多錢給農民,但是這種補貼形式國家的負擔很重,農民的獲得感很低,無非一年增加千八百補貼收入,起不了什麼作用。國家還不如把錢投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教育,農村醫療養老這些解決後顧之憂的大事上。再因地制宜的出些政策盤活農村的資源(土地),引導城市的資源要素(人才,資本)流向農村,有了人才,資本和土地這三個要素,農村就有了活力,有了活力就能發展起來。比如等我老了,手裡如果有些錢,國家能實實在在的出一些鼓勵政策歡迎我們回家建設,我肯定會考慮,首先把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建設好,再投入一些到村裡公共事業上,如果退休回鄉建設的人多了,農村自然就變好了。這樣我們的下一輩也都會對父輩的家鄉產生歸屬感。農村就能越來越漂亮,富饒,宜居,真正實現振興。以上純屬個人淺見。


陳靈136


農村正在消亡

看了讓人很難過的問題,如今的農村,老人確實越來越少,恐怕堅持不了幾十年了,我也是農村走出來的,從小在姥姥姥爺家長大,如今二老早已過世,就連住的老房子也因為拆遷沒了,村裡的很多老人,都已老的認不出樣子,一個農村就此消亡。

中國將沒有農村嗎?

農村向城市發展這是一個趨勢,但是中國的農村並不會消亡,再看看我的老家,山區一個貧困的農村,去年回家的時候變了樣,原本的踩一腳就能飛起一團灰塵的土路,也變成了柏油馬路,村裡的一角也蓋起了小二層,但還好奶奶的小土屋依舊在,每年回家的時候,一群村裡的老人,都會坐在村頭的大樹下聊天乘涼,今年村口的老頭老太太明顯少了很多。

一問才知道,好幾個老人都去世了,年輕人們都出去打工了,村裡逛了一圈還有一些種地的中年人,但是幾乎沒有年輕人,老人們可能堅持不了太久了,等到這批種地的中年人老去之後,這群出去見過世面的年輕人,還願意重新再回到家鄉種地嗎?

希望國家能出臺相關的政策,將人才引向農村,重視農村的發展,讓農民的地位高一點,讓農村留下來!


共享人才


這個現象的確越來越嚴重了,比如說像我以前讀的小學現在都關了。以前我讀的時候有小學六年級,前幾年只有最高三級,去年只剩幼兒園了,而且只有20多個學生,今年就關了。還有我們那時所讀的初中,現在也只有小學和幼兒園了。而且一年比一年人少,估計不久的將來只能關閉了。難道農村要變成無人區了嗎?


以前人們還以務農為主的時候,農村很是熱鬧, 一家大小都在一塊,其樂融融。自從農村修通公路開始,年輕人紛紛往外跑。剛開始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走了出去,漸漸的連四五十歲的也走出去了。這些人走出去的可不得了 了,拖家帶口的,小孩接到工作的地方讀書。老人就留在村裡,有些人出去幾年賺到錢就乾脆在城裡買房,把老人也接了出去。老家的門前都長滿了草 。

現在走進農村,可謂是冷冷清清,田地也荒廢了,房屋也沒人住了。農村難道要變成死地,變成無人區了嗎?不對,這些只是個別現象,只是邊緣山區的現象而已。


因為只有那些條件惡劣,生產條件落後的邊遠山區才願意出去打工。打過工的人都知道打工的辛酸,沒有自由,受人約束,看老闆或領導臉色做事!其實,打心底想,誰願意打工啊!

雖然農村平時沒有什麼人,但是每年過年的時候絕大部分都回來了。只有那些搬出去的人沒有回來而已,而這只是小部分而已,大部分人的跟還留在農村的。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搬得出去的!

還有一種情況,農村都不會沒人居住的。那就是外出打工的農民工老了的時候,打工沒人要了,又沒有能力在城裡安家 ,他們最終還是會回到農村的。 大家認為我說的有道理嗎 ?歡迎關注,評論


鄉下馬良


新的一批在城裡打工的農村人,都老了,到時他們是新的留守老人。

他們的孩子會繼續在城裡打工,他們的孩子還是會交給他們的父母。

我們小區一對掃地夫妻。從山西來,在小區掃地掃了十五年。用掙來的錢,在老家蓋了高樓。

如今他們的兒子也結婚了。他們就回家帶孫子去了,兒子媳婦繼續的在城裡,接他們的班!


陳紅光


我感覺不管什麼時候農村都不能也不會荒廢。就我個人的看法,像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基本上都在外面打工,各種不能忍都忍了,每當春節放假就坐在一起聊聊天,聊得最多的就是趁現在年輕好好在外面幹幾年,誰都知道在家好,可是沒有經濟基礎也是不行的,好好在外面奮鬥幾年有點實力(這裡的實力是手裡有點錢)了,好在家創個業,能多陪陪家人


迷茫姐


明天的太陽依然從東方升起,我們還是按部就班的生活,走個穿綠的來個穿紅的,這個世界沒有誰離不開誰,只有誰喜歡誰,誰需要誰,沒有人種地了,我們難道就無法生活了嗎?留守老人的消失,標誌著我們又前進了一步,預示著人工種糧的時代徹底終結。

羅京去世了,妻子嫁人了,在羅京沒有過三週年就嫁人了,難道他們沒有感情嗎?現在的人都看得開,很多時候就是隨遇而安,何必呢?我們總不能為一個死人去堅守某種承諾吧!有必要嗎?

以後沒有留守老人了,土地怎麼辦,肯定有辦法,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時代能造就生活方式,更能創造先進的生存技能,大家無需擔心。

過不了幾年咱們的土地就會扭轉,有合作社經營,現在很多地方已經開始運營了,這只是早晚的事情,到時候就沒有農民了,我們都是產業工人,大家只管安心打工就行了,未來我們的土地不會荒蕪,只能種植更先進,徹底解放勞動力。

未來種地根本不用勞動力了,全部機械化,即使沒有人種地,大家照樣可以生活,而且會生活的更好,現代化的種植的技術加上先進的機械根本用不到人工,大家明白嗎?


大海傳媒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隨著農村老人的‘離去’,小農經濟也會同時離開歷史舞臺,隨著農業人口的減少,正好,可以提高農村人均土地佔有率,當大批人口離開農村時,減輕了農業經濟轉型的代價,農村人均土地佔有率的提高,給新型農業的發展帶來了希望,當今農業存在三種模式,其一以美國為代表的家庭農場(100公頃到500公頃田地)以美國強大的工業作支持,採用輪作的方式進行現代化的大農業(美國是土地多,人口少〉勞動生產率極高,其二,中園現有模式,‘包產到戶’勞動生產率極低戶均土地極少(戶均二畝三分地),典型的小農經濟,其三,前南斯拉夫模式,少數人的單幹(家庭農場〉土地佔有不大於三十公頃,和多數農民組成的農工商一體的集體農場,土地佔地大,勞動生產率高,得到國家大力支持,由於南斯拉夫屬地中海式氣候,同時多山地和丘陵,上述三種模式,當今中國應以南斯拉夫模式為主,同時恢復大型國營農場,搞多元化(即家庭農場,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經營,家庭農場可以允許城市人口中有資金有技術,有能力的人下鄉搞家庭農場(不僅僅是農民,搞雙向流動,即農村進城,城市人下鄉),從而搞活農業經濟,不搞人民公社。體現了各盡所能,同時,按勞分配。


胡服騎射682


問這樣的問題,不但顯示出題主的短視,還顯示出你的無知,坐進觀天,說的就是你吧!

再過幾十年,就是再過幾百年,留守老人不會都去世了。今天的留守老人的兒子兒媳也會老,老了就又會成了留守老人,還有孫子、重孫等一代接一代,一直髮展到沒有城鄉區別,留守一詞不會再出現在文人騷客的筆下,也就沒有了留守老人。

農民工,即使現在都把老人留在老家進了城,到自己老了還是會回農村繼續做留守老人。農民的根在農村,不管你飛多遠飛多久,最終都會葉落歸根。這是大自然的規律,恆古不變,人力無法抗衡。

再說了,這些年國家政策大力扶持農村發展,農民的前景一片光明。有些先進的創業投資者已經乘上了政策的東風,在農村發展的順風順水,如魚得水。養牛養羊,種植經濟作物,政府無息貸款,各項補貼扶持,技術扶持,銷售扶持,一攬子扶持,專人跟蹤指導。

只要你有頭腦回農村創業,能做個致富帶頭人,帶領其他農民共同致富,農村都會大力歡迎、支持你。所以,留守老人這個概念很快就會消失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之中。


土基子


看了各位老師的回答,都說的很忠懇,也很到位,心有感觸。

這兩年,我都在幹扶貧工作,凡是貧困的地方,勞動力(不論男女)幾乎全部外出務工,家裡只剩年邁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在脫貧攻堅政策的幫扶下,土牆房(所謂的不安全住房)百分之九十以上被拆除。看著農民把務工的錢一分不少的投入到新房的修建上,看著一幢幢別墅式的小洋房立地而起,家中卻無人居住,房子周圍雜草叢生,心裡很不是滋味。

說真心話,農民務工的錢,為什麼不用於提高家裡老人、孩子的生活質量,特別是用於扶持孩子的優質就學(比如到條件好的學校上學等),讓孩子順利的走完學習之路。由此產生的後果:1、務工者一旦哪天因年齡大務不了工了,回家後只能無奈的再次耕種那荒廢多年的土地,但收入甚微;2、孩子由於沒有受到完整的管理和教育,過早地輟學進入務工行業,或在社會上游蕩;3、已成年的孩子中,女孩外嫁,男孩難找對象,一是雖有房子,生活依然不富裕,女方在不住;二是現在的新生代農民,很多已經不會、不懂農耕工作,無論男女都不願耕種土地,寧願外出打工,老一輩修的房子又成空房(老人又成空巢老人)。

綜上,農村的發展方向,土地承包到戶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社會進程的需要,如繼續下去,農民的貧困依然將在一段時間內惡性循環得不到根本改善。

不當之處,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