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是什么,如何简单易懂地介绍区块链?

用户106259909928


先说结论:“中本聪”利用区块链技术,巧妙地解决了账本同步和信息不重复的问题,这就使得去中心化账本的理想最终得以实现。

去中心化的理想(理解区块链的前提)

区块链原本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编码、传输、加密、解密、验证技术,但在我看来,现在已经上升到了一种“去中心化”的理念,本质上是一种理念上的革新。而比特币就是这种理念的一个具体应用。打个比方来说,区块链就相当于电子商务,你想想二十年前,有几个人搞得懂什么是电子商务,它本质上也是一种理念,只不过这种理念必须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实现。而比特币就相当于淘宝网,是电子商务的一个具体应用。

所以,我们要理解什么是区块链,必须要先理解什么是“去中心化”。

我举两个例子来帮助你理解:

第一个例子是从网上下载电影。最早的时候,我们下载电影都是到一些知名的电影下载网站上去下载。这些网站会把电影文件存放在一台或者一组服务器上,大家都访问某台服务器下载影片。这就叫中心化。

在这个游戏规则中,电影网站的服务器就是中心,每一个下载电影的人只不过是这个中心拉出来的线而已。中心化的游戏中,玩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网站主占据绝对强势地位,他想让你下载就下载,想给你限速就限速。后来,一种去中心化的下载模式出现了,这就是 BT 下载,也叫 P2P(peer to peer)下载,现在我们一般讲到 P2P 指的都是那种个人借贷的网站,但是最初的概念是从 BT 下载来的,P2P 就是个人到个人,点到点。

BT 下载的原理与电影网站完全不同,影片并不是存在某个服务器上的,而是大家互相从网络上的每一个人那里去下载这个影片的一小部分,最后拼成一个完整的文件。在这个游戏中,所有玩家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任何一个玩家可以随时离场、随时加入,只要这个游戏还有人在玩,整个游戏就能够正常运行,没有人拥有特别的权力。这就叫去中心化。

第二个例子就是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银行卡或者支付宝这些人民币支付手段,现金我们先抛开不谈。我们用无现金的方式支付人民币买东西,就是一个中心化的游戏,它的中心有好多级,比如说,支付宝的服务器是第一级中心,支付宝资金的托管银行工商银行、中信银行的服务器就是第二级中心,这些银行的再上一级中心就是央行人民银行的服务器。

在这个游戏中,不同级别玩家的权力、地位是不平等的,最大的 Boss 当然是央行,它甚至能发行货币,它的权力可以大到分分钟就把我们的钱全部抢光,很简单,它只要突然增发货币就可以了,物价突然上涨 100 倍,我们的钱就等于被抢光了。

那货币游戏能不能像下载一样也去中心化呢?也是可以的,比特币系统就是这样一个去中心化的货币游戏系统,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大型的货币实验。

比特币的游戏规则是这么玩儿的,就两条核心规则。

  • 第一,它的货币发行不是由某个机构说了算,而是公开一套算法,每算出一个符合要求的数字,就相当于挖到了若干个比特币。谁都可以去算,绝对公平,谁也做不了弊,因为算法本质上就是一个个数字去凑,凑出一个算一个。

  • 第二,比特币的交易信息不是记在某一台服务器上的,而是所有参与这个游戏的玩家电脑中一人一份,同步记录,这种交易记录在理论上几乎是无法篡改的。这就是去中心化账本。这样一来,所有游戏玩家的地位和权力就完全平等了,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玩家是特殊的。为什么要加上“几乎”两个字呢,因为,毕竟能够有能力挖比特币的那些矿主还是有点特殊的,但这种特殊性并不是太大,而且矿主也没有任何壁垒,只要你买得起好电脑,谁都可以当矿主。


不得不说,比特币的这个设计非常之妙,妙不可言,他的发明人,神秘的“中本聪”确实是颗大葱。

理解了去中心化,你就等于理解了区块链,一个真正的区块链项目就是通过合理的游戏规则设计辅以信息技术,来践行去中心化理念的项目。比特币系统就是去中心化理念和区块链技术的一个优秀示范项目。不夸张地说,我觉得这是一场互联网的理念革命,是人类的又一次平等化革命,上一次是打破了人与人之间在身份地位上的不平等,这一次是打破了游戏规则本身的不平等。正因为这样,所以区块链才能激发人们如此大的热情,这是一个听上去可以颠覆一切旧规则的新生事物。

然而,我这里话锋一转,在我看来,比特币系统并不是一个成功的区块链应用,它是一个天生的残废。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我前面介绍的比特币两条核心游戏规则就知道,它有以下这些天生的缺陷:

  • 第一, 比特币客户端软件需要巨大无比的存储空间,因为每一个节点都必须要记录下从比特币系统诞生的第一天起所有的交易记录,截止 2018 年 2 月,这个交易记录文件已经有 147 GB 那么大了,而且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 第二, 为了防止有人作弊,比特币系统有一套很复杂的游戏规则来确保交易记录是真实的,这样就导致每一笔交易的确认时间一般需要一个小时,甚至几天。你想想吧,如果用比特币去街边买杯奶茶,会是什么情况。

  • 第三, 最多只有 2100 万枚比特币,而且,无论有多少人在挖矿,系统规则决定了平均每 10 分钟才能产出若干枚比特币(2018年是 12.5 枚)。我想起了那句话: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比特币需求与比特币总量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但是,比特币不能代表区块链,区块链也不是比特币。区块链在未来可以有哪些应用呢?

实际上,区块链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信任问题,大家想一下,所有的金融机构,例如银行、保险、劵商等等,让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是信用。我们之所以会放心地买股票、买期货、买纸黄金,那都是因为我们信任充当交易中介的机构,而这些交易中介就是金融活动的中心,我们宁愿为此付出一定的手续费、交易费,金融机构也因此挣得盆满钵满。

但是,当区块链在人们的观念上和技术上都成熟后,这种中心化的金融机构是有可能被颠覆掉的,因为我们可以利用区块链的理念和技术来改写游戏规则,让所有的金融产品交易都不再需要一个中心,而全部都以点对点的方式完成,并且从理论上能够保证信用问题。到了那时,银行还需不需要我不知道,因为银行可能还会涉及到更复杂的国家利益问题。但是,一定会有很多商业金融机构受到区块链的冲击。再比如,公证也是一个典型的中心化的贩卖信用的机构,区块链完全可以实现对公证行业的改写。


更新:

首先,请记住:比特币不是区块链,它只是区块链技术的一个具体应用。

好,我们接下来往下说。

到此为止,我们去中心化账本的理想只实现了一半,并没完全实现,为什么呢?因为还有两个重大的问题没有解决:

  • 第一个问题:账本同步问题。比特币网络中有那么多台电脑,一条交易信息发送出来的时候,当然不可能所有的电脑都开机,必然有一些处于离线状态,开了电脑也未必开着比特币客户端,所以总有一些电脑无法立刻收到这条信息。这样就会导致不同电脑上的记录不同步,到底以谁的电脑记录为准呢?


  • 第二个问题:如何防止同一个比特币被重复使用呢?假如有一个黑客,他只有 1 个比特币,但是他却同时把这个比特币付给 A 和 B(虽然理论上无法真正的同时,但可以做到间隔时间极短),于是他就会在网络上广播两条信息,一条是支付给 A 的信息,一条是支付给 B 的信息,因为网速的关系,必然有的电脑先收到了信息 1,有的电脑先收到了信息 2,这就产生了矛盾,如何确定哪一条信息是有效的呢?

为了解决上面这两个难题,“区块链”技术横空出世——真正让中本聪一战成名的技术。

再次强调:比特币不是区块链,它只是区块链技术的一个具体应用。

接下来,让我一步步为你揭开区块链技术的面纱。

为什么要叫“区块链”?

因为中本聪把这个账本设计成了由一个个“信息包”首尾相连而成的长链,每一个“信息包”被称为一个“区块”,这些区块每一个都有唯一的编号(在比特币系统中,编号被称为高度(height)),这些编号就是自然数 1、2、3、4……一直往下排,不允许跳跃,也不允许中断和重复。

下面讲解区块的具体规则:

第一个区块当然是由区块链的发明人“中本聪”亲自创建的,那是北京时间 2009 年 1 月 4 日,在芬兰赫尔辛基的一台小型服务器上,第一个区块诞生了,这也被称作“创世区块”。在这个区块上,包含的主要信息是:

创世区块

中间那段话是“中本聪”刻在第一个区块上的纪念,从第 2 个区块开始,以后每一个区块都必须严格按照比特币系统的规则来创建。区块的规则是:

区块规则

区块链所有的奥妙就在尾巴上加的这个随机数上,因为它实在太奥妙,让我等凡夫俗子只能大呼过瘾,所以后面我就把它称为“奥数”,以方便讲解。

“中本聪”规定:这个新区块的数字指纹(一个 256 位的二进制数)的前 72 位必须全部为 0 。

回忆一下我们前面介绍过的数字指纹的知识。因为 SHA 算出来的指纹是毫无规律可循的一个数字,所以,想要满足“中本聪”的这个变态规定,唯一的办法就只能凭运气凑“奥数”,从 0 开始不断地去常试,直到满足要求为止。这就是一个纯粹的概率问题。我们来算一下要满足这个要求的概率是多大。

因为二进制数,每一位只有两种可能性,0 或者 1,所以,凑出一个奥数的可能性是 2 的 72 次方分之一,也就是 1 / 4722366482869645213696。这个数字已经大到看花眼了吧,它大约就是 4.7 万亿亿分之一。换句话说呢,就是平均要进行 4.7 万亿亿次 SHA 计算,才可能得到一个“奥数”,你可见每一个“奥数”的金贵。

最巧妙的是,“奥数”并不是某一个方程的解,解出一个少一个,因为每一个区块的字符串都不同,所以,每一次寻找奥数都需要从 0 开始,任何一个数字都有可能成为新的奥数,完全没有规律可循。

一旦成功找到了一个奥数,就获得了一次记账权力,可以给账本上新增加一个区块。那么,为什么要花时间找奥数,去给账本记账呢?因为好处实在太大了。

比特币系统规定,每成功增加一个区块,这台记账的电脑(实际上是某个账号)就能获得 12.5 个比特币的奖励(截止到 2018 年 2 月时的奖金额),以及这个区块中所有交易的手续费,总额取决于交易频繁程度(平均约 2 比特币)。这样一来,相当于每找到一个奥数,可以获得 14.5 个比特币奖励,按照 2018 年 2 月的比特币市场价,相当于12 万美元。这么丰厚的奖励,自然就会吸引大量的电脑愿意去抢夺记账权。

寻找奥数就是抢记账权,抢记账权也就是挖比特币。因此,寻找奥数也被形象地称为“挖矿”。挖矿的电脑就叫“矿机”,一个装满矿机的房间当然就可以叫“矿厂”了嘛,矿厂的主人就是“矿主”,他们是比特币江湖中的弄潮儿。

但是,我需要给你解释一下挖矿的难度,让你打消去挖矿的冲动。个人电脑的运算速度大约是每秒可以进行 60 万次 SHA 计算,也就意味着,一台个人电脑需要花一千万年才有可能凑出一个奥数。当然,这是一种概率计算,我不能从理论上排除某人的人品超新星爆发,算了一次奥数就中了 4 万亿亿分之一概率的奖。但我还是想劝你不要相信自己是耶稣转世,你没有那个命。

我给你看看人家专业的矿厂是怎样的:

这只是一个中等规模的矿厂,大规模的矿厂据说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台矿机同时运行。我在《看看新闻》 2017 年 6 月 17 日的一个新闻中看到,记者拜访了一座位于中国四川的矿厂,根据报道:这个矿厂有 5000 多台矿机的规模,平均每天耗电超过 20 万度,当地的电价是 3 毛/度,一天光是电费就 6 万多元,平均每天可以挖出大约 50 个比特币,一年左右回本,之后能做到 20% 左右的利润。

不过我觉得这个报道中的数据前后矛盾,我查了一下,比特币当时的市场价是大约 2500 美金/个,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大约是 6.8 ,所以,每天的收入大约是 85 万人民币,一年的收入大约 3.1亿元,一台矿机的成本均价是 1 - 2 万元, 矿厂的矿机总成本是 5000 万- 1 亿元,再算上电费等,一年起码 2 亿的利润。我想,在充分市场竞争下,出现这种暴利的可能性很低。所以,不是记者搞错了,就是被采访对象在吹牛不打草稿。由于比特币的价格和全网算力的波动很大,所以投资比特币矿厂很难做长期预测,不确定因素太多。

图:看看新闻报道的位于四川的某矿厂(图片来源:《看看新闻》官网)

根据我们前面掌握的比特币知识,50 个比特币,相当于找到了 4 个奥数,抢到了 4 次记账权。目前,整个比特币网络的所有矿机加起来的总算力能达到的水平,大约平均每 10 分钟可以找到一个奥数,也就意味着平均每 10 分钟生成一个新的区块。当然,这个 10 分钟是一个平均数,快一点的话 3、4 分钟生成一个区块,慢一点的话 15 分钟左右。

正因为奥数太难找,每个区块平均要 10 分钟才能生成一个,所以就能基本解决我在本章开头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如何同步账本?”,只要有个 3、4 分钟的时间,足以让所有在线的电脑同步到这个区块了,那些不在线的电脑或者第一次运行客户端的电脑,上线以后必须要先做一件事情,就是从相邻的节点上获取最新的账本。

请注意,我用了“基本解决”这个词,也就意味着,并没有完全解决账本同步的问题。这是因为总会有极小的概率两台矿机恰好同时(只要在网络上所有在线的节点没有完成区块链同步之前都可以算同时)找到奥数,也就意味着同时抢到了记账权。因为矿机实在太多了,这样的小概率事件时不时也会发生一次。同时抢到记账权的矿机都会将自己生成的新区块广播到比特币网络中。

遇到这种情况,比特币系统怎么处理呢?

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网络上的其他节点收到了两个合法的新区块,因为网络节点的地域分布不同,所以,不同的节点收到这两个新区块的先后次序就会不同。此时,所有的节点会暂时保留两个新区块,并且把区块链做一个临时的分叉,如下图所示:

接下去,比特币网络中必然又会有其中一个节点(矿机)抢到了记账权,这时该节点就会将生成的最新区块接到其中的一个分支上,那到底是接到新区块 1 上还是 2 上呢?系统规则是:这个节点先收到哪个区块,就接到哪个区块上,同时放弃另一个区块,然后全网广播,如下图所示:

比特币网络上的所有节点在收到最新的区块链后,只要发现其中一个分支比另外一个分支多 2 个区块了,就立即也放弃那个短的分支,总之,比特币网络永远只承认更长的那条分支。你可能会想,那如果小概率事件再次发生,在区块链第一次分叉后,又同时产生了两个新区块,而恰好两个新区块产生在两个不同的分支上,这时候,其他节点收到的区块链还是两个一样长的分支,那怎么办?很好办。还是同样的规则,只要分支一样长就暂时保留,直到出现两个分支不一样长时,就放弃短于 2 个区块的,保留长的。那个被放弃的分支中所有交易和比特币奖励都会被判定为无效。

因为有了这个临时分叉的规则,所以,比特币玩家在完成一笔交易后,不能立即认为这笔交易是成功的,有可能会被取消,必须要等到一定数量的新区块生成后,如果交易依然没有被取消,这才能放心地认为交易成功了。那到底要等到多少个新区块产生才能放心呢?按照概率来说的话,小额交易有这么三个新区块产生就够了,但是大额交易的话,为了更保险,一般认为是等到 6 个新区块产生,就足以放心了。前面说过,每个区块产生的平均时间是 10 分钟,也就意味着,一笔大额交易需要 1 个小时左右才能确认交易成功。

但是小额交易确认的时间往往会更长,甚至长达好几天。听到这个你可能会有点儿糊涂,刚才不是还说小额交易一般只要三个新区块产生就够了吗?怎么确认时间反而会更长呢?比特币网络刚刚诞生的头几年,确实不会出现这样的怪事,但是这几年随着交易量的猛增,就会出现这种怪事了。

为什么?先回忆一下每个区块的规则:

区块规则

你的交易记录要被写到区块链上,有一个前提:矿工将你的这笔交易记录打包到这个区块上。你可能想问:为什么会不打包?难道系统规则还允许不打包吗?打包成功了不是还要给矿工交税吗?矿工好不容易抢到一次记账权,怎么会有钱不赚呢?

是的,允许不打包。原因不是矿工不想赚钱,而是“不可抗力”,关键问题是每一个区块允许存储的数据量有限。中本聪当初设计比特币系统时,规定了每一个区块最大只能是 1MB,一条交易记录大概是 0.25K,那么一个区块最多可以储存 4000 多条交易记录,如果在一个新区块产生的时段中,发生的交易请求超过了 4000 条,那就肯定存不下了。我们可以算算,这个量大概是一个怎样的交易频率。每个区块的平均产生时间是 10 分钟,也就意味着,平均每秒钟的交易量如果超过 7 条,那么就一定会出现排队等待打包的交易记录了。这个交易频率实在很低,要知道支付宝一秒钟大约要处理上万笔交易。这一秒钟七笔交易对于全球来说,实在是太不够用了。

一般来说,大额交易优先打包,小额交易,手续费越高的交易越优先打包,打包规则矿工有一定的自主权。比特币交易手续费的规则比较复杂,不同的矿工收得还不一样,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但有一点可能会让你感到诧异,越是大额的交易反而收费越低,甚至免费。交易额越小反而费率越高。这是因为,交易手续费除了鼓励矿工挖矿,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防止有人恶意发布大量的小额交易造成信息拥堵。

现在,比特币交易滞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小额交易甚至等上好几天都确认不了,因此,很多人不惜附加很高的交易手续费来让矿工提前替他们打包。

好了,讲到这里,有关区块链的核心原理就讲完了,关键要记住,“中本聪”利用区块链技术,巧妙地解决了账本同步和信息不重复的问题,这就使得去中心化账本的理想最终得以实现。

学习知识,我认为最佳的方式就是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先掌握知识的主干,如果还有兴趣,再去了解那些枝枝杈杈。


科学史评话吴京平


到目前为止,区块链还没有任何应用,可以达到千万或者上亿用户的规模。这是区块链价值实现的一个基本标准。

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我们一定是处在区块链时代的早期阶段。

在未来发展和演变中,区块链究竟是怎样的模式和路径,它能改变的是什么?

我们一定需要区块链吗?

01
互联网的变革与局限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很多人在讨论区块链时,都会将区块链和互联网做类比。

湖畔大学教育长曾鸣认为,目前的区块链所处的发展阶段,类似于1990年前后的互联网。

他说,区块链目前处在基础设施快速改进与各种应用百花齐放的阶段之间,至少还得两三年的磨合,才能孕育出成功的大应用。

回看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从PC端到移动端,从计算机与计算机的连接,再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互联网的出现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变革。

互联网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电子邮件、万维网、网络公司、社交媒体、移动网络、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的早期生态等等。

在PC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通过百度、谷歌,轻松地搜索我们需要的信息;通过门户网站,我们可以浏览到大量的新闻资讯。极大的降低了我们信息搜索、协作和信息交换的成本。

而随着移动设备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完全渗透了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比如钱包、衣物、饮食、出行……等等。

另一方面,互联网也极大的降低了许多行业的准入门槛,娱乐业、新零售,以及如雨后春笋般迸发的自媒体……

以自媒体行业为例,基于互联网的自媒体行业,改变了媒体-受众这种传统的单向信息传播路径。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出自己的声音,比如微博、微信等等,可见一斑。

所以,毫无疑问,我们正在通过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技术,运营和管理着我们工作和生活。

但是,尽管如此,互联网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基于互联网,我们建立的仅仅是一种弱信任的关系。

什么是弱信任关系?

比如甲方向乙方借钱,乙可能会借给甲,但是往往会需要一个借条,或一个中介担保人、机构。

所以,顾名思义,弱信任就是指信任确实存在,但这种信任关系不够“强”,违约和欺诈的风险真实存在。

基于互联网建立的信任,就是弱信任环境,我们无法确认彼此之间的身份,所以,也就无法直接建立经济往来活动所需的强信任关系。

其次,尽管我们通过互联网空前提升了信息传播和交换的效率,消除了信息孤岛。但仅仅停留在信息的层面。

所以,互联网更准确应该称之为“信息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我们还是无法实现“价值”的互联。

我们通过互联网传播信息时,实际是通过发送该信息的副本来传播。

比如通过互联网发送文件、新闻资讯、图片、视频时,发送的并不是原始文件,而是副本。

而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价值”,显然无法通过“信息互联网”的逻辑进行传播,比如房产、汽车、知识产权等等。

02
强依赖中介的弊端

“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1993年,刊登在《纽约客》杂志上的这幅著名的漫画,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非常贴切的:

虚拟属性和匿名属性,让在互联网上的人可以充分隐藏自己。比如一个穷人,可以在互联网上,将自己塑造成高富帅;一个矮子,也可以将自己塑造的高大威猛。

尽管很多互联网公司在身份确认上做了许多的努力,比如实名制的社交网络等等。

但如果没有第三方机构——比如银行、政府提供校验信息,支付宝提供支付担保,我们仍然无法在弱信任的环境下,实现交易。

这是信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一个天然局限——对中介机构的需求。

也正是因为此,我们目前面临着几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第一,数据资产所有权属于谁?

数据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资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行业。

此前,Facebook上5000万用户数据被盗用的事件,引发了极大的震动。

该事件起源于特朗普前顾问创办的一家公司——剑桥分析。该公司在没有经过授权的情况下,在Facebook上搜集了5000万用户的数据,并将其用在了特朗普的竞选上。

也就是说,特朗普竞选中所说的观点,都是经过大数据分析得来的,是通过Facebook上的数据,打动了美国的选民。

据称,该公司通过数据,也曾干预了英国脱欧的进程。

这就佐证了两点:

首先,数据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公司、个人重视,人们发现了它的价值。

既然数据是有价值的,那这些数据的所有权归属于谁呢?归属于产生数据的用户。

就好比Facebook如果要使用用户的数据,一定是要得到用户的授权。

但是现实的情况却往往是:数据存在那里就归属与谁。

比如,微信上产生的数据,存在腾讯的服务器上,则归腾讯所有;微博上的数据,存在新浪的服务器上,则归新浪所有。

其次,在中心化的数据管理模式下,用户的隐私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我们目前所有的数据,都是一种中心化的数据管理模式,比如腾讯掌管着我们所有使用其社交软件的数据;阿里掌握着我们所有在淘宝上购物的数据。

这就带来了两个问题:

首先,中心化管理模式有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如果黑客想要获取我们的隐私数据,只需要集中攻击腾讯、阿里等少数巨头的数据库,便可以获取我们所有的数据和隐私。

其次,这些中心机构,同样存在监守自盗的可能,去搜集我们的数据,侵犯我们的隐私。

比如,淘宝上的智能推荐,将我们浏览或购买过的产品,推荐给类似的用户等等。

第二:资源逐渐集中,强者越强

互联网发展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被证实是不对称的。财富不断流向那些已经拥有财富的人。

用资本赚取财富的速度,比大多数人都要快。

互联网时代的巨头,诸如ATM、TMD等,它们垄断了行业内最丰富的资源,无论是资本、用户或是数据。

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巨头们依靠着原有的资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生态闭环,越来越大、越来越强。

而互联网世界里,留给创业者得机会,已经不多,疆土已经被分割殆尽,很多创业公司,最终都不得不依赖与巨头生存,比如摩拜和ofo、美团和饿了么……

03
我们为什么需要区块链?

至此,我们已经看到在互联网时代,所日益呈现的一些弊端。

解决这些弊端的核心就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构建一个强信任关系的环境,而无需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便可以实现直接交易?

早在1993年,出现了一个名为eCash的数字化支付系统,他可以从技术上,让互联网上安全、匿名地支付、交易成为可能。

eCash的创始人,将这种技术描述为“上帝的协议”,即让“上帝”在一切交易中,扮演一个完全可信的“中间人”角色。

交易的所有参与者,都将其信息和价值输入到上帝的手中,上帝会可靠地界定执行的结果,并将结果输出到参与方的手中。

在这个过程中,一切隐私的信息,都归上帝所有,没有参与方可以看到与自己无关的信息。

这也就是区块链技术最初的理念雏形。

2008年,比特币的出现,让“上帝的协议”,真正出现在了现实的生活当中。

我们知道,比特币是一种点对点的现金系统及其基础协议,与法币不同,比特币不是由国家创建,也不由国家控制。

它以分布式计算技术为基础,设定了一系列的规则,可以在脱离可信的第三方中介的情况下,数十亿的设备能够彼此之间安全地交换信息和价值。

而比特币,就是以交易的形式,存储在区块链当中。区块链会利用大范围的点对点网络资源,去校验和批准每一笔交易。

区块链技术,通过三个特征,完美呈现了“上帝的协议”中的构想:

首先,分布式;

区块链运行在由全球的“志愿者”提供的每一台计算机上,所以黑客无法通过入侵、攻击某一个中心化的数据库,来破坏整个系统。

其次,公开性;

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候查看区块链上的信息,因为它是存在于网络之上,而不是存在于由传统的由审计、保管记录的中心化机构中。

第三,加密性;

区块链使用了高强度的公钥、私钥和加密算法,来维护整个虚拟世界的安全性。这不同于传统的互联网防火墙。

区块链的网络中,如同心跳的节奏一样,每个周期内所发生的交易,都会被确认、清算,并存储在一个收尾相连的区块结构上,从而构成一个链条。

每个区块会对此前区块的事实进行确认,并为价值交换活动盖上永久性的时间戳,任何人无法篡改。

从理论上讲,如果有人要盗窃或者篡改信息,就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改写区块链上这笔交易的全部历史记录,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区块链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价值账本,它可以清楚的记录每一笔交易的来龙去脉;同时,它还是一个分布式的账本,任何人都能下载,并在自己的电脑上运行。

所以,基于区块链这个“上帝”的角色,我们就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由原来的“弱信任”环境,迈向一个“强信任”的环境中。

基于此,我们可以再来看上文提到的两个问题:

首先,区块链如何解决数据的归属权和隐私问题?

基于区块链的加密性特征,每个用户所产生的数据,都会对应一把密钥,这把“钥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掌握在用户的手中。

无论是衣食住行,或是吃喝玩乐,所产生的所有数据,都被隐藏在了“钥匙”所能打开的“大门之后”。

所以,无论谁来调用数据,用户都能清楚地知道这件事情,并且必须经过本人的授权。

而数据的使用,便会产生相应的对价,同时可以为用户带来收入。

这就相当于,在数据使用的道路上,建立了一个个的“收费站”。比如基于以太坊的区块链项目,只要使用了以太坊的公链,就必须向“收费站”缴费。

所以,未来区块链的应用层项目,都无法拥有用户数据的所有权。

因此,整个数据的流转,将会变得健康有序,而互联网巨头对数据的垄断,也会的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

另一方面,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机制,用户的交易数据会被同步存储在区块链系统内的所有计算机上,黑客无法破坏和篡改。

其次,区块链能否打破资源垄断?

随着数据确权,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巨头无法独自垄断和公开的销售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创业的生态。

此外,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分布式特征,剧透的中心化作用,将再被很大程度上削弱,甚至消失。

区块链的本质是一种完全区别于工业社会的信息社会时代其新型的社会结构。不同于传统的发展机制,区块链不强调集中,而是把分散化的社会资源,用点对点的方式,让参与者参与进来,并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去付出,去获益。

换句话说,也就是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共享经济”。

比如传统的滴滴、摩拜、ofo,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资源的所有者和消费者是分离的,他们提供产品,用户消费,其本质没有离开价值链这个传统思维,而是把自身立于价值链条上最为获利的关键环节。

基于区块链的新型的共享经济,互联网巨头的受益,将由用户共享,平台的价值,也将由用户共享。

这在根本上,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新的、更加公平的分配。

04
制约区块链发展的几个问题

尽管区块链可以构建一个“强信任”关系,使我们可以无需通过中介机构,便可以实现直接交易。

但是,从技术的角度而言,区块链在应用中,仍然存在几个制约性的难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区块链的吞吐量和存储带宽,远远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支付需求。

以比特币为例,目前处理交易的速度是每秒7笔,一次确认时间大概10分钟,这就很容易造成大量的延迟和拥堵。

而另一方面,区块链要求在一笔交易达成后,系统内每个节点都要进行数据备份。随着时间推移,累积的交易数据越来越大,这对于存储空间,就提出了严肃的挑战。

尽管以EOS公链为代表的,基于Dpos共识机制的区块链,声称每秒可以实现百万级的交易速度。

但是这只是简单的提高了区块大小,以此来提高吞吐。EOS上的21个超级节点,也不断被质疑将会变成只有几个少数大公司能够运行的系统。

似乎违背了区块链去中心化的设计初衷。

所以,在去中心化与吞吐量之间,目前仍是一个此消彼长的状态。

而另一方面,区块链还存在了落地场景局限性大,存在严重泡沫等问题。

当然,尽管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区块链技术所带给我们未来的畅想,却是美好的。

就像互联网从早期阶段到成熟一样,我们经历了3G、4G再到即将实现的5G技术一样,区块链也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

其实对于很多朋友而言,仍然对区块链技术存在着很大的误解,认为区块链就是炒币。

其实,区块链的应用,是否一定需要数字货币,目前仍有着很大的争议。

在银行和政府机构当中,他们追求的是——高速度、低成本、安全性、更少的错误以及移除中心节点攻击和故障的可能性。

在这些应用当中,其实并不一定需要用于支付的数字货币。

当然,基于数字货币构建的区块链经济模型,也是很多创业项目,致力于解决和研究的问题,包括token的分配、流转、回收等一整个完整的流程。

我们可以看到,数字货币与区块链之间,或许并不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的关系。

我们不应该妖魔化数字货币,更不应该妖魔化区块链。


以太财经EtherFinance


简单易懂的讲讲区块链是什么。

一句话概括的话,区块链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把区块链想象成一个账本,这个账本不受任何第三方管辖,它是一个新型应用模式,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

在这个账本上记录的交易信息,是不会被篡改且可溯源的。并且区块链拥有匿名性,你不会知道和你交易的人是谁,但是只要知道了对方的账户,却也能看到交易记录,具有公开性。

区块链很好的解决了人们在交易时最大的问题——信任。你不用担心对方会诈骗,因为所有信息可溯源,对方也无法篡改内容。

区块链技术最被人熟知的应用就是加密货币,它是加密货币的底层技术,但抛开加密货币,区块链技术也能应用在多个领域,但是区块链溯源就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我们可以利用区块链溯源追查物品的来源信息,因为记录在区块链上的信息是无法篡改的。

作为一个新兴技术,区块链近几年出现在大众面前的频次越来越高,相信它能给我们带来更多便利的应用。


密码传媒


区块链(Blockchain)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也就是说,比特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之上的。

其实区块链(Blockchain)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它只是一种分布式的电子账簿技术。

传统的互联网,其数据都是存储在中心化的服务器上的,淘宝的数据存储在阿里的服务器,微信的数据存储在腾讯的服务器上,你现在头条上看到的这些文字都存储在“字节跳动”公司的服务器上。

这些数据是可以更改删除的,而且也可以不用公开。

而区块链这种分布式的电子账簿技术不需要中心化的服务器,它的数据是存储在所有的成千上万个节点服务器上的。

它有自己的一套算法、共识、等来保证其正常运行(这里就不详细展开说了)。

基于此,区块链上的数据具有公开透明、不可篡改等特点,特别适合像知识产权保护、个人数据存储等领域。

但是,区块链也不是万能的,不要为了区块链而区块链,就是当时的大家都在谈论互联网+也并不是适合所有领域和行业。


DappSet


区块链是一个信任机制,简单点就是去中心化。

打个比方,以前公司账本都是老板和他的财务知道并保存,这种信任机制是中心化的,以老板和财务为中心。会造假!假设他俩想使坏。

而现在把账本分给每个员工人手一份,这种公开的机制就是区块链技术啦。不怕造假!除非人人造假。

比特币是区块链技术第一个数字货币模型。一个比特币是你的,不仅你知道,全世界玩比特币的人都知道,因为信息是公开的!所以不怕偷,不用存银行,可跨国流通,不受任何政府控制和监管,也不会超发,你说厉不厉害。

所以区块链技术将改变现在的社会信任机制,涉及各行各业,对中介机构的影响最大!


爆今花


我相信你马上问你身边的朋友 问他区块链是什么 基本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包括我 我才是去年开始学习 并关注区块链 既然能看到我这篇文章 说明你还是跟我一样只了解区块链的一点皮毛想深入关注一下区块链 毕竟区块链在未来的发展中 有可能会起到互联网改革的一个作用 最近我也是买了无数的关于区块链方面的书籍 看能从里面悟出个理不 区块我个人觉得还是挺复杂 但是这只是定义于不是内行的 你问别人内行区块链怎么样 他肯定说学习简单 未来发展前途无限 所以还是得深入了解

有没有对区块链的感兴趣的朋友一起交流一下


唯有偏执狂才能成功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在你面前大谈特谈区块链,要么就是不懂,要么就是忽悠和骗子,区块链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储,过程透明可信任……。

区块链保证数据安全,只要软件架构存储保证分布式,不是一样安全吗?数据不可修改,就算普通系统,你不开放写接口,谁能写进去?操作透明,知道耗电量多少吗?一个比特币的耗电量相当于一个国家的耗电量,能用来做点实际的应用吗?防伪溯源?得了,那数据量多大算过吗?一种商品的耗电量相当于一个城市……


九纬空间


区块链是个账本,并且加入到这个网络的人都可以看到并且参与记账,一旦记录了,这笔账就不会被改变或者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