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3家文物保护单位成功申报国宝单位

10月1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我市申报的位于赫山区的益阳故城遗址(申报名称:益阳兔子山遗址)和位于安化县的梅城文武庙古建筑群、渠江茶园3处文物保护单位榜上有名。至此,全市共有10处国保单位。

益阳故城遗址位于赫山区铁铺岭社区,是益阳古县衙所在地,该遗址保留了楚、秦、汉、三国至唐宋时期的遗迹遗存,延续时间约1500年,古城壕、衙署、古井、地貌、水系等基本格局清晰。该遗址保存状况较好,出土文物数量众多,尤以简牍文献为代表,目前已发掘的16口古井中有11口井出土简牍,简牍数量达15230余枚,时代为战国楚、秦、张楚、两汉到三国孙吴时期,涵括了考古发现简牍所有使用年代,内容为益阳县档案和公私书信。2013年,该遗址以“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之名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今年2月以“益阳兔子山遗址”之名公布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推荐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次国保公布名称改成“益阳故城遗址”,更有利于遗址内涵的阐释和遗址整体的保护利用,因兔子山遗址只是2013年所发掘的故城遗址的一部分。

益阳市3家文物保护单位成功申报国宝单位


梅城文武庙古建筑群位于安化县梅城镇的安化一中校园内,由文庙、武庙、培英堂和安化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旧址组成,占地7000多平方米。梅城的文庙、武庙主体建筑保存完好,并且位于一处,此现象为湖南省内孤例。文庙、武庙、培英堂、安化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旧址为一个完整建筑群落,演绎了我国从封建时代到民国时期再到现代的教育进化史,体现了从清乾隆时期到清末再到民国时期的这一阶段的建筑特色与风格变化。

益阳市3家文物保护单位成功申报国宝单位


渠江茶园位于安化县渠江镇大安村,分布在大安片区和黄茶片区,占地500多亩。主要文化遗迹包括:传统民居建筑群3处、古道2条、古石拱桥2座、古茶亭(兼碾房)遗址1处、古茶园3处、古碑刻3通、古井3口、古树名木数棵,村民家中几乎家家户户保存了大量传统的采茶、制茶工具。据夏氏族谱记载,夏姓族人于宋代迁居于此,但唐以前就已有人在此开荒种茶制茶,生产的“薄片团茶”通过古道运送至资江边的神湾、夏湾等地,再顺资江而下运往山外,曾远销湖北江陵、襄阳乃至京城长安,被皇室贵族饮用,称之为渠江薄片。公元935年毛文锡《茶谱》记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渣也”是对渠江薄片最早的文字记载;黄(皇)茶溪也因此而得名。宋代至今以后,渠江大安村人都以种茶制茶为生,代代传承了传统制作黑茶的技艺。2019年,渠江茶园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万里茶道(中国段)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万里茶道上三大茶叶主产区之一的湘西梅山茶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化黑茶始祖“渠江薄片”的原产地,至今仍是安化核心产茶区。渠江茶园是安化悠久产茶传统传承至今的生动见证和典型代表,现存村落和茶园反映了安化黑茶的生长地理环境和种植、加工的全过程,见证了安化黑茶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历史进程,构成了完整的“村落+茶园+古道”茶产区遗存体系,并自古至今持续使用。

益阳市3家文物保护单位成功申报国宝单位


益阳市3家文物保护单位成功申报国宝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所属的文物行政部门、国家文物局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此次,我市3处国宝单位的成功申报对加强我市文物保护,促进文化传承发展将具有深远影响。全市其他7处国保单位分别为:羊舞岭古窑址、信义教会建筑群、涂家台遗址、厂窖惨案遗址、腰子仑春秋墓群、安化风雨桥、陶澍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