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和珅秉政時,文武百官大都隱忍不發,只有他敢與其據理力爭?

清朝和珅秉政時,文武百官大都隱忍不發,只有他敢與其據理力爭?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皇太后七旬萬壽恩科,王傑中進士。殿試考卷呈送給乾隆帝時名列第三,乾隆帝仔細看了他的字跡,覺得好像是平日裡很熟悉的人寫的,因為王傑過去為尹繼善繕寫奏疏,曾經受到他的讚賞,就向人詢問他的人品,於是將王傑的名次提為狀元。等到新科進士晉見皇帝時,乾隆帝看到王傑風度穩重端莊,更為高興。又因為陝西自清朝開國以來從未出過狀元,這一年西部邊境的戰爭又取得了勝利,而新科狀元又恰是陝西人,於是乾隆帝召見王傑,當面賦詩以賀:“西人魁榜西平後,可識天心偃武時。”授翰林院修撰,入值南書房,屢次執掌考選文士,五次升遷至內閣學士。奉敕編纂《西清續鑑甲編》及《西清續鑑乙編》二書。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王傑任刑部侍郎,又轉調吏部,擢升左都御史。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服母喪,就在家中被提升為兵部尚書。乾隆帝南巡,王傑赴行在謝恩,乾隆帝說:“你來很好。君臣久別,你應該知道朕掛念你。然而你是儒者,朕不想要將你奪情,可以回去終制。”服喪完畢後,還朝。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出任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教皇子顒琰讀書,嚴加教訓,並罰跪罰站。有一次乾隆碰見皇子被罰跪,即令站起,並說:“教者天子,不教者天子,君君臣臣乎!”王傑見狀答道:“教者堯舜,不教者桀紂,為師之道乎!”次年,拜東閣大學士,管理禮部。臺灣、廓爾喀先後平定,兩次在紫光閣繪像,加太子太保銜。

王傑在朝廷中樞十餘年,事有可否,未曾不將情節詳細陳奏。當時和珅秉政,政事大多擅自決定,其他文武百官大都隱忍不發,只有王傑認為不可以時,就與和珅據理力爭。乾隆帝對王傑瞭解深刻,和珅即使厭惡他,也不能把他趕出朝廷。王傑每當議政完畢,就默然獨坐。某日,和珅趁此時抓起王傑的手說:“狀元宰相手果然好。”王傑說:“這手雖然好,卻不會要錢。”和珅羞愧難當。

嘉慶元年(1796年),王傑以足疾請求免去軍機處、上書房及管理禮部事務,嘉慶帝批准。朝廷每有大事,嘉慶帝必定諮詢王傑,王傑也不時以事上聞。當時正逢白蓮教之亂,王傑上疏言事,主張實行懷柔政策,優待歸降變民,並認為民變的根源在於地方吏治黑暗、官逼民反造成。王傑主張用募兵的方法把鄉勇和變民改編為正式軍隊。嘉慶二年,再次召入軍機處,隨扈熱河。不久後,因腿疾,嘉慶帝下詔王傑不再入直軍機處,先行回京。嘉慶三年秋,白蓮教首領王三槐就擒,嘉慶帝封賞樞臣,說:“王傑現在雖未入直軍機,出兵時曾有贊畫之功,一併予以優敘。”嘉慶帝親政後,王傑主持了和珅一案的審理,查明瞭和珅貪汙納賄的種種罪狀。王傑作為首輔大臣,遇事能夠識大體顧大局,向皇帝進諫總是不遺餘力,嘉慶帝對他優待尊敬。嘉慶五年(1800年),王傑以年老衰病乞歸,嘉慶帝下詔挽留,特許拄杖入朝。嘉慶七年(1803年),王傑固請致仕,晉太子太傅銜,在籍享受俸祿。

嘉慶八年(1803年)春天,王傑告老歸鄉,臨行前上疏說:

各地國庫虧空的弊端是從乾隆四十年以後開始的,各州各縣都在想方設法送禮,把國庫裡的錢財都用來拉攏關係巴結上司。他們的上級因此被抓住弱點受其控制,想要彌補國庫虧空,遙遙無期。後任的高級官員知道崇尚廉潔的操守,可是下屬有的州縣的境況仍然還很窘迫。由於各地的苦樂不很平均,他們中的好壞也分辨不清,應該尋求整頓的方法。按過去的體制,驛丞是專門管理驛站的,沒有什麼可以徵索的財物。自從決定歸屬各州縣裡之後,毫無限制的開銷,苛刻的攤派,使各級官員和百姓都困苦不堪。應該先清理整頓驛站,以便杜絕國庫的虧損。現在正是軍中諸事務完畢的時候,朝廷盡力尋求治理的辦法,再沒有比這兩個更大的了。請皇上考慮自行決斷,以便扭轉長期形成的不良局面。

王傑所說的切中時弊,嘉慶帝接受了他的意見。賜給御製詩,以使他的行為顯得榮耀,其中有這樣的詩句:“直道一身立廊廟,清風兩袖返韓城。”當時人都認為,這句詩足以概括王傑一生的成就。回鄉後,嘉慶帝每年按時給他的賞賜不斷,王傑每次上書,嘉慶帝都親自批奏回答,語氣就像對家裡人一樣。嘉慶九年(1804年),王傑與妻子程氏都正逢八十大壽,陝西巡撫方維甸攜帶嘉慶帝的賀詩,題匾和所賜珍寶登訪祝賀,王傑赴京答謝。嘉慶十年(1805年)正月,病逝於北京,享壽八十一歲、入祀賢良祠,諡號

文端

王傑身高不超過一般人,為人和藹可親,但操守剛正,侍奉兩代皇帝,都是憑藉忠誠正直獲得皇帝的信任。當他退休還沒走時,正值有個叫陳德的人在內宮驚動了皇帝御駕,他就急忙上朝謁見嘉慶帝建議說:“陳德只是個地位低微的廚子,哪裡敢隨便就蓄意謀反?這一定是有背後的大奸大惡之徒指使他仿效明朝張差之事,應該馬上清除這身邊左右的禍患。”到了嘉慶十八年(1813年)癸酉之變後,嘉慶帝想到王傑的這些話,特地對他進行了祭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