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和珅秉政时,文武百官大都隐忍不发,只有他敢与其据理力争?

清朝和珅秉政时,文武百官大都隐忍不发,只有他敢与其据理力争?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皇太后七旬万寿恩科,王杰中进士。殿试考卷呈送给乾隆帝时名列第三,乾隆帝仔细看了他的字迹,觉得好像是平日里很熟悉的人写的,因为王杰过去为尹继善缮写奏疏,曾经受到他的赞赏,就向人询问他的人品,于是将王杰的名次提为状元。等到新科进士晋见皇帝时,乾隆帝看到王杰风度稳重端庄,更为高兴。又因为陕西自清朝开国以来从未出过状元,这一年西部边境的战争又取得了胜利,而新科状元又恰是陕西人,于是乾隆帝召见王杰,当面赋诗以贺:“西人魁榜西平后,可识天心偃武时。”授翰林院修撰,入值南书房,屡次执掌考选文士,五次升迁至内阁学士。奉敕编纂《西清续鉴甲编》及《西清续鉴乙编》二书。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王杰任刑部侍郎,又转调吏部,擢升左都御史。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服母丧,就在家中被提升为兵部尚书。乾隆帝南巡,王杰赴行在谢恩,乾隆帝说:“你来很好。君臣久别,你应该知道朕挂念你。然而你是儒者,朕不想要将你夺情,可以回去终制。”服丧完毕后,还朝。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出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教皇子颙琰读书,严加教训,并罚跪罚站。有一次乾隆碰见皇子被罚跪,即令站起,并说:“教者天子,不教者天子,君君臣臣乎!”王杰见状答道:“教者尧舜,不教者桀纣,为师之道乎!”次年,拜东阁大学士,管理礼部。台湾、廓尔喀先后平定,两次在紫光阁绘像,加太子太保衔。

王杰在朝廷中枢十余年,事有可否,未曾不将情节详细陈奏。当时和珅秉政,政事大多擅自决定,其他文武百官大都隐忍不发,只有王杰认为不可以时,就与和珅据理力争。乾隆帝对王杰了解深刻,和珅即使厌恶他,也不能把他赶出朝廷。王杰每当议政完毕,就默然独坐。某日,和珅趁此时抓起王杰的手说:“状元宰相手果然好。”王杰说:“这手虽然好,却不会要钱。”和珅羞愧难当。

嘉庆元年(1796年),王杰以足疾请求免去军机处、上书房及管理礼部事务,嘉庆帝批准。朝廷每有大事,嘉庆帝必定咨询王杰,王杰也不时以事上闻。当时正逢白莲教之乱,王杰上疏言事,主张实行怀柔政策,优待归降变民,并认为民变的根源在于地方吏治黑暗、官逼民反造成。王杰主张用募兵的方法把乡勇和变民改编为正式军队。嘉庆二年,再次召入军机处,随扈热河。不久后,因腿疾,嘉庆帝下诏王杰不再入直军机处,先行回京。嘉庆三年秋,白莲教首领王三槐就擒,嘉庆帝封赏枢臣,说:“王杰现在虽未入直军机,出兵时曾有赞画之功,一并予以优叙。”嘉庆帝亲政后,王杰主持了和珅一案的审理,查明了和珅贪污纳贿的种种罪状。王杰作为首辅大臣,遇事能够识大体顾大局,向皇帝进谏总是不遗余力,嘉庆帝对他优待尊敬。嘉庆五年(1800年),王杰以年老衰病乞归,嘉庆帝下诏挽留,特许拄杖入朝。嘉庆七年(1803年),王杰固请致仕,晋太子太傅衔,在籍享受俸禄。

嘉庆八年(1803年)春天,王杰告老归乡,临行前上疏说:

各地国库亏空的弊端是从乾隆四十年以后开始的,各州各县都在想方设法送礼,把国库里的钱财都用来拉拢关系巴结上司。他们的上级因此被抓住弱点受其控制,想要弥补国库亏空,遥遥无期。后任的高级官员知道崇尚廉洁的操守,可是下属有的州县的境况仍然还很窘迫。由于各地的苦乐不很平均,他们中的好坏也分辨不清,应该寻求整顿的方法。按过去的体制,驿丞是专门管理驿站的,没有什么可以征索的财物。自从决定归属各州县里之后,毫无限制的开销,苛刻的摊派,使各级官员和百姓都困苦不堪。应该先清理整顿驿站,以便杜绝国库的亏损。现在正是军中诸事务完毕的时候,朝廷尽力寻求治理的办法,再没有比这两个更大的了。请皇上考虑自行决断,以便扭转长期形成的不良局面。

王杰所说的切中时弊,嘉庆帝接受了他的意见。赐给御制诗,以使他的行为显得荣耀,其中有这样的诗句:“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当时人都认为,这句诗足以概括王杰一生的成就。回乡后,嘉庆帝每年按时给他的赏赐不断,王杰每次上书,嘉庆帝都亲自批奏回答,语气就像对家里人一样。嘉庆九年(1804年),王杰与妻子程氏都正逢八十大寿,陕西巡抚方维甸携带嘉庆帝的贺诗,题匾和所赐珍宝登访祝贺,王杰赴京答谢。嘉庆十年(1805年)正月,病逝于北京,享寿八十一岁、入祀贤良祠,谥号

文端

王杰身高不超过一般人,为人和蔼可亲,但操守刚正,侍奉两代皇帝,都是凭借忠诚正直获得皇帝的信任。当他退休还没走时,正值有个叫陈德的人在内宫惊动了皇帝御驾,他就急忙上朝谒见嘉庆帝建议说:“陈德只是个地位低微的厨子,哪里敢随便就蓄意谋反?这一定是有背后的大奸大恶之徒指使他仿效明朝张差之事,应该马上清除这身边左右的祸患。”到了嘉庆十八年(1813年)癸酉之变后,嘉庆帝想到王杰的这些话,特地对他进行了祭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