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松江”:明清时,它就已享誉中原

“松江菜是撒子菜?”

第一次知道松江菜时,我在上海已经待了近三年。

我还记得那是一个阴冷的冬日夜晚,上午还亮着的云层在正午过后猛地闪烁几下,便像是灯泡短路一般,迅速阴暗下来。

舌尖上的“松江”:明清时,它就已享誉中原

我从图书馆钻出来时,天已陷入琢磨不透的黑幕间,细密的雨线像针一样坠下来,刺得人生冷。但我还要顶着这样的天色,去赴一顿期盼已久的“神秘大餐”——松江菜。

说到本帮菜,十个有九个都会说一句“不就是浓油赤酱么”,是否偏颇暂且不谈,但世人皆是对其有一定认识,再往深了问问本帮菜有什么菜,“响油鳝丝”、“腌笃鲜”大多人也是能答得上来的。

可要问一句,“您知道松江菜吗?”,怕是十个人里头一个知道的都找不出来哩。

舌尖上的“松江”:明清时,它就已享誉中原

今天就来聊聊,如今虽淡入民间却曾在历史上曾耀耀其灼的松江菜。

让我们要从松江的历史开始说起,毕竟松江菜的风貌可与它自古富庶的历史可脱不开干系。

松江:小滩涂成就的“鱼米”之乡

松江目前位于上海市西南,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在黄浦江上游。

但在历史上,上海曾隶属松江府,而松江的历史也极为悠久,最早在西汉后期的《水经》中,就已出现它的身影。

“南江又东北为长渎,历河口东则松江出焉,江水奇分,渭之三江口 ,又东至会稽余姚县东入于海。”

舌尖上的“松江”:明清时,它就已享誉中原

当历史的马车走到春秋时代,那时的松江地处吴国东部。

而据文献记载,古时相传吴王寿梦常来此狩猎,为了留宿方便于是修建了馆舍,命名为“华亭”。

后来,“华亭”在经年的泥沙冲击下面积不断扩大。而这片太湖下游的土地在“不稳定”期过后,呈现出天然的湿润肥沃之态,且河网密布极其适合农耕与养殖水产。

舌尖上的“松江”:明清时,它就已享誉中原

于是在唐代天宝十年,政府将嘉兴东部、昆山南部、海盐北部围成的这块土地正式设置为“华亭县” 。松江这块“宝石”,也从“华亭县”开始逐渐闪露光芒。

据《嘉庆松江府志》记载:“唐天宝五年(746),始建青龙镇。十年(751),割嘉兴东、昆山南、海盐北设华亭县。 ”

据史籍记载,自此之后华庭县的政治与军事越来越重要,而它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也蒸蒸日上。

比如在当时,华亭县仅一县就要向京城供奉大量的优质稻米,其富庶与农耕水平可窥一斑;松江的渔业发展也极为繁盛——甚至于当地人“卖鱼论斗”,将捕鱼“比于农圃”。

这也让松江一跃成为当时的商业交易重镇。

舌尖上的“松江”:明清时,它就已享誉中原

到了元代松江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也骤然增长。元十四年(1277年),政府将华亭县升为华亭府,一年后,它正式改名叫“松江府”

据记载,松江府设立之初,曾在府署大门口建起高大的高至15米的五楹谯楼,其造型十分雄伟壮观,甚至被后人成为“云间第一楼”。

舌尖上的“松江”:明清时,它就已享誉中原

当历史划到元末至明清这段时期,松江摇身一变,从富饶的鱼米之乡变为全国棉纺织中心——被称为“松郡棉布,衣被天下”。

明代文人章简曾在诗中这样描绘过古时松江府的风貌:“城郭何年号五茸?盘回十里控吴淞。旌旗晓障芙蓉日,鼓角寒生苜蓿风。云起北山连雉堞,波澄南海熄狼烽。登高一望民风厚,楼阁重重烟雨中”。

而松江饮食的大肆发展,便从这里启程。

松江饮食发展:关键性的“3”次变革

01 松江饮食“第一次”在历史上烁烁闪耀,还要从明清时开始说起。

彼时松江府商业多头并进,是东南沿海贸易往来的著名的都会。在城内,就建有十里长街,酒肆广设,市井繁华甚至堪比“清明上河图”的热闹景象。然不仅城内市民温饱而富庶,四方商贾、砥柱名流也云集此中。

经济的富庶让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吃食。于是松江的厨师们博采众才,将“餐饮业”发展得热火朝天。

舌尖上的“松江”:明清时,它就已享誉中原

这时的松江的饮食,多是在本土民间饮食文化精华上,进一步融合了吴越文化的饮食风貌。

而吴越饮食风貌主要分为两派。一为江苏一带,菜点以甜软为主,品尝时会引发柔风细雨、小桥流水般透出软绵绵的一缕春意;二为浙江杭州绍兴一带菜点以咸脆为主,品尝时会吃出一种嫩柳吐绿、春花轻放般充满诗情画意。

总体来说,吴越地区在温婉的水系下形成了自己温柔清丽、醇和自然的风格,既与黄河流域金戈铁马、大漠孤烟的粗犷豪爽相去甚远,也没有长江流域麻辣酸烫、大盘粗碗的刺激奔放。

舌尖上的“松江”:明清时,它就已享誉中原

而松江菜更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甜软适度、咸脆适中,清淡适口的特色风味。

同时人们在烹饪上讲究擅长炖、蒸、 焖、炒、煮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在食材上追求“原汁原味”的清新自然。于是菜肴调味喜爱勾芡却尝之不腻,骨酥肉嫩而不失形。

据《松江风俗记》记载,松江民间酒席便有五大部分:冷盘、热炒、点心、大荤与汤。其中,冷盘就有不下十个种类,热炒又讲究“八荤一汤”,点心更是百花齐放。

舌尖上的“松江”:明清时,它就已享誉中原

02 这样的饮食风格一直持续到上海开埠,松江饮食迎来了它的“第二次”转折。

1883年上海开埠后,上海作为内联全国,外通世界的商埠,为适应来自五湖四海人们的口味需求,汇聚了苏、锡、 宁、徽等16个地方菜风味,史称“十六帮别闹申城”

这时松江虽还未被划入上海,但也深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渐渐的,松江菜的味道更加多元化,也从追求清淡开始逐渐转为重调料,从喜好鲜嫩色白,鲜咸适口变为“浓油赤酱”的甜鲜风味。

舌尖上的“松江”:明清时,它就已享誉中原

03 上世纪五十年代松江划归上海市后,松江菜肴又一次发生巨大变更。

这时松江菜肴在保留和创新的同时,也受到海派菜的冲击。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上海“本帮海派融合菜”发展蔚为大观,菜馆林立遍布沪上各个地区。

松江许多厨师也师从海派菜大师学艺,甚至还邀请海派厨艺大师来松江指导——于是松江菜系血液中注入了上海海派菜因子,它们碰撞、融合,形成了如今的“松江菜”。

总体来说,海派菜的加入让松江菜更加清新柔和,风味多样,重辣、酸、甜味道的调和,讲究入口的口感与层次感。同时在调料上也引入西式调料,比如著名的“李派林喼汁”就是在这时席卷沪上人家。

舌尖上的“松江”:明清时,它就已享誉中原

说了这么多,那松江菜究竟有什么菜呢?

“失落”的松江名菜

01 经典菜代表:四鳃鲈鱼

四鳃鲈鱼即为松江鲈鱼,产于松江西门外秀野桥下,仅为松江所有。早在明代时,松江鲈鱼就与黄河鲤鱼、长江鲥鱼、太湖银鱼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鱼”。

它的肉质纯白如雪花般泛有光泽,入口更是肥嫩鲜美,既无刺又丝毫没有水腥味。而烹饪它的最好方式,便是不加过多“修饰”的清蒸。

据《后汉书•左慈传》记载,魏帝曹操一次大宴宾客,席间感叹: “今日盛会,珍馐略备,所少,松江鲈鱼耳。”

舌尖上的“松江”:明清时,它就已享誉中原

02 家常菜代表:三丝莼菜汤

同江南菜一般,松江菜也讲究“四季分明,应时而食”。而在初夏,最鲜美的一道“时令菜”非三丝莼菜汤莫属。

这汤整体上色泽青绿,其中穿梭着些许白的、红的纹路,原料多样且皆为“鲜”而服务——莼菜、火腿丝、香茹丝、鸡丝只是主材料,有些人家还会应自身喜好加入肉丝、笋丝等。

而尝起来更是汤底滑嫩,嚼起来却有些爽脆的口感,明明是最简单的烧法却让人放不下碗筷!

舌尖上的“松江”:明清时,它就已享誉中原

03 小吃代表:叶榭软糕

叶榭软糕算是最著名的松江小吃之一。而它的历史之久,最远可以追溯到距今400多年的明万历元年(1573年).

一般人家卖叶榭软糕提供3个品种:有方糕、素糕与桂花白糖糕,人们会将松江所产的优质白粳与糯米按95:5的比例配制而成,放入水中先浸泡个七天。

再将泡好发酵完毕的米晒干,放入石臼中舂成粉,多次过筛后再加入豆沙、白糖等配料,最后套入模具中放在炉子上蒸成形便成了。

蒸好的软糕外方内圆,糕色盈白,看着诱人极了!而味道更是松软糯口,香甜宜人还伴有淡淡的米香,在夏天来上一块,清爽又解馋。

舌尖上的“松江”:明清时,它就已享誉中原

写在最后:菜品的更迭与传承

松江菜曾在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如今却鲜为人知。

我不想过多地去感叹它的失落,毕竟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选择也会有诸多不同。

但我却不得不为另一件事感到惋惜,那便是诸多松江菜的遗失。我们曾在古人的记载中一睹它的盛大,而如今它们历数代而来,经时代动荡与名厨故去,留下来的菜品却剩不了多少。

然已发生之遗憾无可挽回,但我们今人仍可对现有的特色菜品加以记录与传承,这也是我们能给这位历经风霜的朋友,最好的礼物。

舌尖上的“松江”:明清时,它就已享誉中原

1.《嘉庆松江府志》

2.《松江,上海文化之根中华文明之源》.文汇报

3.松江百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