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丨陳遠英:陝西民俗大觀園散記

陝西民俗大觀園散記

圖文丨陳遠英

這是一個每天跑步散步要經過的地方。長此以往,讓我對陝西民俗大觀園有了更多的感受。

這個大觀園就位於西安大雁塔北廣場的西苑。這是一處集民俗、文化、生態、景觀休閒於一體、充分體現陝西地方特色文化的主題公園,也是一個具有公益性質的地域性極強的文化場所。

原創丨陳遠英:陝西民俗大觀園散記

它佔地面積5萬多平方米,園區由仲裁林區、緯二街軸線廣場區、民俗雕塑區、茶飲休閒區組成。尤以清雅的園林風光,傳神的雕塑小品引人入勝。

仲裁林區種滿雪松,挺撥高大俊秀,象徵著仲裁公正。西安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也是我國法治文明的發祥地,曾親歷和見證了中華禮法文明的誕生與發展。周公制禮、商鞅變法、約法三章、隋唐修律等耳熟能詳的重大法制事件,均與西安有著天然的聯繫。在這個有著“東方法治搖籃”和“中華法治之鄉”之美譽的文化聖地,植建中國仲裁林,自有其特殊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2004年8月,時值《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頒佈十週年之際,這片寄託著仲裁人法治理想,凝聚一代仲裁創業者思想情懷的仲裁林,在西安仲裁委員會的倡議下,遂於古都西安落成。仲裁林由二百餘顆雪松組成,分別代表全國二百餘家仲裁機構和仲裁創業者。

原創丨陳遠英:陝西民俗大觀園散記

“公”意味著一種善的秩序,“信”是在表明對其善規,善序的推崇、信服。仲裁不僅是一種善序,更是遵從善規,維護善序,保障善果的工具與手段。仲裁為公而立,依公而存,因信而興,恃信而強。故此,同時還修建了“公信亭”。它在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展現中國形象,記錄中國印跡。仲裁綠意不僅聚匯國人目光,必將引來世界目光。

緯二街軸線廣場區上八根方柱寓意著陝西人笑迎八方賓朋的熱情。這八根文化柱上則雕刻著陝西民間節日的由來。

原創丨陳遠英:陝西民俗大觀園散記

茶飲休閒區由紫藤廊架、景觀石山、小橋流水、休閒茶室等組成,給遊客提供了一個安靜的休閒場所,鬧中取靜,彷彿回到了心靈深處的世外桃源。

民俗雕塑區是整個園區最聚人最刷亮人眼球的點位,也是最吸引人打長照相留影的地方。從正門也就是大唐通易仿東側,大悅城西北進入大觀園,許多遊人應該一見栩栩如生的鑄銅雕像就會被逗樂,想起自己和孩子小時候把尿的情景,大人口中噓噓有聲,而自己閉著未睡醒的眼睛,仰著脖子,一邊抵抗,一邊時斷時續,忽遠忽近的撒尿。這個區域用雕塑形象的展示了陝西著名的八大怪,即帕帕頭上戴、鍋盔像鍋蓋、房子半邊蓋、麵條像褲帶、老碗似盆分不開、油潑辣子一道菜、板凳不坐蹲起來、秦腔不唱吼起來。此外還有母子抬水、剃頭、丟方、小兩口絞水等民俗風情雕塑。每一個春夏秋冬,每一個想了解陝西民俗文化的人,遊玩大雁塔後,便可順道穿梭繁花綠樹,走近特有趣特可愛的雕塑群,感受用活靈活現的藝術形式集中展示的陝西關中,陝南,陝北等具有代表性的陝西獨特的民風民俗。上溯華夏農耕文明的淵源,回味周秦漢唐文化在民間的餘韻,領略黃土地文化的質樸與厚重,體味陝北遊牧風俗文化蘊藏的蓬勃生機和陝南長江流域風俗文化的靈動、浪漫與溫情。

原創丨陳遠英:陝西民俗大觀園散記

大秦腔——拉絃索,敲桄桄,自娛自樂吼秦腔。陝西是秦腔的誕生地,男女老少、文人墨客、仕農工商都喜歡吼一口大秦腔,蕩氣迴腸,幹梆硬正,盡顯秦人剛健、豪放之心性。除專業劇團有名角走遍市井鄉村外,到處可見各式自樂班業餘時分操起傢伙,吹拉彈唱,自娛自樂,如西北風搖古槐,生生不息,別有韻味。

原創丨陳遠英:陝西民俗大觀園散記

丟方——四四方方一盤棋,贏了自在輸了急。鄉人遊戲,簡單隨意。劃地為陣圖,土塊即兵馬,謂之“丟方”。其規矩既包含象棋的“動”,又具有圍棋的“靜”,此乃秦地又一種土生土長的大智慧。

原創丨陳遠英:陝西民俗大觀園散記

學童——啟蒙先生教娃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秦人尚禮義,重視啟蒙教育,黃土地和莊稼是最早最形象的教材。古老的鄉村哲學養育出一種誠摯、求實的人格品性。

原創丨陳遠英:陝西民俗大觀園散記

鍋盔像鍋蓋——硬麵鍋盔像鍋蓋,出門乾糧人好帶。鍋盔,即大烙餅,這是關中飲食文化的又一怪,也是關中麵食文化的又一創造。其樣式、滋味、做工亦各式各樣,皆有講究和傳說。如西府的椒鹽厚鍋盔、長武的文火軟酥鍋盔、乾縣的尖杈軲轆等常做出門乾糧,愈嚼愈有滋味。

原創丨陳遠英:陝西民俗大觀園散記

凳子不坐蹲起來——站著腰疼,坐下窩,圪蹴說話最受活。圪蹴即蹲。自然環境和生活習慣使關中鄉人自古養成了喜蹲的習慣。蹲,即是一種變動為靜的方式,也是一種體力勞動者調節肢體休息的習慣。相沿成習,便視凳子為障礙,每聚集、開會、吃飯、聊天,人們便蹲成一片,十分放鬆、隨意、自在,形成樸素的民俗風景。

原創丨陳遠英:陝西民俗大觀園散記

車子全家帶

——摩托車,跑得快,出門就把全家帶。

原創丨陳遠英:陝西民俗大觀園散記

剃頭——剃頭、洗腳勝過吃藥。上輩農民喜歡留光頭,這與在田間勞作容易出汗,井深水貴有關。所以說,剃頭就構成了另一種鄉間民俗畫,意味深長。

原創丨陳遠英:陝西民俗大觀園散記

帕帕頭上戴 ——蹚土多,太陽曬,出門帕帕頭上蓋。帕帕,手帕在關中的又一稱謂。秦地西風烈,黃土千丈揚,若是天晴道幹,則日光強烈,久曬傷人。女性愛美,故鄉間女子、老太太出門頭上便頂一手帕。歌謠為證:陝西農村老太太,花格帕帕頭上帶。防曬防塵又防雨,擦手抹汗更實在。

原創丨陳遠英:陝西民俗大觀園散記

老碗似盆分不開——關中漢真實在老碗盆盆分不開。以前關中人用的碗特別大,最大的直徑一尺有餘,碗麵厚度也在三公分左右,碗底厚度可達七公分以上,重量就一斤有餘,俗稱“大老碗”。關中自古飲食少菜餚,以麵食為主。鄉下人又有不在家坐著吃飯、端著飯碗到街頭去湊“老碗會”的習慣。所以,每次盛飯都必須用大碗,直至碗、盆難分。能端得起老碗的人都有力氣,是鄉下的莽漢!雁塔北廣場現在的“關中第一碗”的碗也沿序了其大。

原創丨陳遠英:陝西民俗大觀園散記

油潑辣子一道菜——關中人,脾氣怪,辣子夾饃不用菜。關中人可以不吃菜,不吃雞鴨魚肉,但絕不能沒有辣子。陝西的辣椒,又細又長,顏色鮮紅,串成串,掛在房簷廊頭,吃時放鍋裡焙乾,趁熱搗成粉末,再用熱油澆入,俗稱“油潑辣子”。這樣的辣子,可以放在麵食裡當菜吃,也可以用饅頭、鍋盔夾起來當菜吃。

原創丨陳遠英:陝西民俗大觀園散記

娶親路上——綠褲子,套紅衫,押車娃娃坐在車上邊。

原創丨陳遠英:陝西民俗大觀園散記

母子抬水——揪木桶,槐木棍,小子抬水充大人。這既是一幅活生生的母愛圖,又是一副真切切的愛母圖。母親的辛苦,憐子心情,兒子的小小英雄氣概,全部連結在這桶水上。這是黃土地生命傳承的又一寫照。也展示了小小男子漢也懂得分擔起母親繁重的家務。

原創丨陳遠英:陝西民俗大觀園散記

房子半邊蓋——房子半邊蓋(通風、向陽),房簷滴水不留外。一般來說,房子的房頂皆為人字形,可舊時陝西的房子為何卻只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舊時鄉人小農經濟身單力薄,窮;再加上陝西乾旱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那珍貴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院子和田地裡,也可集中用於日常生活。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雖蓋不起四合院,小戶人家四季盛一院陽光,也是心中一樂。

原創丨陳遠英:陝西民俗大觀園散記

麵條像褲帶——擀薄、切寬、把醋調酸,吃一碗,耐一天。北方人喜歡麵食,陝西人尤為突出。面要寬、醋要酸,辣子要旺,皆如厚厚的黃土地一樣,是陝西人尚實、忍耐、自然心性的寫照。面也加長了其長,據說一碗一根三米多長。

原創丨陳遠英:陝西民俗大觀園散記

小兩口絞水——秦地有舊謠,“扳住轆轤罵媒人”。意黃土厚,井水深,女子絞水之苦,每絞水非男子而不可為。然井水甘甜,做成飯食滋味香馨。這種世代的“苦”與“甜”釀就了每一個普通人家生活與生命的真滋味,讓最初的兩口過活的小家庭,繁衍成綿綿不絕的大家庭。

原創丨陳遠英:陝西民俗大觀園散記

陝西民俗大觀園,把陝西民俗文化盡數呈現。由此及彼,我們深切感受陝西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中國民俗文化的搖籃,五千多年來,不僅有炎黃拓荒,大禹治水,秦皇、漢武、唐宗建功立業,而且還有世世代代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民眾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創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她象一條寬闊河流,源遠流長,幽深豐厚。她象一片遼遠星空,自帶光芒,璀璨交輝。願陝西民俗文化保持獨有的質地品格和精神高度,與世界先進文化相互激盪,不斷闡釋和生髮新的意蘊。

原創丨陳遠英:陝西民俗大觀園散記

陳遠英,陝西西安秦漢新城人。國防服役和衛國戍邊近四十載,長期從事新聞宣傳及黨政工作。喜好攝影、書法,打球、跑步。新聞和文學作品散見於國內各大報刊,獲獎若干。

↓↓為您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