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真的造不出來單反嗎?

看到這個標題,許多人都會懷疑,中國造得出上天的神舟飛船,造得出下海的蛟龍潛艇,小小的單反當然不在話下。但這的的確確是一個可悲的事實—中國造不出單反。

中國真的造不出來單反嗎?

眾所周知,目前的單反民用市場主要由日本品牌掌控者。而早在幾十年前的膠捲機時代,尚有如鳳凰、海鷗等國產相機品牌與之競爭。與其說是競爭,倒不如說是“刷存在”。膠捲機時代的鏡頭以手動對焦為主,而相當一部分的對焦核心技術是需要向日本人購買的,這就導致了國產品牌相機的競爭力下降。除此之外,快門也一直是中國無法攻陷的部件,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產的單反平均快門次數也只有8000-10000次,哪怕是鳳凰在後期購入日本的技術和生產線,也僅僅是把快門使用次數提高到20000-30000次,這時的尼康相機的快門使用次數早已達到了100000-150000次。同時期的日本品牌,同等技術規格的產品價格更低,同等價格的產品質量更好。膠捲機時代的國產單反,傾其力打造出來的“頂端產品”只能達到日本廠商同級產品性能的70%甚至更低。

中國真的造不出來單反嗎?

在機械方面,單反的反光鏡、卡口、相位對焦傳感器等加工需要極高精度,精確到千分之一毫米,否則會出現焦平面傾斜、跑焦等問題,目前國內還無法加工這麼高精度的零件。

中國真的造不出來單反嗎?

日本在相機上的優勢,並非生而有之,光學這方面最有實力資格最老的依然是德國。一戰期間,日本甚至製造不出來很好的光學望遠鏡,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將在對馬海戰時使用的就是一隻蔡司望遠鏡,倍率等性能要比日產的望遠鏡好很多。

隨後1911年,日本通過進口德國設備製作出來的自己的望遠鏡,但是作為原料的光學玻璃,依然需要從德國進口,後來由於進口困難,逐漸日本海軍自產。在戰爭的推動下,日本的光學是從師從德國的,這也是後來尼康的光學能雄踞世界成為一個重要品牌的淵源所在。

除了人員的交流與協作,日光公司(尼康的前身)還幾乎引進了德國的全套光學制造設備,從加工光學玻璃到全套的鏡頭的研磨、拋光設備等,可以這麼說最初的“日光”身體裡流淌的是純正的德國“血液”。

德國相機統治天下的年代照相技術是法國人尼艾普斯發明的,又由法國人達蓋爾改進。美國人伊士曼發明了膠捲,開闢了柯達公司。照相機原本是“高技術工具”,必須非常專業的人才能操縱。

中國真的造不出來單反嗎?

真正的老百姓也能使用的小相機,是德國人發明的,那個人叫做奧斯卡巴納克,他是徠茨光學公司的研究員,後來就有了LEICA(徠卡)這個相機品牌。日本的相機起步也不晚,尼康成立於1917年,賓得成立於1919年,佳能略晚一些,1937年。最早日本相機主要以模仿德國相機為主,從1911-1960年整整50年,是德國相機輝煌的時代。

德國的光學老廠,機械新貴瘋狂投入相機行業,當時相機市場上有名的是徠卡、蔡司、福倫達、CONTAX(康泰時)、祿來,世界上三大光學巨頭徠卡、蔡司、施耐德,都是德國品牌。日本其實比中國還要擅長抄襲,在五六十年代,他們不僅抄襲歐美的流行音樂,同樣抄襲照相機的技術。為什麼日本相機能崛?在1950年代,德國相機比一般的汽車還貴,屬於奢侈品,一般老百姓根本買不起,但日本相機則不同,他們比德國相機便宜,一般百姓也買得起,於是,一個大眾市場被日本相機硬生生打開了。真正的轉折是賓得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可以快速復位的單反,搶佔了先機。

中國真的造不出來單反嗎?

德國人逐漸發現各國記者手上拿著的不再是徠卡,不再是祿來,而是賓得,是尼康,是佳能的時候,一切為時已晚。在相機工業上,日本贏在哪裡?是創新,最近二十年,幾乎所有先進功能都是日本相機品牌最早採用的,但就連日本企業也承認,最完美的相機實際上是日本技術與德國光學的混合體。

中國真的造不出來單反嗎?

單反相機的研發投入很高,資金回籠週期長,如果跟不上市場節奏,投入的大量資金就打水漂了。而日系廠商目前抱團做成的銅牆鐵壁,非日系廠商很難侵入這塊市場。中國的工業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至少在大約未來十年之內,中國仍然無法生產單反這種高精度的電子光學儀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