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的造不出来单反吗?

看到这个标题,许多人都会怀疑,中国造得出上天的神舟飞船,造得出下海的蛟龙潜艇,小小的单反当然不在话下。但这的的确确是一个可悲的事实—中国造不出单反。

中国真的造不出来单反吗?

众所周知,目前的单反民用市场主要由日本品牌掌控者。而早在几十年前的胶卷机时代,尚有如凤凰、海鸥等国产相机品牌与之竞争。与其说是竞争,倒不如说是“刷存在”。胶卷机时代的镜头以手动对焦为主,而相当一部分的对焦核心技术是需要向日本人购买的,这就导致了国产品牌相机的竞争力下降。除此之外,快门也一直是中国无法攻陷的部件,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产的单反平均快门次数也只有8000-10000次,哪怕是凤凰在后期购入日本的技术和生产线,也仅仅是把快门使用次数提高到20000-30000次,这时的尼康相机的快门使用次数早已达到了100000-150000次。同时期的日本品牌,同等技术规格的产品价格更低,同等价格的产品质量更好。胶卷机时代的国产单反,倾其力打造出来的“顶端产品”只能达到日本厂商同级产品性能的70%甚至更低。

中国真的造不出来单反吗?

在机械方面,单反的反光镜、卡口、相位对焦传感器等加工需要极高精度,精确到千分之一毫米,否则会出现焦平面倾斜、跑焦等问题,目前国内还无法加工这么高精度的零件。

中国真的造不出来单反吗?

日本在相机上的优势,并非生而有之,光学这方面最有实力资格最老的依然是德国。一战期间,日本甚至制造不出来很好的光学望远镜,东乡平八郎海军大将在对马海战时使用的就是一只蔡司望远镜,倍率等性能要比日产的望远镜好很多。

随后1911年,日本通过进口德国设备制作出来的自己的望远镜,但是作为原料的光学玻璃,依然需要从德国进口,后来由于进口困难,逐渐日本海军自产。在战争的推动下,日本的光学是从师从德国的,这也是后来尼康的光学能雄踞世界成为一个重要品牌的渊源所在。

除了人员的交流与协作,日光公司(尼康的前身)还几乎引进了德国的全套光学制造设备,从加工光学玻璃到全套的镜头的研磨、抛光设备等,可以这么说最初的“日光”身体里流淌的是纯正的德国“血液”。

德国相机统治天下的年代照相技术是法国人尼艾普斯发明的,又由法国人达盖尔改进。美国人伊士曼发明了胶卷,开辟了柯达公司。照相机原本是“高技术工具”,必须非常专业的人才能操纵。

中国真的造不出来单反吗?

真正的老百姓也能使用的小相机,是德国人发明的,那个人叫做奥斯卡巴纳克,他是徕茨光学公司的研究员,后来就有了LEICA(徕卡)这个相机品牌。日本的相机起步也不晚,尼康成立于1917年,宾得成立于1919年,佳能略晚一些,1937年。最早日本相机主要以模仿德国相机为主,从1911-1960年整整50年,是德国相机辉煌的时代。

德国的光学老厂,机械新贵疯狂投入相机行业,当时相机市场上有名的是徕卡、蔡司、福伦达、CONTAX(康泰时)、禄来,世界上三大光学巨头徕卡、蔡司、施耐德,都是德国品牌。日本其实比中国还要擅长抄袭,在五六十年代,他们不仅抄袭欧美的流行音乐,同样抄袭照相机的技术。为什么日本相机能崛?在1950年代,德国相机比一般的汽车还贵,属于奢侈品,一般老百姓根本买不起,但日本相机则不同,他们比德国相机便宜,一般百姓也买得起,于是,一个大众市场被日本相机硬生生打开了。真正的转折是宾得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可以快速复位的单反,抢占了先机。

中国真的造不出来单反吗?

德国人逐渐发现各国记者手上拿着的不再是徕卡,不再是禄来,而是宾得,是尼康,是佳能的时候,一切为时已晚。在相机工业上,日本赢在哪里?是创新,最近二十年,几乎所有先进功能都是日本相机品牌最早采用的,但就连日本企业也承认,最完美的相机实际上是日本技术与德国光学的混合体。

中国真的造不出来单反吗?

单反相机的研发投入很高,资金回笼周期长,如果跟不上市场节奏,投入的大量资金就打水漂了。而日系厂商目前抱团做成的铜墙铁壁,非日系厂商很难侵入这块市场。中国的工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少在大约未来十年之内,中国仍然无法生产单反这种高精度的电子光学仪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