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觉得蔡澜先生到底有多懂美食?

嗷呒


说起在世的美食家,很多人都会想起蔡澜的名字。“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两档大火的美食节目的总顾问,蔡澜也并非浪得虚名。


前段时间蔡生来北京做活动,我们请蔡生午餐,听他聊美食聊人生,他还给推荐了几家北京的饭馆,年近八旬的蔡生展现着透着烟火气的儒雅。


除了视频节目,蔡澜还写了不少关于美食的文章,虽然没有《随园食单》那种精炼传味,但蔡澜简短的美食文字里也渗透着食物的美味。

上次相聚,蔡生闲聊起自己之前也在家做饭,同行的助理说蔡生自己做的饭菜也是好吃,只是现在年岁大一般不太下厨。

除了仙气,蔡澜确实还有世俗的烟火气,以蔡澜为名的点心店刚在北京开业,这也是他的经营之道,以本事赚钱当然理直气壮。



蔡澜有句话说的很好,自己现在的自由是靠一生努力得来的。

你觉得当世还有哪些美食家?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老李有刀


我是大脸猫,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先说答案,蔡先生当然是非常懂美食的,您问的是多懂,找不到一个程度词来回答这个问题,肯定不能说最懂,所以我只能说比至少99.9%的人懂。

说蔡先生之前,先讲个小故事吧。一天溥仪去王国维家做客,王拿出收藏多年的古玩字画让溥鉴赏,溥没碰也不用放大镜,一看就说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王不乐意了,我好歹也是收藏大家啊,你说假的就是假的啊?后来拿出去和一些行家鉴定,确实如溥所说。服气了,问溥是怎么看出来的,溥说:和我家的不一样!哈哈,你说这还讲不讲理了,但这就是现实,有些人在一些领域涉猎广度和深度远远高于我们一般人。

美食是靠品,靠比较得来的,品完后味道通过舌尖味蕾记忆存储在大脑里,再抽取其中一些类似的菜品进行比较,到这步才能算美食家。这就需要一个巨大的菜单,蔡先生吃过的美食数量和品质远胜于我们普通人,我光看他推荐的美食菜单之多,品种之丰富,范围之广,我脑海只有4个字:叹为观止!他吃过那么多种龙虾,才能得出香港本地青龙比奥龙好吃这个结论,另外还有南斯拉夫稻田里的羊,只有几个人会做的伊朗鱼籽,朝鲜人做的金渍,意大利果树下片火腿摘头上的果实一起吃,你想想这世上还有啥东西是他没吃过的啊。我觉得最厉害的是:这十几年网络发达,我们眼界越来越宽广,获得美食越来越容易,比如龙虾、榴莲,很多高档食材涌进国内。但是你想想,他满世界吃的时候没有什么网络的,这老头全靠俩小短腿跑出来的啊,哪里打听个美食,立马打个飞的杀过去,这个吃的态度首先就赢了90的人。

我原本以为他不太喜欢北方美食和四川麻辣美食,但是后来我错了,他对北京美食了如指掌,还有他批评火锅,说这么发展下去其他川菜会失传,其实四川还有许多非常好的美食,但因为火锅利润高,不需要大厨等等好处,受到市场欢迎,这就会挤压了其他川菜的发展空间,比如他说的一道开水白菜,真是颠覆我对川菜的印象,高汤浇下后,碗中央的白菜像花朵一样慢慢绽放。

有些人说蔡澜介绍的美食不好吃,这个我想说食物毕竟不是工业产品,每天食材新鲜度、厨师每次放的盐可能都不一样,所以每天的出品也有差异,或许那天看到蔡澜来了,发挥特别好呢,对吧,百种人百种口味,正所谓众口难调说的就是这个情况吧。

最后,能作为舌尖的总顾问,这不是你想做就做的,国内那么多大厨怎么没邀请呢,所以不能否认别人的厉害之处。


翻糖大脸猫


我个人并不觉得他是美食家。说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他说,我觉得外面的东西都好难吃,什么五星级,米其林都难吃。我说那你觉得什么好吃?他立刻来了精神说,我妈煮的东西我觉得比任何厨师都好吃,比如说炒白菜。我是一吃货啊,好不容易找了个机会,他邀请我去他家做客,我终于吃到了他口中的天上有地上无的炒白菜。得出的结论是,他的美食只停留在他习惯的味觉里。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美食家,你从原生家庭带来的口味,决定了你对美食的论述罢了。


能力不够才生气88


如今,是个“美食家”泛滥的时代。仅头条里面,自己挂着“美食家”头衔认证,洋洋自得傲人的,都比比皆是,想来也是怪好笑的。

古来千行万业,可从无所谓“美食家”,美食家云云更不能自封。有人足迹遍及世界,各帮菜肴都尝过,就自以为能够摘取“美食家”这一桂冠,未免有点想当然了。正如写东西的不会就是作家一样,倘若只是吃得多,就能标榜美食家,那么世间有钱人,多数都能自诩大家了 。

像蔡澜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大概是现在“美食家”界最有名的老宿了。我们的媒体,都给他老人家冠上“食神”的高帽了,真有点巍巍乎吓人的架势。可恕我直言,如果这徽号是以张大千、王世襄等大佬为标尺,他至多只算“老餮”。倘说是“殿堂级吃货”,也能差强人意,可距离“美食家”称谓,实还有段距离。

此外,他固然擅吃,可也没有媒体通稿吹嘘的那么神乎其神。


做“美食家”, 吃得多是必备的条件,可只会吃不行。只会吃,过去叫 “好吃鬼”、“馋痨坯”,现如今还有专属称谓名曰“过食症”。

合格的美食家,必是王世襄、汪曾祺、朱家溍诸大佬那样的,爱吃,会吃,善于品评,能亲自动手,还能滔滔不绝讲出个门道,典章故习顺口即来。所以,历史上的美食家,基本只有文化人才当仁不让,半桶水也不行。

图:买菜中的王世襄

说白了,“美食家”的核心,不是“吃”,不是光有敏锐的味觉与嗅觉,而是要有深厚的文化,不是吃完纸巾一抹就走人,而是还能说出味道的究竟来。他们有满腹的学问,把吃提升了格调,不经意中弄成了“生活中的艺术”。那些米其林大厨们,南北珍馐、水路杂承,什么没见过、吃过、做过,可没几个敢自称“美食家”的,就因为他们缺了文化,少了学问。

像写《随园食单》的袁枚,弄《闲情偶寄》的李渔,末世流离的唐鲁孙等等,才是真正的美食家。袁枚谈扬州程立万家的煎豆腐 ,《闲情偶寄》说面条,都不是空谈,是数说源流天花乱坠,是能亲手下厨改良,是文辞高雅到句句勾人馋虫。

图:下厨时的汪曾祺

这号人,被褒为美食家,是名实得当,是可以在中国美食史上留名的,不是一时喧嚣的浮花浪蕊。


相比下,写吃的人里面,蔡生的知名度是很高,可功底却未必很好。传统美食家不仅能吃,还擅做吃,且写吃文章夺人魂魄,这两项基本功蔡生都太疲软。

说白了,他是吃的多,却未必吃的妙;他是吃的好,又乏巧手,根本不能做吃;他喜指点人吃处,却不一定让人口腹畅快。像汪曾祺那样,当年一法国客人来访,汪为他顺手作了道“盐水煮毛豆”,那人第一次吃这玩意,竟连毛豆壳都馋的吞下了肚,这等功夫,蔡生恐怕一辈子都若有不及。

更重要的是,他身上的文化味是太稀缺了。对,别怪我刻薄自大,在我看来,这位“香港四大才子”,和前辈美食家们比起来,无论哪里都太小家子气了。我看蔡先生那一本本的美食杂记,可一点都不美,纯消遣性的口水文。

他的文学才情,在并称的金、黄、倪列中其实是最糟糕的。说的不厚道点,通篇流水账,无非就是“嘩~~好有口感呀~”“嘩~好好食呀~~”的言不及义。他书籍的畅销,凭借的是名气的东风,而不是文字本身的品质。我过去图书馆找来他大作三四种,读的很痛苦,你说世间哪有大才子的文章让人不适的呢!都吹嘘他如何了得,那我问你,你能想起他一篇他写吃的名篇么?

他的书,我只看到轻浮,看到混社会的狡侩,看到粗制滥造的唾沫组合,还真看不到什么“才子”的风采。我一直觉得,以传统的观念来论,蔡生顶着的“美食家”的光环未免过于名不副实了。他可能不是不懂吃,可在美食之道上,他要升格到“家”字,应该还远哉遥遥吧。

平实地讲,他属于现代工业流水线快餐文化中的佼佼者,是一个文字水准略与《读者文摘》齐平的普通作家。蔡先生写的食经,我看连沈宏非的精彩都没得,充其量只是份五花八门的香港美食地图而已。


甚至说,谈及美食的品鉴功夫,蔡生虽贵为“当代首席美食家”,其实也不少偏颇,有失水准。

表面上,蔡生有资财,有才情,有心情,有闲情,那是游遍世界各地的最高等级吃货,于事见多识广,于吃如数家珍。一年到晚,几乎都在觅食,去郑州吃蒸饺,去北京吃羊蝎子,去重庆吃小面,去广州吃海鲜,到南非大啖鲍鱼,到日本生吞生蚝,到澳洲用帝王蟹盖煮食,萍踪偶寄只为吃,寻常事尔。

可如果关注蔡生的朋友,大概多少都能体会到,他的吃,论口味非常固定,而已讲议论非常偏颇。归纳起来,他重点追求的“美食”,总局限在食材的天然,还有口感的清淡上。这个先天限制,很容易导致他对很多美食是不懂欣赏,也无力品尝出好来。

这里的原因,当是与他祖籍广东潮州、生长新加坡、常年生活在香港的南方人生身背景有关。是以,他对于粤菜、日餐,确实擅长,品评都非常到位,启人多多。可是与此相悖的是,他对于诸如麻辣重油类型的菜,他的点评总多偏颇,不能让人信服。

比如,他曾经公开批评说,重庆火锅就是“不用心的食物”,川菜也乏善可称云云。后来的《舌尖上的中国》,他出任顾问,可介绍重庆时是一笔带过,就已说明问题。这样的一些言行,他有不少,显得很外行,更不符“美食家”的身份。

口腹之乐,本就百人百味,没有人可以拿自己的感觉当圣经,而食物均天地赐予的,只有合不合口味,没有高贵低贱之分。这本是有关吃道的一个常识,我们竟然还需要返过来提醒他。怪么!


而且,蔡生是属于太会用知名度赚钱的人,自在从容谈美食的背后,利益勾连太多。导致包装过甚,可信度大大降低。

说起来,他本身是电影从业者,后来翻身为“美食家”,不过就是人到中年,转行后退下给有钱人导游挣钱,“游必有吃”,不经意中对垒出来的名声。

早有很多人吃出来,他节目那些东西,太多真的不好吃,连推荐的“美食”、自己开的店,里面的物品,倒人胃口的也不在少数吧。

他更重要的身份,其实也是“商人”。说及美食,文章也好,推荐也好,开店也好,合作也好,都不太纯粹。他言行背后,经济因素很大,很多其实看看就好。什么蔡澜美食坊,到底如何,陆外人士估计更清楚一些吧!

另外,他谈美食,特别推崇猪肉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杂碎一类,似乎也不注重食物本身的营养与健康,只一味地满足口福之欲,在当下真值得效仿吗?

所以呢,蔡生作为“美食家”,我一直都觉得有欠缺,不能因为他是我老乡,为了乡曲之私,就说言不由衷的假话。至少眼下这会,我是宁刻薄也不想乡愿。

只是,也得补白的是,我只是说蔡生“美食家”的级别不够,而非指摘他为人不堪。我向来都认为,蔡澜生平,最过人之处,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并不在擅吃上,而是那份潇洒自如、玩世不恭、乐观开朗、真性情不虚假的生活姿态。

想他的一生,笑傲江湖,行藏自在,在坎坷没有不快乐过。逢雨便听雨打芭蕉,落寞不妨弹剑而歌,落雪就要红泥火炉把酒言欢,一间不经意的苍蝇馆子,只要里面有个风情的老板娘,有可口的菜肴,就能满足啸歌。此等人生,几人能够?

这才是蔡澜先生,真正不可及的地方。他不一定是极品的“美食家”,但必须是世俗红尘中的“高人”。我表面上数落他不少,可想及此点,必此致敬礼!


刘愚愚


味道,只有品尝,才能明白。

蔡澜先生厉害在于,他能利用文字让你想象得到那股美味。另外,只是讲味道,实在难以发挥,所以蔡澜先生(毕竟干过电影的),常常能从美食升华到一个故事般的文章。

看上去是讲美食,其实是在讲我们的生活,甚至是讲述一种人间烟火的文化。

食家和吃货的区别啊!你以为就是吃啊。



学术经理人大牛曾老师


我们说的美食,是真正的入口的美食。而老蔡不是,他是娱乐美食,品牌美食。他吃的不以单纯味道为主,而是形而上学的美食。只有这样,才能跟真正的吃货拉开档次,于是,他们就成了美食家,而我们只能就是吃货!其实,食品本身很单纯,无论怎么做它,也上升不到哲学。但就有那么一伙子银,就是要搞事情,就是要跟俺们老百姓不一样。于是,我们叫吃,他们叫品。吃是用嘴,品,不用嘴的吗?我是文革中长大的人,记得那个年代常说的一句话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如今腻,从臆想中来,到金钱中去。也只有这样才有一群二B粉丝,趋之若鹜,摇旗呐喊!肥啦商家,媒体,表演者。而自己腻,还嘚回到寒室,去吃着土豆片。真正的美食,应该是记忆深处的那一丝味道。是习俗,是惯性!你看,各家的年夜饭,做来做去无外乎是那么几道菜,是从小吃到大的菜吗?不,那是记忆!所以,老菜之流,充其量是个有文化的表演人,是饮食文化的助威者。


峰子108497751


我看过蔡澜的书,老先生见多识广,但是都是浅尝辄止,我确信他走的地方多,吃的美食多,但局限于个人口味,也局限于时间有限,点评没有深度,菜品的背景和文化介绍都是清风拂过。菜品就像戏剧,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哈姆雷特。对蔡澜而言,老餮才是他的标签。


鹅肝3


看过两本先生的书,《寻味》和《暖食》。

写得很好,看着就饿,而且很幽默。比如猪油,印度吃咖喱骨髓和锦鲤,都是无伤大雅的笑话或者调侃。看的时候得不停的记录这个咋做那个咋做,津津有味,看的很投入。从文章本身来说感觉有一种那个年代香港文人的风格和烙印。

当然有人对于他的一些做饭方法持保留或者相反意见,比如炒饭到底要不要用剩饭。我自己倒是还蛮中意的。相对于沈宏非那种文体,蔡澜的更加亲民一些。莫若说沈宏非是说书人,而先生是大家公子,总有一种傲气在里面--也是,不是每个人都吃过海参的肠子啊!所以你要说有多懂,我估计至少超过了全球百分之98的人。


小逸美食


如果他推荐的就是至高无上的佳品,从此天下就无需他人再去做美食家了。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很多年前的一些美食,到今天可能无人问津,因为有更好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出现。也有可能现在已经没有当年那么好的食材了,于是所谓的美食也就名不副实了。

更高一个层面来看,东南西北,中外老少,每个人,或者每群人的饮食爱好是不一样的。有人认为牛排七分熟好,有人认为九分甚至烧焦了好。谁对?有人要吃新鲜的,有人要吃发酵过的。有什么标准?

世界之大,他认为某地某物天下第一,难道他真尝遍天下同一种食物?显然不可能。

食物当然有优劣,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无需将他的推荐奉为圣典,更不必装模作样的啧啧称赞。

饮食,或裹腹,或营养,或愉悦即可。费尽心机浪费时光得一他人喜爱之物,如非已爱,岂不愚蠢。


梅里上品


蔡澜与金庸、黄沾、倪匡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被称为“食神”!

金庸老先生曾这样评价蔡澜:见识广博,琴棋书画、酒色财气、吃喝嫖赌、文学电影,什么都懂。于电影、诗词、书法、金石、饮食之道,更可说是第一 流的通达。

但从个人成就上来讲,蔡澜无疑是成功的。但是跟他的文学才气相比,他在美食领域的“实力”我个人认为并不突出!

毕竟他曾监制的电影有:《快餐车》、《龙兄虎弟》、《福星高照》、《城市猎人》、《霹雳火》、《一个好人》、《重案组》等成龙主演的巨片。

而美食领域的成绩无非就是推出过“暴暴系列”零食、酱料及茶饮、在香港参与开设餐厅以及做过美食栏目的主持人!

并不是说他不会、不懂美食,而是本身美食这个概念是没有具体答案,就像有的人喜欢吃番茄炒蛋,而有的人却从不吃番茄一样!

开放性的话题其实并不值得拿来被深究,而且蔡先生似乎对美食的理解在粤菜、料理及西餐上是有一定研究的,其在中国其它几大菜系上并无很深的研究,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川菜和湘菜了!

蔡澜广东潮州人,出身于新加坡,后留学日本,成名于香港!从他的人生轨迹就可以看出,他虽然懂美食,但是中国其他的几大菜系他也许并不那么了解!

举个简单的例子;川菜,川菜讲求麻辣鲜香,要想了解一个菜系一道美食,并不是说你吃过就能说懂的;而是要从这个菜的起源、发展、创新、改进等方面了解,而另一方面也要从它的选材、制作工艺、火候、时间等方面了解,而如果一个人不多次品尝理解一道菜是不叫懂这道菜的。

所以我觉得蔡澜理解粤菜、料理等,但是“食神”,我个人并不认同!一千个人看西游记并不是一定会有一千个孙悟空,也许还有九百九十九个“文体两开花”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