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在烏江本來可以過河的,為什麼不過?如果過河了,結果會是劉邦得天下嗎?

用戶7481927845055


項羽不成熟

項羽一生,只此一敗。儘管劉邦、韓信等人用計,但是卻還是難傷到項羽本人,項羽之出身,劉邦不及,項羽為人,劉邦不及,項羽武功,劉邦亦不及。

但是項羽的缺點也十分明顯,他太過自負,阻塞言路,若非如此,怎麼能在鴻門宴氣走范增,放走劉邦呢?

項羽賞罰不明,導致部下不夠團結,不能凝聚在一起,項伯就是一個例子,本該是一個心腹,卻偏偏成了劉邦的“臥底”,此事並非項伯一人之過,項羽也有逃不脫的責任。

即便如此,項羽還是強,當“四面楚歌”之時,虞姬為了不拖累項羽,慷慨赴死,項羽帶800人突圍,無人能擋,只八百人,殺的追兵數千落花流水。

項羽這個人,儘管當時已經30歲,但是特別幼稚,幼稚的像一個孩子。他帶領八百人突圍,殺敵無數,等到突圍成功時,還剩28人,項羽此時說什麼?他說大家都看到了,我有多厲害,幾千人根本擋不住我,這說明什麼?不是劉邦厲害,這是天要亡我啊,根本不是我不如劉邦,實乃命數。

給這28人急的呀,大夥都說是是是,你最牛,咱們快走吧行不?後邊馬上又追上來了。項羽說,不行,看來你們是不相信我厲害啊,咱們等等追兵,看我秀一波給你們看。

漢軍追及之。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追者數千。羽謂其騎曰。吾起兵八歲矣。身經九十餘戰。所當者破。未嘗敗。今困於此。固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決戰。於是引其騎。因四隤山為圜陣。漢軍圍之數重。羽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於是羽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取漢一將。

不得不說,項羽確實牛人一枚,漢軍追至,項羽衝過去砍了一名漢將,他這麼做有什麼意義呢?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牛,他的失敗不是輸給劉邦,而是天要亡他,這才是他反覆要強調的事情。他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也是為了證明這一點。“今困於此。固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這是他要表達的中心思想,說白一點,項羽此時想說的是,被劉邦打敗不賴我,不是我無能,你看我多厲害,但就是輸了,這不是天命是啥呢?充分表現了項羽的幼稚。

項羽殺一將後再被圍,又殺一都尉,宰了一百人,殺出重圍後,28人變成26人了,就為了他證明自己的能耐,又死兩人。

羽乃馳擊漢軍。復取一都尉。殺百人。羽復聚其騎。亡兩騎。

無顏過江東

項羽帶人來到烏江邊,有一個烏江的亭長在這等他呢,看到項羽來了,讓項羽趕緊上船回江東,畢竟江東有人,有地盤,回到江東再說。

項羽不幹,他感覺他帶了8000江東子弟起兵,如今隻身回去,他沒臉見江東父老。這點雖然葬送了項羽,但是也成就了項羽,正是項羽如此重情義,與劉邦形成了鮮明對比,這才在劉邦贏得天下的同時,項羽贏得了千年的美譽。

亭長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亦足以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還有一個問題,史料沒有記載,那就是一艘小船, 不可能渡26人,只能項羽一人回到江東,跟隨他到烏江邊的這些心腹,必然會全部死在此地,項羽不回江東,也有一定成分是不想拋棄這幫兄弟,畢竟他們生死與共,此刻獨自求生,項羽做不到。

項羽將馬用船渡過去,因為此馬跟隨他多年,感情深厚,自己則與漢軍“短兵接戰。復殺漢軍百人。”身受重傷,最後自刎。

項羽不過烏江,主要原因是他幼稚,沒有劉邦厚黑,否則也不會落到當時的地步;其次是因為項羽重情重義,他不想犧牲自己的女人和浴血奮戰的兄弟而自己獨自偷生;最後,就是項羽要面子,覺得自己敗退江東,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捲土重來?希望渺茫!

如果項羽隻身選擇回到江東,會有機會捲土重來嗎?這個不好說,只能說有機會,但是機會不大。或許真如杜牧所言“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畢竟江東“地方千里,眾數十萬。”至少建立一個地方政權,一時間劉邦也難有作為。

話說回來,為什麼說項羽的機會不大呢?因為劉邦入楚地,只有魯國效死命,其他人盡皆投降,劉邦還封了項氏族人死人為侯,這四人都是投降劉邦的人,也就是說,項氏族人早就四分五裂,和項羽不能一心,所以項羽想要重奪江山,也就是在理論上還有機會了。

所以,就算項羽渡過烏江,最終奪得天下的應該還是劉邦!


野史日記


這個問題與對劉邦的評價,是可以用同一段文字的,就當閒聊就好。

項羽遇上劉邦,是個悲劇;中國人有劉邦,是幸運的;史書與後來儒家對劉邦的評價,是中國人的悲劇。

史書與後來儒家對劉邦是有誤解的,對他的評價是不公平的,不正確的輿論導向為中國人樹立了一個不正確的“榜樣”,並且誤導了中國人將近兩千年,讓中國人誤以為,耍流氓是成功的第一秘決。

劉邦是一個極具人格魅力的人,但是人格魅力這個東西,沒有相處過的人是無法感受到的,這是屬於情商的範疇。

但我們可以從各種敘述性的文字中找到蛛絲馬跡。

①草根出身,卻很早就有人追隨。

②逃命時推子女下車,而不是讓子女坐車誘敵。

③與名門之後項羽稱兄道弟,而不是被眼高於頂的項羽忽視。

④鴻門宴上,項姓竟然有族人支持劉邦,連項羽本人都很難對劉邦起殺心。

⑤洗腳時見驪食其,對驪態度前倨後恭,卻讓驪食其放下了架子,對劉邦徹底折服。這個過程恰到好處而沒有氣走驪食其,能把情商耍到這種程度,實屬罕見。

⑥沒有因為父親遭遇危難而放棄自己與漢軍的安全,以大義說服項羽。這條會很有爭議,但是靜心想想,無論誰處在劉邦當時景地,只怕都無法處理得比他更好。這個劉邦已經能做到這個程度,連他的敵人都沒有辦法真正恨他。後人常因此好評項羽,當然,項羽的確是個君子,但他無法從心底裡痛恨劉邦,卻也是事實。

⑦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僅憑這一首詩歌,就可以破除後來儒家對劉邦的惡評論述:“劉邦沒文化,隨地撒尿,穿開襠褲。”大風歌胸懷廣闊,沒有自鳴得意地比較古人,也沒有陳後主的哀怨纏綿,文字淺顯易懂。在古文文風還算盛行的漢初,這個算是“沒文化”了,但這不正是現代人需要的麼?劉邦只是超前了兩千年而已。劉邦曾說:“無用的豎儒,帽子給我撒尿吧。”這是在打擊儒生的掉文酸氣,要讓儒生多做點實在事的意思。豎儒兩字讓儒家生了將近兩千年的氣,後來儒家就說劉邦隨地撒尿了。劉邦是善騎的武士,坐著常就張開雙腿,喜歡穿長袍跪坐的貴族與儒生就說:“劉邦無禮,箕踞而坐。”這個就有人以為劉邦類似於穿開襠褲的失禮,實在是誤會大了。現代中國人誰還跪坐?也只有日本人還有這個習俗。

⑧知道項羽為什麼不願渡江,“無顏見江東父老”麼?項羽臨死前,追敵中就有項羽的江東父老(楚人),其實,自從項羽恢復舊貴族地位,解散放棄楚人的一刻,已經愧對江東父老了。另一方面,也反趁出劉邦的寬容與大度,楚人英雄項羽健在,平民劉邦卻已經取得了楚人效忠,這種情形古今中外都極其罕見。


紅金01


項羽過河不會改變最終結果,天下肯定是劉邦的!原因簡析如下:



首先,項羽在江東站不住腳!

項羽前腳過烏江,後腳劉邦幾十萬大軍必然渡江追到江東,劉邦不會讓項羽在江東安心發展的,到那時候,江東不知道多少家庭和生靈因為項羽而遭受塗炭!

其次,項羽過江後,短時間組織不出有效的抵抗。



軍隊的動員和組織是需要時間的,不僅是人的問題,還有糧草,江防事宜,這些都不是短時間能組織起來的。項羽渡河,非常倉促,到了江東之間,根本一組織不出兵力對幾十萬漢軍進行有效抵抗!項羽回到江東只能亡命天涯,再無組織軍隊抵抗的可能!亡命天涯,這對高傲的項羽來說,還不如自殺來得痛快和有臉面、有尊嚴。

其三,江東父老不會再支持項羽的!

江東是楚國故地,他們認可的天下主人是楚懷王,或者楚懷王的後代!項羽和劉邦一樣,都是楚懷王帳下的諸侯或臣子。項羽殺了楚懷王熊心,在老江東人眼裡,就是弒主篡逆,對這樣的亂臣賊子,不誅就已經客氣了,怎麼還會支持項羽?項羽在江東已經失去了民心,回江東還有意義嗎?

其四,當年八千江東子弟兵是跟著項梁鬧革命的。



江東子弟之所以認可項梁,一來項梁找出楚懷王的旗號,楚人一直認為秦滅六國,楚國最冤,楚人希望恢復楚國,所以楚懷王熊心這杆大旗管用。二來楚人敬重項梁是項燕的後代,項燕當年拼死抵抗秦軍進攻,壯烈殉國,楚國人民懷念他,敬重他。敬重項燕的原因是項燕忠心報國,敬重項燕是忠臣。所以項梁作為忠臣之後,奉懷王而舉事時,得到了楚人的支持。現在,項梁死了,項羽謀逆弒君,忠臣變成了反臣,江東父老還會支持項羽嗎?楚人還會支持項羽嗎?

其五,當年江東子弟追隨項梁起兵是因為他們反對暴秦!

而項羽在滅秦時過程中,暴行比暴秦還要殘暴,動不動就屠城,一路屍山血海,鉅鹿之戰之後還坑了20萬降卒!分封以後,齊地復亂,項羽平齊亂過程中,也是動不動就屠城,對這樣的暴君,江東父老實在不願意再看到!

其六,劉邦先入咸陽後約法三章,仁義之名已經遍佈天下。


約法三章不僅秦人歡迎,六國遺民也歡迎,天下也歡迎,江東父老沒必要舍仁政不要還就項羽的暴政。

其七,劉邦也是楚人,江東父老不支持楚人之間的內戰!


劉邦是現在的江蘇豐縣人,項羽是現在的江蘇宿遷人,戰國後期都屬於楚國。楚漢戰爭其實就是兩個楚國人掐架,現在結果已經掐出來的,包括江東父老在內的楚國人都希望休養生息了,不太可能閒得沒事去支持一個楚人和另一個楚人再次開戰,攪亂天下!

綜上,項羽過河也是一隻喪家之犬而已!對結果沒有影響!與其那樣,還不如自刎來得體面和壯烈!


一葉碧雲


項羽帶領部下衝出重圍直奔烏江,本來是打算渡河的,當項羽跑到江邊,發現只有亭長一人一船,加上烏江亭長的一番話,讓項羽徹底崩潰了:除了亭長,自己已經失去了江東父老義的支持,去了江東又能如何?

烏江亭長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江東地方千里,有數十萬人,既然烏江亭長在這裡專門等候自己,肯定別人也知道,只有亭長一人駕船在這裡等候自己及自己的部下渡江,再無他人,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江東父老拋棄了自己,渡江過去又能如何,當年八千江東子弟隨自己出徵,除了投奔劉邦的,就是戰死了。即然江東父老拋棄了自己,這是天意。再者,當年自己強大時都打不過劉邦,將來更沒有可能了,與其被劉邦抓住羞辱而死,倒不如有尊嚴的死去。

於是,項羽把烏騅馬送給亭長,自己拔劍自刎。


南極冰火


如果你我是項羽,也不會過河。項羽24歲起兵反秦,27歲成為西楚霸王,氣勢洶洶。劉邦48歲才起兵,鬍子花白,年過半百。鴻門宴,為什麼項羽不殺劉邦,因為實力差距實在太大,年齡差距也很大,二十幾歲的小夥子會和一個老頭子計較嗎,是不是辱沒了項羽的威名。但是如果饒了劉邦,那麼項羽可以得人心。另外一個就是實在沒必要和一個小人物糾纏。項羽和劉邦是有巨大差距的。

所以當項羽被劉邦打敗,心理落差巨大,鬱悶至極,所以肯定不會過河,帶的子弟兵全部戰死,而且是被當年自己手下的韓信所圍,自殺是他唯一選擇。

項羽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不能識人用人,是個披堅執銳的將軍,但是政治頭腦簡單,不能聚合人才,所以也不會當皇帝。畢竟打天下靠的不全是武力,還有智謀,人心以及運氣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