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在乌江本来可以过河的,为什么不过?如果过河了,结果会是刘邦得天下吗?

用户7481927845055


项羽不成熟

项羽一生,只此一败。尽管刘邦、韩信等人用计,但是却还是难伤到项羽本人,项羽之出身,刘邦不及,项羽为人,刘邦不及,项羽武功,刘邦亦不及。

但是项羽的缺点也十分明显,他太过自负,阻塞言路,若非如此,怎么能在鸿门宴气走范增,放走刘邦呢?

项羽赏罚不明,导致部下不够团结,不能凝聚在一起,项伯就是一个例子,本该是一个心腹,却偏偏成了刘邦的“卧底”,此事并非项伯一人之过,项羽也有逃不脱的责任。

即便如此,项羽还是强,当“四面楚歌”之时,虞姬为了不拖累项羽,慷慨赴死,项羽带800人突围,无人能挡,只八百人,杀的追兵数千落花流水。

项羽这个人,尽管当时已经30岁,但是特别幼稚,幼稚的像一个孩子。他带领八百人突围,杀敌无数,等到突围成功时,还剩28人,项羽此时说什么?他说大家都看到了,我有多厉害,几千人根本挡不住我,这说明什么?不是刘邦厉害,这是天要亡我啊,根本不是我不如刘邦,实乃命数。

给这28人急的呀,大伙都说是是是,你最牛,咱们快走吧行不?后边马上又追上来了。项羽说,不行,看来你们是不相信我厉害啊,咱们等等追兵,看我秀一波给你们看。

汉军追及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追者数千。羽谓其骑曰。吾起兵八岁矣。身经九十余战。所当者破。未尝败。今困于此。固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决战。於是引其骑。因四隤山为圜阵。汉军围之数重。羽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於是羽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取汉一将。

不得不说,项羽确实牛人一枚,汉军追至,项羽冲过去砍了一名汉将,他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呢?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牛,他的失败不是输给刘邦,而是天要亡他,这才是他反复要强调的事情。他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也是为了证明这一点。“今困于此。固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这是他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说白一点,项羽此时想说的是,被刘邦打败不赖我,不是我无能,你看我多厉害,但就是输了,这不是天命是啥呢?充分表现了项羽的幼稚。

项羽杀一将后再被围,又杀一都尉,宰了一百人,杀出重围后,28人变成26人了,就为了他证明自己的能耐,又死两人。

羽乃驰击汉军。复取一都尉。杀百人。羽复聚其骑。亡两骑。

无颜过江东

项羽带人来到乌江边,有一个乌江的亭长在这等他呢,看到项羽来了,让项羽赶紧上船回江东,毕竟江东有人,有地盘,回到江东再说。

项羽不干,他感觉他带了8000江东子弟起兵,如今只身回去,他没脸见江东父老。这点虽然葬送了项羽,但是也成就了项羽,正是项羽如此重情义,与刘邦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才在刘邦赢得天下的同时,项羽赢得了千年的美誉。

亭长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以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还有一个问题,史料没有记载,那就是一艘小船, 不可能渡26人,只能项羽一人回到江东,跟随他到乌江边的这些心腹,必然会全部死在此地,项羽不回江东,也有一定成分是不想抛弃这帮兄弟,毕竟他们生死与共,此刻独自求生,项羽做不到。

项羽将马用船渡过去,因为此马跟随他多年,感情深厚,自己则与汉军“短兵接战。复杀汉军百人。”身受重伤,最后自刎。

项羽不过乌江,主要原因是他幼稚,没有刘邦厚黑,否则也不会落到当时的地步;其次是因为项羽重情重义,他不想牺牲自己的女人和浴血奋战的兄弟而自己独自偷生;最后,就是项羽要面子,觉得自己败退江东,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卷土重来?希望渺茫!

如果项羽只身选择回到江东,会有机会卷土重来吗?这个不好说,只能说有机会,但是机会不大。或许真如杜牧所言“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毕竟江东“地方千里,众数十万。”至少建立一个地方政权,一时间刘邦也难有作为。

话说回来,为什么说项羽的机会不大呢?因为刘邦入楚地,只有鲁国效死命,其他人尽皆投降,刘邦还封了项氏族人死人为侯,这四人都是投降刘邦的人,也就是说,项氏族人早就四分五裂,和项羽不能一心,所以项羽想要重夺江山,也就是在理论上还有机会了。

所以,就算项羽渡过乌江,最终夺得天下的应该还是刘邦!


野史日记


这个问题与对刘邦的评价,是可以用同一段文字的,就当闲聊就好。

项羽遇上刘邦,是个悲剧;中国人有刘邦,是幸运的;史书与后来儒家对刘邦的评价,是中国人的悲剧。

史书与后来儒家对刘邦是有误解的,对他的评价是不公平的,不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中国人树立了一个不正确的“榜样”,并且误导了中国人将近两千年,让中国人误以为,耍流氓是成功的第一秘决。

刘邦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但是人格魅力这个东西,没有相处过的人是无法感受到的,这是属于情商的范畴。

但我们可以从各种叙述性的文字中找到蛛丝马迹。

①草根出身,却很早就有人追随。

②逃命时推子女下车,而不是让子女坐车诱敌。

③与名门之后项羽称兄道弟,而不是被眼高于顶的项羽忽视。

④鸿门宴上,项姓竟然有族人支持刘邦,连项羽本人都很难对刘邦起杀心。

⑤洗脚时见骊食其,对骊态度前倨后恭,却让骊食其放下了架子,对刘邦彻底折服。这个过程恰到好处而没有气走骊食其,能把情商耍到这种程度,实属罕见。

⑥没有因为父亲遭遇危难而放弃自己与汉军的安全,以大义说服项羽。这条会很有争议,但是静心想想,无论谁处在刘邦当时景地,只怕都无法处理得比他更好。这个刘邦已经能做到这个程度,连他的敌人都没有办法真正恨他。后人常因此好评项羽,当然,项羽的确是个君子,但他无法从心底里痛恨刘邦,却也是事实。

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仅凭这一首诗歌,就可以破除后来儒家对刘邦的恶评论述:“刘邦没文化,随地撒尿,穿开裆裤。”大风歌胸怀广阔,没有自鸣得意地比较古人,也没有陈后主的哀怨缠绵,文字浅显易懂。在古文文风还算盛行的汉初,这个算是“没文化”了,但这不正是现代人需要的么?刘邦只是超前了两千年而已。刘邦曾说:“无用的竖儒,帽子给我撒尿吧。”这是在打击儒生的掉文酸气,要让儒生多做点实在事的意思。竖儒两字让儒家生了将近两千年的气,后来儒家就说刘邦随地撒尿了。刘邦是善骑的武士,坐着常就张开双腿,喜欢穿长袍跪坐的贵族与儒生就说:“刘邦无礼,箕踞而坐。”这个就有人以为刘邦类似于穿开裆裤的失礼,实在是误会大了。现代中国人谁还跪坐?也只有日本人还有这个习俗。

⑧知道项羽为什么不愿渡江,“无颜见江东父老”么?项羽临死前,追敌中就有项羽的江东父老(楚人),其实,自从项羽恢复旧贵族地位,解散放弃楚人的一刻,已经愧对江东父老了。另一方面,也反趁出刘邦的宽容与大度,楚人英雄项羽健在,平民刘邦却已经取得了楚人效忠,这种情形古今中外都极其罕见。


红金01


项羽过河不会改变最终结果,天下肯定是刘邦的!原因简析如下:



首先,项羽在江东站不住脚!

项羽前脚过乌江,后脚刘邦几十万大军必然渡江追到江东,刘邦不会让项羽在江东安心发展的,到那时候,江东不知道多少家庭和生灵因为项羽而遭受涂炭!

其次,项羽过江后,短时间组织不出有效的抵抗。



军队的动员和组织是需要时间的,不仅是人的问题,还有粮草,江防事宜,这些都不是短时间能组织起来的。项羽渡河,非常仓促,到了江东之间,根本一组织不出兵力对几十万汉军进行有效抵抗!项羽回到江东只能亡命天涯,再无组织军队抵抗的可能!亡命天涯,这对高傲的项羽来说,还不如自杀来得痛快和有脸面、有尊严。

其三,江东父老不会再支持项羽的!

江东是楚国故地,他们认可的天下主人是楚怀王,或者楚怀王的后代!项羽和刘邦一样,都是楚怀王帐下的诸侯或臣子。项羽杀了楚怀王熊心,在老江东人眼里,就是弑主篡逆,对这样的乱臣贼子,不诛就已经客气了,怎么还会支持项羽?项羽在江东已经失去了民心,回江东还有意义吗?

其四,当年八千江东子弟兵是跟着项梁闹革命的。



江东子弟之所以认可项梁,一来项梁找出楚怀王的旗号,楚人一直认为秦灭六国,楚国最冤,楚人希望恢复楚国,所以楚怀王熊心这杆大旗管用。二来楚人敬重项梁是项燕的后代,项燕当年拼死抵抗秦军进攻,壮烈殉国,楚国人民怀念他,敬重他。敬重项燕的原因是项燕忠心报国,敬重项燕是忠臣。所以项梁作为忠臣之后,奉怀王而举事时,得到了楚人的支持。现在,项梁死了,项羽谋逆弑君,忠臣变成了反臣,江东父老还会支持项羽吗?楚人还会支持项羽吗?

其五,当年江东子弟追随项梁起兵是因为他们反对暴秦!

而项羽在灭秦时过程中,暴行比暴秦还要残暴,动不动就屠城,一路尸山血海,巨鹿之战之后还坑了20万降卒!分封以后,齐地复乱,项羽平齐乱过程中,也是动不动就屠城,对这样的暴君,江东父老实在不愿意再看到!

其六,刘邦先入咸阳后约法三章,仁义之名已经遍布天下。


约法三章不仅秦人欢迎,六国遗民也欢迎,天下也欢迎,江东父老没必要舍仁政不要还就项羽的暴政。

其七,刘邦也是楚人,江东父老不支持楚人之间的内战!


刘邦是现在的江苏丰县人,项羽是现在的江苏宿迁人,战国后期都属于楚国。楚汉战争其实就是两个楚国人掐架,现在结果已经掐出来的,包括江东父老在内的楚国人都希望休养生息了,不太可能闲得没事去支持一个楚人和另一个楚人再次开战,搅乱天下!

综上,项羽过河也是一只丧家之犬而已!对结果没有影响!与其那样,还不如自刎来得体面和壮烈!


一叶碧云


项羽带领部下冲出重围直奔乌江,本来是打算渡河的,当项羽跑到江边,发现只有亭长一人一船,加上乌江亭长的一番话,让项羽彻底崩溃了:除了亭长,自己已经失去了江东父老义的支持,去了江东又能如何?

乌江亭长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江东地方千里,有数十万人,既然乌江亭长在这里专门等候自己,肯定别人也知道,只有亭长一人驾船在这里等候自己及自己的部下渡江,再无他人,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江东父老抛弃了自己,渡江过去又能如何,当年八千江东子弟随自己出征,除了投奔刘邦的,就是战死了。即然江东父老抛弃了自己,这是天意。再者,当年自己强大时都打不过刘邦,将来更没有可能了,与其被刘邦抓住羞辱而死,倒不如有尊严的死去。

于是,项羽把乌骓马送给亭长,自己拔剑自刎。


南极冰火


如果你我是项羽,也不会过河。项羽24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西楚霸王,气势汹汹。刘邦48岁才起兵,胡子花白,年过半百。鸿门宴,为什么项羽不杀刘邦,因为实力差距实在太大,年龄差距也很大,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会和一个老头子计较吗,是不是辱没了项羽的威名。但是如果饶了刘邦,那么项羽可以得人心。另外一个就是实在没必要和一个小人物纠缠。项羽和刘邦是有巨大差距的。

所以当项羽被刘邦打败,心理落差巨大,郁闷至极,所以肯定不会过河,带的子弟兵全部战死,而且是被当年自己手下的韩信所围,自杀是他唯一选择。

项羽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不能识人用人,是个披坚执锐的将军,但是政治头脑简单,不能聚合人才,所以也不会当皇帝。毕竟打天下靠的不全是武力,还有智谋,人心以及运气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