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不可不知的皮亞傑實驗,孩子與大人的思維到底有什麼異同?

讓·皮亞傑(Jean Piaget)是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一生出版60多本專著、500多篇論文,其中的認知發展理論被納入教育學經典。

爸媽不可不知的皮亞傑實驗,孩子與大人的思維到底有什麼異同?

讓·皮亞傑(1896年-1980年)

皮亞傑主張教育學的根本任務,是在於讓兒童得到全面性的發展,使每個兒童都能有完善的人格。

在他眼中,每個孩子都是“小科學家”,都應該獲得完整的人格教育、生命教育。

01、小小科學家

皮亞傑喜歡把孩子稱為“小小科學家”,因為他們生來就積極主動地探索著周圍的世界。

爸媽不可不知的皮亞傑實驗,孩子與大人的思維到底有什麼異同?

看一下皮亞傑對他十個月大的兒子進行的觀察:

“勞來特仰面躺著……他接連不斷地抓起塑料天鵝、盒子等物品,他把胳膊伸開,讓這些東西從手上掉下去——他很明顯地讓掉的姿勢不同。”

“有時,他豎直地伸出胳膊,有時,他斜著,擱在眼睛的前面或後面。當物體落到了一個新的位置,他會讓這個東西在同一位置再落兩三次,彷彿在研究空間關係;然後,他又進行調整。”

“在某一時候,天鵝落到他的最旁邊,他沒有吮吸(儘管這個東西本來是這樣用的),而是把它又扔三次,而他的嘴巴僅僅象徵性地張張。”

爸媽不可不知的皮亞傑實驗,孩子與大人的思維到底有什麼異同?

孩子總是忙著探索,想通過積極地探索來了解所有可能出現的新情況,他們想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想發現他認為很重要的東西的性質和行為特徵。

可是他只是偶然觸摸,但接著他會像科學家一樣追根究底,用不同的方式來探索一個新事物,探究各種可能性和後果。

發現孩子的思維方式和成人大不相同,這是皮亞傑最大的天才之處。可有些父母,如果看到孩子扔東西,然後習慣性地以大人的思維方式去制止。

爸媽不可不知的皮亞傑實驗,孩子與大人的思維到底有什麼異同?

卻不料,在阻止孩子做出扔的動作的同時,也阻止了孩子的“科學”探索。而且還會發現,越阻止孩子扔得越來勁,因為他找到了這個動作帶給他的比“科學研究”更大的樂趣。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像皮亞傑一樣,轉變思維方式,靜靜地在一旁觀察孩子,那麼孩子就可以獲得更多自由探索的機會。

這與蒙臺梭利教育理論中的“敏感期”也不謀而合。

兩位大教育家都時刻謹慎,提醒著家長們千萬不要跟孩子說“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再扔我就要打你了”等等不必要的、負面的話。

02、客體永恆性與分離焦慮

爸媽不可不知的皮亞傑實驗,孩子與大人的思維到底有什麼異同?

如果給孩子一些吸引人的玩具,就在他們要夠著的時候,用布蓋上玩具,擋住不讓他們看見。

小一點的嬰兒會立刻停止夠玩具的動作,把注意力轉向別的地方;大一點的嬰兒在玩具被遮擋時,會繼續找玩具,他們會盯著布,用手把布掀掉,尋找佈下的玩具。

這就是經典的藏貓貓遊戲。

皮亞傑和三個孩子在嬰兒期的時候都玩過這個遊戲,並對很多孩子做了類似的實驗。

爸媽不可不知的皮亞傑實驗,孩子與大人的思維到底有什麼異同?

皮亞傑通過觀察發現,嬰兒看世界的方式完全是一種轉瞬即逝的感覺印象,東西存在與否完全取決於他自己對他們的意識。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不斷增加——大概要1歲以後——孩子才慢慢意識到事物是客觀持續存在的。

說到客體永恆性,不能不提一下孩子的分離焦慮

爸媽不可不知的皮亞傑實驗,孩子與大人的思維到底有什麼異同?

孩子大約在9個月到1歲開始,慢慢開始習得客體永恆的概念。但是在這之前,孩子的邏輯是非常決絕的:你在眼前,你就在;你不在眼前,你就不在。

所以,對孩子來說,每一次分別,幾乎都像是場悲壯的“生別離”。

媽媽們會發現,有些孩子是媽媽走到哪裡就跟到哪裡;有些孩子夜裡睡不安穩,需要媽媽在身邊才能睡踏實。

從出生開始,孩子的概念裡,自己就是和媽媽一體的。等到自我意識萌芽後,發現媽媽是會離開的,則又開始隨時擔心被拋棄。

爸媽不可不知的皮亞傑實驗,孩子與大人的思維到底有什麼異同?

皮亞傑還認為,客體永恆性是孩子在探索和學習中建構起來的,就像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一樣,並不是在生命之初就具有。

所以為了減輕孩子的分離焦慮,還可以多和他做藏貓貓的遊戲,給他製造理解客體永恆性的機會。比如把爸爸或者媽媽的臉用布蒙起來,再拿掉等。

03、自我中心

爸媽不可不知的皮亞傑實驗,孩子與大人的思維到底有什麼異同?

孩子天生認識不到別人的觀點可能和自己不同,他們完全以自己的觀點看待世界。這就是皮亞傑的“孩子自我中心”

皮亞傑用經典的三山實驗來解釋這個術語。

爸媽不可不知的皮亞傑實驗,孩子與大人的思維到底有什麼異同?

在孩子座位前擺著三座不同大小和形狀的山的模型,再出示給他們一系列從不同角度拍的山的照片,要求他們找出與他們看到的相同的照片。

然後,在山模型的另一端放一個娃娃,要求孩子從相片中找出與娃娃所看到的相一致的一張。大部分學齡前的孩子會再一次指那張與自己看到的一樣的照片。

皮亞傑得出結論:這是孩子自我中心的表現——他們不能離開自己的角度,認識到別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同樣的景色。

爸媽不可不知的皮亞傑實驗,孩子與大人的思維到底有什麼異同?

皮亞傑提出的這個術語並沒有貶義,只是一個認識論的概念,跟自私無關。不能像看待成人那樣,認為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膨脹、自私自利。

經常會看到一些爸媽,在兩三歲的孩子不願意和別的小朋友分享玩具時責怪孩子,甚至給孩子貼上道德標籤。

其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處於“自我中心”的時期,不肯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別人,是捍衛自我的一種外在表現。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把玩具留給它的主人,併為新來的孩子尋找其他替代物。

04、生命教育

皮亞傑還研究了孩子對外部世界的看法。

比如問孩子“如果我把這個紐扣扯下來,它會有什麼感受?”“太陽知道他會發光嗎?”“椅子會介意被人坐嗎?”“當有云並下雨的時候,太陽做什麼?”

爸媽不可不知的皮亞傑實驗,孩子與大人的思維到底有什麼異同?

通過孩子的回答,他得出結論:學齡前的孩子還不能清楚地辨別哪些東西是有生命的,哪些是沒有生命的。

最初,任何物體都被孩子看成是潛在的有意識的,比如一塊石頭,他“知道”自己被移動。

後來孩子認為只有動著的物體是活著的,比如自行車或被風吹的葉子。而生命也就侷限到河流、風等自發運動的東西。

爸媽不可不知的皮亞傑實驗,孩子與大人的思維到底有什麼異同?

最後,孩子認識到生命僅僅在動物和人類中存在,自然界中有生命和物生命的區別有根本不同。

拿類似問題去問問你的孩子吧!

如果你的孩子處在認為萬物有靈年齡段,完全可以藉此來給孩子做一些生命教育。比如教孩子珍惜生命,愛護大自然,關愛小貓小狗等動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