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兵力下,項羽能不能打得過韓信?

陳芳情


同等兵力下,項羽還是韓信的手下敗將。

從《史記》中,我們不難看出兩個人的特點。

1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

1)鉅鹿之戰是項羽的成名之戰

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

項羽的打仗作風絕對是讓敵人崩潰的,傳說中的敢死隊。鉅鹿之戰,他為了救援趙國,一言不合就殺了主帥宋義。隨即就先派2萬人渡河,援救鉅鹿。前方戰事初次告捷,馬上傾巢出動,剛到對岸便破釜沉舟,砸鍋燒帳,每人發放3天口糧。項羽此舉就是讓士兵們明白他們唯一的生路就是必須幹掉秦軍。

楚軍個個以一頂十,像急紅了眼的瘋牛衝向秦軍。秦軍大部分是麗山刑徒,一來準備打勝後回家,二來之前也沒見過這樣瘋狂的敢死隊,於是反而被楚軍壓著打。九次戰鬥後,楚軍切斷了秦軍運輸糧食的甬道,飢腸轆轆的秦軍更是潰不成軍,主將蘇角被殺,王離被俘。

章邯向二世請求支援,又被趙高從中作梗,進退不得,後來在汗水上又遭到了楚軍的痛擊,終於向項羽俯首稱臣。

鉅鹿一戰,項羽以數萬楚軍單挑章邯、王離所率的四十萬秦軍,也是中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2)彭城之役

劉邦率56萬諸侯聯軍霸佔楚都彭城,項羽率3萬精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破漢軍的重重防線,將56萬諸侯聯軍幾乎全殲,又是一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兩次戰爭充分說明項羽的戰鬥力非常強,手下的精兵皆可以以一敵十。另外,諸侯們在鉅鹿親眼見證了項羽玩命的打法,所以,一聽見項羽殺過來了,恐怕心中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逃跑,以致於軍心渙散,互相踐踏而死者不計其數。

項羽自言平生七十餘戰役,無一敗績,除了最後的垓下之戰。

2 韓信:靈活用兵

1)還定三秦

為什麼要選這一戰?這並不是韓信統帥的最出色的一次戰役。原因是章邯,他與項羽、韓信都較量過。雖然他們倆都戰勝了章邯,但是,項羽靠的是破釜沉舟自殺式的肉搏,用武力和毅力征服章邯,而韓信卻用計謀,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智取了三秦。從這裡可以看出兩人的差異,一個側重戰鬥力,一個更注重戰術。

2)井陘之戰

項羽能以少勝多,那麼以謀略見長的韓信必不會缺少這樣的經典案例。井陘之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陳餘以20萬趙軍,盤踞在太行山有名的險隘之處,所謂天時、地理、人和皆佔據上風。但是韓信卻能以驕兵之策讓陳餘輕敵,背水一戰激發出士兵最大的戰鬥潛能,然後再佔據趙營遍插漢旗,用攻心術摧毀趙軍的意志,在這樣的連環計下,陳餘徹底一敗塗地。

韓信以其靈活的用兵常常出奇制勝,以少勝多,而且一生無敗績。

3 項羽 VS 韓信

簡略回顧了兩個人的戰績後,在雙方兵力相當的情況下,結果又將如何?

其實,如果龍且那20萬人沒被韓信擊敗,項羽30多萬,劉邦40萬,兩者兵力也相當。那為什麼局勢會迅速地改變呢?就是因為韓信的靈活用兵。從他一路攻陷章邯、魏王豹、陳餘、齊王和龍且,每一次戰鬥都是不同的戰術,對手永遠不知道下一次他又會使什麼招數。這其實是最讓對手崩潰的,就好像雖然擁有數倍於韓信的兵力,但到最後,都成了不能用的擺設。

龍且跟著項羽一路南征北戰,是他最得意的助手,項羽本把寶都壓在他身上了,才會出動這麼多兵力去迎擊韓信,不過事實是敗得這麼快,這麼徹底。

項羽得到消息時,其實是崩潰的。同樣以勇猛見稱的龍且遇到韓信居然是不堪一擊,項羽此刻對自己還有多少信心?如果真的還如鉅鹿之戰時那般自信,他便不會派人遊說韓信。

為什麼?項羽害怕了。他是害怕韓信的兵力嗎?當然不是,他常常以少勝多,說實話,他此刻也沒把劉邦的軍隊放在眼裡。

那麼項羽害怕什麼?項羽擔心自己的勇猛在韓信那裡一無是處,就好比,拳頭打在棉花上,沒任何效果。而韓信一出招,自己的軍隊連怎麼敗的都搞不清楚。

垓下一役雖然韓信的兵力多於項羽,但並不完全靠兵多取勝。

首先,韓信發起攻擊,遇到肉搏式攻擊見稱的楚軍,韓信並沒有優勢,韓信馬上撤退;

接著,漢軍的左右兩翼壓上,然後韓信再出擊,項羽經不起車輪戰,退回壁壘堅守;

最後,韓信命令士兵高唱楚歌,楚軍軍心頓時渙散,項羽內心徹底崩潰。

結語:

項羽曾以數萬人單挑章邯的40萬,曾以3萬精兵擊敗56萬的諸侯聯軍。他也曾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為何擁有10萬之眾面對40萬的漢軍就如此崩潰?因為他遇上了一生中唯一的對手,令他第一次失去自信的敵人,他並不是輸在對方的長戈之下,而是輸在對方強大的氣場上,說穿了,項羽已經認為自己不可能打敗韓信。

於是,才有了烏江的那一幕。過了江,又有什麼用?漢軍只要有韓信在,項羽一輩子也難以翻身。在這樣的絕望下,項羽選擇了赴死,他承受不了一次失敗的汙點,更承受不了將來可能屢戰屢敗的汙點。

望著滾滾東去的烏江水,項羽內心不禁洶湧澎湃:既生羽,何生信?


史海覓蹤


同等兵力下,同等時代下,沒有人是項羽的對手,包括韓信。項羽是中國歷史上最強武將,沒有之一。只要細細分析一下兩人的特點,就能明白韓信為什麼不是項羽的對手。

沒錯,韓信是個軍事天才,韓信一生所經歷的戰役都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似乎從來沒有敗過,但是韓信有個非常鮮明的物點,韓信打的每一場仗都是:以謀略取勝。



這也就是歷史上說的韓信是謀戰派的傑出代表,韓信這個人非常擅長謀略,非常重視收集情報,非常注意研究敵手,戰爭的方方面面,韓信都想得非常周到,詳細。

於是韓信就有著一個一個的經典戰役,瓦罐渡河、聲東擊西、背水一戰、拔旗易幟、出其不意、半渡而擊、誘敵深入、四面楚歌。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很風光、很輝煌,但是韓信有一個弱點,如果計謀被對方識破怎麼辦?韓信這仗怎麼打?



就拿韓信滅趙背水一戰來說,如果,我說如果陳餘採用了李左耳的計謀,韓信這仗怎麼打?如果李左車是趙軍主帥,韓信這仗怎麼贏?

當然,韓信肯定會有其他的計謀,韓信的計謀是針對不同的敵人,不同的環境制定的,但如果李左車識破了韓信的計謀,真是這樣的話,韓信估計就不會贏得這麼容易,或者打成拉鋸戰,贏不了也有可能。



如果韓信的計謀被人識破,打成拉鋸戰,或者僵持戰,韓信的實力又弱,如何勝?實力弱的,只能靠計謀取勝,而無法硬拼。

再來仔細回顧一下韓信與劉邦出川的一些經歷,劉邦發動的還定三秦之戰,應該是韓信的謀略,但是翻遍史記,沒有看到韓信在還定三秦之戰的帶兵記錄,再說了,韓信經蕭何推薦給劉邦後受到重用,封為高官和讓其帶兵打仗是兩碼事,在還定三秦戰役中,應該是劉邦與其他將領帶兵,韓信謀劃全局。



之後韓信隨劉邦直接打進彭城,到彭城之戰前,劉邦彙集了56萬大軍,劉邦本部估計有20萬,其他都是諸侯聯軍,以劉邦的一貫德性來看,他從來沒有領導過56萬大軍的經驗,也沒有這個能力,只有韓信能幫他出謀劃策如何領軍,包括如何防範和打敗項羽,如果一切順利並能打敗項羽的話,後面就可能沒有四年的楚漢戰爭和韓信這個軍事天才的出現。

但隨後的結果大家知道了,彭城之戰,劉邦慘敗,幾乎全軍覆沒,被項羽打得大敗,從彭城一直趕到滎陽上千公里,這一次是劉邦起兵以來敗得最慘的一次。



現在就必須來說項羽了,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覺得項羽就是一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武夫?

但你仔細觀察項羽的每一場戰爭,這絕對不是武夫的行為,項羽不僅武力強大,而且頗有軍事謀略,項羽參與的每一場戰爭,都是謀略的影子,但我們只看到了項羽的“勇”,而沒有看到他的“謀”。



比如說鉅鹿之戰,絕對不僅僅就是破釜沉舟這麼簡單,項羽根本就不是硬拼,破釜沉舟只是激發士氣的方式,韓信的背水一戰就是學項羽的破釜沉舟激發士氣,激發了士氣,不是說你就一定能贏,還得有謀略和手段。

項羽並不是與秦軍硬拼贏的,他是看到了秦軍王離軍與章邯軍之間的破綻,先是以切斷兩支秦軍為首先任務,選擇了先攻打秦軍的運糧甬道,一鼓作氣拿下甬道,並且牢牢佔據了甬道,秦軍奪不回甬道,王離軍開始缺糧,逐漸秦軍軍心渙散,才最終擊敗秦軍的。



再看彭城之戰,這次戰役更加經典,項羽只用了3萬騎兵就殲滅了劉邦的56萬諸侯大軍,對,就是殲滅,連戰爭都算不上,這是屠殺,而且是3萬人屠殺56萬人。

項羽率領的是3萬精銳騎兵,長途奔襲,並且避開劉邦和韓信防守嚴密的東北方向,先一路向西,再南下,在長途奔襲數百公里後,以極短的時間出現在劉邦軍的西邊,堵住了劉邦軍的歸路。



3萬人敢擋住56萬人的歸路,然後項羽專門尋找劉邦的指揮部攻打,直接攻打劉邦的中軍,劉邦中軍根本不是項羽對手,這56萬人的第一反應就逃走,往西逃,但西邊有項羽,接著就是一陣屠殺,然後再往南邊逃,又是一陣屠殺,淹死的,被殺的,踩死的,不計其數,56萬大軍灰飛煙滅。

這是武夫的行為?這叫有勇無謀?人家項羽明明就是有勇有謀的,在政治或者用人說,你說項羽低能,這個可以說,但在軍事上,你說項羽無謀,大錯特錯,當你這麼認為的時候,就是你覆滅的時候,當年章邯、劉邦、韓信是這麼認為的時候,都敗給了項羽。



就算是項羽的最後一戰垓下之戰,韓信贏的並不輕鬆,70萬大軍打10萬人,還是項羽的地盤被劉邦團團包圍之際,還是在項羽眾叛親離之際,還是在天下所有的諸侯全部聯合起來對抗項羽之時。

換句話,劉邦舉天下之力助韓信對抗項羽,韓信首戰迎戰項羽還是失敗,項羽差一點就打進了劉邦的中軍,只是因為項羽的步兵跟不上項羽的騎兵,差一點被分割包圍,項羽只能回軍救援,如果此戰項羽全是精騎的話,搞不好劉邦的中軍又被項羽沖垮都有可能。



這一戰,還是項羽彈盡糧絕的時候,你想想看,如果項羽與韓信同等兵力,韓信拿什麼跟項羽打?

韓信是軍事天才,難道項羽不是嗎?韓信有謀略,難道項羽沒有嗎?換成同等條件,韓信跟項羽用計謀,天才對天才,狹路相逢勇者勝!

當韓信的謀略被項羽識破的時候,對項羽不起作用的時候,就是韓信身死的時候,所以韓信必敗無疑!韓信使不上謀略,只能打消耗戰和持久戰時,韓信必敗無疑。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個問題框定了一個前置條件,同等兵力。

如果沒有這個條件,這個問題還真不好說。但是有了這個條件就有了另外一個問題,同等兵力是多少?5萬還是10萬?



項羽是著名的勇戰派,特點就是破釜沉舟,一往無前。所以鉅鹿之戰打的諸侯一下就跪服了。韓信是謀戰派,特點是穩紮穩打 ,帶兵多多益善。不是說項羽無謀,只是勇更突出。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這樣的評價不是空穴來風。古代打仗 不像現在隔得老遠,看不見人的這種。古代那是面對面,一刀一刀的砍的,只要是人就會害怕,就會流血,就會死。幾萬人的戰場上突然冒出一個人,來回衝殺,無人能擋 ,所有人都能看的到,對敵人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項羽每次打仗,別人都怕。武力值太高了。

而韓信,是講究排兵佈陣 ,用不斷地戰役來達到戰略目的。有人說,韓信也有以少勝多的戰例。但是我想說的是,真正的以少勝多很少,大部分都是分化以後以多打少。

所以,如果都帶5萬人,那項羽的勝算很大。如果都帶50萬人,那韓信就比較有優勢。


幽靈vs浪子


項羽在同等兵力狀態下,我認為是可能的一舉擊敗韓信的,具體分析如下:

項羽韓信都是成功的統帥,有許多共同之處

第一,都是少年成名,最後都死於壯年。

第二,都是軍事天才,軍事指揮能力突出,超級自信,甚至到了自負的程度。

第三,政治上都不夠成熟、不善於權謀

但從三個方面可具體支持我的判斷:

NO.1

鉅鹿之戰,項羽成名之戰,破釜沉舟以五萬楚軍大敗王離的20萬秦軍主力,此戰為消滅秦朝政權奠定了基礎。韓信也曾井陘之戰“背水一戰”,以三萬新軍戰敗20萬趙軍活捉趙王。

雖然韓信用的新兵,但已經經過嚴格訓練,可是當時趙軍作戰能力和武器要遠遠弱於秦軍,項羽取勝的難度要高得多。

NO.2

劉邦與項羽對峙之時,韓信其實是個最重要的砝碼,可以說韓信當時最好的選擇就是雙方都不幫,三足鼎立最好,說白了韓信支持誰,誰就是皇帝了。可見韓信,劉邦,項羽,當時軍力差不多,最後韓信劉邦合力才勉強滅了項羽。

垓下之戰韓信和各路諸侯共計60萬兵力,合力將只有10萬敗逃楚軍的項羽圍困於垓下,期間韓信的軍隊和項羽有一次正面作戰,以韓信戰敗而終。

最後韓信數倍兵力圍困,四面楚歌,也不曾擊殺項羽,反而項羽突圍,無言面對江東父老,才自刎烏江。

NO.3

成王敗寇,自古以來書寫歷史的都是贏的那一方,

項羽在戰場上的戰術幾乎是無懈可擊的,並且很多次都直接戰勝韓信,所以項羽的失敗之處並非用兵不行。從戰術方面看,項羽的騎兵突擊戰術無懈可擊,而韓信的長處在於戰略。楚漢之爭是爭天下,而不是一場戰役的勝負,所以項羽每次都能打勝仗,最後卻還是輸了,就是因為他打完之後,並沒有守住地盤,更沒有人才可以為他分憂,欠缺戰略的考量。

再說項羽有萬夫不當之勇,韓信不過是文弱書生,綜上論述,項羽在同等兵力對決的前提下,擊敗韓信是很有可能的。






志北先紳



彭城之戰,劉邦韓信率領55萬諸侯聯軍攻打彭城。其中漢軍大約30萬。漢軍佔領彭城後,韓信在彭城外建立了三四道防線。

項羽率3萬騎兵回援彭城。韓信建立的幾道防線瞬間被攻破。韓信率領的55萬大軍慘敗。一二十萬被楚軍斬首。還有一二十萬自相踐踏,掉進河裡淹死。睢水為之不流。

同盟兵力下,韓信根本無法與項羽相抗衡。

秦末第一名將項羽。第二名將章邯。第三名將韓信。


楊朱學派


《自由體詩》

——(只要時間充足,韓信必滅項羽)

百敗不滅應有奇,百勝而死夫子匹。

項羽英勇無所用,韓信曲曲勢氣逼。

勢氣逼,主將逸,戰戰兢兢早已已。

擒王捉將囊中物,成群霸王網中魚。

——):兩人對戰,如果不去限定特定的時間,那麼項羽的敗就是必然的了,無須再說。

——):自由體詩。它不是順口溜,打油詩,口水詩,現代詩,古詩,近體詩……。



如若天風


我不知道為什麼會討厭韓信,可能是他的為人吧,見不得人吹捧他!可能跟他的人生軌跡有關,從小混吃混喝,被人欺負也不敢吭聲,有人說他能忍能成大事,看樣子那些把老婆送給領導成大事的都是跟他學的,能忍麼!後來跳槽劉邦,有人說他有大志向,依我看他不過是眾多見利忘義被重金收買的楚軍之一!更別說他害死謀臣酈食其了,還有多次按兵不動不聽調度,僅僅因為劉邦曾跟他一起吃飯給他衣穿就相信對他的真心,數次被玩弄於股掌之上……

回到正題!很多人把韓信吹成仙!那就看看他的戰績,滅魏,韓信其實是協助彭越,所以彭越成了王,滅趙,又是協助,這次幫張耳,張耳最後成了趙王,接著終於輪到他進攻齊國了,酈食其又搶先一步說服了齊國投降,他乾脆強攻佔了齊國,並乘機要挾劉邦封他為“齊王”...除了攻打齊國,其他都不是主力!後人為何把戰功都算在他頭上?張耳,彭越這個王是韓信幫他們撿來的嗎?

然後再說垓下之戰,史書說的明明白白,韓信帶著30萬齊軍首戰失利,敗了,退了!卻非要說他是“誘敵”難道一個誘字司馬遷都不會寫嗎?他這麼厲害30萬軍隊哪裡去了?會被只有20萬軍隊的劉邦像老鼠一樣玩弄嗎?讓他當楚王他就不敢回齊國,讓他當淮陰侯,他就乖乖住京城去!這不像是看著劉邦捱揍的時候索要齊王寶座的意氣風發的韓信嘛……

所以,韓信根本就不敢獨自面對項羽,垓下之戰是他在封地與利益誘惑下,以為可以撿漏撿人頭,沒想到卻被打趴下,從此就從天堂到地獄!這才是真實的韓信!自私、怯懦、狡猾與愚蠢並存,最終又死於婦人之手……


手機用戶54723033985


這個問題需要分數量級討論。

一、千人級別

在這個兵力級別,主要看得還是將領的個人勇武以及臨場的應變指揮。在千人級別的兵力作戰中,歷史上能打過項羽的人都幾乎沒幾個,因為項羽的個人勇武太厲害了,同時他也很擅長指揮這種小規模的局部戰鬥。而韓信雖說長得也很高大威猛,但沒聽說個人武藝有多高,歷史上也沒有記載過他親自上陣衝殺。因此,在千人級別上,項羽肯定是完勝韓信,在這個級別跟項羽差不多的人有冉閔、李存孝、楊再興。

二、萬人級別

當兵力達到萬人級別的時候,個人勇武雖然仍很重要,但陣型佈置,兵力配比,協同作戰,出戰時機,預備隊選擇等等這些作戰中需要考慮的因素就逐漸顯露出來了。因此,在這個級別上,兵力越多,韓信的優勢與特長越能發揮出來,但總體上來看,韓信和項羽之間勝負仍在五五之數。

三、十萬人及以上級別

相信大家都知道“多多益善”這個成語的來源,說的正是韓信領兵。在這個級別的兵力作戰,已近不再是局部戰鬥,而是戰役甚至上升到戰爭了。十萬人甚至更多的人,不是誰都能如臂使指般指揮的,引用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的一段話:

“軍事指揮就如同一座金字塔,指揮的人數和指揮官的指揮能力是成正比的,指揮的人數越多,對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從古至今,有能力站在塔頂的人是很少的。多多益善是一種境界,它代表著指揮官的能力已經突破了人數的限制,突破了金字塔的塔頂,無論是十萬、還是五十萬、一百萬,對於指揮官而言,都已經沒有意義”。

因此達到這個兵力級別的作戰時,項羽在韓信面前就是個孩子,是個弟弟。而歷史上的項羽面對的韓信也大概就在這個級別,龍且的二十萬大軍一朝殆盡,直接把項羽打出了“項王恐”,然後甚至提出了要和韓信三分天下。最後的垓下之圍之前,還是項羽一如既往地吃飯睡覺打劉邦,韓信一參戰,直接就垓下之圍,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別姬,最終烏江自刎。而在這個級別上,能和韓信一較高下的,我認為只有白起、李靖。


大黃扯點歷史


垓下之戰已演示。

韓信三十萬大軍,分左中右三個方向。

韓信自領中軍,與項羽軍戰。

不利,卻。

中軍至少有十萬,同等十萬兵較量。韓信失利,撤退。

加上左右軍合圍,三十萬大軍才斬斷項羽十萬軍的頭尾,大敗項羽軍。

韓信這裡用的是吳起勝秦軍的辦法。

秦軍善攻,天下強兵。然士卒好戰好利。可誘其出擊。佯退以致其首尾脫離,伏兵可勝之。

同等兵力,明顯項羽佔優。

一打三,項羽敗。

符合常理。士兵水平差不多的話,名將頂多能一打二。拿破崙時代,再強的名將,也只能作到這比例。

韓信用兵與項羽同為天下第一流,二人水平相近自然兵多者勝。

垓下之戰,劉邦合眾六十萬大軍。在韓信指揮的三十萬主力齊軍之外。劉邦率約二十萬大軍坐鎮後方,作為預備隊以備變化。

敗在項羽手上太多次。劉邦直到晚年都有心理陰影。實在不敢自己上,派韓信打頭陣,自己當補刀手。

項羽善戰,以快打慢,勇鬥以爭形勢。

不足在於戰略先機上慢人一手,少全局意識。

垓下之戰如長征前的大圍剿,若項羽早分兵突圍,及時回江東尚有可為之勢。


王鐵堯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很多人把韓信吹成仙!那就看看他的戰績,滅魏,韓信其實是協助彭越,所以彭越成了王,滅趙,又是協助,這次幫張耳,張耳最後成了趙王,接著終於輪到他進攻齊國了,酈食其又搶先一步說服了齊國投降,他乾脆強攻佔了齊國,並乘機要挾劉邦封他為“齊王”...除了攻打齊國,其他都不是主力!後人為何把戰功都算在他頭上?張耳,彭越這個王是韓信幫他們撿來的嗎?

韓信三十萬大軍,分左中右三個方向。

韓信自領中軍,與項羽軍戰。

不利,卻。

中軍至少有十萬,同等十萬兵較量。韓信失利,撤退。

加上左右軍合圍,三十萬大軍才斬斷項羽十萬軍的頭尾,大敗項羽軍。

韓信這裡用的是吳起勝秦軍的辦法。

秦軍善攻,天下強兵。然士卒好戰好利。可誘其出擊。佯退以致其首尾脫離,伏兵可勝之。

同等兵力,明顯項羽佔優。

一打三,項羽敗。

符合常理。士兵水平差不多的話,名將頂多能一打二。拿破崙時代,再強的名將,也只能作到這比例。

韓信用兵與項羽同為天下第一流,二人水平相近自然兵多者勝。

垓下之戰之所以韓信勝利了,因為項羽面對的,是數倍於自己的諸侯聯軍。韓信的所謂戰勝項羽,主要是說在垓下之戰給項羽以致使打擊。當時,劉邦有自知之明,指揮大兵團作戰,他不如韓信,“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在決定前途命運最關鍵的垓下之戰,他請韓信為主指揮。韓信也確實沒有使他失望,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環環相扣,將項羽牢牢捏在自己的手心。

“軍事指揮就如同一座金字塔,指揮的人數和指揮官的指揮能力是成正比的,指揮的人數越多,對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從古至今,有能力站在塔頂的人是很少的。多多益善是一種境界,它代表著指揮官的能力已經突破了人數的限制,突破了金字塔的塔頂,無論是十萬、還是五十萬、一百萬,對於指揮官而言,都已經沒有意義”。

因此達到這個兵力級別的作戰時,項羽在韓信面前就是個孩子,是個弟弟。而歷史上的項羽面對的韓信也大概就在這個級別,龍且的二十萬大軍一朝殆盡,直接把項羽打出了“項王恐”,然後甚至提出了要和韓信三分天下。最後的垓下之圍之前,還是項羽一如既往地吃飯睡覺打劉邦,韓信一參戰,直接就垓下之圍,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別姬,最終烏江自刎。而在這個級別上,能和韓信一較高下的,我認為只有白起、李靖。

兩個人都是驍勇善戰之輩,但是如果說同等兵力對抗下,還是韓信獲勝幾率要大,楚霸王更多時候是優勢兵力取得勝利,正面對抗有很強能力,而兵少就不定取得好戰果,而韓信恰恰是以計謀奇兵取勝的多,如背水一戰,成為經典案例。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