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岸教育70年變遷記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口岸鎮區有私立臨江初級中學和公立口岸小學各1座。臨江初中位於過去的體善堂內,有校舍10多間。口岸小學位於廢棄的白馬廟內,由於學生人數較多,又在幾處舊廟宇、祠堂設立分部,都天廟、姚家祠堂、薛家祠堂等處都曾做過口岸小學低年級教室。

與此同時,從舊社會延伸過來的幾家私塾依然存在,與公辦小學並存,入學時是去學校還是去私塾由家長自選。

口岸教育70年變遷記

1951年我進口岸小學,校舍就在舊都天廟的一箇舊殿裡,課桌是破舊的木板桌,凳子是從自家帶來的。

1952年9月,口岸劃歸縣級泰州市管轄,同年11月,私立臨江初中改為公辦,改名泰州市口岸初級中學,校址從體善堂遷到鎮東南嶽王廟,除將原廟中的房屋改造成教室外,當年便著手建起兩幢高標準宿舍,同時配套建起餐廳、廁所、實驗室、操場等輔助設施,很快,一座初具規模的初級中學建成。

解放初的若干年裡,口岸教育得到飛速發展,口岸小學在校本部白馬廟新建了幾排教室,撤掉了分散在外的分部。鎮內的私塾停辦了,塾師有的當了公辦學校老師。在農村,也恢復或興辦了龍窩小學、蔡灘小學等10多所小學,口岸小學則成了中心小學。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人們對在家門口也能讀到高中的願望越來越強烈,為此,口岸初級中學報經上級批准,於1958年夏改名為泰興縣口岸中學,當年招收兩個班高一新生。

從此,口岸中學成為一所擁有高、初中的完全中學,直至1999年口岸中學為創建省重點將初中部從學校撤出。

口岸教育70年變遷記

1986年,我從外地調回口岸鎮工作,任鎮黨委副書記,分管教育,從此,我與口岸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直至退休。

1986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佈,規定凡是適齡兒童和少年都必須接受9年的義務教育。

隨著鎮區人口猛增,位於鎮區的口岸小學由於面積狹窄,雖在校園內將一排平房翻建為樓房,但仍不能容納適齡兒童全部入學,一個班學生60多人是常事,學生課桌擺到了黑板前。

為此,鎮黨委、鎮政府於1990年在宣堡港北側的張家窪規劃建設了鎮區內第二所小學,命名為柴墟小學。

在此前後,為滿足全鎮人民對升入高一級學校的需要,政府新建了口岸第二初級中學,興建了教學樓,並經縣批准招收了口岸普通高中班和職業教育班。將口岸中心初中通江中學從長圩村搬至合樂村通揚公路邊,興建了教學大樓和辦公實驗樓各1座。此外,龍窩小學、江盛小學等小學也都將平房翻建為樓房。

1997年8月,縣級高港區成立,口岸的教育事業得到快速發展。1999年,省重點中學口岸中學初中分設後,全鎮合併口岸第二初級中學成立了一所初中高港中學,從建校之初起,區委主要負責人就提出要將高港中學建成“四個一流”即“一流校舍,一流師資,一流管理、一流質量”學校的要求。

口岸教育70年變遷記

隨著高港區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學校發展進入了歷史最好時期,學校面貌天翻地覆。2014年,高港中學搬遷,在原城南小學舊址上建起了九年一貫制的口岸實驗學校,學校總投資2.2億元,佔地面積8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6.4萬平方米,一個雄偉壯觀美麗的新校園展現在口岸南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