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影片的“決勝時刻”:不一樣的領袖、不一樣的開國大典

主旋律電影也能拍得細膩感人,有煙火氣。

拍攝建國、建黨這類宏大的主旋律影片,無異於“戴著腳鐐跳舞”,需要在兩個極端上進行平衡。

一方面,所有的人物、事件都是史料中公開可查的,沒有多少主觀發揮和藝術加工的空間;同時,領袖的形象不容歪曲、歷史大事件也來不得杜撰,這就使得電影很容易陷入重複、千篇一律的境地,很難討好觀眾。

另一方面,觀眾走進電影院,又自然而然地想要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如果只是重複史料,觀眾自然不滿。

在尊重歷史、偉人和滿足觀眾觀影需求上,如何平衡?《決勝時刻》找到了一種最優解:在已有的史料中“有所為有所不為”。具體到影片中,電影選取了開國大典前的幾個典型的人物,每個人物代表著一種視角,不同的視角講同一件事情,最後彙集到一個點上。這就實現了“形散神不散”,讓觀眾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新鮮有趣的,但又不失實的歷史故事。

這樣的嘗試是成功的,影片最終呈現出來不僅完成度很高,深受觀眾好評,而且具有濃重的史詩氣質。

從大處立意、從細微處著眼:最有質感的“開國大典”

這部影片最有噱頭的宣傳點是:用技術修復了開國大典的原片,以高清4K的形式呈現,觀眾可以在大屏幕上看到偉人們登臨天安門城樓,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真實片段,彩色的畫面不僅讓觀眾對當時的歷史事件可以看得更清楚,也讓觀眾更清楚地看到偉人們的神色表情。


主旋律影片的“決勝時刻”:不一樣的領袖、不一樣的開國大典

【開國大典修復圖】

但是,在偉人毛主席的面龐上,並沒有多少興奮的神色,反而有點凝重。這才是最真實的歷史:開國大典之時,西南邊陲尚未完全統一、蔣介石退居臺灣可能會隨時騷擾來犯、西方國家對於新中國的態度並不明朗、國際局勢錯綜複雜、國內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怎能不凝重?

140分鐘的電影,絕大多數的篇幅,都是為這幾分鐘的鏡頭做鋪墊。這與以往我們在電影、電視上看到的“開國大典”完全不同——多難興邦,即便到了開國大典前夕依然有諸多考驗在考驗偉大祖國。這體現了這部電影立意之大:種種考驗匯聚到開國大典之前,如期、順利地舉行開國大典是擺在偉人們面前的“決勝時刻”。

電影在上映前並沒有大肆宣傳“高清4K開國大典修復版”這個點,就像電影裡邊沒有大肆渲染那些主旋律敘事,而是把鏡頭對準了更有人情味、更有煙火氣的“小事”上。

電影的絕大多數篇幅由“小事”組成,比如:毛主席教警衛員陳有富寫情書,撮合陳有富和廣播電臺的播音員孟予的感情;毛主席工作之餘陪女兒李訥一起抓麻雀;毛主席在餐桌上和子女暢談學習外語的重要性;毛主席喜歡吃辣椒;毛主席喜歡抽菸;毛主席練太極拳;毛主席得知小同志田二橋思鄉心切後批給假期併發放路費,讓他回鄉省親並回信……


主旋律影片的“決勝時刻”:不一樣的領袖、不一樣的開國大典

【毛主席工作之餘陪女兒李訥一起抓麻雀】

有關的史料很多,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抽離出那些最有戲劇性、最有人情味的點,是個很難,但也很高明的手法,不僅能讓觀眾看到領袖生活化的一面,還能讓觀眾沉浸在娓娓道來的故事中。

這樣的處理方式,讓歷史走進了大家的內心,也使得以前高高在上的、需要背誦的歷史有了生活的質感。看了這部電影后你才會發現:毛主席牽掛著四萬萬五千萬國民,但同時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喜怒哀樂,他並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他是的人民的主席。


“硬歷史”影片:尊重歷史,也尊重“反派”人物

歷史大敘事類影視作品,成敗的關鍵在於:有沒有塑造出立體的人物。更直接一點:有沒有賦予“反派人物”真實的、符合邏輯和人性的性格特點。這在以往的“獻禮片”上,一直是缺失的。

《決勝時刻》補上了這一點,影片對於開國大典前“和談”的過程作了非常細緻的描述,在細微末節上的處理更是精益求精:談判桌上,兩黨的代表針鋒相對,我們黨有我們的底線和堅持,而國民黨也有他們自己的利益考量。

在看似和平的談判桌背後,是兩軍對壘、喋血街頭,蔣公對國共兩黨之內只要贊成和平的人都趕盡殺絕,張治中將軍和家人的團聚都是在我黨的安排下實現的,誰更主張和平、更加為這個國家的未來考慮顯而易見。


主旋律影片的“決勝時刻”:不一樣的領袖、不一樣的開國大典

【參與和談的張治中將軍】

雖然正邪立判,但電影並沒有像以往的影視劇一樣,對國民黨那邊的談判代表選擇性忽略或者醜化他們,電影也賦予了他們家國情懷。張治中將軍以及其他的談判代表,其實一直是頂著壓力,希望能夠和平民主的,電影給了他這位歷史人物充分的還原和尊重。

包括毛人鳳領導的軍統局特務們,在歷史的節點中,他們站在了錯誤的一邊,但一旦選定,也可以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義無反顧、百折不回,這是歷史真實的一面。幾十年之後,再回首那場兄弟鬩牆的戰爭可以總結為:在那段特殊的時期,沒有絕對的反派,只有在歷史當口做出了自己選擇的人。

正是這種尊重歷史、尊重歷史人物的做法,才讓這部影片煥發了生機,成為主旋律電影裡為數不多值得推敲、經得起考據的電影。如果說科幻電影裡邊有硬科幻,那這部歷史片裡就有“硬歷史”。

《決勝時刻》帶了一個好頭:從獻禮片到史詩片

歷史記錄最多的是那些大人物、大事件,但真實的歷史不僅僅只有大人物、大事件,只有將大人物、大事件,與老百姓、柴米油鹽相融合,歷史片才能呈現出史詩氣質。也只有呈現出史詩氣質的大製作,才能得到市場和觀眾的認可。以往高大全、偉光正的影視呈現手法,早就沒法在市場上立足了。

不同於以往的主旋律,《決勝時刻》的成功就在於:觀眾從這部電影裡體會到了明顯的情緒上的喜怒哀樂:無論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都鮮活了起來,無論是小戰士田二橋短暫的一生,還是任弼時同志那段《奇異恩典》小提琴獨奏,都讓大家沉浸在一種非常飽滿的情緒之中。


主旋律影片的“決勝時刻”:不一樣的領袖、不一樣的開國大典

【任弼時演奏《奇異恩典》,也是全片淚點之一】

《決勝時刻》的導演黃建新是有藝術追求的知名導演,長期操作主旋律獻禮片的拍攝,在有了《建黨偉業》、《建軍大業》兩部電影的操作經驗後,《決勝時刻》找到了更好的呈現方式:用細緻入微的視角,串聯起歷史大敘事。


主旋律影片的“決勝時刻”:不一樣的領袖、不一樣的開國大典

【導演黃建新】

事實證明:這種方式在主旋律、獻禮片的操作中,可謂是“最優解”。在尊重歷史和滿足觀眾兩個方向上,獲得了很好的平衡。

在演員的選取上,這部電影也可圈可點。以前被觀眾詬病的“流量明星沒有演技,拉低影片質量”問題,在這部電影中獲得了很好的解決。這部電影除了有唐國強、劉勁、張涵予、濮存昕等老戲骨外,最有名的青年演員就是黃景瑜,也可以稱為本片“最大的流量”。

黃景瑜飾演陳有富,是在中央首長們進入北京香山以後,負責保衛中央首長安全的警衛員。他既有軍人的忠誠和嚴肅,也有少年的單純和直白,還有對兒女情長的羞澀和喜悅。他的表演很有立體感,這種境界不是徒有其表的“小鮮肉”所能達到的。


主旋律影片的“決勝時刻”:不一樣的領袖、不一樣的開國大典

【黃景瑜飾演的警衛員陳有富】

沒有不好的演員,只有不稱職的導演,優秀的導演能找到角色與演員之間的共通點,進而將角色的魅力發揮到極致,我看好黃景瑜。

《決勝時刻》也給類似的影片起到了一個示範作用:為了影片的商業價值,當然可以用“小鮮肉”,但一定是那些適合角色的小鮮肉,可以給角色增光添彩的小鮮肉。這也是影片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敢用“小鮮肉”,並且能用好“小鮮肉”。

多難興邦!在這些主旋律影片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光輝的奮鬥歷史,也明白了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回首70年前的艱難奮鬥更讓中華兒女感懷激越。

就像《決勝時刻》的開頭,片子從英國“紫石英號”入侵我國海域開頭,揭開了那個激越、昂揚時代的篇章:1840年自英國軍艦開始,中華民族進入了屈辱的近代史;1949年,英國軍艦再次來犯,並最終打服。打得好!威武吾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