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李淵的廟號是高祖,而趙匡胤、朱元璋廟號是太祖?

種花蒙兔


都別搶,我來答。

不是的,這裡面只有李淵一個人的廟號的高祖,其他三個人的廟號都是太祖。

除了太祖、高祖以外,還有什麼世祖、聖祖、太宗、高宗、中宗,那麼這些廟號的背後究竟有什麼含義呢?

《爾雅·釋親》記載說:

生己者為父母,父之父為祖(即祖父),祖父之父為曾祖,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

不過以上這種說法指家族譜系,太祖也即指一個家族的祖先,所以像太祖這樣的廟號就專門用來尊稱那些開國皇帝。

像趙匡胤、朱元璋和劉邦都是開國皇帝,所以他們的廟號都是太祖。

那麼劉邦明明是漢太祖,為什麼又稱他為漢高祖呢?這是因為他的諡號是高皇帝,而司馬遷在編撰《史記》時,覺得劉邦功高蓋世,所以就把他稱之高祖,後世也就延續了他這一稱呼。

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史記·高祖本紀》

這個廟號在商代時期就已經誕生,但是在漢朝時才重新啟用,它的制定原則是: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

漢朝執行的比較嚴格,譬如從劉邦開始是太祖,漢文帝的廟號是太宗,漢武帝的廟號是世宗,漢宣帝的廟號是中宗。

而像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廟號是世祖,而不是太祖,就是因為他延續的是漢朝基業,所以不給他太祖的廟號。

所以既然司馬遷覺得劉邦功高蓋世而稱他為高祖,那麼李淵的廟號高祖也是因為他的大臣和後人覺得他的功勞最高,所以就把李淵的廟號制定為高祖。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李淵建立唐朝後,把自己的祖父李虎追尊為太祖,既然已經有一個太祖,那麼李淵就只能稱高祖了。

而李世民已經無法再用祖這個廟號了,而且他又是第二代君主,所以他的廟號就是太宗。這也比較符合他的生平事蹟,畢竟唐朝的建立很大程度就是李世民在其中出力,如果李淵已經佔據了高祖的廟號,其實李世民也是可以尊稱為高祖的。

另外一個廟號叫聖祖,這個廟號都是對開國皇帝或者先人的一種追尊,它最早出現在唐朝,是李淵給老子李耳追尊的一個廟號,即唐聖祖。宋朝時宋真宗把民間信奉的財神,道教四大元帥之一的趙公明追尊為宋聖祖。

但歷史上有一個皇帝的廟號在他去世後就被尊為聖祖,那就是康熙,他的廟號就是聖祖,因為他的功勞太高了,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平定準噶爾的戰爭,劃定和沙皇俄國的疆域紛爭,多倫會盟中解決了蒙古的紛爭。

這些功勞似乎都遠遠超出了高祖這一廟號的範疇,所以就稱他為聖祖。

《禮記·祭法》中記載:

有虞氏禘黃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

孔穎達註解說“祖,始也,言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

總之,第一代開國皇帝都是稱祖,第二代的皇帝及以後都稱為宗。

其實按照家族譜系來理解也很簡單,祖就是一個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就像大樹的樹根或樹幹一樣,而宗是分支,就像大樹的枝丫一樣。

祖肯定是不會變的,但宗的分支卻會越來越多,所以才有“認祖歸宗”這種說法。


圍爐談史


劉邦、李淵、趙匡胤和朱元璋都是開國皇帝,但有些皇帝的廟號是高祖、有些卻是太祖。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高祖和太祖有何區別?

首先,說說“祖”是什麼意思。

過去的習慣是“祖有功而宗有德”,也就是說有開創之功的皇帝要被稱作祖,有守成之德的皇帝被稱為宗。

因此,開國皇帝一律要被稱作祖,這是因為他們有開創之功。

同樣是祖,高祖和太祖到底有啥區別呢?這就要追溯到漢高祖劉邦的定廟號和諡號的過程了。

根據《漢書·高帝紀》的記載:

  • 五月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至太上皇廟。群臣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

  • 上尊號曰高皇帝。


原來,劉邦的實際廟號是漢太祖,諡號是高皇帝。

但是,漢朝以來的所有人都把劉邦叫“漢高祖”。

究其原因,恐怕是因為西漢初年的廟號制度還不完善,所以直接就用諡號“高”來稱呼劉邦了。

相當於是把兩個稱號,混合成了一個稱號,也就進而發明出了“高祖”的廟號。

“高祖”成為廟號的一種後,後世的高祖皇帝都是沿襲自劉邦。包括曹丕、 司馬懿、李淵等等,情況大多如此,本質上是廟號制度不完善的原因,所以使用混亂。


HuiNanHistory


劉邦的廟號是太祖不是高祖。李淵的廟號為高祖是因為太祖這個廟號被追封給自己爺爺李虎了。

劉邦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皇帝,太祖高皇帝劉邦有時被弄錯成為高祖劉邦。劉邦自己的父親劉太公只是位普通人,祖上也沒太顯赫的人物,劉邦只追封了自己的父親劉太公為漢始祖。

(劉邦)

朱元璋和劉邦一樣也是平民出身,做皇帝后追封了幾代先祖,但沒有用掉太祖這個廟號。朱元璋分別追封了高祖父朱百六為明德祖、曾祖父朱四九為明懿祖、祖父朱初一為明熙祖、父親朱五四為明仁祖。元朝規定普通平民只能以數字為名,不能取正式名字,因此朱元璋的祖先名字看起來都這麼奇葩。朱元璋本人原名朱八八,也是數字為名。

趙匡胤的父祖幾代都是高級官員,但功業也沒有到可以追封太祖的地步,因此太祖的廟號也留給了自己。趙匡胤追封了自己先祖的四代人,分別是父親趙弘殷為宋宣祖、祖父趙敬為宋翼祖、曾祖父趙珽為宋順祖、高祖父趙朓為宋僖祖,到宋真宗時代,又追封了傳說中的祖先神仙趙玄朗為宋聖祖。

唐高祖李淵家族的真正發跡,始於爺爺李虎,李虎是西魏北周八柱國之一,一定程度上和實際開創西魏北周政權的宇文泰是平等合作關係。李淵做皇帝后,追封諸位先祖時,將李虎追封為太祖。李淵自己只能用高祖的廟號了。

和李淵類似的隋文帝楊堅。文皇帝是諡號,楊堅的廟號也是高祖,不過隋高祖楊堅的用法遠不如隋文帝楊堅廣泛。楊堅追封了自己的父親楊忠為隋太祖。楊忠是西魏北周十二將軍之一,十二將軍地位僅次於八柱國。


仁勇校尉


劉邦的廟號“高祖”其實是一種“混搭”,《諡法》上本來沒有“高祖”的廟號,劉邦是歷史上第一個高祖。後面那些朝代的開國皇帝,有的按照《諡法》廟號為太祖,有的沿襲劉邦廟號為高祖,但整體來看,開國皇帝中的太祖遠多於高祖。

劉邦為何廟號是高祖

在劉邦之前,廟號並未普及,有的帝王是沒有廟號的。

劉邦作為西漢開國皇帝,按照《諡法》規定廟號應是太祖,但後世都稱他為高祖。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載:

“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

司馬遷把劉邦的本紀稱為“高祖本紀”,而劉邦死後,群臣給討論劉邦廟號和諡號時,提出的意見是:“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因為功勞特別高,上尊號(諡號)為高皇帝”。

《漢書·高帝紀上》載: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也。”

班固和司馬遷一樣,也把劉邦的本紀稱為“高帝紀”,直接稱呼劉邦為“高祖”。

劉邦的廟號明明是“漢太祖”,為何大家都稱呼他“漢高祖”?

唐初經學家、史學家顏師古對此也有疑問,他專門注引說:

“《禮》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由此可見,《諡法》中本來沒有“高祖”這個廟號,劉邦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皇帝”,西漢大臣們認為劉邦功高蓋世,“太祖”不足以彰顯他的尊貴地位,於是把“太祖”和“高皇帝”合起來,簡稱為“高祖”。

嚴格來說,高祖是一個不合乎《諡法》規範的廟號,但仍然被後世所沿襲使用,因為它本質上跟太祖沒有區別,所以都被用於開國皇帝的廟號,有的用太祖做開國皇帝廟號,如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有的用高祖做開國皇帝廟號,比如隋高祖楊堅,唐高祖李淵。

李淵為何廟號是高祖

既然太祖和高祖同樣可以用作開國皇帝的廟號,為什麼李淵的廟號是高祖,不是太祖?

這是因為在李淵之前,唐朝已經有了太祖。

有些朝代的開國皇帝不但自己稱帝,還追尊了已經去世的父輩甚至祖輩為皇帝,廟號一般是太祖或高祖。這樣一來,開國皇帝死後的廟號要和已有的太祖或高祖迴避,不能重複。

1,魏國開國皇帝曹丕,稱帝時尊號為文帝,追尊父親曹操為武帝,廟號太祖,這樣曹丕死後廟號就不能是太祖,於是廟號定為高祖。

2,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稱帝時尊號為武帝,追尊父親司馬昭為文帝,廟號太祖,追尊祖父司馬懿為宣帝,廟號高祖,這樣司馬炎死後廟號就不能是太祖、高祖,於是廟號定為世祖。

3,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登基為帝后追尊祖父李虎為景皇帝,廟號太祖,追尊父親李昞為元皇帝,廟號世祖,這樣一來,李淵死後廟號就不能是太祖,於是廟號定為高祖。

唐朝與宋朝之間的五代十國時期,是“高祖”盛行的時代,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前蜀開國皇帝王建,後蜀開國皇帝孟知祥,南漢開國皇帝劉龑這種“三流甚至不入流的皇帝”居然也跟劉邦一樣,得到了“高祖”的廟號。

趙匡胤為何廟號是太祖

宋朝以前,太祖和高祖都可用作開國皇帝的廟號,只要別和自己祖宗的廟號重複就行,所以會出現有的開國皇帝廟號是太祖,有的開國皇帝廟號是高祖,甚至有的是世祖。

但這樣會顯得比較混亂,沒有規則。

趙匡胤登基為帝后,照例也要追尊自己的祖宗們為帝,而且他往上追尊了四代,高祖父為僖祖,曾祖父為順祖,祖父為翼祖,父親為宣祖,每一代皇帝的廟號都是祖,但沒有一個人用“太祖”這個廟號,所以趙匡胤死後,就按照《諡法》規定,廟號定為太祖。

從趙匡胤開始,以後的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元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追尊自己祖先為皇帝時,廟號都不用“太祖”“高祖”這種廟號,於是“太祖”從此定為開國皇帝專用,也沒有“高祖”出來搗亂了。

朱元璋廟號為何是太祖

為什麼宋朝以後,追尊皇帝廟號就沒有太祖或高祖了呢?

這反映出開國皇帝出身的變化,呈現一個逐漸由尊到卑的過程。

曹魏、西晉、隋唐這些朝代的開國皇帝,都是前朝高官權貴出身,他們登基為帝前,已經有父輩和祖輩奠定的良好基礎,有的父輩或祖輩對朝代開國的貢獻甚至比開國皇帝還高。

比如魏國開國皇帝曹丕,靠的就是曹操打下的底子,以曹操的資格貢獻完全配得上太祖的廟號;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靠的完全是父親司馬昭和祖父司司馬懿的功勞,他自己這個開國皇帝屬於“摘桃子”,所以司馬懿、司馬昭分別佔據了高祖、太祖兩個開國皇帝的廟號。

宋朝以後的開國皇帝就不一樣了,他們基本都是出身平民,自己的父輩祖輩為開國完全沒有一丁點貢獻,典型的就是朱元璋,祖上八代貧農,連個像樣的名字都沒有,因此配不上“太祖”、“高祖”這麼高大上的廟號,所以只能追尊其他廟號。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漢書·高帝紀》、《宋史·太祖本紀》、《漢書詳解》、《十國春秋》、汪受寬 《諡法研究》等。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先來說說廟號是怎麼來的

顧名思義,廟在古時候是用來燒香祭祀先人的,廟號則是後輩子孫給死去皇帝取的。至於燒香就燒香唄,幹嘛還特意取個名字?請往下看。

廟號最早起源於商代,那時候每位帝后死後不止要建陵寢,還要修建用來祭祀的廟宇,但隨著商朝的國祚更迭,死去帝后的數量不斷增加,然後大家發現一個十分尷尬的問題。

廟太多,拜不過來了!按照祭祀禮節,“一條龍”下來怎麼也要幾個小時,但良辰吉日就那麼短,你總不能說今天沒拜完,“孫兒我明天接著來。”那估計當晚沒拜祭的先人們就要組團來看望你了!想想就嚇人···

此時,中國人變通的智慧就體現出來到了,商朝後來索性就把前代帝后的大部分廟都給拆了,然後蓋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祖宗祠堂,將那些沒了“廟”的先輩們統一放到祠堂中,後人統一祭祀一次就可以了。省時省力,媽媽再也不用擔心寶寶的腰累彎了。

廟雖然都拆了,但樣子總還是要有的,於是廟號就被創造出來了,按照古人的想法,有了專屬廟號就相當於先人們有了自己廟。

“額,感覺這和扎紙人一樣混弄死人沒區別啊?!”

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哦

上面說完了廟號的起源,接著再說下廟號的高低貴賤。

“恩,別說死人就不論資排輩,相信我,他們只會更較真!”

簡單來講,廟號中:太祖>高祖,雖然能稱之為太祖和高祖的一般都是帝國的開創者,但剛開始帝王們還算比較謙虛,包括有點痞氣偶的劉邦最初的廟號也是高祖,和諡(shi四聲)號連在一起就是漢高祖高皇帝。只不過後來大臣為了拍老劉家馬屁,劉邦的廟號從高祖變為太祖,和諡號連在一起就是:漢太祖高皇帝。老百姓覺得讀起來費勁,索性簡稱漢高祖劉邦!!!誤會就是這麼來的。

說這裡估計你會問了,唐朝就沒有人拍老李家人馬屁麼?恩,確實沒有。誰讓李淵任期內發生了玄武門這樣的敏感事件呢?!緊接著五代十國比較亂了,大家臉皮都比較厚,啥啥的都可著最高級別來,很有一種前幾年中國大媽掃蕩全球奢侈品的架勢:

“不求最合適,但求最拉風!”

“高祖的不要,全都要太祖!”

這你也就明白後來宋朝和明朝的心態了,奶奶的五代十國那群小屁孩廟號太祖了,我還能比他們低!!!!

【事實證明,再貴的奢侈品,都有爛大街那一天】



船伕聊名著


在《文子.道原》中有這麼一句話:夫無形者,物之太祖。

在古典東方哲學思想裡的最高級便是“無形”,所以我們很容易可以推導出“太祖”比“高祖”的層次高一些。明白了這個邏輯,我們就可以進一步理解“太祖”和“高祖”的關係了。

1.太祖是廟號,一般是指來國皇帝,如漢太祖劉邦(劉邦其實是漢太祖,之所以習慣叫漢高祖是因為司馬遷這麼叫的),明太祖朱元璋。

一般而言,功績很大(而且出身卑微)的皇帝才會叫太祖,意味著江山都是自己白手起家打出來的。

2.高祖也是廟號,其實每個人都有高祖,曾祖父的父親就叫高祖。在皇帝哪裡本來和“太祖”也是混用的,但是到了宋遼時代開始了正名,把二者做了區別,如魏高祖曹丕,隋高祖楊堅,唐高祖李淵,就不能叫魏太祖,隋太祖,唐太祖。之所以叫高祖,指的是有繼承,不單純靠自己創業成功的。唐太祖是李淵祖父李虎,隋太祖則是楊堅之父楊忠。

無形高於有形。所以太祖比高祖高。當然了,這都是創業成功者的待遇,叫什麼並不重要,成功才重要。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祖宗十八代”的相關知識。

根據古籍《爾雅·釋親》的敘述,家族成員的稱呼,十八代都有著對應的名號。它是以自己開始,次序是往上九代與往下九代。

往上九代的次序分別是: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

往下九代的次序分別是: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晜孫、仍孫、雲孫、耳孫。

我們再來看看什麼是“廟號”。

廟號,它起源於注重禮儀祭祀的商朝。每當一個君王死後,君王的繼承人就會為他立一座廟,以供後人來祭祀,而且廟中會寫有死去君王的稱呼,這個稱呼就是廟號。

商朝時建立的廟號有四種:一、創基立業的君王曰“太祖”。二、功高的君王曰“高祖”。三、世代祭祀的君王曰“世祖”。四、中興的君王曰“中”。




從周朝到秦朝的近千年中,廟號曾被廢止不用。

商朝被滅之後,新建立的周朝並沒有延用商朝的廟號制度,只是繼續發展了商朝的諡號制度。(所謂的諡號,是指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所以,周朝的君主有諡號而無廟號,再到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之後,把廟號與諡號制度都廢止掉,原因是“廟號和諡號”的定奪將會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因此廢除諡法與廟法。



到了漢朝以後,又恢復了廟號與諡號制度。

劉邦建立了漢朝之後,恢復商朝時的廟號制度,因為他是漢朝的開國皇帝,所以他的廟號是太祖高皇帝,接著的是:劉恆為太宗孝文皇帝、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

在《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中,司馬遷把劉邦的本紀稱為“高祖本紀”,稱呼劉邦為“高祖”。劉邦死後,群臣給討論劉邦廟號和諡號時,提出:“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因為功勞特別高,上尊號(諡號)為高皇帝”。

這表明,西漢大臣們認為劉邦功高蓋世,“太祖”不足以彰顯他的尊貴地位,於是把“太祖”和“高皇帝”合起來,簡稱為“高祖”。

唐初經學家、史學家顏師古在《諡法》中引注說,本來沒有“高祖”這個廟號,劉邦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皇帝”。

廟號制度發展到隋唐,“太祖”與“高祖”基本是平等的,可以並列用,它們的意思是一樣的。有的開國皇帝稱為高祖,有的稱為太祖。


那麼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為什麼不是太祖?因為他登基為帝后追尊祖父李虎為景皇帝,廟號太祖,追尊父親李昞為元皇帝,廟號世祖,這樣一來,李淵死後廟號就不能是太祖,於是廟號定為高祖。

每一個開國皇帝都有追封祖先為皇帝的傳統,但宋代以後,比如趙匡胤和朱元璋出身平民,所以祖輩不追封為太祖,自己就被尊為“太祖”,所以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是太祖,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是太祖。


宋以後的開國皇帝都沿用宋朝,都是“太祖”。

其實這種廟號與諡號制度,在封建社會中,無非是一種皇室對自家姓氏宗族的威風炫耀。但也可以說,它是我們中國禮儀制度的文化現象之一,它無有好壞之分,僅是一種地位名節的稱號。


我就是竹韻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說明這個祖與宗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祖宗!

這不是廢話嗎?不是廢話。只有死了的人才能當祖宗,而且還得有後代才行。

祖宗這個詞其實是所有大家族都會用的,放在家廟裡面供奉祭祀的牌位,那都是祖宗牌位。只不過到了皇帝家裡,那就是國家級的禮制建築太廟了。

放在太廟裡被祭祀的死去的皇帝或者死後被追封的皇帝,有一個稱號,叫做廟號。但是在唐以前,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的,那之前廟號只送給有大貢獻或者特殊貢獻的皇帝,通常是開國之君或者有大功勳、大德行的皇帝。

其中,祖是有功,宗是有德(畢竟到了後來的繼位皇帝,再想立功也不容易。)

最初,因為他們貢獻突出,這些祖、宗們是一人一個廟來祭祀的。後來所有好的壞的都有祖宗廟號了!

現在單個說吧。

1、劉邦,劉邦的廟號叫漢太祖,被稱為太祖高皇帝,後來被叫做漢高祖其實是個錯誤,但大家習慣了,也就改不過來了。叫他漢太祖或者漢高帝才是正確的叫法,通常認為這個高字是諡號,其實也不太對,最初的諡法裡面沒有高字,大概是說他功績特別突出,所以給他上了個高字。而漢高帝確實很高,否則怎麼能從平民到皇帝?

2、李淵確實是唐高祖,因為他把唐太祖這個廟號給了他爺爺李虎。他爺爺李虎是北周八柱國之一,為他奠定了唐國的基礎,死後被封為唐國公。李淵繼承了祖輩傳下來的爵位,化小國為大國,因此謙虛了一下,把太祖給了他爺爺。

與此相類似的,隋高祖文皇帝楊堅也把隋太祖給了他父親楊忠。

3、趙匡胤的太祖廟號是他弟弟宋太宗趙光義給上的。他們的父親趙弘殷對趙匡胤創業的幫助幾乎沒有,倒是後周世宗柴榮才是趙匡胤真正建立大事業的恩人,趙匡胤有點對不起柴榮,結果他弟弟趙光義也有點對不起他。還好,趙光義無論從避嫌,還是實際情況來說,只能把宋太祖給他哥哥,至於趙光義他兒子真宗給他上的宋太宗,其實趙光義有點當不起。算是太宗裡面比較灰暗的一個。

4、朱元璋的太祖稱號那就鐵鐵的了。要知道朱元璋的祖輩對他的事業不但沒幫助,還簡直是拖後腿,但是不得不說,老朱家到了他這一輩不知怎麼血統就改善了。不但他和他兒子朱棣厲害,連他幾個侄子都不得了。朱棣本來的廟號是太宗,結果後來改了成祖。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按照古代的禮法規定,太祖的輩分是比高祖要大的,因此太祖似乎比高祖要牛,高祖一般來說應該比太宗牛,畢竟是祖嘛!但還是要看實際情況。


星火辰


很多答友都指出了關於劉邦廟號的誤解,那就是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而諡號才是高皇帝,漢高祖是《史記》的一個簡稱或者另一種習慣稱呼。

高祖這個廟號,實際意味著出開國皇帝的這個家族歷史上另有一個逆襲而在事實上提升家族階層的人物,換言之,“高祖”比起“太祖”要低一個級別,是繼承了先輩創造的家業的開國皇帝。

曹魏和隋唐兩代就是典型的例子——曹操的廟號是太祖,曹丕的廟號是太祖;楊忠的廟號是太祖,楊堅的廟號是高祖;李虎的廟號是太祖,李淵的廟號是高祖。

隋太祖和唐太祖因為人們通常不這麼稱呼,所以這兩個名號顯得很陌生,有小夥伴甚至提過為什麼沒有隋太祖、唐太祖這樣的問題。

但是我們仔細考察其共性也很清楚——那就是楊忠是西魏十二府兵大將軍之一、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隋朝的崛起的憑藉之一是楊堅父親楊忠打下的政治基礎;而憑藉祖父李虎打下的政治基礎,李淵雖然早孤,但在北周和隋朝都是一等一的大貴族,這無疑也是後來唐朝建立的條件之一。

所以,楊堅和李淵從慎終追遠、崇功報德的角度給自己家族躍遷到比較高的社會階層的最關鍵的一個祖先奉上太祖的廟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而趙匡胤、朱元璋還包括耶律阿保機、完顏阿骨打、成吉思汗、努爾哈赤等都是所謂“始受封”和“始受命”的合體,所以都被稱為太祖。五代十國時期的朱溫、李克用、劉知遠、郭威、王建等的廟號也都是太祖。


談古論金


同為開國皇帝,為什麼劉邦、李淵廟號高祖,而趙匡胤、朱元璋廟號太祖?

廟號雖然起源於商朝,但真正有效施行,是在大漢朝才開始的,並在後世一路被繼承下來。《史記》中明確記載了劉邦的廟號和諡號:

“群臣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

漢太祖,是廟號,高皇帝,是諡號。

至於後來包括司馬遷在內的所有人,都把劉邦稱為漢高祖,估計是當時制度不完善,另外太祖高皇帝叫順口了,就簡化了一下,把廟號和諡號合體,成了漢高祖。

天子七廟

漢朝立廟,功莫過於高皇帝、德莫過於文皇帝,所以高皇帝是太祖、文皇帝是太宗,太祖高皇帝劉邦,平定天下之功,當然是最大的;太宗文皇帝劉恆,德主要體現在開創了“文景之治”,稱得上是第一個治世。

天子七廟,說法有兩種,一種是“一祖二宗四親廟”,另一種是“一祖六親宗無數”,一般採用第一種說法的更多,所謂一祖,就是始祖,就是始受封者,簡單來說就是這一族的第一個大牛,如商契,就是商的始祖。

二宗,就是太祖和太宗了。在七廟裡面,始祖是一個象徵,二宗才是真正對一個朝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因此二宗的分量也更重一些。而太祖又是一個王朝始受命者,第一個接受天命的人,其實就是平定天下,建立國家,只不過古人都講個天命,才有說服力。

高祖、太祖

前面說的七廟,根本就沒有高祖這麼個玩意兒,主要還是由於制度不規範,一會兒太祖、一會兒高祖,叫混了,之後高祖這以廟號就被保留了下來,一直到宋朝,大家都這麼用。

比如曹魏代漢,魏太祖曹操,魏高祖曹丕(事實上的開國皇帝),捎帶提一嘴,魏國還搞出個烈祖曹叡。再比如到了唐朝,李淵是開國皇帝,為高祖,在網上追封,李淵的祖父李虎,是唐太祖。

所以你看,廟號的混亂局面,搞出了各種原本沒有的祖出來,但本質上,高祖和太祖的地位是沒有多大區別的。

一直到五代十國,各種廟號還是混亂的,知道宋朝(包括遼)往後,各朝突然就達成了共識,以“始受封+始受命”為太祖,從此以後高祖就成為了歷史。

但帝王家的自負是普通人不能想象的,清朝又搞出個聖祖,真是讓人捉摸不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