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李渊的庙号是高祖,而赵匡胤、朱元璋庙号是太祖?

种花蒙兔


都别抢,我来答。

不是的,这里面只有李渊一个人的庙号的高祖,其他三个人的庙号都是太祖。

除了太祖、高祖以外,还有什么世祖、圣祖、太宗、高宗、中宗,那么这些庙号的背后究竟有什么含义呢?

《尔雅·释亲》记载说:

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即祖父),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不过以上这种说法指家族谱系,太祖也即指一个家族的祖先,所以像太祖这样的庙号就专门用来尊称那些开国皇帝。

像赵匡胤、朱元璋和刘邦都是开国皇帝,所以他们的庙号都是太祖。

那么刘邦明明是汉太祖,为什么又称他为汉高祖呢?这是因为他的谥号是高皇帝,而司马迁在编撰《史记》时,觉得刘邦功高盖世,所以就把他称之高祖,后世也就延续了他这一称呼。

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史记·高祖本纪》

这个庙号在商代时期就已经诞生,但是在汉朝时才重新启用,它的制定原则是: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

汉朝执行的比较严格,譬如从刘邦开始是太祖,汉文帝的庙号是太宗,汉武帝的庙号是世宗,汉宣帝的庙号是中宗。

而像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庙号是世祖,而不是太祖,就是因为他延续的是汉朝基业,所以不给他太祖的庙号。

所以既然司马迁觉得刘邦功高盖世而称他为高祖,那么李渊的庙号高祖也是因为他的大臣和后人觉得他的功劳最高,所以就把李渊的庙号制定为高祖。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李渊建立唐朝后,把自己的祖父李虎追尊为太祖,既然已经有一个太祖,那么李渊就只能称高祖了。

而李世民已经无法再用祖这个庙号了,而且他又是第二代君主,所以他的庙号就是太宗。这也比较符合他的生平事迹,毕竟唐朝的建立很大程度就是李世民在其中出力,如果李渊已经占据了高祖的庙号,其实李世民也是可以尊称为高祖的。

另外一个庙号叫圣祖,这个庙号都是对开国皇帝或者先人的一种追尊,它最早出现在唐朝,是李渊给老子李耳追尊的一个庙号,即唐圣祖。宋朝时宋真宗把民间信奉的财神,道教四大元帅之一的赵公明追尊为宋圣祖。

但历史上有一个皇帝的庙号在他去世后就被尊为圣祖,那就是康熙,他的庙号就是圣祖,因为他的功劳太高了,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的战争,划定和沙皇俄国的疆域纷争,多伦会盟中解决了蒙古的纷争。

这些功劳似乎都远远超出了高祖这一庙号的范畴,所以就称他为圣祖。

《礼记·祭法》中记载:

有虞氏禘黄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

孔颖达注解说“祖,始也,言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

总之,第一代开国皇帝都是称祖,第二代的皇帝及以后都称为宗。

其实按照家族谱系来理解也很简单,祖就是一个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就像大树的树根或树干一样,而宗是分支,就像大树的枝丫一样。

祖肯定是不会变的,但宗的分支却会越来越多,所以才有“认祖归宗”这种说法。


围炉谈史


刘邦、李渊、赵匡胤和朱元璋都是开国皇帝,但有些皇帝的庙号是高祖、有些却是太祖。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高祖和太祖有何区别?

首先,说说“祖”是什么意思。

过去的习惯是“祖有功而宗有德”,也就是说有开创之功的皇帝要被称作祖,有守成之德的皇帝被称为宗。

因此,开国皇帝一律要被称作祖,这是因为他们有开创之功。

同样是祖,高祖和太祖到底有啥区别呢?这就要追溯到汉高祖刘邦的定庙号和谥号的过程了。

根据《汉书·高帝纪》的记载:

  • 五月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至太上皇庙。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

  • 上尊号曰高皇帝。


原来,刘邦的实际庙号是汉太祖,谥号是高皇帝。

但是,汉朝以来的所有人都把刘邦叫“汉高祖”。

究其原因,恐怕是因为西汉初年的庙号制度还不完善,所以直接就用谥号“高”来称呼刘邦了。

相当于是把两个称号,混合成了一个称号,也就进而发明出了“高祖”的庙号。

“高祖”成为庙号的一种后,后世的高祖皇帝都是沿袭自刘邦。包括曹丕、 司马懿、李渊等等,情况大多如此,本质上是庙号制度不完善的原因,所以使用混乱。


HuiNanHistory


刘邦的庙号是太祖不是高祖。李渊的庙号为高祖是因为太祖这个庙号被追封给自己爷爷李虎了。

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太祖高皇帝刘邦有时被弄错成为高祖刘邦。刘邦自己的父亲刘太公只是位普通人,祖上也没太显赫的人物,刘邦只追封了自己的父亲刘太公为汉始祖。

(刘邦)

朱元璋和刘邦一样也是平民出身,做皇帝后追封了几代先祖,但没有用掉太祖这个庙号。朱元璋分别追封了高祖父朱百六为明德祖、曾祖父朱四九为明懿祖、祖父朱初一为明熙祖、父亲朱五四为明仁祖。元朝规定普通平民只能以数字为名,不能取正式名字,因此朱元璋的祖先名字看起来都这么奇葩。朱元璋本人原名朱八八,也是数字为名。

赵匡胤的父祖几代都是高级官员,但功业也没有到可以追封太祖的地步,因此太祖的庙号也留给了自己。赵匡胤追封了自己先祖的四代人,分别是父亲赵弘殷为宋宣祖、祖父赵敬为宋翼祖、曾祖父赵珽为宋顺祖、高祖父赵朓为宋僖祖,到宋真宗时代,又追封了传说中的祖先神仙赵玄朗为宋圣祖。

唐高祖李渊家族的真正发迹,始于爷爷李虎,李虎是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一定程度上和实际开创西魏北周政权的宇文泰是平等合作关系。李渊做皇帝后,追封诸位先祖时,将李虎追封为太祖。李渊自己只能用高祖的庙号了。

和李渊类似的隋文帝杨坚。文皇帝是谥号,杨坚的庙号也是高祖,不过隋高祖杨坚的用法远不如隋文帝杨坚广泛。杨坚追封了自己的父亲杨忠为隋太祖。杨忠是西魏北周十二将军之一,十二将军地位仅次于八柱国。


仁勇校尉


刘邦的庙号“高祖”其实是一种“混搭”,《谥法》上本来没有“高祖”的庙号,刘邦是历史上第一个高祖。后面那些朝代的开国皇帝,有的按照《谥法》庙号为太祖,有的沿袭刘邦庙号为高祖,但整体来看,开国皇帝中的太祖远多于高祖。

刘邦为何庙号是高祖

在刘邦之前,庙号并未普及,有的帝王是没有庙号的。

刘邦作为西汉开国皇帝,按照《谥法》规定庙号应是太祖,但后世都称他为高祖。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载:

“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

司马迁把刘邦的本纪称为“高祖本纪”,而刘邦死后,群臣给讨论刘邦庙号和谥号时,提出的意见是:“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因为功劳特别高,上尊号(谥号)为高皇帝”。

《汉书·高帝纪上》载: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

班固和司马迁一样,也把刘邦的本纪称为“高帝纪”,直接称呼刘邦为“高祖”。

刘邦的庙号明明是“汉太祖”,为何大家都称呼他“汉高祖”?

唐初经学家、史学家颜师古对此也有疑问,他专门注引说:

“《礼》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由此可见,《谥法》中本来没有“高祖”这个庙号,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西汉大臣们认为刘邦功高盖世,“太祖”不足以彰显他的尊贵地位,于是把“太祖”和“高皇帝”合起来,简称为“高祖”。

严格来说,高祖是一个不合乎《谥法》规范的庙号,但仍然被后世所沿袭使用,因为它本质上跟太祖没有区别,所以都被用于开国皇帝的庙号,有的用太祖做开国皇帝庙号,如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有的用高祖做开国皇帝庙号,比如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

李渊为何庙号是高祖

既然太祖和高祖同样可以用作开国皇帝的庙号,为什么李渊的庙号是高祖,不是太祖?

这是因为在李渊之前,唐朝已经有了太祖。

有些朝代的开国皇帝不但自己称帝,还追尊了已经去世的父辈甚至祖辈为皇帝,庙号一般是太祖或高祖。这样一来,开国皇帝死后的庙号要和已有的太祖或高祖回避,不能重复。

1,魏国开国皇帝曹丕,称帝时尊号为文帝,追尊父亲曹操为武帝,庙号太祖,这样曹丕死后庙号就不能是太祖,于是庙号定为高祖。

2,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称帝时尊号为武帝,追尊父亲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追尊祖父司马懿为宣帝,庙号高祖,这样司马炎死后庙号就不能是太祖、高祖,于是庙号定为世祖。

3,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登基为帝后追尊祖父李虎为景皇帝,庙号太祖,追尊父亲李昞为元皇帝,庙号世祖,这样一来,李渊死后庙号就不能是太祖,于是庙号定为高祖。

唐朝与宋朝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是“高祖”盛行的时代,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后蜀开国皇帝孟知祥,南汉开国皇帝刘䶮这种“三流甚至不入流的皇帝”居然也跟刘邦一样,得到了“高祖”的庙号。

赵匡胤为何庙号是太祖

宋朝以前,太祖和高祖都可用作开国皇帝的庙号,只要别和自己祖宗的庙号重复就行,所以会出现有的开国皇帝庙号是太祖,有的开国皇帝庙号是高祖,甚至有的是世祖。

但这样会显得比较混乱,没有规则。

赵匡胤登基为帝后,照例也要追尊自己的祖宗们为帝,而且他往上追尊了四代,高祖父为僖祖,曾祖父为顺祖,祖父为翼祖,父亲为宣祖,每一代皇帝的庙号都是祖,但没有一个人用“太祖”这个庙号,所以赵匡胤死后,就按照《谥法》规定,庙号定为太祖。

从赵匡胤开始,以后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元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追尊自己祖先为皇帝时,庙号都不用“太祖”“高祖”这种庙号,于是“太祖”从此定为开国皇帝专用,也没有“高祖”出来捣乱了。

朱元璋庙号为何是太祖

为什么宋朝以后,追尊皇帝庙号就没有太祖或高祖了呢?

这反映出开国皇帝出身的变化,呈现一个逐渐由尊到卑的过程。

曹魏、西晋、隋唐这些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前朝高官权贵出身,他们登基为帝前,已经有父辈和祖辈奠定的良好基础,有的父辈或祖辈对朝代开国的贡献甚至比开国皇帝还高。

比如魏国开国皇帝曹丕,靠的就是曹操打下的底子,以曹操的资格贡献完全配得上太祖的庙号;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靠的完全是父亲司马昭和祖父司司马懿的功劳,他自己这个开国皇帝属于“摘桃子”,所以司马懿、司马昭分别占据了高祖、太祖两个开国皇帝的庙号。

宋朝以后的开国皇帝就不一样了,他们基本都是出身平民,自己的父辈祖辈为开国完全没有一丁点贡献,典型的就是朱元璋,祖上八代贫农,连个像样的名字都没有,因此配不上“太祖”、“高祖”这么高大上的庙号,所以只能追尊其他庙号。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帝纪》、《宋史·太祖本纪》、《汉书详解》、《十国春秋》、汪受宽 《谥法研究》等。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先来说说庙号是怎么来的

顾名思义,庙在古时候是用来烧香祭祀先人的,庙号则是后辈子孙给死去皇帝取的。至于烧香就烧香呗,干嘛还特意取个名字?请往下看。

庙号最早起源于商代,那时候每位帝后死后不止要建陵寝,还要修建用来祭祀的庙宇,但随着商朝的国祚更迭,死去帝后的数量不断增加,然后大家发现一个十分尴尬的问题。

庙太多,拜不过来了!按照祭祀礼节,“一条龙”下来怎么也要几个小时,但良辰吉日就那么短,你总不能说今天没拜完,“孙儿我明天接着来。”那估计当晚没拜祭的先人们就要组团来看望你了!想想就吓人···

此时,中国人变通的智慧就体现出来到了,商朝后来索性就把前代帝后的大部分庙都给拆了,然后盖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祖宗祠堂,将那些没了“庙”的先辈们统一放到祠堂中,后人统一祭祀一次就可以了。省时省力,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宝宝的腰累弯了。

庙虽然都拆了,但样子总还是要有的,于是庙号就被创造出来了,按照古人的想法,有了专属庙号就相当于先人们有了自己庙。

“额,感觉这和扎纸人一样混弄死人没区别啊?!”

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哦

上面说完了庙号的起源,接着再说下庙号的高低贵贱。

“恩,别说死人就不论资排辈,相信我,他们只会更较真!”

简单来讲,庙号中:太祖>高祖,虽然能称之为太祖和高祖的一般都是帝国的开创者,但刚开始帝王们还算比较谦虚,包括有点痞气偶的刘邦最初的庙号也是高祖,和谥(shi四声)号连在一起就是汉高祖高皇帝。只不过后来大臣为了拍老刘家马屁,刘邦的庙号从高祖变为太祖,和谥号连在一起就是:汉太祖高皇帝。老百姓觉得读起来费劲,索性简称汉高祖刘邦!!!误会就是这么来的。

说这里估计你会问了,唐朝就没有人拍老李家人马屁么?恩,确实没有。谁让李渊任期内发生了玄武门这样的敏感事件呢?!紧接着五代十国比较乱了,大家脸皮都比较厚,啥啥的都可着最高级别来,很有一种前几年中国大妈扫荡全球奢侈品的架势:

“不求最合适,但求最拉风!”

“高祖的不要,全都要太祖!”

这你也就明白后来宋朝和明朝的心态了,奶奶的五代十国那群小屁孩庙号太祖了,我还能比他们低!!!!

【事实证明,再贵的奢侈品,都有烂大街那一天】



船夫聊名著


在《文子.道原》中有这么一句话:夫无形者,物之太祖。

在古典东方哲学思想里的最高级便是“无形”,所以我们很容易可以推导出“太祖”比“高祖”的层次高一些。明白了这个逻辑,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理解“太祖”和“高祖”的关系了。

1.太祖是庙号,一般是指来国皇帝,如汉太祖刘邦(刘邦其实是汉太祖,之所以习惯叫汉高祖是因为司马迁这么叫的),明太祖朱元璋。

一般而言,功绩很大(而且出身卑微)的皇帝才会叫太祖,意味着江山都是自己白手起家打出来的。

2.高祖也是庙号,其实每个人都有高祖,曾祖父的父亲就叫高祖。在皇帝哪里本来和“太祖”也是混用的,但是到了宋辽时代开始了正名,把二者做了区别,如魏高祖曹丕,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就不能叫魏太祖,隋太祖,唐太祖。之所以叫高祖,指的是有继承,不单纯靠自己创业成功的。唐太祖是李渊祖父李虎,隋太祖则是杨坚之父杨忠。

无形高于有形。所以太祖比高祖高。当然了,这都是创业成功者的待遇,叫什么并不重要,成功才重要。


中华鬼谷子智囊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祖宗十八代”的相关知识。

根据古籍《尔雅·释亲》的叙述,家族成员的称呼,十八代都有着对应的名号。它是以自己开始,次序是往上九代与往下九代。

往上九代的次序分别是: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

往下九代的次序分别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庙号”。

庙号,它起源于注重礼仪祭祀的商朝。每当一个君王死后,君王的继承人就会为他立一座庙,以供后人来祭祀,而且庙中会写有死去君王的称呼,这个称呼就是庙号。

商朝时建立的庙号有四种:一、创基立业的君王曰“太祖”。二、功高的君王曰“高祖”。三、世代祭祀的君王曰“世祖”。四、中兴的君王曰“中”。




从周朝到秦朝的近千年中,庙号曾被废止不用。

商朝被灭之后,新建立的周朝并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只是继续发展了商朝的谥号制度。(所谓的谥号,是指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所以,周朝的君主有谥号而无庙号,再到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之后,把庙号与谥号制度都废止掉,原因是“庙号和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因此废除谥法与庙法。



到了汉朝以后,又恢复了庙号与谥号制度。

刘邦建立了汉朝之后,恢复商朝时的庙号制度,因为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所以他的庙号是太祖高皇帝,接着的是: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

在《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中,司马迁把刘邦的本纪称为“高祖本纪”,称呼刘邦为“高祖”。刘邦死后,群臣给讨论刘邦庙号和谥号时,提出:“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因为功劳特别高,上尊号(谥号)为高皇帝”。

这表明,西汉大臣们认为刘邦功高盖世,“太祖”不足以彰显他的尊贵地位,于是把“太祖”和“高皇帝”合起来,简称为“高祖”。

唐初经学家、史学家颜师古在《谥法》中引注说,本来没有“高祖”这个庙号,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

庙号制度发展到隋唐,“太祖”与“高祖”基本是平等的,可以并列用,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有的开国皇帝称为高祖,有的称为太祖。


那么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为什么不是太祖?因为他登基为帝后追尊祖父李虎为景皇帝,庙号太祖,追尊父亲李昞为元皇帝,庙号世祖,这样一来,李渊死后庙号就不能是太祖,于是庙号定为高祖。

每一个开国皇帝都有追封祖先为皇帝的传统,但宋代以后,比如赵匡胤和朱元璋出身平民,所以祖辈不追封为太祖,自己就被尊为“太祖”,所以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太祖,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太祖。


宋以后的开国皇帝都沿用宋朝,都是“太祖”。

其实这种庙号与谥号制度,在封建社会中,无非是一种皇室对自家姓氏宗族的威风炫耀。但也可以说,它是我们中国礼仪制度的文化现象之一,它无有好坏之分,仅是一种地位名节的称号。


我就是竹韵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说明这个祖与宗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祖宗!

这不是废话吗?不是废话。只有死了的人才能当祖宗,而且还得有后代才行。

祖宗这个词其实是所有大家族都会用的,放在家庙里面供奉祭祀的牌位,那都是祖宗牌位。只不过到了皇帝家里,那就是国家级的礼制建筑太庙了。

放在太庙里被祭祀的死去的皇帝或者死后被追封的皇帝,有一个称号,叫做庙号。但是在唐以前,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那之前庙号只送给有大贡献或者特殊贡献的皇帝,通常是开国之君或者有大功勋、大德行的皇帝。

其中,祖是有功,宗是有德(毕竟到了后来的继位皇帝,再想立功也不容易。)

最初,因为他们贡献突出,这些祖、宗们是一人一个庙来祭祀的。后来所有好的坏的都有祖宗庙号了!

现在单个说吧。

1、刘邦,刘邦的庙号叫汉太祖,被称为太祖高皇帝,后来被叫做汉高祖其实是个错误,但大家习惯了,也就改不过来了。叫他汉太祖或者汉高帝才是正确的叫法,通常认为这个高字是谥号,其实也不太对,最初的谥法里面没有高字,大概是说他功绩特别突出,所以给他上了个高字。而汉高帝确实很高,否则怎么能从平民到皇帝?

2、李渊确实是唐高祖,因为他把唐太祖这个庙号给了他爷爷李虎。他爷爷李虎是北周八柱国之一,为他奠定了唐国的基础,死后被封为唐国公。李渊继承了祖辈传下来的爵位,化小国为大国,因此谦虚了一下,把太祖给了他爷爷。

与此相类似的,隋高祖文皇帝杨坚也把隋太祖给了他父亲杨忠。

3、赵匡胤的太祖庙号是他弟弟宋太宗赵光义给上的。他们的父亲赵弘殷对赵匡胤创业的帮助几乎没有,倒是后周世宗柴荣才是赵匡胤真正建立大事业的恩人,赵匡胤有点对不起柴荣,结果他弟弟赵光义也有点对不起他。还好,赵光义无论从避嫌,还是实际情况来说,只能把宋太祖给他哥哥,至于赵光义他儿子真宗给他上的宋太宗,其实赵光义有点当不起。算是太宗里面比较灰暗的一个。

4、朱元璋的太祖称号那就铁铁的了。要知道朱元璋的祖辈对他的事业不但没帮助,还简直是拖后腿,但是不得不说,老朱家到了他这一辈不知怎么血统就改善了。不但他和他儿子朱棣厉害,连他几个侄子都不得了。朱棣本来的庙号是太宗,结果后来改了成祖。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按照古代的礼法规定,太祖的辈分是比高祖要大的,因此太祖似乎比高祖要牛,高祖一般来说应该比太宗牛,毕竟是祖嘛!但还是要看实际情况。


星火辰


很多答友都指出了关于刘邦庙号的误解,那就是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而谥号才是高皇帝,汉高祖是《史记》的一个简称或者另一种习惯称呼。

高祖这个庙号,实际意味着出开国皇帝的这个家族历史上另有一个逆袭而在事实上提升家族阶层的人物,换言之,“高祖”比起“太祖”要低一个级别,是继承了先辈创造的家业的开国皇帝。

曹魏和隋唐两代就是典型的例子——曹操的庙号是太祖,曹丕的庙号是太祖;杨忠的庙号是太祖,杨坚的庙号是高祖;李虎的庙号是太祖,李渊的庙号是高祖。

隋太祖和唐太祖因为人们通常不这么称呼,所以这两个名号显得很陌生,有小伙伴甚至提过为什么没有隋太祖、唐太祖这样的问题。

但是我们仔细考察其共性也很清楚——那就是杨忠是西魏十二府兵大将军之一、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隋朝的崛起的凭借之一是杨坚父亲杨忠打下的政治基础;而凭借祖父李虎打下的政治基础,李渊虽然早孤,但在北周和隋朝都是一等一的大贵族,这无疑也是后来唐朝建立的条件之一。

所以,杨坚和李渊从慎终追远、崇功报德的角度给自己家族跃迁到比较高的社会阶层的最关键的一个祖先奉上太祖的庙号,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而赵匡胤、朱元璋还包括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都是所谓“始受封”和“始受命”的合体,所以都被称为太祖。五代十国时期的朱温、李克用、刘知远、郭威、王建等的庙号也都是太祖。


谈古论金


同为开国皇帝,为什么刘邦、李渊庙号高祖,而赵匡胤、朱元璋庙号太祖?

庙号虽然起源于商朝,但真正有效施行,是在大汉朝才开始的,并在后世一路被继承下来。《史记》中明确记载了刘邦的庙号和谥号:

“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

汉太祖,是庙号,高皇帝,是谥号。

至于后来包括司马迁在内的所有人,都把刘邦称为汉高祖,估计是当时制度不完善,另外太祖高皇帝叫顺口了,就简化了一下,把庙号和谥号合体,成了汉高祖。

天子七庙

汉朝立庙,功莫过于高皇帝、德莫过于文皇帝,所以高皇帝是太祖、文皇帝是太宗,太祖高皇帝刘邦,平定天下之功,当然是最大的;太宗文皇帝刘恒,德主要体现在开创了“文景之治”,称得上是第一个治世。

天子七庙,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一祖二宗四亲庙”,另一种是“一祖六亲宗无数”,一般采用第一种说法的更多,所谓一祖,就是始祖,就是始受封者,简单来说就是这一族的第一个大牛,如商契,就是商的始祖。

二宗,就是太祖和太宗了。在七庙里面,始祖是一个象征,二宗才是真正对一个朝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此二宗的分量也更重一些。而太祖又是一个王朝始受命者,第一个接受天命的人,其实就是平定天下,建立国家,只不过古人都讲个天命,才有说服力。

高祖、太祖

前面说的七庙,根本就没有高祖这么个玩意儿,主要还是由于制度不规范,一会儿太祖、一会儿高祖,叫混了,之后高祖这以庙号就被保留了下来,一直到宋朝,大家都这么用。

比如曹魏代汉,魏太祖曹操,魏高祖曹丕(事实上的开国皇帝),捎带提一嘴,魏国还搞出个烈祖曹叡。再比如到了唐朝,李渊是开国皇帝,为高祖,在网上追封,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唐太祖。

所以你看,庙号的混乱局面,搞出了各种原本没有的祖出来,但本质上,高祖和太祖的地位是没有多大区别的。

一直到五代十国,各种庙号还是混乱的,知道宋朝(包括辽)往后,各朝突然就达成了共识,以“始受封+始受命”为太祖,从此以后高祖就成为了历史。

但帝王家的自负是普通人不能想象的,清朝又搞出个圣祖,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