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聯合國擁有三個席位,為何至今都未公佈另外兩個是誰?

darva叫西林


這只是一種戲稱,用來諷刺法國和英國沒有主見、依附美國。我們都知道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有五個國家,但又較為明顯的分為兩個陣營——美英法和中俄。

在美英法三國中,美國起到絕對的主導地位,可以說是它說什麼就是什麼,英國和法國完全聽它的——當年打伊拉克是這樣、制裁俄羅斯是這樣等等。

但中國跟俄羅斯卻又沒有明顯的結盟,而是更多為了自身的利益,或者說是依據國際道義在行事,儘管在很多議題上是意見相統一的,但沒有誰依附於誰的概念。

綜合實力決定了國際影響力,美國憑藉自身強大的實力,主導了整個西方話語體系,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它成了西方的發聲者,與美國為敵就是與西方為敵。因此,大家才會戲稱五大理事國美國獨佔三個。

最後我想說,在特朗普執政的情況下,聯合國發揮的作用是在降低的,美國變得更加霸權,更為了自身利益斤斤計較,這麼下去,聯合國真的就形同虛設了。


小溪解局


這段歷史還是很有意思的,確實很多人不清楚1945年的時候美國和蘇聯除了獲得常任理事國的一票否決權之外,還有額外的兩個聯合國席位名額,可以增加兩個投票權。

其實不只是美蘇,英國也類似,可見當時是個標配。


畢竟英美蘇是二戰勝利國,他們需要在戰後維持更大的影響和權威。而當時國民政府卻沒有這樣的待遇,法國更沒有,他們只是被解放的“大國”,為了西方世界的平衡才被列為常任理事國的。

英國一直以英聯邦老大自居,認為這些國家都是自己的下屬或者認同自己的利益。所以英國在聯合國成立的時候,除了自己一票之外,還讓3個自治領進入聯合國了。

這其實是不符合規範的,畢竟聯合國要獨立國家。但當時就是如此,強國就可以討價還價。這3個自治領一個是印度,一個是澳大利亞一個是新西蘭。

這些地區其實都為二戰做貢獻了。比如印度,甚至派兵到巴勒斯坦支持英國人打隆美爾,所以英國認為它們也應該進入聯合國,成為創始會員國。

蘇聯仿照這個例子,讓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也成為UN創始成員國。其實他們已經是蘇聯的一部分了,不過蘇聯聲稱他們是主權國家。別的國家也沒辦法。

既然蘇聯和英國如此,美國也有可以挑選兩個州進入聯合國的權利。但是美國一直沒有這麼做。

第一是難以選擇,第二是擔心出問題。

難以選擇比較好理解,畢竟無論英國還是蘇聯,他們選擇的國家都是在二戰中做過很大貢獻的,甚至也都有獨立的經驗和獨立作戰的經驗。

而美國的這50個州,沒有什麼單獨在戰爭中貢獻的經驗。畢竟憲法規定各州權利平等,在50個州里選2個,其他的肯定不服。這從憲法角度也難以取捨。

擔心出問題是也與之相關。畢竟無論是印度還是澳大利亞,他們都已經或者接近獨立,甚至在外交和軍事上都有自己的自主權。即使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在蘇聯憲法裡,也明確寫入加盟共和國可以自由加入和退出的。也就是他們名義上是有主權的。

如果美國選擇兩個州進入聯合國,也就意味著他們有主權。那麼對美國未來國家領土完整和統一,會帶來禍端。

美國人還是深謀遠慮的。

1947年印度獨立,這顆女王皇冠的明珠不屬於女王了,而且印度獨立後就成為第三世界的領頭羊,在很多問題上和英國立場相悖。

蘇聯更慘,解體的原因就是加盟共和國按照憲法自願退出的原則,退出蘇聯,結果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一發不可收拾。


你如何看待當年的聯合國?


木春山談天下


美國是目前在聯合國唯一擁有三個席位的國家,其中一個席位代表美國,另外兩個席位暫時空缺,且美國也並未使用。

當然,現在的美國也不敢使用三個席位的權力了,因為另外兩個曾經擁有三個席位的國家,都已經走向了分崩離析,美國如果也胡亂使用三個席位的權力,說不定美國也會隨之出事。

世界上第一個要求在聯合國擁有三個席位的國家是蘇聯,因為蘇聯的龐大,以及蘇聯在二戰中的損失和貢獻,蘇聯為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也各爭取到一個席位。因此,在聯合國內,蘇聯是“一國三票”的國家,蘇聯也實際使用了這種權力。諷刺的是,導致蘇聯最終解體的主力,恰恰就有這兩個擁有席位的共和國。蘇聯解體以後,所謂的三個席位也成為了歷史。

蘇聯擁有聯合國三個席位的做法,得到了英國的支持。英國支持蘇聯的目的,同樣是為了擁有更多的權力。因為英國在世界上擁有眾多的殖民地,這些殖民地也就成為了英國索要席位的藉口。不過,英國比較悲催,在聯合國建立不久,印度以及其他殖民地就先後脫離英國了。因此,英國的另外兩個席位再也沒有了用武之地,連藉口都找不到了。所以,印度獨立以後,英國迴歸到了只擁有一個席位的正常國家之中。

當蘇聯、英國都要擁有聯合國三個席位的時候,美國也不甘心落後,要獲得同英蘇對等的權力。於是美國利用美國也是一個聯邦,以及美國擁有菲律賓殖民地為藉口,也索要了三個席位的權力。不過,遺憾的是,美國還沒有使用這個權利,菲律賓就獨立了。此後,美國為了避免各州權力過大,擁有更大的權力而脫離於美國的情況,於是開始擱置擁有三個席位的權力。因此,美國從始至終也沒有使用這三個席位的權力,也不打算把這個權力分享給美國的任一一個州。


蘇綻


在聯合國,目前共有193個正式成員國和2個觀察國,每個成員國都在聯合國擁有席位,代表本國行使在聯合國的權力。但實際上並非每個成員國都是一個席位,其中有兩個國家擁有三個席位,這兩個國家就是蘇聯和美國。

▲聯合國總部大樓▲

二戰勝利後,美國、蘇聯、英國成為最大贏家。三個國家的首領在二戰結束前,就開始計劃籌建聯合國。但在誰能成為聯合國創始成員國時,三巨頭產生了分歧,羅斯福主張所有在《聯合國家宣言》上簽字的國家都應該加入聯合國,除此之外,美國還想拉攏8個沒有和軸心國交戰的國家入夥。斯大林一看就不幹了,你憑空拉攏8個國家過來幹什麼,誰都知道這8個國家是你的小夥伴,在關鍵問題上這8個國家肯定向著你美國。既然你拉人,那我也拉人,但是蘇聯那個時候已經沒人可拉了,這可怎麼辦?斯大林掐指一算,計上心來。我雖然沒有別的國家可拉,但是我有加盟國啊,這15個加盟國,都應該在聯合國有1個席位。羅斯福聽了後差點沒氣死,你有15個加盟國,那我還有50個州呢,是不是美國應該在聯合國擁有50個席位啊。會議最後在爭吵中不歡而散。

▲雅爾塔會議三巨頭▲

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召開,繼續商討上次未完成之事宜。因為分歧太大,這個時候的斯大林已經開始妥協,但他仍然要求蘇聯至少保留3個席位。他向美國施壓:“這個方案行,咱們就談下去,不行咱們就散夥”。羅斯福一聽,你這是威脅我啊,散夥就散夥,誰怕誰啊。但就在這時,一直在旁邊抽菸的丘吉爾說話了,他吐了一個菸圈,說了幾個字:“我支持斯大林”。原來,蘇聯和英國早已私下達成協議,蘇聯放棄佔領希臘,換取英國在會議上支持蘇聯。這讓羅斯福相當尷尬。迫於兩國的壓力,再加上美國當時為了讓蘇聯儘早出兵抗日,最後羅斯福選擇了妥協,但是美國也要求在聯合國另外追加2個席位。

▲聯合國制憲會議▲

1945年4月25日,聯合國制憲會議在舊金山開幕,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到場參會。別人一看,怎麼蘇聯多了2個席位,斯大林說了一句:“因為我在二戰死的人多”,其他人一聽就沒脾氣了。6月25日,兩個蘇聯加盟國正式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成為聯合國創世成員國。但美國也同時獲得了3票,只不過美國50個州,每個州都差不多,給誰都不合適,如果單獨給其中的2個州,一是容易引起矛盾,造成不團結。二是還有可能引起國家分裂。所以美國這兩個席位一直沒有啟用,但美國在其政府網站依然聲稱“美國至今仍保留在適當時候增加兩個聯合國代表席位的權利”。

▲中國重返聯合國▲

1971年10月25日晚10點,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就“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進行表決,歐洲21個國家投出了23票,這在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原來蘇聯老大哥怕新中國通不過,第一次使用了三張投票權。雖然這2票最後看有點多餘,但老大哥的心意是滿滿的。


大國縱橫


導讀:其實在二戰瀕臨結束,美蘇作為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兩股超級勢力在籌建聯合國過程中都在爭取到了三個聯合國席位。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三個席位是聯合國成員國席位,真正進入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就是中俄美英法五個席位。原蘇聯爭取到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兩個席位以及美國手中的而其他兩個席位並不包含在內。美蘇手裡的其他兩個席位僅僅是作為聯合國創始成員的普通席位存在,也僅僅是在聯合國大會中起作用而對擁有一票否決權的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常席位沒有任何影響。那麼美國擁有的另外兩個席位為何不對外公佈呢?有什麼作用呢?


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籌建聯合國的過程中為聯合國成立以後的利益發生過激烈的爭執。最後勢力強大的美蘇兩國都爭取到了一國三票的特殊權利:蘇聯除了自身以外提出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也同樣作為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國拿到了兩票;而美國除了自身以外,也爭取了兩個席位但是始終沒有公佈(當時的菲律賓還沒有獨立,包含在美國範圍內相當於自治領之類的角色)。

兩個普通席位而已,至於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費勁心思爭取嗎?

也許有人說作為五常中的兩個超級大國,都有大國一致原則的一票否決權還用爭取這額外的兩個席位嗎?其實這裡有個誤區,也就是說所謂的一票否決權只能在安理會內部使用。蘇聯對一票否決權非常滿意,因為作為當時唯一的共產主義國家有些孤單。而有了這項否決權,等於給了它保護自己不被孤立圍攻的護身符。但是經過激烈的鬥爭,最終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只被限定在安理會的決議中,而聯合國大會經過超過三分之二的成員國表決通過的聯合國大會決議,常任理事國是不能否決的。


看到了沒有一票否決權是在聯合國安理會時候使用,在聯合國大會的時候不能使用。小編特意查詢了一下聯合國大會的官方網站,通過決議的規則是半數以上同意或者重大事件三分之二以上投票通過才可以。這樣的方式從某種意義來說就脫離了五常一票否決的範疇。例如1971年我國重返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就是通過聯合國大會投票通過的(聯合國大會簡稱聯大)。

這也許就是美蘇爭取聯合國普通席位的原因,在聯合國大會召開的時候多一票少一票在關鍵時刻也許能頂大用。蘇聯為什麼立刻就指明瞭自己的兩個席位投入使用,那是因為當時蘇聯在國際上被孤立缺少盟友。而美國同樣也有兩票沒有使用,因為隨著戰後馬歇爾計劃的實行和北約的成立,美國有天然的盟友很多不必使用這兩票。


美國至今沒有公佈和使用另外兩票的原因推測

美國當時爭取和蘇聯一樣的一國三票也沒有特別的打算,估計也是不想吃空你有我也得有這待遇。蘇聯是由多個國家組成同聯盟國家,而美國是有各州組成的聯邦制遠比蘇聯的構成穩定。

當時的組建初期,二戰還沒有完全結束。東歐的蘇維埃政權國家還沒有大批的建立,更沒有華約組織了。所以蘇聯才感覺在聯合國內人單勢孤。而美國不同,他在二戰時期對英法等國的援助就有了一批天然的盟友;其次,戰後英法各國要想恢復經濟還需要美國的援助;當然最後美國成立了北約軍事組織,盟友關係就基本固定下來。美國自然不在需要這兩票來拉關係。


最後美國的屬地菲律賓後來獨立,剩餘基本都是美國本土的州。美國就更不敢隨便把這兩票拿出來了,唯恐50多個州為此鬧矛盾。因為本來類似得克薩斯等就有一定的獨立傾向。


小結:

綜上所述,美國雖然也具有一國三票的特權但是從來沒有真正使用過。也從未向外公佈究竟哪兩個州具備投票權。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題主這個問題的答案實際上很簡單:因為自從1945年聯合國制憲會議召開到現在為止,美國在聯合國擁有的三個合法席位中的另外兩個根本就沒有國家或者是地區,你讓美國如何公佈得出來這“另外兩個國家”是誰?不過,美國可並不打算放棄這兩個席位,美國國務院網站上到現在還寫著:“美國至今仍保留在適當的時候增加兩個聯合國代表席位的權利”。



從理論上來說,每個國家在聯合國中、在世界上的地位都應該是平等的,聯合國各會員國都應該只擁有一個代表席位,也就是“一個國家一票”。但理論不等於現實,人類文明、科技發展雖然進步很大,但這個世界依然遵循著大自然的法則——弱肉強食。美國實際上並不能算是唯一一個在聯合國擁有不只一個席位的國家(至少曾經不是唯一),還有就是前蘇聯、英國,蘇聯與美國一樣也擁有3個席位。1991年蘇聯解體,美國就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在聯合國擁有3個席位的國家了,美國一直都未使用過。



美、蘇在聯合國都擁有3個席位,這沒什麼好說的,完全是由實力來決定的——這就是美國與蘇聯爭奪聯合國代表權的結果。在聯合國多出2個席位來支持本國,現在看上去似乎沒有多大意義,到現在為止,聯合國總共有193個會員國,多出的這2個席位的佔比太低。但在當年可不一樣,聯合國成立之初創始會員國總共51個,多出2票很容易改變投票結果。隨著這些年的發展,聯合國得以不斷壯大,美蘇當年搞出來的這2個席位意義或者說是作用沒那麼大了。


實際上,這是前蘇聯為爭奪在聯合國更大的發言權的提議——蘇聯原本提議的是自己的16個加盟共和國也得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每個加盟共和國都得擁有一個席位,但美國不同意。1945年2月,蘇聯、美國、英國就此事進行協商,在英國首相丘吉爾的支持下,最終俄羅斯在聯合國擁有3個席位的提議成了協商的最後結果。美國的殖民地菲律賓、英國的殖民地印度、蘇聯的白俄羅斯等雖非獨立國家,但都因此獲得了1個席位——成為了聯合國創始會員國。


蘇聯多出2個席位,美國自然也不肯受損失,同樣增加2個席位——對等原則。而英國支持俄羅斯自然也不能“空手”,做為大英帝國殖民地的印度得到了1個席位,這就是對丘吉爾的獎勵。美、蘇、英搞的這個特權,為的就是讓本國在聯合國擁有更大的發言權,以便能夠讓本國獲得更多的利益,或者是推翻不利於本國的提議草案等。美國擁有三個席位,顯示出:聯合國就是大國分配利益、管理世界的地方,而大國在聯合國中無疑更有發言權,如現在的美國,就是把聯合國作為它實現美國霸權的一個工具。


儒道之主


美國作為世界的頂級強國,他們靠著自己強大的實力,在聯合國裡面有很高的地位,聯合國其實也是他們主導的一個組織,美國自己也組織起北約,身邊有著一眾小弟,在聯合國裡面,他們也有著三個席位。

這也證明美國的地位,不過美國在這裡擁有三個席位,到現在也只是顯示一個,另外的兩個席位,他們到現在也沒有公佈出來,美國隱藏的這兩個席位,到底是給誰的呢?

其實美國這兩個席位,並不是給誰的,只是顯示他們自己的特權罷了,最初美國爭取這個位置,就是想要讓自己在聯合國有更大的權力。雖然他們是強國,但是他們也只是一個國家,在聯合國這麼多國家裡面,投票等方面也沒有什麼優勢,美國就想要突破這種一國的局面,為了增加自己的權力,就去爭取更多的席位,這樣就有更多的投票權。

不僅是美國這麼做,當時的蘇聯也這麼做,不同的是,蘇聯本身就是很多國家組合起來的,他們可以把席位給烏克蘭這些國家。

實際投票權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美國就不一樣,雖然採用的是聯邦制度,但美國不可能把這些投票權給自己國內的某個州,因此他們的這兩個席位就一直空著。

當然,對這些國家來說,這些席位是沒有什麼作用的,真正有用的,還是美國手中的一票否決權,這就可以讓他們有絕對的話語權,別管你多少國家,有多大的意見,還是沒有辦法抵擋住一票否決權,美國這些大國只需要動動嘴,就能主導聯合國的意見,它雖然只是一個國家,但幾百個國家都不見得比它一個權力大。

除了美國之外,其他的一些大國也擁有一票否決的權力,這些大國有著這樣的力量,也代表他們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不過他們是不能隨便使用這個權力。一開始英國這些國家,也擁有著多個席位,不過它們的情況有些特殊,原本英國這些國家,下面也是有著一些附屬國,因此把投票權給它們,就讓自己在國際會議中有更大的話語權。美國下屬沒有什麼國家,它們得到這個權力,只能是給自己下面的一些州,可畢竟這個權力是數量有限的。

要是美國把這兩個席位給自己境內的某兩個州,得到這些權力的州肯定要比其他的州特殊,可問題是,其他的州沒有得到這樣的權力,它們心裡肯定會不服。

美國本身就是由這些州組成的一個聯邦政府,各個州有著極大的自主權力,因此就有一些州一直是想要獨立,不少的州都希望自己能夠獨立出來,成為一個有自主權的國家,美國政府為了維護自己國家的統一,也是花了不少的心思,現在要是把投票權給個別州,其他州不滿,肯定會加劇內部矛盾。

因此空著它,也比使用它要好很多,到現在美國也沒有使用過這個權力,當初它們爭取這個權力,除了是為自己的野心之外,還有就是為了要限制蘇聯。美蘇爭霸,兩個國家誰都不會讓著誰,蘇聯既然得到這麼多的權力,必然會讓美國心裡不平衡,肯定會想辦法爭取和蘇聯一樣的權力。可現在蘇聯已經不存在,新生出來的俄羅斯早就失去和美國對抗的能力。

俄羅斯和分裂出來的一些國家,關係也不是那麼好,它們的投票權實際意義已經不大,況且俄羅斯也有著一票否決的權力,它們也不會在意這些投票。既然主要對手蘇聯不在,俄羅斯也沒有之前的威脅,那麼美國使用這兩個投票權意義也不大,況且隨便使用,還會讓自己的國內出現動亂,乾脆就閒置,反而對自己更合適,以美國這樣的力量,它們就算是不要這些特權,聯合國也必須要供著它。


貓眼觀史


聯合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合作組織,其規定必須只有主權國家才能加入,目前美國在聯合國只有一個席位,但是卻保留著增加兩個席位的權力(如今已經沒人承認了)。(目前在聯合國大會中都是一個國家一個席位,美國也是如此)

聯合國是美國牽頭建立的,當初參與制定聯合國架構的國家只有三個:美國、蘇聯、英國,因為這仨個國家是反法西斯同盟中實力最強大的三個國家,所以聯合國的一切規則都是由這三家制定的。(二戰後的世界格局就是由這三人決定的)

不過在討論聯合國運行的具體細節時,美英蘇也是發生的激烈的爭執,尤其是在安理會的權力分配上,美國和蘇聯是矛盾重重。

根據美國和英國的安排,聯合國安理會有5個常任理事國,除了美英蘇以外還有中國和法國。然而斯大林對這個規劃並不滿意,斯大林最初只同意有三個常任理事國,就是美英蘇三國。如今又拉上中法,這會大大擠壓蘇聯的權力。而且當時中國明面上還是個資本主義國家,如此一來就會讓蘇聯在安理會十分孤立。

其實英國也不想讓中國加入,但礙於美國的堅持,英國和蘇聯都勉強同意了美國的想法,不過出於權力制衡的考慮,英國最後又把法國給拉了進來。

原本美國還想把巴西給拖進來,羅斯福認為拉美地區應該有一個自己的代表,但在英國對此是堅決不同意,一百個不同意,丘吉爾明確表態這是安理會,不是菜市場,你拉這麼多人進來啥事都討論不出來。

而且這時候斯大林表示想讓自己的15個加盟共和國都加入聯合國,其中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進入安理會。這個要求直接遭到了英美的否定,美國表示自己也是聯邦制國家,那麼美國旗下的48個州(當時阿拉斯加和夏威夷還沒有正式加入美國)是不是都可以加入聯合國?

經過一番討論,斯大林放棄了讓自己加盟共和國進安理會的想法,但為了保障自己的權力,蘇聯人發明了一票否決權,即任何一項議案,五大國中只要有一個國家不同意,那麼這項議案就不得通過,通過這項權力可以保證蘇聯不至於受到圍攻。(今天的五大常任理事國)

對於蘇聯提出的一票否決,美英兩國都感覺不錯,於是愉快的答應了蘇聯的要求。

不過在聯合國大會中,美英還是對蘇聯作出了讓步,同意了蘇聯的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加入聯大,這樣一來蘇聯在聯合國就擁有了三個席位。

當然蘇聯既然有三個席位,美國和英國也擁有同等權利。隨後美國將自己的殖民地菲律賓拉入了聯合國。而英國則把當時還沒有完全獨立的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都拉入了聯合國。總之美英蘇三國都是拖家帶口,儘量把自己的小弟塞進聯合國。

不過雖然菲律賓的獨立,美國理論上還有2個聯大席位,但是這兩個席位給誰是個大問題。在1959年之後美國共有50個州,這2個席位分給誰都不合適。並且隨著聯合國成員國的日益增多,這2個聯大席位也變得無足輕重,因此美國一直沒有使用這兩個席位。

但是今天美國國務院網站在介紹聯合國的創建過程時,依然明確寫道:“美國至今仍保留在適當時候增加兩個聯合國代表席位的權利”。但是現在這項權力估計已經沒人承認了。


千佛山車神


強者在利益面前就像貪婪的小孩子似的,都喜歡多吃多佔,1945年創建聯合國的時候,世界上的兩個超級大國美國與蘇聯都想擴大自己在聯合國的勢力,都變著法子想突破一國一席位的規則,多佔幾個聯合國成員國的席位,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展開了激烈的博弈,最後在英國首相丘吉爾的攪和下,美蘇達成了妥協,都獲取了“一國三票”的特權。

蘇聯方面,除了蘇聯自己的一個席位外,還使加盟國中的烏克蘭、白俄羅斯也獲得了聯合國創始國的地位與聯合國成員國席位,美國方面也得到了聯合國的三個席位,但只有美國註冊在案,另外兩個席位一直空置著,就像沒人住的空置房似的,因為美國當時有48個州((阿拉斯加、夏威夷還沒升級為州),給哪兩個州都不合適,沒有一碗水端平,國內會出亂子,所以,美國多拿了兩個聯合國的席位,實際上並沒什麼用處,只是體現了美國的特權而已。對於美國、蘇聯,真正有巨大作用的是聯合國安理會的一票否決權!所以,只能講美國這兩個超級大國極其貪婪、無恥,即使在利益面前也凌駕於世界各國之上。

而美國在龍國恢復聯合國的的一切合法權利的聯合國大會投票表決中,投出了三張反對票是一個謠言,真實的情況是美國反對龍國重返聯合國,投了反對票,但並沒有啟用另外的兩張選票,倒是蘇聯啟用了手中的三張選票,都投了贊成票(包含烏克蘭、白俄羅斯的選票)。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第1976次會議表決由阿爾及利亞、阿爾巴尼亞等23個國家提出的要求恢復龍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的提案,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結果取得壓倒性的勝利,恢復了所有的合法權利,包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在這個會議表決中投出反對票的西方大國只有美國(壞透了);歐洲當時有28個主權國家,西班牙、盧森堡、希臘、塞浦路斯投了棄權票,投棄權票的只有馬耳他這個小國,其他的23個國家都投了贊成票;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都投了反對票,他們對我們的敵視是有悠久歷史的;亞洲裡投反對票阻止我們重返聯合國的國家分別是:日本、高棉共和國(柬埔寨)、菲律賓、沙特。

而非洲投贊成票與反對票都是最多的大洲,其中,對我們投贊成票的國家有27個,反對俺們重返聯合國,投了反對票的非洲國家高達15個,分別是:岡比亞、中非、尼日爾、乍得、剛果民主共和國、加蓬、利比里亞、馬拉維、南非、斯威士蘭、萊索托、布基納法索(上沃爾特)、貝寧(達荷美)、科特迪瓦(象牙海岸)、馬達加斯加。


飛狼


原因很簡單,美國從未真正動用過在聯合國的另外兩個席位。“一國三席”問題,源自聯合國創始時蘇聯對於聯合國席位分配的異議。二戰結束後,蘇聯作為四大盟國之一理所當然成為了聯合國創始成員國,但在聯合國的席位分配問題上蘇聯與西方國家分歧嚴重。

原來,西方國家在二戰前曾普遍不承認蘇聯作為主權國家的地位、只認為蘇聯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組成的聯合體,這種情況在二戰期間發生了改變,不料卻被蘇聯在聯合國席位分配問題上鑽了空子。

蘇聯堅稱作為自身二戰期間反法西斯陣營的主要國家,在對德作戰中各加盟共和國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因此其15個加盟國都應該具有聯合國會員席位——當然了,傻瓜都明白這只不過是蘇聯為了防止美國在聯合國一家獨大而開出的價碼。對此,美國當然予以反對,而英國卻基於與蘇聯相同的目的對蘇聯表示支持。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終蘇聯為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這兩個加盟國爭取到了兩個席位,而作為對等措施美國也獲得了三個席位(美國的理由是作為一個聯邦制國家,美國擁有菲律賓這個殖民地,然而1946年7月4日菲律賓就脫離美國統治成為獨立國家了)。

按照美國憲法規定,美國各州州權一律平等,因此美國無法將另外兩個聯合國席位分配給任何一個州。而除各州以外,美國還擁有關島、北马里亞納群島邦、波多黎各自治邦、美屬維爾京群島和東薩摩亞這五個海外領地,其中波多黎各在領土範圍和人口規模上相當於一個小型國家,而關島作為美國最東端的領土地位較為特殊,理論上美國為這兩個海外領地分配聯合國席位沒什麼問題,只不過這同樣會牽扯出一堆麻煩事——對於美國國內來說,如何解釋海外領地的席位分配、特別是說服國會通過相關法案是個讓人傷腦筋的問題;對於國際社會,美國謀求增加聯合國席位,勢必會遭到很多國家的反對和顧慮,這難免令美國陷入外交被動。因此,美國根本不會自討沒趣地動用另外兩個聯合國席位,也就無從談起“公佈”另外兩個席位的所有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