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人在欧洲做陶瓷,米其林大厨排队等我的盘子


《自拍》的读者朋友们,我是渍,金牛座女生,已经独自在意大利求学和工作六年,现在是一名全职陶艺家,生活不富裕,但富有。从小,我就是个不安分的人,唯二坚持下来的,就是读书和对自我的探索。太多人说当代社会,快乐很难,我现在却经常能笑着醒来。渍/口述

我是山西人,爸爸妈妈都是老师,同时又喜欢做手工。爸爸会做木匠活儿,可以自己打出一个柜子,妈妈用一把小剪刀就能剪出精巧的花样。这是爸爸妈妈蜜月旅行时拍的纪念照片。

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我从小就有“动手不难”的念头:想让娃娃有更多的衣服,拿起布头儿做,做好还要研究怎么“一衣几穿”。我喜欢观察周围,发现有趣的事,图上是发现石狮子嘴里的石球居然会动!除了做手工,我还喜欢看书,家里的书看完了,就去爸爸学校的图书馆借。这也成了跟随我多年的习惯,这么多年什么都读,攒下了一厚摞笔记。读书,真的是成本最低的学习方法。


小学时很淘气,主意又多,很小就确定了以后想从事把美和实用结合起来的职业。中学喜欢上了画画,父母怕我分心影响学习,并不支持,我就悄悄自学。高中成绩不好,我开始系统地学画,备考艺术专业,父母觉得以我当时的成绩,也没有别的选择,就同意了。在画画班里,我找到了久违的得心应手的感觉。

2008年高考后,我去了厦门。我给自己选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当时觉得符合“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标准,但我读得很痛苦,因为跟想象完全不一样:这个专业充满了技术上的条条框框,自我表达的空间很小。很多人跟我一样,中学被学业填满了,没时间认真感受这个世界、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就被要求填写高考志愿,大家对专业甚至自我的理解都很片面,就草草决定了接下来四年甚至一生的职业。

我又重拾做手工的爱好,最开始是自己动手做度假时要用的花朵饰品,剩下的拿到网上卖,居然很受欢迎,就继续做下去了,后面还开了淘宝店。那时淘宝上的手作店铺都刚起步,市场空间大,很快这个小生意就让我经济独立了。通过这段经历,我认识了很多设计师朋友,也开始琢磨电商这回事,开拓了视野。这是当时的一些款式,有胸花,有头饰。


在厦门的四年,我不宅,足够努力地爱过这个城市,也因兴趣爱好交了很多好朋友,这是2012 年和朋友一起玩滑板。大学毕业时路过书店,翻了一本厦门旅游攻略,发现90%的店我都去过了,很多地方我都去腻了,该去开发新大陆了。我开始考虑留学。至于为何选择意大利,可能因为我是金牛座,爱吃也爱打扮,喜欢美的东西,意大利很合我胃口。

2013年3月,我落地意大利。三个女生同行,八个大箱子,在罗马落地后一路手忙脚乱。出国后,最先感觉不适应的,是节奏。在国内,我习惯了神经紧绷,大步疾走,意大利的松弛让我有种走路绊脚的感觉。

读研时,我选择了纯艺术方向的装饰艺术专业,它更强调自我探索与表达,现在看来,这是我迄今为止做的最正确的决定。这位白衬衣先生是我的主教授,毕业时给了我很多指导。在意大利学艺术很松散,研究生班20人左右,上课多为自由讨论。初入学时,因为语言不够好,理论课听得云里雾里。后来放平心态,告诉自己慢慢来,一年过几科,主动拖了很久才毕业——我要的不是这张毕业证,而是学到和感受到的真实的东西。


日子一天天过去,学习和生活,我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课业压力不大,我有时间尽情地感受这座城市。慢下来以后,心境完全不一样了,以前那些被忽略的美一点点铺展在我眼前。

我给自己定了个小规矩:每次去超市必须买两样从前没吃过、用过的东西,让自己跳出旧习惯,保持好奇心。我迷恋饮食,自觉厨艺尚可,这个爱好也帮我迅速打开了社交圈,各国朋友聚餐,我做的中国菜总是很快被扫光。

从学语言,办签证到研究生入学,家里大约支持了12万。入学后,我开始做代购、接稿子、做化妆师,只要能养活自己,什么都做,慢慢实现了经济独立。这是2015年,研二,我在米兰做化妆师。

研一的夏天,朋友在景德镇的工作室有个房间出租一个月,我想暑假闲着也是闲着就去了。没想到这段兴之所至的经历,开启了我和陶瓷的机缘,让我最终把做陶瓷作为了职业方向。图上是素烧开窑的时候。

我被陶瓷吸引,一是因为材料可塑性强,可以很快把脑中所想付诸现实。二是陶瓷的工艺流程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做趔趄,所以制作过程中我可以尽情龟毛,这对于喜欢较真的我来说,真是太爽了。以陶瓷马克杯举例,从一团泥开始,要先揉泥、拉坯成型、晾到半干、修出杯足、用泥浆粘上手柄、再低速阴干、低温素烧9小时、上釉、等待干燥、高温烧9~12小时、降温,没有一个环节能掉以轻心。这是我在拉坯。


半路出家,我最头疼的就是配釉,因为涉及到各种化学知识,高中偏科的账全算在这里了。刚开始尝试配釉时,我加加减减写了十个配方,烧出来以后在阳光下研究试片的差异,写下心得,再进一步试,这样来回试错才能得到更准确的认知。

抛开前期的试验,第一次融入自己想法创作的,是这个作品,我给它取名《二十岁之前我什么都不记得》。那时在听一个课程,挖出了自己仿佛断片的一些童年记忆,很痛苦。做这个作品时,捏着捏着,鼻子一酸,眼泪就落进了泥里。

这是我设计的盘子之一

2018年7月,完成写得让人头秃的硕士论文,我终于顺利毕业了。意大利的毕业头饰不是方方正正的硕士帽,而是浪漫的月桂花环,戴着它走在路上,一整天都会有路人笑容满面地跟你说“Auguri !”

毕业前,我就决定留在意大利工作,这里有我无法割舍的朋友圈,国外对手艺人的尊重也让我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最终我如愿以偿,进入一个专业的艺术工作室。工作日朝九晚六。一天的工作结束,傍晚会和同事们一起小酌一杯,十分惬意。

慢节奏并不等同于轻松。我一直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足够的工作量加思考才能提高专业技能。我依然在与配釉缠斗。每一个配方,都要做很多次试验,哪个成分加一点,减一点,可以达到怎样的效果——一次次摸索刷新了我对釉的理解,我从中感受到了化学的奇妙,和深度钻研的幸福。

选择了艺术创作作为终身职业的人,都会面对一个永恒的难题:怎么在日常生活的消磨中保持感官的敏锐,获得不竭的灵感和热情?我有一些自己的小方法,最近喜欢在上釉时听科幻小说,脑中充满了遥远又恢弘的意象。过往看过的东西都能变成我创作的养分,在丹麦哥本哈根医学博物馆看到的病变头骨,直接促成了我某个系列作品的产生。


艺术创作很多时候是自说自话,我很幸运遇到了知音。2017年,米其林一星餐厅contraste的主厨Matias perdomo在社交网站上找到了我,请我帮他做盘子,还把我的作品发出来,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我。目前很多欧洲大厨都在等我的盘子,这是2017年12月4日,主厨Matias perdomo和他发的介绍我作品的ins。

全手工陶瓷产量不高,所以也就够做点自己喜欢的事而已。我的收入不定,在米兰自己住加上工作室的固定消费不低,业余要靠做奢侈品代购来补贴。我可以说是干一行,爱一行,喜欢做代购因为奢侈品包和鞋也都是精致细腻的手工艺品,能近距离了解它们可以拓宽我对手工艺的理解。代购这么多年,我仿佛学了个奢侈品管理课程,还是实际操作型,我会研究品牌历史,观察趋势,去感受时尚,才能更好地感受米兰。

工作之外,我希望能保有更多内容。做自由职业者,自律很重要,工作日都是早睡早起。在意大利这么多年,唯有一点始终无法习惯——意式早餐——一个牛角包加一杯卡布奇诺,甜味早餐对我而言就是零食,得在家吃顿丰盛的中式早餐,这美好的一天才能开启。一般自己烙个加蛋加火腿肠的手抓饼,或者嗦粉,做盘煎饺……总之,一定要中式。最近厨艺日臻高超,成功用意大利面做出了很棒的土豆豆角焖面。


另外就是对美酒美食的执着。我有焦虑的习惯,工作时神经紧绷,在高度紧张后,我需要一个足够放松的状态去感受世界,所以迷上了酒。在国内爱喝绍兴酒和小青岛,出国后又接触了葡萄酒和清酒,都很喜欢。国外对酒和食物的讲究很有意思,比如酒的产区和年份、生火腿风干月份,生蚝的品种,都有明确评级标准,都是可以深入研究的领域,我觉得我国美食美酒比较松散,做讲究一点会有很大发展空间。

身处异国这些年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很多成为了自己的挚友,我是被他们点亮的。他们有的在快速扩张事业,有的闲云野鹤,有的疯疯癫癫,他们丰富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原来人生还可以这样过,原来纠结的那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与朋友小酌也是我放松自己的一大方式,虽然酒量欠佳。

上次回国还是2017年,每次看到的变化都让我觉得要被祖国的发展速度甩飞了。选择留在欧洲也有这方面的考量,我是那种在慢生活里更能找到自我的人。把慢悠悠的我扔到北上广,跟不上节奏我会很焦虑。这是我在丹麦的驻场工作室,偶尔还能遇到野兔。


今年我31了,没车没房单身,但无拘无束,每天很快乐,有时会笑醒,我觉得打拼事业、赚钱、成家生子等等,终极目的都是追求快乐和满足,如果我的精神世界足够丰富,其实可以跳过“赚大钱”的步骤,直接去快乐。快乐可以很简单,越绕弯越容易消耗掉快乐的满足感。

我的家庭条件平凡,但好在大学后父母就不阻拦我的人生选择了,现在的路都是自己选的、自己走的,很庆幸自己还保有选择的权利和勇气。看到有人身上背着父母沉甸甸的梦想,一路狂奔,按部就班有了工作,房子和家庭,完成了街坊邻居谈资中的一句“混得不错”,但“自我”可能已经磨得面目模糊了。走在自己真正想走的路上,世界才会越走越大。

#自拍我的故事# 【本组照片渍提供,今日头条独家发布,严禁转载】以上是渍分享的故事。如果你也有故事,请点击上方《自拍》账号,私信发送“投稿”二字,点击链接填写故事,我们会帮你整理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