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雲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哪個保存的更好以及更有價值?

花謝不敗803


我的看法是:大同的雲岡石窟的保存更加完整,同時也比龍門石窟更具價值。

雲岡石窟

簡介: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特點: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複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佈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評價:

雲岡石窟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佈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雲岡石窟的造像藝術直接吸取了印度鍵陀羅藝術的精華,卻又不可避免地繼承並發展了中原秦漢傳統雕刻藝術,此外還明顯流露出中亞波斯藝術的色彩。總之,雲岡石窟展現出中國的造像藝術逐漸中國化、世俗化的過程,有著承上啟下的意義。由此形成的“雲岡模式”,成為了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轉折點。

保護:

雲岡石窟歷經1500年的滄桑,由於石窟區所處的地質及環境條件的變化,不同程度地經歷了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致使洞窟及雕像有不同程度的損毀。歷史上雲岡石窟也經歷過不同方式的保護與修復,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雲岡石窟進行過多次大規模的維修保護,使得石窟得到了妥善的保護。

龍門石窟

簡介: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特點: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繼承了北魏的優秀傳統,又汲取了漢民族的文化,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樸自然的寫實作風,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峰。唐代龍門石窟的重點洞窟中,以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大盧舍那像龕群雕最為著名。

外界評價:

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年~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保護:

龍門石窟自建造以來受到的人為的盜鑿破壞十分嚴重。唐武宗時期的滅佛運動、使石窟蒙難。清末和民國初年的遊記史料記載了當時石窟造像被盜嚴重。此外,民國政府為從南京遷都洛陽,修建龍門西山下道路時也炸燬了大量的山麓佛龕。由於戰亂管理空虛,1930年代到1940年代龍門石窟造像受到了瘋狂的盜鑿,許多頭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國的文物商人收購。

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的比較:

時間:

雲岡石窟始鑿於北魏初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延續到公元525年。施工過程比較集中,前後也就是七十來年。

門石窟開鑿於北魏遷都洛陽之際(公元493年),之後經唐代武則天(公元675年前後)大規模營建。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的約佔30%唐代的約佔60%。工程較為分散,斷斷續續幹了幾百年。

地點: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以西的武周山南麓----遊牧文化的前沿。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洛陽市南郊伊河北岸的龍門山坡----中原文化的腹地。

風格:

雲岡石窟佛像的形狀一般是厚唇、高鼻、長目、寬肩,有雄健的氣概,體貌表現了少數民族的特徵。北魏時期的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骨感的藝術風格。

龍門石窟佛像則面形豐腴、兩耳下垂、雙肩寬厚、胸部隆起,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唐代人們以胖為美,所以唐代佛像的雕刻慣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

總結:兩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造像在這裡失去了雲岡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徵,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

總體對比:

雲岡石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家主持修建的大型佛教工程,有強烈的皇家色彩,對日後的其他地區石窟的修建起到了重要的影響。這裡的石窟除了洞窟多,佛像體量大和多,還有彩色洞窟,保存完整。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當時北魏國力強盛,將都城從晉北的大同,遷到中原腹地的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一直延續到唐朝之後的五代。

北魏遷都到洛陽,經濟發展已經到了相當到的一個水平,生活日益安寧,沒有了之前塞北的彪悍之氣。這點在龍門石窟的佛像上也是能夠體現出來。佛像的服飾線條,已經沒有硬朗之風,而是開始了逐漸的柔軟和飄逸,生活氣息更加濃郁,活潑清秀。

此時的佛教,已經和中原的儒教文化相融合,增加了不少儒教文化的因素。在龍門石窟中,增加了“孝道”內容的雕像,這就是和中原儒教融和的一個現象。佛像的面容也更像中原人士,而部分唐朝開鑿額度佛像,臉部渾圓,體現了當時以胖為美的特性。


走筆平城


大同雲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從總體上說保存的都不好。

雲岡石窟的損毀主要是受當地的氣候環境的影響,一是自然風化,二是山體滲水到洞窟中加劇風化,三是很長時間周圍居民燃煤和煤礦開採造成的空氣汙染也加劇了風化。另外就是有一定程度的人為破壞。

龍門石窟的損毀主要是人為的破壞。一種是民國時期被文物竊取而破壞,另一種是保護不當造成被破壞。

從損毀程度上,龍門石窟比雲岡石窟嚴重許多。相對雲岡石窟保存的好一些。但龍門石窟的規模要大些。

從價值上,一是文物和藝術價值。龍門石窟的代表奉先寺是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那些大型藝術群雕高踞於中國石刻藝術的巔峰,成為中國石刻藝術的典範之作。這點是沒有爭議的。比雲岡石窟的藝術成就和文物價值更高些。

而從觀賞價值上,您如果不是一位研究雕刻藝術、宗教佛學抑或歷史文化的人,從普通觀賞者的角度和地域交通的便利等因素考慮,四大石窟中龍門石窟是最具遊覽、最佳觀賞的。有人說,只去看看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就值那100塊的門票錢了。當然,雲岡石窟中的彩塑是非常漂亮的,也是龍門石窟不具有的。

綜合而言,如果只選擇一個去觀賞,建議去龍門石窟。如果有條件兩個都去一次是最好的,畢竟各自特點不同。




牛兆剛


回答這個問題我感覺有點慚愧,因為這讓我想起多年前在洛陽龍門石窟遊覽的時候,看到過兩個外國金髮女孩兒,跟著一箇中國導遊在石窟佛像前,邊聽、邊看、邊流眼淚的場景。當時我們感到很納悶兒,中國導遊跟她們說著英語講解,我們一句也聽不懂,可能導遊講出了石窟的歷史內涵感動到了她們。而我們也在龍門石窟遊覽,基本上不了解它的文化內涵,只知大佛…武則天...遠看...近看...,根本就是在遊山逛水、走馬觀花,滿足到此一遊的感覺。

現在我做自媒體旅遊領域,以後會專注瞭解各地旅遊文化知識,用心體會美好的旅途風景。今天就先百度百科一下龍門石窟和雲岡石窟的知識做個心理儲備,說不定再去參觀時也會感動到流眼淚呢!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位於河南洛陽市(唐朝東都)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2釐米,稱為微雕。……

盧舍那佛像據說是唐朝皇后武則天贊助脂粉錢兩萬貫所建,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

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龍門石窟自建造以來受到的人為盜鑿破壞十分嚴重。唐武宗時期的滅佛運動、使石窟蒙難。清末和民國初年的遊記史料記載了當時石窟造像被盜嚴重。此外,民國政府為從南京遷都洛陽,修建龍門西山下道路時也炸燬了大量的山麓佛龕。由於戰亂管理空虛,1930年代到1940年代龍門石窟造像受到了瘋狂的盜鑿,許多頭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國的文物商人收購。……

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於2007年3月28日結束了面部修繕工程,保護人員沒有對大佛進行大的修復,只是對大佛表面除塵除汙,封堵大佛自身和周邊細縫。……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開鑿於北魏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歷經60多年。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雲岡石窟歷經1500年的滄桑,由於石窟區所處的地質及環境條件的變化,不同程度地經歷了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致使洞窟及雕像有不同程度的損毀。歷史上雲岡石窟也經歷過不同方式的保護與修復,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雲岡石窟進行過多次大規模的維修保護,使得石窟得到了妥善的保護。……

綜上,龍門石窟與雲岡石窟從所處地理位置和開鑿的時間長短等多方面上比較,我覺得洛陽龍門石窟應該是保存得更好和更有價值的!

龍門石窟我還是會再去的,因為我的祖籍在洛陽市汝陽縣,每一次回去往返都要經過龍門石窟。再去那裡遊覽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

謝謝您的閱讀!





夢紅MH美好


大同雲崗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其實是“兄弟”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歷史中北魏遷都洛陽前正在做雲崗石窟的修建與修繕工作,後來因為遷都洛陽而使得第三期工程變成了富貴人家和鄉紳們捐款興建的了,北魏遷都洛陽後,就開始著手修建龍門石窟的工程了,所以說大同雲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應該是風格基本相同的。



大同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故事。門票120元,每天下午16:50停止入園。景區比較大,但洞窟只有東西綿延1㎞左右的範圍,其他都是寺廟區域。進門的地方有一個影音廳,會循環播放關於雲岡石窟的紀錄片,片長13分鐘,建議散客不請導遊講解的話,一定要先看完宣傳片再逛,這樣會比較容易理解景區的佈局和歷史沿革,以及特色。現存洞窟一共是45個,不過裡面由皇家修建的比較有看點的只有20個。周邊景區還有著名的懸空寺門票125元,和恆山門票47元。


洛陽龍門石窟

洛陽龍門石窟以伊河為界,石窟分為西山和東山兩個部分。其中東山石窟是唐朝修建的,西山石窟大約是北魏和隋唐時期的都有的,是整個龍門石窟的精華所在,其中奉先寺的盧舍那佛像和古陽洞中的“龍門十二品”不要錯過了。龍門石窟門票90元,電瓶車往返20元。石窟佔地面積比較大,所以建議遊玩3小時左右。遊覽順序☞洛邑古城☞十字街☞麗景門。


之前還去過敦煌莫高窟,個人感受莫高窟以泥塑壁畫為主,相對於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保存的比較完整,因為龍門石窟是北魏遷都洛陽後,延續雲岡石窟修建的,所以感覺不如雲岡石窟精美。雲岡石窟集雕刻藝術和壁畫藝術於一體,非常值得參觀。


小帥七爺


因為從小在山西大同長大,去過雲岡石窟無數次,前幾天終於有機會到龍門石窟打卡,自然就將兩座石窟在心裡做了個比較。

總體感覺龍門石窟的破壞太嚴重,不論洞裡面還是洞外面好多大小佛像都沒有佛頭,很多洞窟都把欄杆設置在洞口外邊2米遠,隔著欄杆看裡面黑漆漆的,什麼也看不清楚,古陽洞,藥方洞都是如此。高大的佛像只有經典的一個盧舍那大佛,其他中等規模的佛像,石頭顏色呈青黑色,佛像面容刻畫的沒什麼美感,龍門石窟為北魏孝文帝從大同遷都到洛陽後營建,但大多佛像是在唐代雕刻,造像風格更加圓潤,但不知為什麼,雕刻欠缺精良,好似匠人的專注度不夠。

再說雲岡,雲岡石窟可看到的十幾米高的大佛有8座,還有五華洞精美的浮雕飛天和音樂歌舞伎,第5,6窟裡更是精彩,環繞窟壁雕刻的佛經故事,窟簷上的菩提樹都令人目不暇接。不能進的洞窟的欄杆都設在門檻上,遊客可以伸頭進去張望。雲岡開鑿於北魏太武帝時期,造像風格帶有濃重的鮮卑少數民族的氣韻,剛勁俊逸。凝視雲岡每一座佛像,都是如沐春風,因為所有佛像都是微笑的面容。駐足大佛之下,會有蒼茫悠遠之感,似乎能與他們交流,傾聽1500多年前的巍巍盛音。

龍門石窟的優點是緊臨伊河,波光粼粼,微風拂面,心曠神怡。河水讓石窟多了幾分靈氣。再就是因為康有為的宣傳,洛陽魏碑的名氣較大,增加了龍門石窟的名氣。雲岡石窟比龍門石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晚,是因為雲岡石窟把之前緊鄰的運煤專線改道費了一些時間。

但從遊覽價值看,雲岡石窟的可看性較龍門石窟更高。(前3圖為龍門石窟,後6圖是雲岡石窟)











老蜂巢


我分別於2018年9月和11月參觀了雲崗和龍門。自此“四大石窟”全部遊覽完畢。這“四大石窟”都是世界文化遺產,國之瑰寶。

就龍門和雲崗比較來說,在時間上,雲崗早於龍門,在數量上,龍門多於雲崗。

至於問題所述,就目前來說,雲崗的保存要好於龍門,但是要比較價值,恐怕難有一個統一的答案。

下面具體說一下兩個石窟。

龍門石窟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保單位,世界文化遺產。

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後經歷代開鑿營建,前後400多年,建造石窟2000多龕,造像10萬餘座,形成長達一公里的石窟山。也是我國現存石龕最多的石窟。

石窟中最大的佛像高17米,最小的僅2釐米。這最高的佛造像就是盧舍那大佛。


盧舍那大佛包括周邊的阿難,迦葉和菩薩天王造像一起,組成奉先寺摩崖造像。共九尊大佛像,這一組造像是整個龍門石窟最精彩和最具藝術價值的雕像,保存相對完好。

相傳盧舍那大佛是依據武則天的形象塑造而成。站在佛像前,必須仰頭才能觀其全貌,很是震撼。

大佛形態安詳,雙目微垂,嘴角帶笑,給人莊嚴肅穆的感覺。







四周這八尊大佛神態各異。或威武,或慈祥,神態惟妙惟肖,是我國石刻藝術的巔峰。

盧舍那大佛手臂遺失,各種修補方案層出不窮,這兩年有專家建議,補齊大佛雙手。我個人覺得沒必要,殘缺也是美。



相對於奉先寺雕像的完整,別的石窟很多都被盜挖。這尊阿彌陀佛,神態飽滿,身體協調。故宮博物院有一尊複製品。佛像手指殘缺。

龍門石窟一大部分的窟龕都是空的,有的因為風化,水化等自然因素。有的是人為因素。這些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雲岡石窟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保單位,世界文化遺產。

雲岡石窟開鑿於公元453年,洞窟200多個,佛造像5萬多尊。


這座洞窟雕刻釋迦牟尼坐像,高13.7米,神態平和,兩眼原有黑寶石鑲嵌,後被盜走。整座佛像渾厚雄偉,是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典範,也是整個景區最吸引人的大佛。

第七窟,窟內壁東、西、南三面壁上,佈滿雕刻的佛龕造像,形象優美逼真。浮雕飛天,生動活潑,盤旋飛舞,舞姿動人。

這也是我認為雲崗和龍門最大的區別,雲崗有很多類似這種色彩鮮豔,佛像眾多的浮雕,龍門則較少有浮雕。

由於雲崗石窟地處偏遠,氣候乾燥,遠離戰火,有利於保存。像這種造像風格很像陝西延安的鐘山石窟,鐘山要更早一些。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瞭解一下。

另外,雲岡石窟的大佛造像數量要多於龍門。

比如十八窟,這座造像高15米,是釋迦牟尼佛立像,身披袈裟,栩栩動人。

結語

誰更有價值,也許就是一個不存在的命題。

兩座石窟都屬於人類的文化財富。是古人留給我們探尋文化的一條脈絡,是我們瞭解歷史的一個窗口。

無論怎樣,它們都是我們的寶貝。值得驕傲和珍惜。


李斯本


單拿說石窟來說的確是山西的雲岡石窟價值大一點,保護的也比洛陽龍門石窟好,你們那麼多山西人一直說雲岡石窟比龍門石窟好我在評論區也沒有見到哪個河南人生氣爭論,因為雲岡石窟的確是很棒,但是天天蹭我們龍門石窟的熱度有點不對吧???一次兩次沒完了???



惡魔媽媽買面膜嗎


這個比較沒意義,重要的是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遠遠被低估的偉大王朝北魏。不光是石窟,還有北魏的宮殿,建築風格、審美,可以看到唐朝的大明宮就是在模仿北魏洛陽城,唐朝的建築綠瓦朱梁也和北魏一模一樣,唐朝的服飾包括皇帝的穿著也是鮮卑樣式。


犬戎和馬蓉是哪裡的


有幸兩個都去過,如果帶家人遊山玩水那就龍門,地兒景色也好,如果純是看石像那就雲崗,雲崗是小點,但雕像的精美程度和震撼力真不是龍門能比的了的,哪怕是前後腳參觀龍門和雲崗也仍會被雲崗震撼到


浮聲蒻夢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daff27c25b329021deacd88517dfbe5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