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赞同问题孩子的背后总有问题家长吗?为什么?

蓝潇


在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父母问题的存在,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爱是父母给的,问题也是父母给的。问题的背后都是孩子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或者问题的产生也是来源于家人。

1、理解孩子情绪,化解孩子的焦虑,才能成为好家长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我们总是希望把自己认为好的给孩子,很少倾听孩子想要的是什么。

在生活上我们虚心照料,生怕孩子冷了、饿了、磕磕碰碰了,真的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抱在手里怕摔了。

邻居老黎家有个六岁的孙子,是我们那一片出了名的捣蛋孩。老黎生两个儿子吃了不少苦,所以舍不得让孙子吃苦。她叫孙子叫祖宗,每天三餐饭都是追着喂的,孩子有时候说吃饱了不要再吃了,老黎觉得孩子运动量大,一定要把碗里的饭吃完。她每次最骄傲的就是孩子能吃一大碗饭,有段时间孩子好像不消化,总是吃不了多少饭。这下可把老黎担心坏了,带医院检查了一通回来说孩子吃积食了,平时不要再让他吃撑了。老话讲:“七分饱,三分饥”,是有道理的。网上还有一句话叫:“有一种冷,叫你妈妈觉得你冷”。每次到医院去,很多孩子感冒发烧都是穿多了衣服,运动量大没有及时脱衣服而感冒的,很少有孩子是穿太少衣服冻感冒的。

对待孩子我们不能过多的娇惯,但是合理的情况我们尽可能得满足孩子。

父母的情绪和行为,

会影响孩子的情感发育。

我原来教过一年幼儿园,但凡那些脾气暴躁的孩子,心里都很焦虑,只要有点不顺就爆发。这样的孩子看起来脾气很不好,好像都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家长平时没有花时间倾听。凌志就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女娃,在幼儿园开始过来什么都好,吃饭小便都是自己解决。后来家访才知道,她的父母在她两岁的时候生了弟弟,没办法带两个,所以她还没到年纪就算了幼儿园。她妈妈平时一人带俩,很少有耐心对她,所以她习惯用发火和哭泣来解决问题,因为只有这样妈妈才会来处理她的问题。她妈妈说:“以前孩子挺好的,就是弟弟出生之后我也没时间管她,所以脾气大变样”。孩子是多么聪明的人,她只是在用这种方式寻求关注。后来在幼儿园孩子慢慢也懂的了倾听,因为老师并不会像妈妈一样带着发火的情绪对她。

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通常有三种反应模式:有些人只是听从自己的直觉去采取行动,有些人会先征求意见再采取行动,还有另外一些人会努力了解情况然后再去解决问题。养育孩子是一项生命工程,父母常常会面临焦虑和恐惧,不知道应该怎么进行下去。

都说父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是这么重要的职业,我们却无须培训就上岗了。有多少父母自己的情绪都无法控制,却常常觉得孩子无可理喻。

这本书上的每一个例子都折射了家庭父母的问题,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父母,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父母造成的。

最好的家庭教育莫过于有一对良好情绪的父母,父母的情绪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父母的焦虑直接会传给孩子。

2、家长的信念,塑造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过去我只是觉得孩子的习惯和性格是受家长的影响,只要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从小培养她的好性格就好。

家长的信念,

塑造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最近看了个电影《银河补习班》,父子俩有段这样的对话。

马皓文拉着儿子在床边坐了下来,他凝视着儿子,郑重地问道:“想过长大以后干什么吗?”

“考大学啊。妈妈说的,认真学习就是为了考好大学。”

马皓文严肃地摇摇头:“不不,考大学是过程,不是目的。上了大学然后呢?你总得干点儿什么吧?从来没想过?记住,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都找不到的话,每天拉弓还有什么意义?世界上好玩的工作很多,挑一个最感兴趣的去想吧,哪怕每天换一个都可以。”

这就是马皓文给予儿子的信念,那就是找到自己的梦想,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马皓文本来是个设计师,在自己设计的大桥因为工程问题而倒塌,自己成了替死鬼,做了几年牢出来之后。他凭着自己的对孩子的爱和信念来相信孩子,保护孩子的飞行员梦想。带孩子旷课参加航展,相信孩子只要通过自己脑袋的思考肯定可以改变自己,而不是别人如何定义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变成什么样的人。没有经历过的人估计永远也不会知道信念的力量,我们要相信家长所传递给孩子的信念具有无穷的力量。

记得在很多成功学书里面都看到关于相信的力量,你相信自己可以那就可以。孩子最初的力量源泉都来自家长,家长相信孩子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且不断的给他这方面的潜意识,那他就会变成你所成为的人。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个坏孩子,那他就会往这方面发展。因为你在孩子的内心里种下了这样的信念,就像最开始马皓文的儿子一样,老师说他是缺根弦,啥也做不好的人。他就一直就这样去想,我就是啥都做不好,最后在爸爸信念的影响下,才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在马飞成长的路上,他一直把这句话放在心上。

他拾起来,上面有一行字,是拿钢笔郑重而用力地写下的:“爸爸:像你一样,永远不认输。”

3、通过孩子的问题,理解孩子的感受

我们一直以为孩子还小,她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的确如此,孩子在一定的压力下,不懂得如何释放自己,不知道如何用更多的语言来和大人沟通,表达自己的痛苦。但是只要大人认真观察就会知道,孩子她都是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的,如果你的孩子最近有什么不对劲或者不舒服,去医院也没检查出来身体有何问题,很可能是正是孩子遭受了某一方面的心理创伤。

本书描述的许多父母都对孩子得到的帮助表示感谢,但最让他们感到惊奇和困惑的是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他们从未想过孩子会有能力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和“隐藏”的焦虑:他们觉得这真是一个新发现。从专家的角度来看,这种反应表明许多父母常常会通过言语去教导孩子,而很少会通过问问题去理解孩子对于某种具体情况的感受。

父母只有理解了孩子的言语和行为,才能真正地接近自己的孩子——如果他们正确地理解了孩子的焦虑,那么一切都会好起来,孩子的问题也会得到解决。

但是如果父母的反应不符合孩子的情感体验,那么孩子就很可能会重复某种行为,这样会让父母觉得他们的孩子“出了什么问题”。而且父母根本就无法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们很快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孩子和父母都觉得自己不能得到理解,然后就会变得越来越沮丧。当孩子对自己身体某个部分的功能十分担心时,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模式。

如何发现孩子深层次的问题呢?我们可以从孩子的行为和语言中获得。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有问题,那最关键的就是去解决问题,所以最先想到的就是去医院检查问题,用最好的药来治理问题。我们往往没有耐心去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如果孩子解释很多时候父母还会打断孩子,觉得他是找借口,或者因为孩子有问题而一味的愧疚和顺从。

书中的例子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通过孩子画的画,孩子都是用右脑思考的,右脑也是无意识的脑,它表现的就是内心的声音。无意识的东西就是通过画画所形象的表现出来,我们在不理解孩子的时候可以让他把自己所想的画出来。在做这些的时候,我们要放弃家长的主观臆断,而是要倾听孩子的声音,这才是他内心的想法。

很多时候孩子和大人一样,需要的只是倾听和理解,只要情绪得到释放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孩子不当行为背后,都是一个心理症结,只要你找到那个破解的开关问题才会解决,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

当父母终于知道究竟是什么在折磨着他们的孩子,并且努力改变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时,孩子的症状基本都会消失。



马宁Marlin


赞成,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孩子身上大多数的问题是教育不当引起的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孩子厌食。孩子厌食一般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的问题:

1.在3岁以前不让孩子尝试自己吃饭,而是喂饭。(喂饭的时候,孩子是没有完全参与到吃饭当中的,因为他们的手没有参与进来,触觉就没有发挥作用,而孩子感受与参与世界最先都是靠触觉)到最后,孩子会一边玩,一边让你喂,因为他们的手不能闲着,再往后,当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玩上的时候,就时不时拒绝你喂他的饭;

2.吃饭不按时按量,半晌的时候有零食吃。好多家长对小孩子吃零食这件事不够重视,认为别人家的都吃,我们吃了也没什么,可能没有了解到人家的小孩时不时按时按量的吃饭了,如果你家的小孩子在吃饭的时候没有吃饱,饿的时候拿零食充饥,这就成了问题了,久而久之,不厌食才怪。

另外,你会发现自卑的孩子,家长多是苛责型的,总是指责孩子、阻止孩子、打断孩子思考等,孩子的成长是被压抑的,探索是被限制的,出门以后,潜意识当中总是不敢这样、不敢那样,这种家长带出来的孩子心性是不健康的。家长不懂得教育,造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其实就是一种罪行,最终都是要为此付出代价的,只是这种代价可能不会来的那么明显或明白,而是以机会成本的方式体现。

家长自身有比较突出的问题,孩子一般是躲不过的

如今社会发展太快,每个人的时间都是被各种事情占据的,修养好的家长能较好的掌控自己的生活、工作、情绪等,修养不好的家长整日都是匆忙的状态,没时间把生活理顺,情绪不稳定等,家长的问题都会投射在孩子身上,更不用说家暴、争吵、大人懒散等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孩子如何能够幸免?


你去看那些整日玩游戏的孩子,家长可能整天在孩子面前看书吗?是不是整日也是扣手机? 甚至是自己扣手机,还命令孩子去学习……

社会是由各种各样带有问题的人组成的,社会出问题都是人的问题,归根结底都会到教育上

说了这么多,育儿的根本在于家长首先要完善自我,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的模仿能力和被同化的速度都是惊人的,家长不断完善自我才能给孩子正向的引导,有问题不重视不改变的家长,最终只能是自食苦果。


育人先育己,树人先树己!

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自己变好一点,世界就会变好一点点!

想更科学的育儿、教育,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请关注我,我叫杨树己!


杨树己


问题孩子的背后总是有问题家长的。

这个问题毋庸置疑。

开心幸福的笑脸都是一样的,

但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不同的原因。

我也来尝试归纳总结一下这些原因,也欢迎各位来补充。

一,溺爱。

我之前写过一个微头条,内容是关于军训中一个学生不认识带壳鸡蛋的真实案例。阅读量过7万,说明引起了很多家庭的共鸣。

喂饭喂到小学一或二三四五年级,我相信各位周围一定有类似的案例。

二,暴力。

家庭暴力。也包括了冷暴力。

孩子的性格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缺爱。

经常能够听到类似为了孩子凑合着过的这样的说法。

凑合着过,和单亲,到底哪一个对孩子的影响会更大,我目前并没有数据来支撑。

但有一点是必须要确认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都非常重要,不可缺失。

同时也提醒那些因工作太忙而无法陪伴孩子的父亲或者是母亲,需要特别注意。

四,钱多。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和富不过三代,这两句话可以支撑大概八成的观点。

正确引导孩子对待金钱的理念非常重要。

现实中钱多不是件坏事,具备良好经济条件的家庭,事实上,孩子也会获得更良好的教育和更多的机会。


笑狼生


你赞同问题学生背后有问题家长吗?这个结论基本可以说是研究了多少“问题”学生以后得出的,虽不是绝对真理,也应该是八九不离十的一个论断。

孩子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上,一开始基本就是一张白纸,染红则红,染黑则黑,而在成长最关键的阶段,是父母陪在孩子的身边。所以,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学习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学”就是从不懂的到“懂”;而“习”则是模仿的意思,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话当不假。

因为,孩子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也必然是孩子模仿的第一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的问题,难道不是很大一部分都来自父母吗?

俞敏洪曾有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家庭就是一个复印机,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如果复印件有问题,那我们就应回溯到原件上去。

当然,孩子如果成为问题学生,原因也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家长的责任一定是最主要的。

我曾见过一个学生,在年级里称王称霸,谁也不敢惹,后来才知道他是当地一个有名的小混混的儿子,这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在那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又怎能走品质优良好孩子呢?

“问题学生的背后是问题家长”的论断,本人,坚决赞成。赞成的目的不是为了拜托老师的责任,赞成的目的正在于,孩子的教育要真正引起家长的重视,要从“小”抓起,从“苗头”抓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减少“问题”学生的产生!


山坡喜羊羊


非常赞同!

一、家长是孩子安全的守护者。

二、家长是孩子性格、个性的养护者。

三、家长是孩子各种习惯的培养者。

四、家长是孩子人生路上最好的激励者。

五、家长是孩子受伤心灵的抚慰者。


jason3342


赞成。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而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

孩子在外面可能会受到规矩的约束,在家里一般是摘下面具,做最真实的自己的。当然,这是在没有受到家庭坏的影响之前。

父母感情不和,孩子一旦有所察觉,必然会变得敏感谨慎,长久下去,孩子在家里也不得不戴上面具,逐渐形成心理问题。

孩子最初的模仿往往就来自最亲密的父母。


一枝头的柿子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什么样孩子是跟着学的,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为了孩子,还是要以身作则的


秋风126821593


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与素质教育的开展,幼教界人士进一步认识到:要提高幼儿素质首先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这一问题对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园参与了中国学前教育学会“十五”立项课题《武汉市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于管理研究》,并承担了子课题《整和利用家长资源,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规程》第四十八条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教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 在幼儿期,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家园共育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立足点。教师要与家长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同生成适宜于促进每个幼儿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们就如何充分整合利用家长资源,提高教师的素质,展开了研讨。教师们认识到:掌握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对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因为从家长处教师可获得许多宝贵的知识经验与信息,对提高教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幼儿园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对于幼儿园老师来说,与家长沟通,积极寻找教育幼儿的最佳切入点,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幼儿个性,显得犹为重要。这里的沟通,是指在孩子发展与教育上,家园双方随时互通信息,交流看法,以求全面了解孩子发展的情况,在教育上取得共识,从而共商教育策略,协同进行教育。那么,幼儿园教师该如何有效的与家长沟通呢? 一、教师应讲究与家长交流的语言艺术 孩子入园后,家长就会不时听到教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孩子有时表现好,有时会犯上一点小错误,有的老师在向家长汇报孩子情况时,似乎没看到孩子的优点,总是向家长告状说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行。这往往使家长难以接受。作为教师,应客观的向家长告知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而不应该掺杂主观色彩和情绪。教师应该用平和的语气,委婉的态度,一分为二的观点与家长交流。可以先向家长介绍一些孩子的优点,再说孩子不足之处或须改正的地方,这样,便于家长接受。 二、教师应耐心辅导家长运用科学的育儿方式 许多家长由于对孩子年龄特点不了解,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时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恰当,一味的溺爱,甚至放纵。而教师是有一定育儿知识的专业人员,遇到问题应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引导家长,让他们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曾遇到过一个家长向我诉苦“老师,我们家孩子太任性,每天早上非要吃豆皮,怎么打他骂他都没用,这不,早上又要我买了一碗。”我先告诉家:长天天早上吃一种早点,不但有碍于幼儿身体健康,还会造成幼儿偏食;向家长介绍幼儿园早点的营养配置;让家长知道每天与其他幼儿公进早餐可加强幼儿的集体意识;建议家长把这些好处用浅显的语言讲给幼儿听,其效果肯定比打、骂的方式好的多。家长从我这里了解到了正确的育儿知识,及时的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法。与此同时,我更加了解这个孩子,与这位家长也拉进了距离。 三、教师应以“换位”的思维方式与家长沟通 如今,幼儿园里老师年轻化,好多老师尚没有为人父母的角色体验,有的即便是已经做了母亲,在与家长沟通时,常常会遇到难以达成共识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了解父母的角色,并从父母的角色去体会家长的心情和需求。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有时手或头碰破一点皮,家长接孩子时十分惊讶、十分心痛是肯定的,而有的教师表现得若无其事的态度,认为家长大惊小怪,那么,一件小事立即会使家长觉得老师对自己孩子不够关心,对工作不够负责,进而影响家长与老师的关系,给家园沟通设置了障碍。如果老师从孩子父母的角色去心疼孩子,或是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受伤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那就会很自然的理解家长的心情,处事态度也会大不相同。那么家园沟通就不会受阻。 四、教师应通过多渠道,采取多种方法与家长沟通 1、家长委员会 老师们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幼儿园大型家园共育活动,可请家长委员会代表参与制定方案并一起组织实施。还可通过家长委员会真实了解家长们的心声。 2、客座教师 通过调查,许多家长素质较高,具有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愿望和能力。我们不妨以幼儿为中介,让家长自愿报名,然后根据活动内容选择具有相关知识能力的家长共同备课,保证质量。客座教师活动的开展为教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提供了一个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的机会。教师从家长所拥有的专业知识、生活经验中获得帮助,家长从教师身上获取教育经验技能,而且更加了解老师的工作。孩子们也在活动中倍感亲切。 3、家长辩论会 以往的家长会多以老师说教为主,家长兴趣不大。我们可以改变老的形式把家长会改为家教辩论会。老师举出几个班上幼儿最具代表性的事例,以家长为主,让家长分析讨论,各抒己见。在激烈的辩论中,家长们更新教育观,对照事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并产生学习和参与各种教育活动的兴趣。待家长们发言完毕,教师再有的放矢的发表意见,表明观点,介绍经验,其效果事半功倍。 4、家长园地 家长园地是幼儿园与家长沟通的一个重要窗口。老师们似乎已习惯于用更多的心思来设计栏目、寻找内容,而忽略了家长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我们为什么不准备一块小天地,将家长请到家长园地中来。如“夸宝宝”栏目可写孩子在家的表现;“我的育儿心得”让家长畅所欲言;“我的问题”可写上家长的困惑等等。家长园地不能只是教师唱“独角戏”,要调动家长积极参与的兴趣,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搭起一座彩桥。 5、家园共育袋 我们可给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家园袋。每周,我们都将幼儿所学的内容及作品全部放入袋中,还可随时将幼儿在园情况,教学内容及需家长帮助等写好,放入袋中。由于袋里装着孩子们小小的成果,家长们会很乐意每个周末将袋子带回家,周一再带入幼儿园。另外,家长对老师的工作有何意见、要求都可写下来装入袋中,以助于老师工作的提高。家园共育袋使忙碌的家长能更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无声的交流促进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6、个别化的家园沟通 由于每个孩子个性的不同;家庭环境的不同;家长文化素质的不同,大量的通常性的沟通是个别化的。个别化家园沟通的方式有家访、约谈、家园联系册、电话、便条以及接送孩子时的交谈等。如今,许多幼儿园上了宽带网,并且实现了班班通,这样就更加拓宽了沟通渠道,网上交谈也是很方便的。个别化的沟通要着重于针对每个幼儿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家长在教育上的问题而进行,以促进每个孩子的身心发展为目的。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双方都有责任,但教师更应主动些,并且要努力为沟通渠道创造条件。幼儿教师要真正从狭隘的教育观中走出来,必须充分认识到:家长工作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家园合作,共同为幼儿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总之,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主要靠幼儿教师做出努力。教师常常要换位思考,善于与不同类型的家长相处,遭到家长误解时教师要保持冷静,善于自控;遇到矛盾时,教师要主动反思,为畅通渠道做出努力。 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关键在于教师与家长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与亲密感情。而这种关系与感情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孩子的关爱、对工作的责任感、对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当家长感受道教师喜爱并关心自己的孩子时,工作尽心尽责时,自然的产生信任感,并由衷的尊重教师,心理上的距离自然消除,从而乐于与教师接近,愿意与家长沟通,家长与老师的关系会十分融洽。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教师的教育思想、育儿之方、知识技能等等均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做好家园沟通的工作,让老师受益非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