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的人皮在博物馆吗?蓝玉案朱元璋为何活剥蓝玉人皮?

淡定来了


“蓝玉”二字,对应的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案“蓝玉案”。

这个案件是明朝四大案之一,之所以位列“四大”,除了因为其牵涉官员多到让人咋舌外,还因为,蓝玉案中朱元璋“赐”给主角蓝玉的死法极其无人性:被生剥人皮而死。

大将蓝玉之所以落到这般田地,在很大程度上与朱元璋的生性好猜疑有关。

历代帝王多少都猜忌臣子,可朱元璋这般猜忌成性者却也并不多。伴君如伴虎,伴朱元璋这般好猜忌的帝王,相当于伴猛虎。

这点,身为臣子的蓝玉最初是明白的。可随着后期其功业的增大,尤其其外甥女嫁给太子朱标成为太子妃、其女儿嫁给蜀王朱椿后,他便有些松懈了。

蓝玉的松懈实是人之常情,毕竟,自己都是几层的皇亲国戚了。他寻思着,朱元璋虽是帝王,可毕竟也是认六亲的。

有了这层侥幸后,蓝玉后期的行为就有些不那么中规中矩了。

蓝玉的这种侥幸之最初被体现,是在他打破北元军队建下大功之时。

蓝玉是个武将,他比谁都清楚此战的巨大意义,他甚至在心里觉得:自己的这次大捷完全可以和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相媲美。

人一旦自我感觉良好,通常都会有相应的“嘚瑟”行为。蓝玉很快就嘚瑟了。

请看蓝玉的具体嘚瑟法儿:他在俘虏北元嫔妃后,竟公然强暴了元妃,这等屈辱,岂是妃子能受的,一怒之下,不堪受辱的元妃自杀身亡了。

这件事后,蓝玉又在班师回朝途中干了一件更“嘚瑟”的事。他在路过长城隘口喜峰关时,守城将领以无法区分城下部队为由,拒绝蓝玉一行通关。

这本来没什么,毕竟,部队的将领都得按规矩办事。可一心想尽快回朝的蓝玉却不干了,他甚至还在于守城将领交涉期间措辞极其激烈。

完了之后,激动过头的蓝玉还干脆下令攻城,强行入关了。

如果此前,蓝玉对元妃施暴还只是小事,那么此时,他可触了大事了。毕竟,元妃那事影响虽恶劣,可毕竟是外人,可攻城,这可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啊。

若蓝玉这般朱元璋还未有丝毫忌惮,那显然有些不符他的人设了。

但颇为让人意外的是,朱元璋并未因这两件事怎么着蓝玉,仅仅是把他的爵位从“梁国公”改成了“凉国公”。

朱元璋此举很明显是在试探,他想看看蓝玉此后会怎样表现。

通常,若臣子在帝王稍加惩戒后立马知错并大改,那多是不会有大碍的。可这蓝玉见朱元璋对自己只是形式上处罚了一下,竟越发“嘚瑟”了。

蓝玉的举动让朱元璋分外紧张,他开始意识到,这个臣子似乎不那么“听话”。这种不听话里,还颇有点不把帝王太放在眼里的意思。

但朱元璋转念一想,蓝玉对太子极其忠心,且太子能力也够压制他,所以目前看来大碍并没有。于是,他便也并未因此对蓝玉有杀念。

若此时朝中不发生太大的变故,蓝玉或许也可一生平安,可偏偏在这朱元璋对蓝玉开始忌惮的当口,朝中出事了:太子朱标去世了。

太子的死,对朱元璋而言是极大的打击。因为此前他一直将太子做天子培养,他在他身上倾注了太多心血。如此情境下,太子的死怎不让朱元璋惶恐、不安、痛苦!

人在情绪极其不好时,做事往往也比较极端。也正是在这时候,朱元璋对蓝玉的怀疑种子不断发芽。偏不巧,不知收敛的蓝玉竟在这个节骨眼上不断地收义子扩大其党羽势力。

朱元璋见蓝玉如此,心中不可能没有想法。他寻思着,若自己孙子、朱标长子朱允炆继位,且羽翼丰满的蓝玉谋反,朱允炆能镇住蓝玉吗?答案是否定的。

不能!这就意味着,大明江山在他百年后,危矣。

对于帝王而言,一切威胁江山社稷的都将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被斩草除根。

到此时,朱元璋对蓝玉动了杀心,可蓝玉却浑然不觉。

蓝玉浑然不觉的结果是:朱标过世仅一年后,朱元璋便以谋反罪处置了蓝玉。当时朱元璋处置蓝玉的具体则是:蓝玉剥皮实草,夷灭三族!

相当恐怖的是,因蓝玉案受到连累的大大小小的官员竟达到了15000人之多,一时间,南京城中血流成河,人心惶惶。

朱元璋将蓝玉生剥了人皮后为了以儆效尤,又干了一件让所有人毛骨悚然的事:他命人将蓝玉的皮送到了四川,交到了蓝玉女婿女儿蜀王夫妇手中。

话说,这蜀王夫妇接到蓝玉人皮后也是心里直发毛, 可他们丝毫不敢有诸如害怕、悲伤的情绪外现。毕竟,圣心难测,谁知道他们脸上若有一丝悲伤会是哪种结局。

自此后,蓝玉的人皮便一直被存放在了蜀王府邸。

1644年,蓝玉被剥皮251年后明朝灭亡。大西政权张献忠攻入四川,霸占了蜀王府。他入住蜀王府后第一件事情便是寻找蓝玉的人皮,理由颇有点迷信:他认为拿到战神蓝玉的人皮带在身边,便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可惜,迷信终究是迷信。

张献忠刚得了人皮后不久,清军就入川了。张献忠发现蓝玉人皮没有给他带来好运后便弃它仓皇逃走了,后他在四川凤凰山被杀。

那么,没被张献忠带走的蓝玉人皮去哪儿了呢?有人说,它在那场大火中被烧毁了,也有人说,它落到了清军的手中。不管是哪种结局,答案都一致:蓝玉人皮从此绝迹了……


记者李满


先说背景,蓝玉案是明初的四大案之一,且牵连甚广,可谓对整个明朝的国势,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而后世所传“蓝玉被处以剥皮实草之刑”,至今仍然众说纷纭。

再说蓝玉是谁?

明初大将,开国功臣,之后由于常遇春妻弟的这一层关系,也算得是皇亲国戚。

在明朝开国之前,蓝玉作为一名出色的将领,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清剿北元残余势力中更是屡立战功。

等明朝内部局势稳定以后,蓝玉表现出了明显的政治倾向,因为常遇春的女儿是他外甥女,而这位外甥女又是太子妃,所以蓝玉自然是极力拥护太子朱标。

一旦朱标最终顺利的继承大统,当上皇帝,那蓝玉肯定是最大受益者之一。

但坏就坏在蓝玉本人的秉性上,他不但居功自傲,仗着曾经立下的战功嚣张跋扈,同时呢,蓝玉还是太子朱标的亲家,所以再加上这一层关系,朝中对他有怨言者虽然众多,却没人能动得了他。

而且还有一个最大的因素,太子朱标被朱元璋寄予厚望,从幼年时期就开始接受最高等的教育,明朝开国之后,朱元璋立马着手为其组建内阁团队,目的就是重点栽培这个最喜爱的儿子,所以能看到蓝玉这类有实打实军功的武将支持朱标,朱元璋即使对蓝玉的所作所为心知肚明,但也不会点破,只要不犯大错,从来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就是一种权术。

用人用的好,能带来莫大的收益,就算他在眼皮子底下小打小闹,也不痛不痒的,就不予追究。

那么本来就居功自傲的蓝玉,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最著名的几个事例,有蓝玉在云南私贩盐矿,以此谋取暴利,而与之不合的当地官员敢怒不敢言,这事儿朱元璋是知道的,但一直没跟他计较,毕竟说白了,蓝玉有军功,老朱家的江山,怎么着也有他几分血汗。

还有违诏出征,蓝玉常年领兵在外,有时甚至仰仗身份地位,对朱元璋的诏书也敢违抗,而且提拔任免武将,从不走朝廷正式文书,都是擅自决定。

总之仰仗着太子妃舅爷和开国功臣这两层身份,以及拥护太子朱标,蓝玉干过不少忤逆的事儿,但也是这些背景和裙带关系,令他肆无忌惮。

可老话讲,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

蓝玉万万没想到,在最关键的问题上,自己犯了天大的错误。

可能很多人会说,蓝玉犯的就是谋反罪,其实不然,谋反罪一说自古争论不休,我不敢断言蓝玉到底有没有谋反,但蓝玉案中有个最大的漏洞,就是谋反的时间有很多个版本,其中互相存在漏洞。

暂且不谈谋反,蓝玉最关键的错误之一,就是得罪了燕王朱棣。

作为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同样出类拔萃,年纪轻轻就雄才大略,而且他很早就窥觑皇位,所以暗地里,朱棣跟太子朱标不合,那么蓝玉拥护朱标,自然也得罪了朱棣。

所以在洪武二十五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太子朱标不幸病逝,失去了最大保护伞的蓝玉,陷入到一种危险的境地之中。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最惧有军功者,和刘邦一样,开国功臣里头但凡数得上名号的人物,朱元璋都很忌惮,生怕自己活着的时候这些人安分守己,但等到自己一死就谋反夺位,所以诸如胡惟庸等人都不得善终。

而蓝玉作为最拥护朱标,同时也是开国功臣,而且还仰仗亲家关系与军功作威作福,朱元璋自然视其为眼中钉,可是之前儿子朱标还活着,且经常在重大事情上找蓝玉商议,可谓视蓝玉为心腹,所以即使朱元璋担心蓝玉会谋反,也碍于朱标的面子而不会动他。

但随着朱标的病逝,疑心重的朱元璋,终于不再有所顾忌,与此同时,始终视蓝玉为眼中钉的朱棣,又接连上奏,称蓝玉:

在朝诸公,有人纵恣不法,如不处置,将来恐成尾大不掉之势,应妥善处理。

朱棣当然不傻,这段话他没有明说是蓝玉,但朱元璋心里清楚,所谓“纵恣不法者”,说的正是蓝玉,相比较之下,他肯定更相信自己的儿子,再加上朱元璋年迈时疑心病重,对尾大不掉的蓝玉深感不安,于是乎,蓝玉就成了朱元璋肃清身边乱臣,为皇子皇孙铺就权路的磨刀石。

所以我们可以说,蓝玉的死,有很多复杂原因导致,一方面是他个人的骄纵枉法,另一方面还有燕王朱棣的挑唆,以及朱元璋的猜疑心,他听信了四子朱棣的话,加上蓝玉平常的所作所为的确太出格,朱元璋在保子孙龙椅的关键问题上,最终选择了对待蓝玉绝不手软,哪怕蓝玉不想谋反,也必须得给他扣上一顶谋反的帽子,名正言顺的杀之后快。

到这里,就衍生出一个传播很广的版本,朱元璋起了杀心以后,恰巧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瓛(huán)揭发,实名举报蓝玉谋反忤逆,朱元璋当即龙颜大怒,将蓝玉以谋反问罪,先斩,后剥皮实草,传示各地。

这里给大家解释下“实草”,其实就是把人皮剥下来以后,再用草将皮填满,类似弄成一个血糊糊的草人,那种恐怖的画面简直不敢想象。。

此后,随着“蓝玉案”的爆发,所牵连者达上万人,举朝文武百官均胆战心惊,风声鹤唳,可谓明初四大案之首。

而蒋瓛看似实名检举,但要说背后没有朱元璋的授意,我个人是不信的。

至于是否当真被剥皮,至今仍是个谜,因为没有直接的明朝史料能够证明,朱元璋曾对蓝玉动用了剥皮之刑,但要说剥皮,朱元璋的确对一些贪官污吏使用过。

现藏台北故宫的《太祖皇帝钦录》中,收录有《明太祖敕谕诸王圣旨》,以及各函札106件,其种,《洪武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敕谕靖江王文》曰:

“朕尝设《祖训录》防奸臣愚弄我子孙。今广西布政司官张凤公然侮慢,按察司副使虞泰暗地搬说是非,及指挥章集,本等管军人员,却乃虚诈,惑我幼孙。今张凤、虞泰各得剥皮重罪,其指挥章集,内使到日,火速令人钉解前来处治。”

另包括明初红军老兵俞本的《纪事录》记载:

“都督毛骧近侍左右,凡驾出,骧披金甲,悬宝剑,执戟侍卫,出入掖庭无禁。至是,掌选受贿坏法。事露,上亲于中书堂谕日:‘汝之恶极矣。’遂以骧之胸背刺“奸党毛骧”四字,剥皮贮草,置于都府堂上以警后来。”

通过上述两则史料可以看出,朱元璋的确是对深恶痛绝的贪官使用过此刑,即剥皮实草之刑,但是否对蓝玉用过,因记录明初的史料中未有明确记载,所以我个人持怀疑态度,大概率是以讹传讹,故不可全信也。

至于很多人引用的那段明末清初描写蓝玉被剥皮的记载,试想过了整整两百多年,都快三百年的时间,中间几经传播,在无官方正史与人证物证的前提下,恐怕多有曲解了。

张献忠入蜀王府,见端礼门楼上奉一像,公侯品服,金装、人皮质,头与手足俱肉身。讯内监,云明初凉国公蓝玉,蜀妃父也,为太祖疑忌,坐口谋反,剥其皮。传示各省,自滇回,蜀王奏留口口口楼。

可是大家仔细看这段史料,我怎么看怎么感觉写的拧巴,处处都是疑点。

咱先不说一张人皮能不能保存两百年,单是这段史料的来源真实性,是写于《蜀警录》中,此书本来就是记录明末起义领袖张献忠反明的笔记,作者欧阳直也是明末清初人,距离蓝玉生活的时代超过两百年,所以无法确保该史料的绝对真实性。

何况书中记载的张献忠亲眼所见蓝玉被剥下来的人皮,是在蓝玉身后两百年,这可是整整两百年,不是一年半载,一张人皮说白了全是胶原蛋白,而且还是挂在城楼上日夜风干,就算不碎,也早就面目全非了,怎么可能还保留完整?

咱们就不说人皮,你挂一张猪皮在城楼上试试,我敢打赌,不用一年,半年就基本风干的不成形了,更别说披上金甲戴上官帽,而且古代还没福尔马林,日夜大风吹着,太阳暴晒,到最后轻轻一碰要不碎,那才真是见鬼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蓝玉被剥人皮之事,疑点颇多,以讹传讹的概率很大,不应予以全信,或许的确对蓝玉动用剥皮酷刑,但未在明官方正史中记载过,究其原因,要么是朱家后人也得知蓝玉是冤死,经过仔细调查认为是朱元璋疑心病重,纯属诬陷,所以脸上无光才没写,要么就不是剥皮死的,而是直接问斩夷三族。

至于传说中的蓝玉人皮存世长达两百年,这就有违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了,谁要全信,那就当我没说吧。

还有网上传的这类人皮图:

这都是“密宗唐卡”好吧,真不是朱元璋剥下来的谁的皮,跟古代的剥皮之刑还是两码事儿,大家要有兴趣就去搜搜密宗唐卡吧,相信你肯定会被震撼的语无伦次。


钱品聚


蓝玉的人皮是被朱元璋活活剥掉的。

蓝玉,他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却因涉嫌谋反而被朱元璋处死,并殃及上万人惨遭屠戮,这就是明初洪武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

那么,蓝玉的人皮是怎么回事呢?朱元璋为什么要剥掉蓝玉的人皮呢?

有关于蓝玉案的起因,想必大家都清楚。

朱元璋是非常多疑的皇帝。自打即位以后,就对功臣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清洗,很多人都因此而枉死。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意图谋反,于是就动手诛杀了蓝玉,连带着15000多人被株连。

这就是所谓的“蓝玉案”。蓝玉案的事主,也就是蓝玉本人,他的下场更是凄惨,竟然被朱元璋活活剥皮。

明末清初笔记《蜀警录·蜀乱》记载张献忠入蜀时,发现了蓝玉被收藏了200多年的人皮,实在是令人恐惧不安。

原文是这样说的:

  • 张献忠入蜀王府,见端礼门楼上奉一像,公侯品服,金装、人皮质,头与手足俱肉身。讯内监,云明初凉国公蓝玉,蜀妃父也,为太祖疑忌,坐口谋反,剥其皮。传示各省,自滇回,蜀王奏留口口口楼。

这段话,把蓝玉人皮的来历交代清楚了。

蓝玉的女儿是朱元璋的儿子蜀王朱椿的妻子。蓝玉的人皮被剥下来后,朱元璋非常变态地将它交给了蓝玉的女儿。

蜀王夫妇惧怕朱元璋,只得将人皮制作成画像,挂在了端礼门楼上。

后来,张献忠夺取蜀地,入城时就恰好看到这张人皮画像。询问蜀王府的内监后,才知道它的来历。

至于蓝玉人皮的下落,大概是被人销毁了吧,并没有保留下来。

总之还是要感叹:朱元璋是历史上少有的变态。


HuiNanHistory


朱元璋不仅剥了蓝玉的人皮,还把人皮悬挂示众

在明朝初期的时候,朱元璋为了严惩贪官,发明了一项刑罚,叫”剥皮揎草“。

此刑罚是将人的皮剥下,然后在其中填充稻草,最后公之于众。而蓝玉也受了此种刑罚,但仅是剥皮。


明初时期有洪武四大案,蓝玉案便是其中之一。

蓝玉因为功高盖主,而被朱元璋所猜忌,当时朱元璋正准备对朝廷要员进行一次洗牌。

于是便对蓝玉下手了,以蓝玉谋反为借口,牵连杀害了大批功臣,被杀的人数高达2万。

蓝玉是主谋,本该被凌迟处死,但因他是蜀王妃的父亲,朱元璋的亲家,所以改为了剥皮,能够留个全尸。

但尽管如此,朱元璋还是下令将蓝玉被剥下来的皮传示各省,告诫众人,最后将皮送还给了蜀王妃,后来便一直保存着。

在蓝玉死后,他的头颅也被朱元璋所砍,悬挂于城门,蓝玉的一个亲信趁其不注意,将头颅取走,送回了蓝玉的故乡,并将其安葬。后来,蓝玉的后人在这里做了一个墓碑,刻上了碑文。

明末时期,还曾有人看见过蓝玉的人皮,但是明末之后,这张人皮就已消失,据说是被大火化为灰烬了,所以蓝玉的人皮不可能存在于博物馆之中。


理科男读历史


关于蓝玉人皮的下落,曾有这样一段记载——

“初献贼入蜀王府,见端礼门楼上奉一像,公侯品服,金裴,人皮质,头与手足俱肉身。讯内监云:'明初凉国公蓝玉,蜀妃父也,为太祖疑忌,坐以谋反,剥其皮,传示各省。自滇回蜀,王奏留之。”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蓝玉剥皮而死后,朱元璋将其皮传示天下各省,后被留在蜀地,直到明朝末年还存放在蜀王府端礼门楼,之后才消失在历史的烽火尘埃中。

诛杀蓝玉,活剥其皮,是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的代表作,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有一个漫长的心理演化过程。

洪武三年,徐达大败明王朝最后一个劲敌扩廓帖木儿,元顺帝也病死在蒙古草原,明朝天下大定,朱元璋在奉天殿举行盛大仪式,大封开国功臣,一口气封了六公,二十八侯,而且还赐给这些公侯免死铁券。

此时的朱元璋年过四十,年富力强,对驾驭群臣信心十足,且有布衣天子富贵共享的义气,因此,这一阶段是他和开国功臣的蜜月期,并不像有些阴谋论讲的那样,朱元璋始得天下就埋下了诛杀功臣的阴暗心理。

历代以来,大明的这一批开国功臣大概是平均素质最低的,他们全是草莽出身,胸无点墨,既无文化,也无修养。一朝成了开国元勋后,这一些公侯在某些方面确实不像话,侵占土地,私纳奴婢,侵夺民财,欺压良民,驱役士卒等等违法乱纪的事没少干。

眼见到这些,朱元璋用心还是很良苦的。洪武六年,朱元璋命工部铸造铁榜,要开国功臣们约束好身边人,不要因为身边人无法无天,最后弄出个君臣各生疑心,最后拔刀相向的惨剧。

除了外围立规矩,朱元璋还特意为这些公侯办了高级干部学习班,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道德操守。

即便到了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收拾文臣集团,大办胡惟庸案的时候,开国功臣们也都没有受到株连,全被刻意回护过去了。

此外,朱元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希望用制度来约束住开国功臣,而不是屠刀,撤销大都督府,改设五军都督府便是个鲜明的例证。

但随着朱元璋年龄越来越大,心弦越绷越紧,他对开国功臣的心态渐渐地就起了变化,尤其到了洪武二十三年,他的两个儿子燕王朱棣和晋王朱棡独自领兵北击蒙元残兵获得巨大成功后,他觉得拱卫大明江山以后可以靠自己的儿子了,开国功臣可以靠边站了。

但如果太子朱标有雄主气度,朱元璋可能还不会酝酿对开国功臣的诛杀。然而,朱标的仁弱已成定局,为求万全,他便有了对开国功臣杀大半,留一些的谋划。

于是,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一案被重新翻了出来,并很快牵连到了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

在开国功臣毫无心理准备,也无反抗能力的情况下,朱元璋这一屠刀下去,被杀戮和死后追究的公侯高达二十二个。

算算账,此时开国功臣还剩下几个。

如果此后宫中无事,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诛杀也许就到此为止了,剩下的诸如傅友德、蓝玉、冯胜、李景隆等人,是留下来为太子朱标保驾护航用的。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洪武二十五年,年仅三十八岁的太子朱标竟死了。六十五岁的朱元璋对太子投入了太多的心血,因承受不起这个沉重的打击,第二年便“患热症”病倒了,至于为保大明江山万世永续的那根心弦崩的就更紧了。

更糟糕的是,朱元璋坚决恪守立嫡以长的原则,不顾现实地将朱标十六岁的儿子朱允炆立为了皇太孙。

朱允炆比他爹还仁弱,而且又是弱龄,到这个份上,此前留下的那一些开国功臣也就不能留了。

于是,蓝玉案首当其冲,爆发了。

蓝玉,在近乎难以自保时,却偏偏走上了取死之道。

蓝玉是安徽定远人,为人勇悍有才略。常遇春、徐达死后,他算得上大明头号大将,“数总大军,多立功。”


洪武二十一年,是蓝玉的人生巅峰。这一年他率领十五万大军,追击蒙元,一直追到捕鱼儿海,大获全胜,一举抓获脱古思帖木尔的次子地保奴、嫔妃公主等一百二十三人,又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以及平章以下官属三千人、男女七万七千余人,并宝玺金银牌诸物,牛羊马驼等十五万头。

但此一胜仗也将蓝玉推到后洪武朝后期第一功臣的危险位置,加之他恃功自傲,飞扬跋扈,屡次有僭越之举,因此他也就成了晚年朱元璋最欲拔出的那根大钉子。

朱元璋下手极快极狠。洪武二十六年正月,蓝玉被召回南京。二月初八,蓝玉入朝,朱元璋即下令将其逮捕,第二天投入锦衣卫大牢,第三天以“谋反”罪将其处死,夷灭三族。之后,朱元璋借机扩大诛杀范围,整个蓝玉一案,大约杀了一万五千人,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明初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淮西勋贵势力几乎被完全铲除。

蓝玉死的冤不冤?

难逃一死的冤。

第一点,蓝玉从被抓到被诛,没有招供,这个姿态表明他至死没承认自己有“谋反”之实。

第二点,朱元璋在《逆臣录》中颁布的蓝玉谋反过程,夸张到近乎荒诞的程度。

怎么个荒诞法呢?蓝玉自从得知朱元璋要召他回去,他是逢人就说,怎么样,跟我一起反了,好歹一起做一场,怎样?

朱元璋派来的钦差,他要说;从四川到南京,沿途几千里,上至侯爷、督爷、指挥,下至千百户、总旗小旗,乃至奴仆家丁、贩夫走卒、流氓无赖,他不分场合、不讲身份,统统要说。

就跟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要谋反是的。


黑句本


朱元璋把蓝玉一锅端了后,把蓝玉“剥皮填草”了。就是把皮剥下来,在皮里用草填实,然后挂出去示众。最后被蓝玉的女婿蜀王要走运回了成都。据说明末农民起义军打下成都后,在成都府里找到了这件人皮。至于还在不在博物馆,我去查了下相关资料,就只有上边的内容,没能找到后续,抱歉。不过我个人觉得,女婿把岳父的皮要回去肯定是好好安葬了,总不能把岳父的皮囊挂在房间里每天都欣赏吧。

至于朱元璋为什么要剥蓝玉的皮,这个可能跟朱元璋的“重典治国”思想有关。明朝初期的反腐力度特别大,甚至在衙门里设了“土地祠”。“土地祠”说白了就是剥人皮的地方,把犯人的皮剥了,在里边填上草,然后挂出去示众以警戒他人......有点可怕......


梅良心的开水


蓝玉的人皮不可能在博物馆里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八日,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瓛(huan)告发蓝玉企图谋反。


朱元璋以谋逆罪将其逮捕下狱,第二天,蓝玉连同家属一起被处死,在这一事件中,受牵连而被处死的高官,有公爵一名、侯爵十三名和伯爵两名,而连坐处死的功臣和蓝玉的家属合计一万五千余人,即蓝玉案。

按古代律法,谋逆者需凌迟处死,但朱元璋念及“旧情”,再加上蓝玉的女儿是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王朱椿的媳妇,所以朱元璋就让刽子手将蓝玉整张人皮都给剥下,给蓝玉留全尸。剥下皮后,朱元璋下令往蓝玉的人皮中填上杂草并将之送到蜀王府中“留念”。

此后的两百余年里,蓝玉的人皮一直留在蜀王府中,直到明末张献忠入蜀时,还在蜀王府中发现了蓝玉的人皮。不过他们放火烧了整个蜀王府,蓝玉的人皮也化为灰烬,所以现在不可能在博物馆中看到蓝玉的人皮。


朱元璋为何要诛杀蓝玉?

蓝玉,明朝开国将领,这个人有胆有谋,骁勇善战,其战功可能仅次于常遇春、徐达二人,蓝玉曾在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可以说是战功显赫。可就是这样一个战功显赫的将领,为何会落到被剥皮充草的下场呢?

说起来,蓝玉不一定有谋反之心。

但在朱元璋看来,蓝玉却是非死不可的。

自打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其猜忌之心日益严重,朱元璋总担心自己手底下的这帮功臣会不会有一天谋逆造反,所以,朱元璋在位期间就以各种理由、借口屠戮功臣。

而蓝玉的死,除了朱元璋的猜忌外,还和蓝玉自身性格的缺陷有关。

先来说说蓝玉自身的问题吧。

蓝玉虽然战功显赫,但却是一个粗人,性情极为暴躁,刚愎自用、居功自傲,倘若蓝玉能读些史书,能了解周亚夫的结局,再不济也不至于落个剥皮充草的结局。

例如,在捕鱼儿海战役中,蓝玉大破北元后不顾朱元璋的命令,强行霸占元妃,元妃不堪其辱而在营帐中自尽,而这个元妃则是朱元璋三令五申不许动的人,蓝玉倒好,不顾朱元璋的命令,直接把元妃给睡了。

而蓝玉此举,朱元璋肯定是有所不满的。

在朱元璋看来,蓝玉非死不可

说起来,蓝玉的死还和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有关。朱标是朱元璋最为疼爱的儿子,朱元璋从小就把他当成接班人培养,朱标性情温和,而朱元璋火爆脾气,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朝中大臣都比较认可朱标。

蓝玉和朱标的关系也很不错,本来朱元璋是想把蓝玉留下来辅佐朱标的,因为朱标有驾驭蓝玉的能力。可惜,朱标英年早逝,而蓝玉有居功自傲的性格,显然不是年轻的朱允炆所能驾驭的。所以,在朱标去世不久,为了大明的江山,朱元璋也把蓝玉杀了。


金兔历史


蓝玉是明朝开国大将,与朱元璋更是有着儿女亲家。无奈被锦衣卫指挥使告发谋反,被朱元璋株连九族。朱元璋剥了蓝玉的人皮,现在看来很残忍,但是当时确认为这是留了全尸。那么蓝玉的人皮最后留在哪了?相传朱元璋将蓝玉下狱后,按律法谋反之人应被凌迟处死并且株连九族,朱元璋念在与其有儿女亲家的关系免于凌迟,改成剥皮。

要说明朝的刽子手刀功也是了得,竟将蓝玉的皮从头剥到脚,而且是完完整整的一张人皮。这也算蓝玉落得了全尸,其死后由蜀王替其收尸。蜀王朱椿的妻子是蓝玉的女儿,自然是有理由替蓝玉收尸。

而蓝玉的人皮也被蜀王一直留在王府,自此后两百多年都保存了下来。直到明朝末期,农民起义军攻破蜀王府还发现了蓝玉的人皮。

不过农民起义军放火烧了蜀王住宅,那张皮也就化为灰烬,当然也不可能在博物馆里了。

要说蓝玉其人,必是勇将一员。朱元璋打下的天下有他一份功劳,到了明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可谓风光一时。那么蓝玉是什么时候开始走下坡路的呢?就是太子朱标病逝之后。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朱元璋对其寄予厚望。

明朝大儒宋濂是其老师,朱元璋登基后其老师阵容堪称豪华,开国六公占了五人。朱元璋将开国的一众武将都作为辅佐朱标的人选,可以说朱标要在,朱棣绝不能靖难成功。

蓝玉与朱标的关系十分要好。蓝宇曾公开支持太子朱标,也因此得罪过燕王朱棣。只可惜朱标英年早逝,那朱元璋为他留下的这一众人马也没用了。

为何不将蓝玉等名将留给朱允炆?朱标死后,朱元璋就准备将皇位传给皇孙朱允炆,而有了蓝玉这些名将在,朱棣一定不会造反成功。可偏偏朱元璋并没有将他们留下。

原因是朱元璋不信任这些将军,他过于信任他的儿子们了。朱元璋认为朱允炆年幼,恐不能镇住这些身经百战的将军们,于是必须除掉他们为朱允炆登基铺平道路。结果可想而知,外人是防住了,最后朱允炆还是倒在了自家叔叔手下。朱元璋曾对朱允炆说:

“这些逆臣已被我铲除,你的叔叔们替你镇守边疆,外敌入侵有他们替你挡着。”朱允炆反问道:“外敌入侵有叔叔们在,那叔叔们想谋反该当如何?”朱元璋一时语塞,竟不知说什么好。

蓝玉本人属于十分张扬的那类人,一有战功就恃宠而骄,所以多方面原因导致他必死。

在朱标死后一年的时间,锦衣卫指挥使检举蓝玉想要谋反。朱元璋闻讯后立即逮捕蓝玉将其下狱。可蓝玉至死也没有招供,可以说死的十分冤枉。

先看看蓝玉有没有谋反的实力,有,当然有。蓝玉当时身为总兵,官拜大将军,掌天下兵权。可以说他一声令下,三军齐发,在当时想要打赢他也十分困难。

那当时的社会条件呢。当时太子去世一年,朱元璋病重,朱允炆尚年幼。可以说条件非常不错了,没有人能压住他了。综上所述蓝玉若谋反纵使不能成功,也会使得明朝元气大伤,怎会如此轻松让朱元璋下狱剥皮。我认为他是没有谋反之意,并且他至死也没有被狱卒屈打成招。

要知道明朝的锦衣卫手段之狠毒,许多人都是屈打成招,而蓝玉至死都没有承认谋反。一个掌天下兵马的大将军,要是真想谋反,又怎会被皇帝如此轻松的就下了大狱。

只可惜朱元璋为了让孙子顺利登基,巩固明朝江山,不得不杀尽功臣。而蓝玉本人就傲慢无礼,更加促成了他的死。

蓝玉案被牵连着多达一万五千多人,自此能征善战的将军也相继死去。而依照律法,谋逆之罪一般都是凌迟,朱元璋只剥下蓝玉的皮已是法外开恩。


史之策


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现在有一种流传广泛的说法,认为蓝玉被朱元璋剥皮处死,那副人皮保存在蜀王府中,而且保存到了明末。但我始终没有找到这种说法的原始出处,我认为蜀王府即使有人皮收藏,也不会是蓝玉的。

蓝玉的人皮更不可能保存到现代,并送入博物馆中。算起来,蓝玉至今死了六百多年,成都那里气候潮湿,如果这六百年间没有进行合理的、特殊的保护,他的人皮早就朽烂了。

从历史上看,朱元璋确实对某些罪臣实施过剥皮这种酷刑,这种刑罚的目的,是要用这张人皮警示后人,但这一点在蓝玉案中并不存在。

这种说法的出现,可能与另一桩剥皮案例有些关系。

朱元璋早期有一位贴身侍卫,名叫毛骧,每次朱元璋外出,他都身披金甲,腰悬宝剑,手执长戟在前面开路,深得信赖,不断升迁,最高做到了都督。毛骧后来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收受贿赂,并与胡惟庸关系密切,曾经给他介绍了卫士刘遇贤、亡命徒魏文进等人为心腹,胡惟庸对他们说:“吾有所用尔也。”

所以后来朱元璋把毛骧处死,处死之前,先在他的肋部和背部刺上“奸党毛骧”等字样,再剥皮贮草,把它摆放在都督府的大堂之上,以警示后人。

毛骧披挂的一副金锁甲,也被朱元璋赐给了篮玉,大概因此蓝玉被与毛骧和剥皮联系起来。

那么,朱元璋为何要将蓝玉剥皮?或者更恰当的说法,朱元璋为何要给蓝玉定罪呢?

蓝玉的身份很特殊,他是常遇春的小舅子,是常茂的舅舅,同时也是皇太子妃的舅舅,他的一个女儿又嫁给了蜀王朱椿,算起来他是朱元璋的儿女亲家,和皇太子朱标的关系更为密切,是皇太子朱标绝对的亲信。

蓝玉是一员出色的大将,洪武十二年,他被封为永昌侯,食禄二千五百石。洪武十四年辅助傅友德平定云南,功勋第一。

洪武二十一年,他率十多万大军深入捕鱼儿海,取得大捷,俘获数千残元官员、七万人口和大量财物,被进封为凉国公。

从《明史·蓝玉传》来看,朱元璋给他定下的主要罪名有:

第一,骄狂放纵,比如他养了许多的庄奴、亲兵,收养了许多义子,平时处事暴横,强占民田,御史调查此事,他竟然把御史赶走。

第二,北征归来时,在喜峰口闯关而入,只因为守关将士的动作稍慢一点。而且他强占元主的妃子,致使妃子自杀。

第三,在朱元璋面前出语傲慢,在军中霸道专横,不甘心位居冯胜、傅友德之下,对自己的地位不满。

第四,被指伙同曹震、张翼、硃寿、何荣、詹徽、傅友文等人谋反。

综上种种,手握重兵的蓝玉在朱元璋活着时尚且如此,未来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根本管不住他。这样一个蓝玉即使没有谋反,也断断不能留下。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在正式处理蓝玉案之前,朱元璋把冯胜、傅友德、常升、王弼等人召回南京,另外还有蜀王朱椿。至于他如何处死蓝玉,目前我还没看到相关记载。蓝玉案涉案的一公、十三侯、二伯等共计一万五千人,都被处死。


于左


蓝玉是明朝著名开国功臣,但是后来因居功自傲等多种原因,受到了明朝律法极刑,甚至被剥皮。



朱元璋剥皮蓝玉

蓝玉一开始在常遇春大将帐下效力,应履历战功,渐渐由管军镇抚升至千户及指挥使,后升任大都督府佥事,1388年被封为大将军、梁国公。后来,蓝玉在政治上也是极力维护太子朱标的储君之位,也因此受到朱元璋的重视。但是蓝玉将军立下很多战功之后,日渐恣意骄横,擅自蓄养了许多庄奴,仗势横行霸道,还抢占东昌民田,甚至违反禁令强暴故元王妃,致使王妃羞愧自杀而死。


蓝玉之接连犯错误,在朱元璋心中产生了极为不良印象,本来想封蓝玉“梁国公”,后来改为了“凉国公”,以警告他,希望他知错而改。但是蓝玉没有收敛,甚至口出傲语。蓝玉西征回来后被封为太子太傅,不甘居于宋、颍两公之下,竟言:“吾难道不能做太师吗?”此后他上奏议事,朱元璋都对他不予理睬,但此时,因碍于蓝玉和朱标的亲戚关系,以及朱标的名望,也就没有拿他问罪。


直到1392年朱标去世,朱元璋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看到朱允炆根本管控不了蓝玉这个骄兵悍将。这时疾病缠身的朱元璋终于下令处死蓝玉,并剥了他的人皮。刽子手将蓝玉的皮从头剥到脚,弄成一张完完整整的人皮,随后人皮里面填充稻草于各地巡回展示。 蓝玉死后,其尸体由他的女婿蜀王朱椿收埋,并将这张人皮要回来,保存在王府,直到明末,农民起义军攻入蜀王府。蓝玉的人皮被起义军连同府宅烧成了灰烬。

蓝玉之死,一是怪他自己屡犯错误而不改,二是朱元璋为了朱允炆当上皇帝扫除障碍而杀,但是朱元璋哪里知道,朱允炆竟倒在了自己的叔叔手里。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