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人有笑人無?本可成為盟友的德國和沙俄為何在一戰前勢不兩立?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恨人有笑人無?本可成為盟友的德國和沙俄為何在一戰前勢不兩立?

歐洲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是一部相愛相殺的歷史。長期以來,沙俄雖然不被歐洲列強接納,但畢竟身處歐洲的地盤上,而且體量太過龐大,歐洲列強的混戰不叫上它,終歸是沒有靈魂的群毆。

1871年,隨著普法戰爭法國的一敗塗地,普魯士終於完成了德意志帝國的統一。德意志第二帝國作為歐洲列強的新秀一躍登上歐洲歷史舞臺,成為叱吒風雲的耀眼角色。

乘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東風,完成統一的德國迅速爆發了極強的實力,短短數10年便甩開英法等傳統殖民帝國一躍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

恨人有笑人無?本可成為盟友的德國和沙俄為何在一戰前勢不兩立?

而德國的實力與窘迫的國土面積及稀少的殖民地嚴重不成正比,而德國的工業發展又需要廣闊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所以德國與日不落帝國英國的矛盾空前尖銳,這種勢不兩立的趨勢最終演變成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隨著薩拉熱窩事件的爆發,歐洲列強開始了異常慘烈的混戰。早在一戰前,英法俄就結成協約國陣營,而德奧意則結成同盟國陣營。一戰開始後,見風使舵的意大利迅速加入協約國陣營,而德奧則與奧斯曼帝國聯手組成新的同盟國聯盟,開始和英法俄等協約國陣營展開你死我活的廝殺。

值得玩味的是,從普魯士王國開始,德國與沙俄的關係雖然談不上親密無間,畢竟因瓜分波蘭兩國接壤,剪不斷理還亂的領土紛爭必然令雙方累覺不愛。但畢竟有英國這個共同敵人,德國與沙俄本應互幫互助才是,比如歷史上三次瓜分波蘭的革命友誼;1812年沙俄擊敗拿破崙帝國隨後完成反殺,幫助普魯士復國的再造之恩;甲午戰爭後德俄兩國成都聯合法國逼迫日本還遼;1905年沙俄在日俄戰爭慘敗後德國殖民地為沙俄提供艦船修理等後勤支持等。

恨人有笑人無?本可成為盟友的德國和沙俄為何在一戰前勢不兩立?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德俄兩國在一戰前反目成仇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首先德國的強大不符合沙俄利益

俄德關係破裂的根本原因在於德國發展太快了,就像昔日一起啃饅頭鹹菜的鐵哥們,其中一個突然有一天踩了狗屎運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那麼哥倆好必然會變味兒。

這就是德國和沙俄關係疏遠甚至破裂的最真實寫照。

在普魯士統一德國前,分裂是德國的封印,一旦德國統一,封印解除,體內蘊藏的力量瞬間爆發,德國必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衝上雲霄。而沙俄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也是一個從一而終的國家,農奴制的根深蒂固,讓沙俄社會長期處於一潭死水的狀態,如果說同一天的德國體內蘊藏的是能量,那麼長期統一的沙俄體內蘊藏的就是足以吞噬一切的隱患和危機。

恨人有笑人無?本可成為盟友的德國和沙俄為何在一戰前勢不兩立?

而這樣落後的國家,是最害怕歐洲出現強權帝國的,尤其是近在咫尺的德國。所以隨著德國的崛起,俄國首先與法國結成了軍事同盟,對德國形成東西夾擊的態勢。因為英國和日本沆瀣一氣,特別是在日俄戰爭中支持日本將沙俄打的滿地找牙,所以英俄關係劍拔弩張。

但由於英法在對德問題上的一致態度,促使沙俄最終和英國化敵為友。

2、其次巴爾幹問題是最後一根稻草

英俄關係的水火不容由來已久,除了英日結盟的外線作戰,在歐洲內部,巴爾幹火藥桶也是英俄反目的重要原因,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就是英俄關於巴爾幹半島的激烈爭奪。

恨人有笑人無?本可成為盟友的德國和沙俄為何在一戰前勢不兩立?

但其後的歐洲各勢力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隨著1866年普魯士打垮奧地利完成統一的第二個步驟,失敗的奧地利從1867年開始與匈牙利組成二元制帝國,即奧匈帝國。

由於地處巴爾幹半島,大而不強的奧匈帝國成為歐洲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昔日的巴爾幹半島主人奧斯曼帝國雖有東山再起的野心,但已然淪為世人恥笑的西亞病夫。

由於奧匈帝國的崛起,巴爾幹半島開始成為奧匈帝國與俄羅斯角逐的平臺。而因為奧地利本來就具有德意志血統,在血緣上德國更加親近。

所以在俾斯麥卸任德國首相後,激進的威廉二世草率地在奧匈帝國與沙俄帝國之間作出了2選1,那就是和實力較弱的奧匈帝國組成聯盟,共同對抗沙俄。而因為奧斯曼帝國日薄西山,也不得不和實力較弱的奧匈帝國共同對抗沙俄,所以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以及小國保加利亞共同構成了一戰時期的同盟國陣營,德俄兩國也徹底反目成仇。

恨人有笑人無?本可成為盟友的德國和沙俄為何在一戰前勢不兩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