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究”的潮汕人,說話竟有這麼多規矩要遵守

“講究”的潮汕人,說話竟有這麼多規矩要遵守

“講究”的潮汕人,說話竟有這麼多規矩要遵守

潮汕先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語言、數字禁忌習俗,這些語言、數字禁忌習俗是建立在語言、數字崇拜基礎上的,它集中反映了潮汕先民趨吉避邪的文化心理,具有濃重的地方特色,體現了潮汕人的生活藝術和語言藝術。

語言禁忌

稱謂禁忌

忌直稱直呼祖先和長輩的名字。與其他漢民族居民一樣,潮汕人向有尊祖敬宗的習俗,祖先的名字和長輩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不諱,直至現在,子女仍然禁忌直呼祖先和長輩的名字。凡長輩名字與某種東西相同的,則晚輩稱呼這一東西時要改稱。如,某人名為“木仔”(即番石榴),則他的子孫平時要將“木仔”改稱為石榴或其他東西。

晚輩稱呼長輩時,一律應以輩分稱謂代替名字稱謂,如叫阿公、阿奶、阿叔、阿舅等等。不但家族內長幼輩之間是如此,師徒關係長幼輩之間也是如此。俗話說,“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師諱”。

“講究”的潮汕人,說話竟有這麼多規矩要遵守

晚輩不能叫長輩的乳名。潮汕農村百姓常以普通禽畜、用物、水果、蔬菜的名稱或形態作為乳名,如阿豬、大牛、狗仔、阿鵝、楊桃、阿桃、大柴、阿肥、瘦猴、阿矮……這乳名從小至老為村人所稱呼。當這些人成家育子,到了老年,村鄰人們都熟知和招呼習慣了,但他的兒媳兒孫,都要忌諱,逢到叫出同音名物,要靈活改口為其他的音,不能直呼,如,稱豬為“哇”(呼豬聲),稱牛為“嗎”(牛聲),稱雞為“啄”(呼雞聲)。

忌與長輩名字同字或同音。給孩子起名時,絕對不能與長輩的名字相同,或有諧音字、同音字。談親事時,若對象的名字與祖先或長輩同字、同音,就要慎重考慮。

對父母要避親稱呼。潮汕人對父母要避親稱呼。除城市外,舊時的農村孩子,從小至大,對自己的父母很少稱呼為“爸爸、媽媽”的,絕大多數叫“阿叔”、“阿伯”、“阿嬸”或“阿姨”。

“講究”的潮汕人,說話竟有這麼多規矩要遵守

同輩人之間稱呼的忌諱。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出於對對方的尊敬,也不宜直呼其名,一般以阿兄、阿弟、阿姐、阿妹以及先生、女士、同志、師傅相稱。

成年人忌諱別人給自己起外號、綽號。俗話說:“地怕走斜道,人怕起綽號。”

忌有輕蔑、歧視的稱呼。潮汕民間有濃重的地方觀念和職業自尊觀念,所以在地域、職業等稱謂方面對一些帶有輕蔑、歧視意味的貶稱,須避忌。如,當著山村人,忌稱“山厝龜”、“山厝人”;當著種田人,忌稱“農民客”;對著鄉下人,忌說“笠”、“土”。

忌叫小名。大部分人有小名,長大後就忌別人叫他(她)的小名。

取名字忌與命相八字克妨。如,命中缺金,就忌以火或火旁字命名。

歲數&屬相禁忌

歲數禁忌。忌言“百歲”。百歲常常用來指人壽之極限,如“百年和好”、“百年之後”。若要問到某個人的歲數時,是忌諱說百歲的,即使真的是一百歲,也只能說是九十九歲,恐有病災傷亡禍事發生。

屬相禁忌。屬相可以標明一個人的年齡,且又指代自我的本命,所以俗間有忌言屬相的禁事。如屬羊的忌殺羊,忌吃羊肉;屬牛的,忌說與牛有關的穢語惡言。

兇禍詞語禁忌

忌說死字。死亡是人們最恐懼、最忌諱的。潮汕民間對死忌直稱,而要說“過身”、“過世”、“去了”、“走了”、“老了”、“百年之後”、“無在了”、“藏土坑”……在婚禮、年節等重要場合,更是忌說“死”字。

忌說“翻、沉、破、漏”等字。與漁民打交道時,特別要注意這些忌諱。如,與漁民進餐時,吃完上面魚肉要吃魚骨下一面時,不能說“翻”過來,要說“順過來”。

“講究”的潮汕人,說話竟有這麼多規矩要遵守

過年過節,忌說“完了”、“光了”、“了了”。

忌說藥字。遇到吃藥,要改稱吃涼水;“煎藥”要說為“烳涼水”。

漁民在海上,如遇見死人,對其屍體忌叫死人,應稱為“水貨”。

在安床帳時禁忌說話。俗稱,在帳中談話,蚊子、蒼蠅知道了會在晚上進入帳中。

送葬路上,送葬人碰到過往相識者,禁忌打招呼和呼名搭話,唯恐被棺中的亡靈得知,對被招呼者不利。在山場上作葬事者,不得呼叫姓名,要叫對方只能比手勢或暗示,唯恐叫了姓名被土地神知覺,錯為亡人,當“替死鬼”。

忌言有病否。忌說“這奴仔身體不錯,從無病過”,否則小孩可能近期會得病;忌誇讚老人身體好,誇讚了就可能生病。民間俗稱“說兇真兇”,“說吉反兇”。

定聘時,忌說“重”、“再”字。男方來定婚的人回去時,女家送出門口,打招呼千萬忌說“再來坐”,因為犯了“再嫁”的忌諱。

忌衝犯地名。民間以為某些地名有兇惡的意義,或者能夠衝犯自己的本命,因而忌諱提及或者忌諱過往、居住於此地。

破財詞語禁忌

年節中,忌說不吉利、不喜慶的用語。尤其忌說“碎”、“破”、“死”、“掃”、“倒”、“衰”等“無頭彩”的字,也忌說“死父”、“致病”、“大病”、“全家死絕”等穢語惡言。倘在年節中說了不該說的禁忌用語,就會一年倒運。而年少的兒童天性口無遮攔,極為容易犯禁觸忌,所以傳統年節期間,尤其是除夕夜中,一直有讓孩子少說話的習俗流行。

“講究”的潮汕人,說話竟有這麼多規矩要遵守

婚禮、生日、入宅等喜慶活動送禮時的語言避忌。若送“時鐘”,忌說“送個鍾”。

做生意的忌“折本”,因而忌“舌”字,要把豬舌稱作“豬招財”,將牛舌說成“牛招財”。

“講究”的潮汕人,說話竟有這麼多規矩要遵守

買財神像忌說“買”,要說成“請”;賣者忌說“賣”,要說“送”。

家中在煎油料食物時,忌說“食”、“幹”的字眼,否則鍋裡的油會被食物很快吸乾。

到人家養豬場、豬牢中看豬,不可說“大在”,否則被你誇讚的豬今後就長不了膘,因為“在”即到此為止;也不可說“大到死絕”。俗稱“生毛不好呵 (即誇讚)”,否則,今後不再長進了。

數字禁忌

偶數為宜,奇數為忌。二、四、八、十、十二等,都是好數字,一、三、七、九、十一等奇數,甚為孤獨,不吉利。三有欠缺,俗語三腳豬—— 無重;十一也有欠缺;而九在潮語中與“狗”同音,不大妙;最忌的是七,因為按潮俗,人死了第七天要做齋事祭拜;五雖奇數,則不忌,因為五個果子,四個在下面成雙成對,一個在上面突出,很好看,數錢時,也是五、十、十五、二十叫上去的,還是完整的,所以不忌。十三這數字也不忌,婦女以神紙為孩子、家人或外出家人比劃作平安象徵時,如逢當年有閏月,則要比劃十三下,方算全年平安。

賀禮的現金、雞蛋切忌奇數。

“講究”的潮汕人,說話竟有這麼多規矩要遵守

喪事送禮忌偶數。如,送給喪事人家的“紙儀”忌偶數,即使是100元也要加上一元為101元。這就是說,死者只有一個人。如用偶數,喪事家人就不高興。

請客的菜忌三盤,要四盤,因三盤菜與古時犯人處斬前祭奠的三盤菜同樣,吃者是不大高興的。

船上切忌運載七男一女,恐犯了“八仙過海”(七男一女),龍王見責,對船不利。

慶壽避忌在50歲,以免犯著100的對半;也不在70歲作壽,因為“人生七十古來稀”,作了壽慶對本人不利。

忌“三”字,否則禍不可測。如,三點鐘要稱為兩點六十分。

婚姻方面,年齡相差忌三、六歲。俗稱“三歲衝,六歲刑”。

忌諱歲數逢九。如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三十九……因九為厄關。

· 潮汕語言禁忌是建立在潮汕先民對語言崇拜、數字崇拜的基礎上的

語言禁忌是建立在語言崇拜——語言神秘感、語言魔力信仰基礎上的。俗話說,“禍從嘴吐,病從嘴入”、“多說話,多是非;少說話,少禍根”、“飯好亂食,話不好亂講”、“日勿念人,夜勿念鬼”……足見人們對語言魔力的崇信和畏忌。潮汕語言禁忌符合文化人類學的這一原理,也是建立在語言神崇拜基礎上的。

數字作為一種符號,是文字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其他文字以及繪畫、服飾等都是文化的載體。而“任何社會都有程度不同的文化禁忌”,這也表現在數字禁忌上。如,每個人都有具體的出生時間,而時間的概念是以不同的數字來計算的,因此,數字被賦予了象徵意義,從而被原始人類注入了禁忌意義。潮汕人也傳承、創造了種種數字禁忌。

· 潮汕語言、數字禁忌集中反映了潮汕先民趨吉避邪的文化心理

趨吉避邪是人類可貴的生存願望,也是人類創造種種禁忌習俗的動因和出發點。潮汕古為“南蠻”之地,生產生活條件十分惡劣。為了生存,為了發展,潮汕先民需要神靈的保佑,也需要逢凶化吉的法寶,因而創造了包括語言、數字禁忌在內的種種禁忌習俗,以“彌補了由於技術力量不足和環境條件的惡劣而引起的憂慮和失望”,從而在對付自然和命運的挑戰時有了心理依託,增強了信心——遵守了禁忌,就能受到保佑,定能逢凶化吉。

· 潮汕語言、數字禁忌習俗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養一方文化。“民俗文化的顯著特徵是它的地域和群體特徵。”潮汕人主要是中原移民,繼承並保留了中原漢民族的禁忌習俗,吸收了南下沿途各地尤其是福建的禁忌習俗,並融合了當地畲族的禁忌習俗,因此,潮汕語言、數字禁忌習俗具有極大的普同性、傳承性。如,喪事送禮忌偶數;年節忌說“碎”、“破”、“死”、“掃”、“倒”、“衰”等不吉利的詞語,都與中原漢民族相同。但是,由於地理環境、語言環境、生產生活條件等的差異,潮汕語言、數字禁忌習俗顯示出濃重的地方特色。

其一,方言性。即潮汕語言、數字禁忌習俗有許多取之於潮汕方言。如,數字禁忌中“九”與“狗”同音;“大在”、“大到死絕”(這裡的“死”是潮汕人表示程度非常厲害的含義)等誇讚之語;吃藥要改稱吃涼水;稱煎藥為“烳涼水”;對著鄉下人,忌說“笠”;稱豬為“哇”(呼豬聲),稱牛為“嗎”(牛聲),稱雞為“啄”(呼雞聲);等等。

其二,海洋性。即潮汕語言、數字禁忌習俗有許多與海洋漁業生產息息相關。如,船上切忌運載七男一女;與漁民進餐時,吃完上面魚肉要吃魚骨下一面時不能說“翻”過來。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潮汕語言、數字禁忌習俗的海洋性特色。

潮汕語言、數字禁忌習俗具有一定的社會積極意義。其一,規範言論,使人有禮貌,有教養,具有一定的“社會契約”作用,約束了人們的粗言穢語,有利於調節人際關係;其二,有利於營造節日喜慶氣氛;其三、凝聚著潮汕人尊重老人長輩的傳統美德,有利於協調人際關係,構建和諧社會。但我們也應清楚認識到,潮汕語言、數字禁忌所存在的消極因素,如濃重的迷信成分,某些牽強附會等。我們必須正確善待潮汕語言、數字禁忌習俗,發揮潮汕語言、數字禁忌習俗的積極作用和社會文化功能,推進和諧潮汕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