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故事16】劉建:一個有溫度又有力度的執法者

【警察故事16】劉建:一個有溫度又有力度的執法者

【警察故事16】劉建:一個有溫度又有力度的執法者

【警察故事16】劉建:一個有溫度又有力度的執法者

“為民辦事,處理公道”、“真心為百姓,人民好交警”、“秉公執法,勤政為民”……在劉建辦公室牆壁上掛著許多錦旗,每一面錦旗都浸透著劉建真誠為民的汗水,訴說著劉建焚膏繼晷、椽筆為民的故事。

劉建,現任福安市公安局交警大隊事故處理中隊指導員,自2000年參加公安工作以來,他一直堅守初心,用精湛過硬的業務知識在複雜的交通現場抽絲剝繭,換來一個個雲開霧散的真相大白。他心繫群眾,用仁者之心化解了數不勝數的事故糾紛。在交警崗位17載的劉建,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書寫著一名人民警察認真、執著、細緻、公正的處事原則,先後獲得個人三等功一次,優秀公務員四次,個人嘉獎三次,入選2019年福安十佳政法幹警候選人等多項殊榮。

【警察故事16】劉建:一個有溫度又有力度的執法者

救命錢一刻都不能耽擱

2018年度我市共接處道路交通事故8341起,每人每週平均在線工作100多個小時……這是劉建所處福安市公安局交警大隊事故處理中隊的一組工作數據。如此超負荷的工作,劉建卻毫無怨言。對於案件,他一絲不苟,對於受害者,也是傾力相助。

“爸爸,你在外面是不是還有一個家?”2016年春節期間,奮戰在事故處理一線五天五夜未回家的劉建,受到了女兒靈魂的拷問!對於女兒和妻子,劉建滿是愧疚,在許多急需幫助的交通事故受害者面前,他只能先把自己的小家放一旁。

2016年除夕,劉建與往年一樣,堅守在單位站好年節這班崗。然而這個除夕卻並不平靜,除夕當晚至大年初二期間連續發生了酒後交通肇事逃逸案、死亡兩人的重大交通事故等系列案,接連發生的重大交通事故,讓劉建立馬陷入了高速旋轉的“陀螺式”工作狀態中,從除夕夜接到警情開始,一直到大年初三上午,連續50多個小時沒合過眼的劉建,見到了匆匆趕到單位的妻子。大年初三是劉建岳父的70大壽,本來初三不是劉建值班,家人特地將酒席安排在了這天,就盼著這個女婿能來“主持大局”,不料想,劉建又被“困”在了單位。

“我在單位加班的時候,妻子就打過幾次電話催促了,但是沒辦法,大年初一發生的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受害人還躺在醫院,不及時籌到醫藥費,受害人可能就沒命了。”劉建無奈地搖了搖頭。

在福安,岳父過壽,女婿的角色舉足輕重,按理說劉建本應衝在最前頭,採買置辦,招呼賓客。看著委屈著急的妻子,劉建心裡十分不好受,然而此時的劉建,正在為大年初一那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中的受害人奔走籌措救命錢。受害人家境困難,無法支付高額醫藥費,這兩天的治療幾乎掏空了他們的全部積蓄,而肇事方的逃逸行為致使保險公司拒絕理賠,無疑讓受害人家庭雪上加霜。

為了幫助受害者一家,劉建一直在動員肇事者家屬拿出救命錢,受害者還躺在醫院,命懸一線,一刻都耽擱不得,劉建只好做一回“不孝子”,缺席岳父大壽,撇下妻子急急忙忙趕著籌錢去了。所幸,岳父和妻子都對劉建表示理解,並沒有責怪。在劉建和事故中隊同事們的努力下,肇事者家屬終於墊付了醫藥費,受害人也終於得到救助。

“這些年我對家庭的付出實在是太少了,這麼多年,我連家裡的春聯都沒幫忙貼過,春節前的大掃除也從來都沒來得及參加。”說到家人,劉建總是深懷愧疚。

【警察故事16】劉建:一個有溫度又有力度的執法者

我能做的都會盡力去做

2015年7月8日,劉建辦理了一起越野車碰撞電動車交通事故案件,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確認越野車負事故全部責任。至此,交警工作本就已完成了。但事故中,前來福安務工的貴州籍32歲趙某傷勢嚴重,生活本就捉襟見肘的趙某無力承擔高昂的醫療費,而肇事司機是某建築公司的一名駕駛員,家庭經濟也非常困難,面對鉅額醫療費也束手無策。

為了讓受傷的趙某得到及時救助,劉建多次打電話到車輛所屬單位尋求幫助,沒想到該建築公司負責人來來回回就是一句;“車已經買了保險,你直接去找保險公司善後吧!”並拒絕支付醫療費。而保險公司卻表示,按照賠付流程,必須要等到傷者治療終結後才能履行保險賠償金。眼看著賠償陷入死衚衕,趙某也喪失了生存的信心,面對高額的醫療費,趙某甚至多次想要放棄治療,放棄生命。

劉建不忍心看著一條生命就這樣消失,為了儘快爭取到趙某的救命錢,劉建還特意駕車前往位於寧德市蕉城區的建築公司,苦口婆心地勸說該建築公司先行墊付趙某的醫療費,在劉建的努力下,該建築公司終於先後為趙某墊付了25萬元的醫藥費。

看到劉建對自己這麼個陌生人如此用心付出,趙某在治療痊癒兩年後,送上一面“真心為百姓,人民好交警”錦旗表感謝,嘴裡還不住地念叨著:“要不是你,我早就沒命了”。

“面對受害人,能幫的我都會盡力去做,我做這些不是為了什麼,只是想要對得起自己的這身警服。”劉建如是說。

【警察故事16】劉建:一個有溫度又有力度的執法者

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交通肇事逃逸是交通事故中性質最為惡劣、破案難度最大、又容易引發社會矛盾的,劉建在多年偵辦交通逃逸案件的過程中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破案模式,他認為“交通事故案偵破最佳時期是案發的三天內,現場痕跡是破案的重中之重,細緻入微的現場勘察等於完成了一半的工作”,因此每次在事故現場,劉建總是用手中的筆勾繪痕跡,用量尺一寸寸測量,敏銳觀察分析,撥雲見日,還原事故現場。

2019年2月19日元宵佳節,正在與家人吃晚飯的劉建,接到值班同事的電話稱“18時29分,在天馬路官村天橋下發生一起重大交通肇事逃逸案,一位老人騎著一輛自行車被不明車輛碰撞,老人已死亡,肇事車輛趁著雨夜逃離了現場。”,劉建聽罷,立刻放下碗筷,馬不停蹄的趕往事故現場展開勘查。一塊被雨水沖刷的血跡、一隻死者的鞋物,除此外事故現場並無其他痕跡,且現場位於城區主幹道處監控視頻盲區,此時車流如織,天色昏暗又下著大雨,案件眼看就要陷入僵局。

決不能讓肇事者就此逍遙法外!對交通事故逃逸行為零容忍的劉建,勢必破獲這起“無痕案”,他卯足幹勁開啟了一場與肇事逃逸者的“無聲”較量。他認真觀察自行車的損壞部位,腦中不斷閃現事故形成畫面,憑著多年的辦案經驗,推斷出肇事車輛的擋風玻璃肯定損壞了,現場一定遺留有痕跡。事不宜遲,劉建立馬組織事故中隊的隊員們頂著大雨,到附近肇事車輛可能藏匿的地點進行逐一排查。四處找尋一番未果後,劉建又帶領隊員們回到了事故現場,憑著劉建多年的辦案經驗,依據現場撞擊情況,肇事車輛肯定有所損毀,現場一定會留下線索,於是,劉建和隊員們繼續冒著大雨,打著手電在瀝青路上尋找。

突然,經過了一個多小時的耐心尋找後,在離事故現場二十米遠的路邊,一個還沒巴掌大的小蓋子跳入了劉建眼中,劉建立刻上前撿起了這個小蓋子,仔細察看了這個小蓋子,劉建斷定這個很有可能就會肇事車輛上掉落下來的東西!和同事們討論過後,大家推斷,這個蓋子很有可能是小車的前牽引鉤蓋。

“蓋子是翻過來掉落在路邊的,蓋子背面的顏色和瀝青路面的顏色幾乎一致,下著那麼大的雨,我們幾次從蓋子旁邊經過都沒看到,還好,功夫不負有心人。”劉建說起當晚現場勘查的經歷,依舊十分感慨。

憑藉這個關鍵“物證”,劉建與同事研判出了肇事車輛的顏色、車型,並結合近一個小時的視頻監控偵查,一輛棕色的可疑車輛終於現形。劉建立即組織人員前往車輛登記地址找到了肇事車輛,該車輛損壞部位與劉建當初推斷的完全吻合。在鐵證面前,嫌疑人終於認了罪,此刻,距案發僅僅過了不到3個小時的時間。

多年來,劉建以獨到的勘察經驗,一絲不苟刨根到底的辦案精神,偵破一起又一起的肇事逃逸案件,成為了事故處理中隊的“拳頭”與“尖刀”。

17年彈指一揮間,劉建在事故處理工作崗位上,處置了7000餘起交通事故,接觸各方當事人上萬人,調解了不計其數的矛盾糾紛。走在韓城路上,劉建經常會碰到群眾拉著他的手,訴說著某年某月的案件在劉建手中如何處理的並滿懷肺腑感言。每當此刻,劉建總是倍感欣慰,對他而言,群眾的滿意就是最大的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