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会战


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惨重,战役后,希特勒重新组建了南方集团军群,任命曼施坦因为司令。

为了挽回败局,多会战略主动权,曼施坦因向希特勒提出了两个作战方案:

1、放弃顿聂兹河和米斯河防线,把苏军诱入顿河下游,将其围歼。

2、先发制人,在苏军补充冬季损失之前,就发动进攻。

希特勒最终选择第一种方案,于4月15日发布6号作战命令,作战代号为“堡垒”。

库尔斯克会战
  • 曼施坦因建议发动进攻时间最好在5月份,结果等到7月5日,希特勒才终于决定展开进攻,此时的德军早已尽失先机,苏军在此期间,构建了防御工事,部队也集结完毕,就等着战争的打响。

7.5日凌晨2时20分,伴随着隆隆的炮声,飞机的轰鸣声,库尔斯克会战宣告开始。

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坦克会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规模的一场对攻战役,在爆发的一场会战,德军与苏联红军共出动了近8000辆坦克。参战双方共投入了约280万名士兵,空军部队参战飞机超过了5000架,也创下两个纪录就是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和最大规模单日空战。

库尔斯克会战也是德军最后一次对苏联发动的战略性大规模进攻,意图通过对苏军造成大量伤亡从而全面夺回战略主动权,因希特勒的阻挠使得对苏军发动进攻的时间不断延后,苏军事先已获取德军要进攻的情报并已建立三道纵深梯次防御线。

是的分水岭。战役之前德军掌握有限的战略主动权,能够自主选择发动战略进攻的时间和地点;战役之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并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苏联红军从这里开始了收复国土的大规模进攻。库尔斯克会战同时也被视为东部战线的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关键转折点。

库尔斯克会战

1943年初,在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乘胜进攻,收复大量失地,但德军在溃败的同时,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元帅也开始计划向苏联红军反扑。他主动放弃了一些重要据点,诱使苏联红军深入,苏联红军在不断进攻中,战线越拉越长,而德军却趁机完成了兵力的集结。

曼施坦因指挥刚组建的南方集团军群向顿涅茨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苏联西南方面军发起反击,西南方面军遭到了重创,其第5集团军遭到了毁灭,德军开始向哈尔科夫进攻,苏联红军被迫放弃一个月前刚刚攻占的哈尔科夫,后撤至库尔斯克南面的奥博扬地区,为防止战线的彻底崩溃,苏最高统帅部把第1坦克集团军从列宁格勒南调,此外第21和第64集团军也被从斯大林格勒调至这些方向,此后,战线趋于稳定。

库尔斯克会战

曼施坦因的这次反击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突出部的形成。在其北部,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控制了奥廖尔一带。在其南面,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控制了彼尔哥罗德地区。在突出部内的是苏联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苏德双方在此形成僵持,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即将展开。

1943年7月5日早晨,大批德军在飞机和坦克的配合下开始进攻,但遭到苏联红军军的顽强阻击,损失惨重,只好转入防御。苏联红军先后在库尔斯克的北部和南部转入反攻,德军节节败退,只好撤退。

库尔斯克会战的失利使纳粹德国永久性地丧失了战场主动权,此后德军再也没有在欧洲东线发起有威胁的攻势,苏军开始了大规模反击。

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的失利使纳粹德国永久性地丧失了战场主动权,此后德军再也没有在欧洲东线发起有威胁的攻势,苏军开始了大规模反击。

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欧洲东线的战局演变成了苏联红军的长途进攻,苏联人收复了所有失地,征服了整个东欧,一路攻入德国,占领了柏林,并赢得了战争。德军再也不能反击或阻止苏联红军的推进,再也不能发达大规模进攻,只能被迫开始了长途撤退。

苏联红军也为库尔斯克会战付出了惨重代价,损失兵力80多万,坦克3千多辆,但会战的胜利使苏联红军从此获得了战场的主动权。这次会战后苏联红军又向德军发动了连续攻势,收复大量失地,解放了基辅,苏联红军的各级指挥员也在战火中迅速成长起来,指挥艺术也越来越成熟。

库尔斯克会战

会战中,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在组织方面军群之间的战略协同和战略预备队的使用方面都有较大改进,取得了在决定性方向大量集中兵力兵器的新经验;新编组的坦克集团军第一次用作扩大战果的梯队;航空兵彻底夺取了制空权。苏联红军战略指挥的特点是,指挥高度集中、选择行动时机适宜等。

但在此役中,显示德国士兵的素质仍然远在苏联之上,证明苏联军官即使吸收了实战经验,将领的盲目指挥令到苏联在后期仍然要蒙受更大的损失才能换取胜利。苏联损失的坦克,战机,人员数量都超过德军;坦克的损失数更是超过德军的三倍。

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

在盟国的军事工业生产量不断提升的情况下,苏联的惨重损失还是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得多补充,而德国却不能,导致一次重创苏联部队的战事变成了令第三帝国灭亡的致命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