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蘋果摘袋不是你想摘就能摘

注意蘋果摘袋不是你想摘就能摘


蘋果摘袋是一個精細活,不但講究品種、時限,還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更講究保養和精耕細作。它不但是作務者胸懷、人品的體現,更是精品市場、高檔水果的必經之路。


注意蘋果摘袋不是你想摘就能摘


一、摘袋時間的確定

摘袋時間按照蘋果品種、果袋種類、環境不同而有較大差別。

一是黃綠色品種使用單層袋的,可在採收時摘袋;

二是紅色品種蘋果套紙袋短枝及片紅富士夠100天,長枝條紅品種夠90天就能退綠,可以脫袋了,一般認為紅富士果實發育期180天左右;於採收前30天左右,將袋體撕開呈傘形,罩於果實上防止日光直射果面,過7~10天后將袋摘去,以防止日灼,加速著色。於果實採收前30~35天,先摘外層袋,外層袋摘去後經4~5個晴天再摘去內層袋。

三是全市各果區各個果園海拔高低、小氣候環境、條紅片紅、脫袋後上色快慢、脫袋時間早晚都不一致。例如:海拔1000米以上的果園,脫袋後片紅果,只要溫差大、溼度大,一般3~5天果實就能達到全紅,條紅果10天到半月就能全紅。然而海拔600米以下果園,片紅果脫袋後10天到半月才能全紅,條紅果需要25天到30天才能全紅。


二、摘袋的方法


一是摘單層袋時,首先打開袋底通風或將紙袋撕成長條,幾天後即可全部摘除。


注意蘋果摘袋不是你想摘就能摘


二是摘雙層袋時應用左手托住果實,右手將“V”字形鐵絲板直,解開袋口,然後用左手捏住袋上口,右手將外袋輕輕拉下,保留內層袋,使內層袋靠果實的支撐附在果實上。一般在摘外層袋5~7個晴天(陰天需扣除)後摘內層袋,宜在10~14時進行。

日灼的發生,並不是因日光的直射而引起的,而是由果皮表面溫度與大氣溫度決定,因而只要不會產生較大的溫差,可以避免日灼的發生。若遇連陰雨天氣,摘內層袋的時間應推遲,以免摘後果皮表面再形成葉綠。

注意蘋果摘袋不是你想摘就能摘


三、摘袋不當的危害


一是摘袋過早,果實泛綠。果農切忌為早上市,提前摘袋,會造成蘋果不能全部退綠和退綠差。果袋質量要有保證,使用遮光性差,不耐雨水沖刷的紙袋,造成了果面粗糙和退綠差。另外陰雨天摘袋和摘袋後遇雨,不僅果面粗糙,而且大量出現裂紋、紅點、裂口、皴皮和果實返綠現象。

二是日燒餅嚴重。應加強肥水管理,選擇優質果袋,摘袋時要先摘除外袋放風降溫,隔3個晴天后再摘除內袋。最好上午8-11時,下午3-5時摘袋。乾旱年份摘袋前果園應澆一次水,保持土壤溼潤。秋剪時背上要適量留枝,起到擋光遮陽的作用,減少日燒病的發生。

注意蘋果摘袋不是你想摘就能摘


三是皺皮和紅點。造成套袋果光潔度差的成因。首先是氣候因素,果樹生長期乾旱和幼果期受到凍害,果實表皮及表皮細胞發育不健全,細胞排列過度緊密,採果前遇到降雨和連續陰雨,皮層出現斷裂,果面形成皴紋,重者出現裂口,因著色形成紅點;

其次是藥害,幼果期和套袋前使用對果皮有刺激的藥劑形成隱性的藥害,造成了果皮破裂、鏽斑、紅點、黑點病嚴重;

第三是缺鈣,因表皮細胞發育不完整,果皮角質和蠟質少,不連續,抗性差,果皮出現裂紋、裂口和紅點;第四是果園粗放管理,投入不足,環剝過重,樹體衰弱的果園發病重;第五是樹冠鬱閉,通透性差,枝葉量大果園發病重。摘袋前3-5天要澆一次水。

注意蘋果摘袋不是你想摘就能摘


四是果實發黃和失水。據調查,主要的原因:首先是有機肥不足,偏施氮肥;其次是鈣素虧缺,引起了果實皴皮、裂口,導致果實失水發軟,尤其是乾旱缺水嚴重的果園發病重;第三是樹體衰弱,環剝過度的果園發病重;第四是硼中毒和鉀過多,施硼砂和鉀肥多的果園,硼和鉀與其它元素產生了拮抗作用,影響了對其它元素的吸收,造成果實發黃不上色;第五是摘袋過晚,寒露後摘袋溫度達不到上色要求,果實發黃或土黃色。要在促進樹體健壯的前提下,做到科學施肥,補足鈣肥,合理使用硼和鉀肥。

注意蘋果摘袋不是你想摘就能摘


五是枝磨傷害套袋蘋果皮薄、肉嫩,摘袋後易被枝葉和人為造成果皮、果肉破損傷害,尤其是枝磨是造成果面被損的主要原因。


四、摘袋注意四項


一是注意灌水。摘袋前注意灌一次水,以減少蘋果摘袋後裂果的發生和蘋果失水縮果(灌水應視果園墒情靈活應用;今年秋季雨水多,不需要灌水。)。

注意蘋果摘袋不是你想摘就能摘


二是注意摘袋時間正確的蘋果摘袋時間是生產優質果的關鍵所在。①如果摘袋過早,蘋果暴露時間長,造成果面粗糙,病菌侵染率高,失去套袋的意義(北五縣應特別注意摘袋過早。);②如果摘袋過晚,果實著色差,著色不均勻,硬度降低,含糖量降低。③一天中適宜摘袋時間為上午9時至11時,下午3時至5時左右,上午摘南側的紙袋,一定要避開中午日光最強的時間,以免果實受日灼。

注意蘋果摘袋不是你想摘就能摘


三是注意摘袋前後的天氣:

(1)應注意溫差與溼度①脫袋後溫差低於5度,不上色、還褪色;溫度低於10度幾乎不上色;溫差超過10度越多,上色越快②溼度也會影響上色快慢。實踐證明:空氣溼度大、上色快,不管海拔高低都一樣。日本、咸陽果區,海拔相差多大,仍然上色快。這是因為他們是海洋性氣候,空氣溼度大,所以上色快。不管海拔高低、空氣乾燥,上色慢。有溼度沒溫差或溫差小,上色也不快,溫差大但沒溼度上色也慢。所以溫差大加上溼度也大,上色才會快。

(2)脫袋後5天內的溫差大小,決定上色快慢,脫袋前收聽天氣預報:5天內溫差大於10度以上,才能脫袋。實踐證明了脫袋後5天內溫差小於10度不上色。5天后即使有溫差,上色也不好,可能是果皮老啦,原因不詳。

(3)溫度太高也不要脫袋,實踐證明:白天30度、35度,晚上10度、15度,溫差20度,上色也不快。白天15度,晚上2度、3度幾乎不上色。白天25度左右,晚上10度左右,上色最快。這是因為適合葉功能的溫度是18度到30度,最強的葉功能溫度是25度左右。合成糖類物質多的原因,所以上色快。

注意蘋果摘袋不是你想摘就能摘


四是二次拖袋商品率高。實踐證明:先脫紙袋外層,3天后再脫內袋,果實有一個適應過程。不至於在黑暗的環境裡,突然暴露在陽光下直射,特別是純紙袋果,2次脫袋比一次脫袋好。

(1)先脫下層袋,後脫上層袋,先脫下層袋,後脫上層袋,能防止脫袋時碰落果,上午脫樹南袋,下午脫樹北袋,最好選陰天或多雲脫袋。中午溫度太高時停止脫袋。

(2)地下溼度也決定上色快慢,適當乾旱利於上色,水分過多影響上色,過於乾旱上色也不好。颳大風時不要脫袋,果皮老的快、影響上色。

注意蘋果摘袋不是你想摘就能摘


五是脫袋後補鈣打藥。脫完袋後馬上打一次藥加上鈣,即保果防治病菌侵染,又補養;還能防治水裂紋的發生,提高商品率。


六是注意修剪果實附近的枯枝,防止扎傷果實。蘋果摘袋時對果和枝相互摩擦的部位要加以保護,避免果實磨傷,最大限度提高套袋果等級率,實現增質增效。

注意蘋果摘袋不是你想摘就能摘


果品就像人,你的付出就是你的回報,你的懶散就是你的教訓,怨天尤人,不如求自己。


聲明:文章內容有參考媒體文章,圖片來源網絡,若侵犯著作權,請主動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據,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章,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