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里,最适合读诗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多情的季节,更是盛产诗歌的季节。是诗,陶醉了整个秋天。

秋天里,最适合读诗

高中进士的前一年秋天,王士祯在大明湖畔邀集吟诗做赋的文朋诗友。

王士祯“怅然有感,赋诗四章”,在座者纷纷吟而和之。一时之间,以柳为题的唱和盛况空前,甚至影响到大江南北,后成为“秋柳诗社”。

大观园里的孩子们,在秋天里结诗社,吃螃蟹,赏秋色。《红楼梦》中写到两个诗社,其中海棠诗社起于秋天。

秋风、秋水、秋叶,秋景、秋事、秋情……秋天的一切,无不成诗。古往今来,从民间到士大夫,秋是永恒的母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先民在河边吟唱“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的叹息也如那纷纷落叶一般,在秋风中无助地飘零。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笔下,感时怀人,似乎自言自语,千回百转。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远眺,感慨系之,古今独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就凭这一句,惊艳了初唐。

秋天里,最适合读诗

秋意见浓,最宜写诗,也适合读诗。走在不满落叶的小径,脚下发出“沙沙”的声音,让思绪飞扬,和世界对接。

在秋天里,我读到的是生命感悟

夕阳西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秋风夜雨中,“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就连一向淡定的王维在归隐途中写下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也有一抹轻轻的惆怅。

一阵秋风一片黄,一场秋雨一层凉。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感秋气而衰。枯草落花,雨打残荷,雁鸣长空,任何美好的东西,总有一天都将逝去。

秋天深处,无法阻止花的凋零,也无法挽救叶子的跌落,生命的感悟更趋强烈。

感受秋天,就是感悟生命。芳华已逝,秋天虽然有点萧瑟,有些许哀伤,但春华秋实,亦有收获的厚重、人生的淡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人合一,这种季节的变迁、人生的况味、生命的诠释,大抵只有在秋天体会最深。秋天里,曾经的困惑与失落,曾经的挫折与残缺,落叶归根般地沉淀在人生的脚下。顺应自然,淡定从容,是灵性的碰撞,是生命的绚烂。

正如罗兰曾说:“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祥,由绚烂到平淡,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彩色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体尝。”

秋天里,最适合读诗

在秋天里,我读到的是依依惜别

古人送别,总是离不开秋天。

在交通不方便的古代,到一个地方去,路上耗费的时间都是以月为单位。

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走到哪都会有粮食供应,不容易饿肚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无语凝噎。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叮嘱,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好好离去吧,不要再回头了。

“听得秋声忆故乡”,哪里才是故乡?秋天里,一生奔波的姜夔想家了。

秋天里,最适合读诗

在秋天里,我读到的是家国情怀

陆游“逢秋未免悲,直以忧国故。”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还想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身处茅屋,心系苍生。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读范仲淹,不仅看到的是边塞生活的艰苦,更被到戍边的决心和意愿所感染。

秋天里,最适合读诗

四季更替,轮回流转。

莺飞草长,春天是萌动、鲜活的;

蛙鸣虫唱,夏天是张扬、奔放的;

五谷飘香,秋天是纯熟、厚重的;

落雪无声,冬天是恬静、朴素的。

时光沉淀了多少荣枯,见证了多少聚散,由浅入深的是季节,从薄到厚的是人生。

秋高气爽,桂花渐开,月明星稀,夏日的热烈喧嚣逐渐淡去,冬天的沉肃还未到来,正好,和着诗的韵律翻腾旧事,让平淡的时光诗意地流淌。

人生的美好莫过于此。

秋天里,最适合读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