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13歲了,一口普通話,不會說方言。大家覺得方言重要嗎?

苗鄉陸娜


我覺得方言是必不可少的,我自己的兒子是今年在廣東這邊出生的,我的計劃是,這一年就先在廣東這邊給他帶大,到時候讀書的話,能到老家讀就儘量回去讀書,有的人會說這邊的教育比我們老家要更完善一些,各種方面都比不上外面。這個確實是如此。但是我心裡面一直糾結一個事情,那就是語言問題。一旦在這邊讀書,語言就一定是學普通話,而對於自己的家鄉語影響很大,因為我一表哥的女兒也是這種情況。生在廣東,讀書那些也都在廣東,學習那些都還好,但就是不會講家鄉話,完全是一口普通話,到時候大一些了,回到老家講話家裡的人不僅不適應,對於她自己也是有一些不適應的,這個問題也是我所最注重的。


阿輝在廣東


普通話,上學,出社會,自然就會了,反而是方言你小時候不會說,長大了還會?說實話,方言才是最重要的,方言是一個人的根,說起方言才知道自己是哪裡人,自己的根在哪裡,才有鄉愁,才有鄉音,像我們湖南這邊,我就喜歡聽湖南口味的普通話,有親切感。我兒子從小我就和他說家鄉話,這是必須的。


段you允


覺得方言挺重要的,不會說方言別人以為不是本地人。但我們這方言太雜了,一個縣就幾十種方言,孃家雖然和老公這就相差二十幾公里,但說的方言是不通的,所以我們就只有用普通話交流,我們的孩子自然也說普通話了,他爺爺奶奶有跟他說方言,但都是用普通話回答,只是能聽懂,不會說。上幼兒園前如果不學會普通話,老師同學都說普通話,也是行不通的,有的孩子卻能說幾種方言,表姐的兒子跟他奶奶說話時就說和奶奶一樣的方言,跟外婆說話時就講外婆一樣的方言,跟其他人就說普通話,因為外婆和奶奶不會說普通話,但這麼用心的孩子很少。


qzuser198006332


方言更重要,普通話以現在孩子的學習能力來說,在社會在學校,不可能學不會。方言才是最難學習的。我老婆是雲南的少數民族,我是蘇北的。女兒現在一歲半,我和她對話主要用我們老家方言,為的就是讓她早點接受方言。等她長大點讓老婆和她說雲南方言。


花木木的爸爸花林林


我兒子出生在洛陽欒川,但是他兩歲的時候我們去了上海,所以從他開始說話就是普通話。但是前年我們回到了欒川,他的學校也跟著轉了回來。問題就來了,雖說現在學校都推行普通話教育,但是平常還是以方言為主,所以我寶寶就顯得格格不入,有些同學就排斥他,他天天不開心,不太想去學校,非的讓我教他欒川話,我也是忽略了這方面,我覺得孩子還是需要學會家鄉的方言,因為那樣他回到家鄉會沒有歸屬感,我感覺我兒子現在就是這樣!所以現在我也沒事教教他家鄉話,但是搞笑的是,他說話就變成混合語言了,普通話加著方言!所以我建議孩子還是先學會自己家鄉的方言,再學普通話!


倖幸68


兒子從兩歲半就跟我們在天津住,現在15歲了,我也不是他們老家的人不會說那裡的方言。所以兒子只會普通話,偶爾會蹦出幾句天津方言。他爸有點失望,嫌兒子不會說方言。可他爸只有在生氣發飆的時候才說方言,所以讓我倆感覺只要說方言準是沒好事兒


小藝141714574


我覺得方言重要。我家妞現在兩歲半,會說客家話和普通話。日常裡在家裡一家人儘量說客家話,在外面我們以普通話交流。我打算等我家妞普通話和客家話說得再利索點,再教她說土白話。回老家好多老人害羞不願意說普通話。要是有語言天賦的話多學幾種語言無所謂,畢竟技多不壓身


子非魚2800


普通話與方言並存

普通話固然重要,方言也同樣重要。國家推廣普通話,其意自明。因為普通話是現代社會發展帶來的文明成果,有很強的社會功能、作用。但是,普通話的推廣,並不是以消除方言作為條件的。

方言為什麼會出現,並長期存在,以至於在南方一些地區十里不同音?這是一種歷史、文化現象,是因為方言具備了特定的文化內函、實用功能、情感承載的多重作用。

我是南方人,在北方與多省市的人生活工作了十來年,我發現普通話講得好的人,儘管離家多年,講起家鄉方言來,仍然挺順溜;而講半吊子普通話的人,講家鄉方言卻不順溜了。

因此,我認為普通話講得好不好,取決於個人的知識水平、語言能力,而不是以犧牲方言為代價的。相反,二者應並行不悖。

國家在國際上有自己語言的地位,而方言用語在國家中也應受到同樣的尊重,道理是一樣的。


崇陽37


很多人覺得方言很重要,我就說下我的觀點。

第一,語言的作用是交流。既然為了方便交流,統一就很重要,這就是為什麼小語種地區的人一般都會第二外語作為和外界交流的工具

第二,語言作為文化的承載和不同文明劃分的符號。這就是很多方言,比如浙閩地區存在很多細分方言互相聽不懂,有些鄰村的都無法交流的原因。作為一種壁壘和屏障區分人的歸屬的。但隨著人類交流貿易往來的需要,這種屏障在逐漸被打破。

第三,語言作為一種文化的體現也會符合自然規律,就是不斷進化迭代,演變,消亡,新生。其實看看歷史就知道語言總是要進化的,語言是逐漸減少合併的。很多語言都消失了但地球照樣轉,人類照樣進步,文化依舊傳承不是麼?方言承載著一種文化和記憶,沒錯,但是在歷史的長流中就是一瞬,不必在意。你可能會很好奇上古人是說什麼語言的,也僅僅是好奇想聽一下絕不會想去學習和使用。

第四,語言作為重要的經濟工具,一定也符合最基礎的經濟學原理,那就是存在即合理,供求關係決定語言的存亡。

綜上所述,方言以後一定會逐漸弱化直至部分消亡,像滿語一樣逐漸被普通話取代。因為普通話是基於北方方言形成的,所以南方的方言首先會被通化,差異較小的河北話東北話因為和普通話差異小,大家交流無障礙生命力更久些。另外什麼粵語和閩南語客家話因為海外人士和人口使用量的優勢暫時還能存活。

普通話大勢所趨,你阻止不了。方言使用侷限,逐步收縮。不必刻意保護方言,你保護也沒用,順其自然,萬物皆允


Clark25


方言很重要這是毋庸置疑的。針對這位家長的問題,在這裡從幾個方面多說幾句,畢竟現在很多孩子不會講方言不是個例,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

首先,方言一詞最早出自揚雄的一部著作《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這是漢朝的一部工具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方言在中國人的概念中和歐洲人的理解是不同的,我們中國所謂的方言其實是一個政治學概念。也叫做地方語言。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在古時經濟交通不發達的時代,地域間的溝通來往不是很密切。因而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方言格局。方言的背後映射的是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生活習俗,勞動智慧等。

再者方言可以理解為一種語言變體,就是跟標準音有所差別。而這種差別正事各地方言的特色所在,從某種意義上講,在一些特定的區域和場合,方言的表達更顯親切,更有韻味。比如冰心就有一首詩《再寄小讀者》,就是用方言寫的,透出一股淳樸和美麗。從古至今,不乏很多優秀的文學著作,用到方言表達。

方言還分為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一般我們口中的方言,更多的可能是關注地域方言。地域方言特性明顯,在所覆蓋的地域具備全民性。正是地域性的不平衡和差異導致了現今社會方言的遺失。因為語言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首要的只能是溝通和表達。不同地域的方言差異導致了相互間溝通的障礙,因此才需要推廣普通話,形成標準音。因此方言的使用減少,包括現如今很多孩子不會說方言,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不是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群體主觀上的排斥。

針對這位家長說的問題,13歲的孩子不會講方言,我覺得現如今很普遍的,不要說孩子,很多成年人也不見得會講當地的方言。這裡面有社會發展大層面的因素,也有人性的因素在裡面。比如孩子在學校如果講方言,其他同學都說普通話。我想這個孩子很有可能會被孤立,甚至被人嘲笑。都是做家長的,我的孩子入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就說過這個問題,要求孩子講普通話。個人覺得孩子講好普通話是必須的,如果孩子不排斥,家長可以正確引導孩子學習自己家鄉的方言,學習方言不是為了去公眾場合刻意表達,而是瞭解自己家鄉特有的民俗文化和習俗。

現如今方言跟很多傳統技藝,民俗活動逐漸遺失,對於一個民族而言,這是文化的遺失,因此國家和社會應該去繼承和保留這些文化瑰寶。方言我們可以不去講,但是我們要了解,要會講,更要了解並繼承和發揚她背後映射的文化。

畢竟方言作為文化的活化石,是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根植與民間的文化形態和文化載體。必要時寫進教材,進行學習和傳播也未嘗不可。國家推廣普通話的目的也僅僅是推廣一種普遍認知的交際工具,而不是要取代方言成為唯一的語言。

最後套用一句魯迅先生《門外文談》中的話:方言土語,很有些意味深長的話,我們那裡叫‘煉話’,用起來是很有意思的。恰如文言的用古典,聽者也覺得趣味津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