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谜团,建文帝朱允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他到底上哪去了?

史研三国


咱来回答这个问题,是最好不过了的。因为俺就是因为研究建文皇帝迹并取得证据上的重大突破,并出版了《建文帝九疑山逊事考》一书,才加入中国明史学会的。已故的前中国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商传先生还与俺有合影呵。也因我在建文帝踪迹上的重大突破,中国明史学会于2015年8月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召开了“第十六届国际明史学会暨建文皇帝研讨会”。说句最真心的话,笔者创立此头条号之核心目的,就是想通过头条号这个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平台,来展示笔者等人在永州及其他地区发现的建文帝踪迹的原始碑刻(有好几块还是建文帝亲书的碑呵)、谱录记载、传说故事和建文帝在永州做了些什么等。

图为商传先生等在湖南永州宁远县大观堡考察建文帝踪迹,笔者为后排左一。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最终归隐到了永州宁远,创立了宁远大观堡乐善堂慈堂机构,他亲任慈善机构的“白掌”(白法掌门,即慈善总法的总经管人)。我们发现建文帝在宁远的僧名叫智眉,又称梅,大家又称他为“应文”。慈善机建好后,他便开始云游四方,东到浙江、福建,西到云贵川,晚年时又回到宁远大观堡下,住在今梅木塘村(今改名为大观堡村),活了89岁,死后葬在大观堡之西的今仙马石村厂屋里自然村之白掌塔。

笔者还可以告诉各位,建文帝的太子朱文奎、妹妹妙娘公主等人也都在宁远找到。由于本“悟空回答”的文字有限,三言二语一时难以说清,本文就先简单介绍一下建文帝在宁远的来龙去脉吧。

当永乐皇帝从北门攻入应天时,建文帝一把火把南京城点燃,然后在军队的护卫下逃离南京。当时,接替黄子澄位子的人就是咱湖南永州宁远人李闻举(有李闻举的自传体书籍为证),正是在李闻举的引荐之下,建文帝及其长子朱文奎、三妹妙娘公主等都在这一出亡队伍中。

队伍到达永州后,时任永州总镇的王友庆(后改名王履衢)接待了建文帝等,不久杨禄安(后改名杨依义)从柳州赶来永州,加入了靖难皇帝的行业。然而,朱棣的队伍在1403年六月就来到了永州,建文帝一行只能从永州逃往宁远。在路过阳明山时,与朱棣接管永州的小股部队相遇于,并打了一小仗。建文帝一行逃入深山(今称观战岭、天子山)。在深山隐居二年后,李闻举将建文帝接到自己的九疑山下的下灌村。此刻建文帝有了当和尚的想法。便建龙池寺、慈觉寺等,皈依佛门。

建文帝皈依佛门的慈庙名叫慈觉寺(今中和镇慈觉寺村),不久就集资买下大观岭,居所迁至梅木塘,成为一个在家出家的僧人。接着就开始筹建慈善机构乐善堂,即大观堡,还亲自草拟章程(其章程碑现存,见下插图)。

(原存于梅木塘,今存于宁远文庙的建文帝亲书的《乐善堂章程碑》)

乐善堂建好后,由杨依义、王履衢、李王衡(李闻举之化名)三位分管堂中各各项事务。建文帝则以智眉和应文的僧名云游四方,遂有云贵川、闽浙赣之说。在外云游四十年后,建文帝又回到了梅木塘。将李德胜聘为大观堡慈善机构的第二任经理,自己则专心于自己的墓穴等事件。1465年,建文帝最终圆寂归西,葬于白掌塔,其塔铭还是自己预先写好的(下附白掌塔铭拓片图)。

也就是说,建文帝最终入葬白掌塔。

关于建文帝隐居永州宁远,原始证据太多。 本回答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建文帝的最终下落。欲知详情,请关注本头条号,让笔者为您慢慢道来。也欢迎爱好者联系笔者,我们共同考证呵。


梅语飘湘


有一天,朱元璋举行家宴,儿孙们都来了,欢聚一堂,其乐融融。老朱几杯酒下肚,突然诗兴大发,于是出了一句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


别看老朱书读的不多,出的上联倒是中规中矩,老朱让朱允炆对,朱允炆挠了挠头,思索半晌,终于想出了一句,“雨打羊毛一片毡”。

这个下联也算中规中矩,不过不算出彩。老朱让朱棣对,朱棣想了一下,铿锵有力地说道:“日照龙鳞万点金。”

好!朱元璋拍手称赞,这么一对,帝王舍我其谁的霸气展露无遗。

一诗成谶!


想不到多年之后,靖难之役发生了,朱棣花了三年时间,击败了侄子朱允炆,他成了真龙天子,而朱允炆则变成了沉默的羔羊。

且说朱棣攻入京城之后,看到的是烧的只剩骨架的宫殿,以及横七竖八烧焦的尸体。这些尸体烧的面目全非,根本分辨不出谁是谁,分不清哪个是朱允炆。

这就给朱棣带来了一个难题,朱允炆到底是烧死了,还是潜逃了呢?

这时候大街小巷小道消息满天飞,有说朱允炆出家了,有的说朱允炆躲进了深山老林,还有的说朱允炆从海上逃往西方。


朱棣坐立难安,这个“失踪”了的朱允炆是个潜在隐患,如果哪天突然冒了出来,那么他这个皇帝的合法性就不存在了。毕竟,当初发动靖难之役的口号,是清君侧,“君侧”既然已经清的一干二净了,是不是该把江山还给侄子了呢!

为了江山做的踏实,朱棣决定主动出击,他派出了两股“搜查”小分队,一股是郑和,走的是水路;一股是胡濙,走的是旱路。

往后十几年的时间里,郑和七下西洋,但始终未曾找到朱允炆的踪迹,任务宣告失败。但郑和却将东方文明带往了世界,让世界第一次认识了中国,这也算无心之得吧!


另一股小分队胡濙走遍大明的角角落落,找了整整十六个年头,在这十六年里,他从来没有回过家,甚至连母亲去世了,朱棣也不允许其回去奔丧。朱棣体会到了胡濙的艰辛和不易,提拔他为礼部左侍郎,让他继续寻找。

终于在1423年,事情有了重大进展。这天夜里,胡濙快马加鞭,疾驰了几天几夜,终于赶到了京城,到了京城之后,胡濙顾不得回家报个平安,就急匆匆地赶往皇宫了。

这时候已经是深夜,朱棣已经休息了。胡濙扣了扣门,太监出来拦住了他,“皇上已经休息了,有什么事明个再说吧?”


胡濙焦急地解释说,“这事十万火急,耽误不得。”太监瞧见来人焦急的神色,知道此事非同小可,于是急忙上去禀告。

皇上有请!

胡濙进宫之后,与朱棣彻夜详谈了一夜,直到凌晨四点才出宫,至于谈了什么,史书并无记载,但肯定与朱允炆有关。

并且,朱允炆肯定还活着,否则,胡濙不会如此火急火燎,君臣也不会通宵达旦聊了一夜。

朱允炆根本就没去西域,也没去东南沿海,而是藏在了苏州普洛寺内,此时的他已年过半百,早已对皇位失去了兴趣,在他心中权力什么的都是浮云,唯有佛祖方能永留心中。


朱棣听了胡濙这般表述之后,长吁短叹,唏嘘不已,找了半辈子的侄子,居然真的活在世上,可这个时候朱棣一点不恨朱允炆,也丝毫没有杀他的心思了,因为他对皇位已经没有任何威胁了。

算了,放过他吧,就让他颐养天年吧!


一半秋色


前一段时间,一些媒体惊爆天津七中假期修操场,结果一铲子挖下去竟然发现了一座明代古墓,而墓主人正是朱允炆。



当时看到消息的我差点惊掉大牙,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七中,下面竟然躺着朱允炆。这要属实,绝对是史学界的重大发现,朱允炆去向之谜极有可能就此揭开。

结果后来七中辟谣了,说是假的,朱允炆的去向仍然是一个谜。不过数百年来,对朱允炆去向的猜测一直就没停过。



一般说来有这样几种流行的说法:

第一,出家。不少人认为朱允炆从宫里逃了出来,然后出家云游,从此不知所踪。

第二,出海。很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朱允炆逃到了海外。后来朱棣令郑和下西洋,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暗中寻找朱允炆。

第三,自焚而死。靖难之役时,皇宫起火,待朱棣杀进宫里时,朱允炆已不知所踪,但在宫里却找到了一具难以辨认身份的尸体,有可能就是朱允炆。



但说到底,这些猜测都不过是猜测而已,缺乏有力证据的支持。


达摩说


建文皇帝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是一个谜,未解之谜,当年,守南京金川门的统帅李景隆和谷王朱橞等开门迎接,燕王兵得入京师 ,当时,宫中大火冲天,燕王清宫3日,未觅得建文帝尸骨。朱棣一朝,不断地追寻建文帝下落,始终未得踪影,终成历史一谜。有一种说法,建文帝被宫中大火烧死,还有一种说法建文帝率臣下9人,从宫中地道逃遁后,削发易服为僧,皈依佛门,云游天下,不知所终。


那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朱允炆究竟去哪了呢?

一,第一种说法,在宫乱中被大火烧死,尸骨无存

当初,守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朱橞开门迎接,建文帝朱允炆眼见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因此绝望之下,引火自焚。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属于正常,毕竟,朱棣也是绝对不会放过朱允炆这个正统皇帝的。


《太宗实录》中记载,燕王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也想出来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叹道:"我何面目相见耶!"于是与皇后一起闭宫自焚。朱棣看到宫中火起,急忙命人前来抢救,可惜没有来得及。从灰烬中找到建文帝烧焦的尸体,燕王朱棣不胜悲戚,抚尸痛哭,说他只是前来帮助皇帝学善,你又何必自寻死路呢?事后,朱棣备礼以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朱允炆在无奈之下选择自焚,朱棣找到的也只是烧焦的尸体,尸体是不是属于朱允炆的还有待商榷,因此,只能说有可能朱允炆是被自焚烧死的,但是没有确凿证据支持。


二,第二种说法,故意放火焚烧宫殿,金蝉脱壳,下地道脱逃

这个可能性我是认为客观存在的,理由是自焚的话,朱棣看到的是一具烧焦的尸体,古代没有现代那么先进的验尸设备技术,一具烧焦的尸体,是朱允炆故意准备移花接木的也属于正常,要知道,愿意为朱允炆替死的大有人在,一把火,烧死烧焦替死的,朱棣就不会再追查朱允炆下落,朱允炆也就可以顺理成章的金蝉脱壳,安然逃脱。

后续,明神宗曾向张居正问及建文帝下落一事,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这里可以看到,金蝉脱壳之后的朱允炆,很大可能削发易服为僧,皈依佛门,云游天下。

三,两种说法,自焚说和出逃出家为僧说更加偏向于出家为僧


按照当时的情况,城已经被围,出逃已经很难,以替身烧焦自焚迷惑,自己则乔装逃脱可能性很大,据记载,本来建文帝朱允炆 城破无路可走,遂想一死了之。此时少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它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这里可以看出,朱元璋或许早就料到了朱棣的狼子野心,早在他临死前,就替孙子安排好了一切后路,确保朱允炆可以渡过难关,皇位虽然没了,可是性命却无虞。


综上所诉,朱允炆的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确实存在诸多疑点,你说城破宫中起火,朱允炆自焚吧,可惜看到的尸体是一具烧焦的,面貌身份根本无从查起,要我是无论如何无法相信朱允炆是被烧死的,宁可相信,烧焦的是朱允炆的替身,借此可以阻止朱棣的追杀,金蝉脱壳,带着心腹远离是非之地,皈依佛门,青灯古佛也属正常。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唯恋无名


的确这是一个千古谜团,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朱棣成功攻入南京城,而后建文帝朱允炆便离奇的失踪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关于建文帝朱允炆到底上哪去了?历史上一直没有定论,但像素翻阅《明实录》、《明史》在其中也找到了一些答案。

建文帝朱允炆自焚身亡

据《明太宗实录》记载“建文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望见宫中烟起……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根据明实录记载,朱允炆在朱棣攻破南京之时,自知大势已去,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这位皇叔喜好杀戮,自己落在他的手里也逃不过一死,于是朱允炆下令“阖宫自焚”,朱允炆自身投向了熊熊烈火之中,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也一同投身烈火之中一同自焚。而后燕王朱棣以“天子之礼安葬了建文帝朱允炆”。

关于这点在《明史》中也得到了证实,“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不过这点,存疑较大,如果朱允炆真的死了,朱棣也找到朱允炆的尸身了,也“以天子之礼”安葬了朱允炆,那又为何没有为朱允炆修建陵寝呢?


朱允炆,落发为僧从皇宫中的密道逃了出去

据《明神宗实录》记载着张居正的这么一句话:“国史不载此事,但故老相传,言建文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在弥留之际,留给了朱允炆一个铁箱子,告知朱允炆在万不得已之时打开它。在朱棣攻破南京之际,朱允炆打开了这个铁盒子,里面是几张度牒和剃刀、僧袍与一张皇宫密道的地图。朱允炆一看明白了皇爷爷的苦心,当即让太监给自己剃了发,穿上僧袍便从密道遁走了。

虽然这一说法极具故事性,但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第三种说法就是,建文帝朱允炆漂洋过海,定居海外

这一说法的依据是郑和下西洋,人们猜测朱棣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其真实目的,并非是为了宣扬大明的天威,真实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是1405年,此时的大明朝刚经历“靖难之役”不久,大地一片狼藉,此时更应该的是与民修养,而在此时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大举下西洋,做一桩赔本的买卖,难道不奇怪么?所以郑和此行的目的不由令人怀疑!

且郑和出使西洋的档案,再后来全部失踪,于是有人怀疑是因为里面记载了朱允炆的信息,被朱棣给藏匿了了起来,或者销毁了。


以上便是关于朱允炆去向的三种说明,但具体的还是要等到史学家们最后的拍板,这个至今任是谜团。

参考文章:《明史》、《明实录》


像素说历史


我是方圆,文史专栏作者,欢迎关注我;

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就将大明帝国的重担交给了皇孙朱允炆。公元1398年,年仅21岁的朱允炆在南京称帝,改年号为建文,所以在历史上又称他为“建文皇帝”。朱允炆即位之后,他深知此时明帝国的藩王势力日益增大,已经危及到了中央政权,于是便开始着力削藩。此时,驻守北京的燕王朱棣,即朱允炆的叔叔,向来都有问鼎朝廷的野心,只是苦于没有找到合适理由而已。但此时朱允炆提出的削藩政策,便给了他“清君侧”的口实,从而发动大规模的叛乱战争,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明成祖朱棣像

在这场叛乱战争中,朱棣冠冕堂皇地打着保卫皇帝朱允炆的口号,率领大军来到首都南京夺取了朱允炆的皇位。有趣的是,在朱棣打到南京之后,内奸早已经打开了城门,而此时宫中也已经燃起了熊熊烈火。当朱棣派人从宫中的火堆里扒出一具尸骸后,假意认定这就是朱允炆,还称他是自焚而至,并伤心地说道:“我明明是来保护你的,你干嘛要自焚啊?”

当然了,明眼人一看便知,朱棣这是猫哭耗子假慈悲,在他心里巴不得这具尸骸就是朱允炆本人,既然此时已经证实朱允炆已死,而国家不可一日无主,朱棣自然而然就成了明帝国的新一任国君。朱棣即位后,并扬言要以皇帝之礼将朱允炆安葬,但结果却没有建立任何陵墓。整个南京城也只有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他儿子朱标的陵墓。

建文帝朱允炆像

朱棣后来将都城迁往北京之后,成了首位葬在北京的明代帝王,所以在北京自然也不可能有朱允炆的陵墓。事实上,朱棣明知朱允炆已经逃出了南京,却故意说他自焚。但其实,朱棣在即位后,暗地里派遣了很多人进行缜密侦察,全国各地搜寻朱允炆的下落。毕竟自己的皇位是篡夺而来的,不具备正当性,所以在他心里就很怕朱允炆在什么时候突然冒出来,将自己打倒。以至于有人说,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里就有一批专门以刺探各种情报而闻名的锦衣卫人员,他们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去搜寻朱允炆的下落。因为很多人都说朱允炆逃到了海外,朱棣为了弄清楚事实真相,肯定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地方。

所以,总的来说,朱允炆自焚而死的可能性比起出逃一说还是要小得多。这在《明史纪事本末》、《明史考证》等史料里均有记载。而其记载表明,朱允炆是在大臣保护下由密道逃出南京的。就连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持相同的看法,在乾隆四十二年重修的《明史·恭闵帝纪》中说记载道:

“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棣遣中使出后尸于 火,诈云帝尸”。

仅这一个“诈”字就足以展现朱棣的阴谋诡计的,当然了,也说明了朱允炆并没有自焚而死,而是成功地逃出了南京城。可问题是,朱允炆既然逃出了南京,那么他的下落如何呢?对于这个问题,明清两代以来,一直到当代,学术界一直都在进行研究和探讨。终于在2010年的时候,此谜团终于有了些眉目!

宁德支提寺

我国著名明史专家马渭源先生对建文帝朱允炆很有研究,为此他还著有《从南京到北京之魔鬼的天才皇帝朱棣卷》,《破解600年第一谜案——建文帝最终出亡福建宁德》等大作;根据马渭源先生的叙述,长期以来,在朱允炆生死的问题上,人们比较相信明代官方史料。但我们也知道,明代的官方史料,基本上也不会将朱棣篡位的事情写进去,更不会讲清楚朱允炆的生死之谜的。所以,明代官史一般来说还是不太靠谱的。

那么,既然建文帝朱允炆没有死,那么他究竟去哪儿了呢?大致有三种说法,一种是说他逃到了云贵,二是两广地区,三是闽浙地区。但是在马渭源先生研究后发现,朱允炆逃往云贵的说法不太可能,因为当时朱棣与“西北王”沐晟、“云南王”沐家都属于双重亲家的特殊关系,所以如果朱允炆真的逃到云贵地区的话,那么无异于羊入虎口。至于两广地区则更不可能;

马渭源先生最后将目光集中到了福建地区,认为福建地区的可能性要大一些。那既然已经确定好地域,接下来就是搜寻证据的时候了,而关键突破点便是“宁德支提寺所幸存的明代云锦袈裟”,以及袈裟上的图文。经过长时间的比对、甄别、考究和排除,终于找到了文物与文献的契合点。紧接着,马先生又将目光锁定到了相传为元代高僧的宁德上金贝古墓。

宁德上金贝古墓

这座古墓表面上说是元代高僧的,但在实际考究下来,元代并没有这么一位高僧存在。此外,古墓与古塔并存的现象,也不符合元代僧侣的葬制。在研究中还发现了上金贝古墓反而存在诸多明初建筑特点。所以便可大致确定,这个古墓应该是朱允炆的。

如此看来,至此为止,这长达600多年的明朝第一疑案算是告破了。所以我们已经可以得出结论:建文帝600年来的出亡之谜以及下落之谜应该算是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对此,你们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

  1. 文化长廊 张群《建文帝出亡之谜,600年来有新解》. 2010年第六期

  2. 《明史》

  3. 《明史·恭闵帝纪》


方圆文史


建文帝朱允炆失踪近600年来一直是一个谜,关于他的失踪也是众说纷纭。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一心栽培他的嫡长子朱标,朱标宅心仁厚也的确是一个当皇帝的料,但是朱标却没有当皇帝的命啊,因此英年早逝,朱元璋悲痛万分,随着朱标的去世,朱元璋多年的心血化为了泡影,于是乎,他做出了一个超乎常人的决定,将皇位传给朱标的次子朱允炆。


话说这个朱元璋也的确做事有悖于常人,他自己有二十个儿子呢,加上朱标去世两个那还有二十四个呢,他将皇位绕过儿子传给孙子,他就没有想到,这将来会给孙子带来多大的麻烦,果不其然,朱允炆刚刚当上皇帝仅仅的一年时间,他的四叔燕王朱棣,就从北京城带着大军赶来并直捣皇宫,朱允炆一看四叔气势汹汹不得皇位不罢休的架势,朱允炆只是一个胆子比较小得一介书生,朱棣戎马半生,老朱家能打下江山,也有他朱棣的一半的功劳,当然叔叔的侄子,朱允炆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当时就被他的气势给吓怕了丢盔弃甲的逃跑了,这便是明初有名的“靖难之役”。


朱棣占领了皇宫才发现,侄子朱允炆下落不明,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一下子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关于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有三种说法:

第一:朱允炆以自焚而死,燕王朱棣攻进皇宫之时,发现焚烧的屋里有一种尸体,太监们说这是建文帝,但是朱棣并不相信。

第二种说法,朱允炆已经出家当了和尚,还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他就知道这个孙子和他父亲一样比较宅心仁厚,心慈手软如果把皇位传给孙子,难免自己的儿子会造反,所以他给朱允炆想出了一条后路,出家为僧,反正朱元璋也是和尚出身。

第三种说法,说朱允炆已经沿着地道逃了出来,并坐船去了东南亚,朱棣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派郑和七次下西洋,耗费巨资明着是去组建外交,暗地里是寻找侄子的下落。


总结:以上各种说法均属人们的猜测,并未得到证实,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其实早已经成了一个未解之谜,他的失踪与朱元璋有直接的关系,他如果不把皇位传给胆小懦弱的朱允炆,也就不会引起朱棣的反叛之心,朱允炆怎么会是朱棣的对手呢?


佳宁姐姐说历史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四年后,燕军攻入南京,建文帝朱允文不知所踪。



关于朱允炆的下落,《明史》记载的是:“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寥寥几笔就交代了朱允炆的下场,宫中起火,朱允炆下落不明,后来朱棣找来几具无法辨认的残骸,对外宣称是皇帝和皇后的遗骸,然后殓葬。

当然了,这个说法是根本不被信服的,所有人都知道,朱允炆有很大可能没死,而“被死”只是朱棣的把戏,朱允炆“不死”,朱棣无法名正言顺的继位,所以朱棣登基后也在暗中四处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那么朱允炆没死的话,他又去了哪儿呢?目前流传的版本有两种,“出家为僧”和“逃亡海外”。到底哪一个说法是真的,又或者都不是真的,史学界至今没有定论,我更不敢妄下断言。但我个人认为朱允炆没死这是事实,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提到朱棣派人寻找朱允炆,就不得不提一个人,谁呢?就是明初重臣,历仕六朝的胡濙。

胡濙是建文二年的进士,建文朝时任兵科给事中,这是什么职位,大家不必刻意了解。只需知道这是一个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近侍官职,虽然品级不高,但有机会与皇帝近距离接触,所以胡濙一定认识朱允炆,这也是朱棣日后令他寻找朱允炆的一大原因。


关于胡濙寻找朱允炆,史书是这么记载的:

永乐元年迁户科都给事中。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这段记载比较长,我们要分段分析:

首先是朱棣登基后,给胡濙升职了,朱棣给建文旧臣升职主要目的就是拉拢人心,为他办事,这不难理解。而这段记载也说了朱允炆极有可能逃走,朱棣也犯疑了。

于是在永乐五年,他正式派胡濙到民间寻找朱允炆,那么胡濙找了多久呢?答案是16年,永乐五年走的,永乐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那么这中间胡濙就没回来过吗?答案是肯定的,这十六年间,胡濙的母亲去世了,他申请回乡守孝,朱棣都不准,为此朱棣还升他为礼部左侍郎,安抚他。古代以孝治天下,大臣的母亲去世竟然不允许其回家守孝,这根本不合礼制,不合礼制还升他为礼部侍郎,多少有点讽刺。

但朱棣宁愿让人骂自己无情无义,也坚决的不让胡濙回来,这就说明他要找到建文帝的决心,这是不是也告诉了我们,朱棣已经确信朱允炆没死呢?否则他为何如此着急?

不管怎样,历经十六年,胡濙总算有消息了,他“驰谒帝于宣府”,当时朱棣还在宣府北征蒙古,胡濙快马赶到,这时朱棣已经睡了,但他得知胡濙来了之后,便立即召他前来,胡濙将自己知道的全部告诉了朱棣,两人谈了很久,有多久呢,“漏下四鼓乃出”,大体就是凌晨两点半左右。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什么紧急的情况,那两人为何会谈到两点半,所以胡濙一定是知道了朱允炆的下落,只有这件事才会引起朱棣极大的兴趣,那么朱允炆死了没有,应该没死,为何?如果朱允炆死了,两人还是不会谈到两点半,朱棣关心的是活着的朱允炆而不是死的朱允炆。


因此,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胡濙找到了朱允炆,甚至与朱允炆见面了,帝位已失,大势已去,朱允炆向胡濙表达了自己早已没有复位之心,他让胡濙将自己的想法转告朱棣,而朱棣也仔细询问了朱允炆的近况,感慨不已。至于日后他有没有再派人去斩草除根,就不得而知了。

但毫无疑问的是,胡濙说完后,朱棣“至是疑始释”,心中不再有疑虑,这也说明那天夜里胡濙与朱棣所谈之事必定是朱允炆的下落。


咸鱼闲聊


建文帝朱允炆究竟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可是当我们去仔细的分析明朝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有那么一点点的蛛丝马迹,而正是这样的一点点蛛丝马迹,却已经预示着建文帝朱允炆并不是死于那场大火之中那么简单。

事件回顾

明朝洪武年间,整个明帝国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那就是朱标作为帝国的嫡长子,作为未来皇族的接班人,还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权力就已经牺牲了,而朱元璋也不得不白发人送黑发人,一时间整个帝国充满了悲伤的气息。

可是该哭的哭了,该闹的闹了,接下来还要讨论一些正经的事情,那就是谁来当这个帝国的主宰者,如果按照常规的法律程序来说,既然嫡长子已经死了,那么就要从其余的几个孩子中挑选出一位拥有同样雄才大略的皇子来担当皇太子。按照当时的顺序来说,朱元璋的二儿子和三儿子要么因病去世,要么就是治理无方,唯一能够拿到出手的就只有四太子朱棣。

可是朱元璋太爱自己的嫡长子朱标了,亦或者说朱标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早已超越了其他的孩子,于是在朱标死后,朱元璋决心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成为未来的皇帝。

而朱允炆继位之后,对于四周的藩王心存戒心,一心想着要去搞一些削藩的军事行动,这一系列行动下来彻底惹怒了朱棣,也把朱棣逼上了死胡同,于是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彻底打响,而此次战役之后的最终结果是朱棣大胜,朱允炆惨败,而朱棣则直接接管了明帝国,成为新一轮的皇帝掌权者。

在明朝历史当中或者说朱棣时期的史料记载当中,能够明确的看到:朱允炆害怕朱棣的清算,于是一把火把自己活活的烧死了,除此之外,其余的话都没有说,比如朱允仁死的时候周围的环境简介以及当时陪葬的人是谁,只是说有几位尸骨,明朝历史对此也是讳莫如深,始终点不透。

没错,这就是事实

哪怕截止到今日,依然没有明确的史学资料,或者说历史记录能够证明朱允炆是在这场大火中丧生的,有的仅仅是那么一点点的明朝历史的相关记录。

而从后期朱棣的国家大方略以及朱棣所采取的几个行动来看,朱允炆非但没有死,反而逃了出来,并且逃得无影无踪,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当朱棣坐在至高无上的皇位之后,他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首先朱棣残忍的伤害了与朱允炆有过任何关系的所有女子,这不单单是杀人灭口这么简单,且背后还有着更深一层次的政治关系:朱棣的内心里面依然指望着这个不靠谱的外甥,能够在关键时刻忍不住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女子勇于献身,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可以省去很多麻烦。

其次,郑和下西洋永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的确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扬了华夏的国威,让世界各国的人民都知道了有明帝国这样一个强大的帝国,尤其是郑和下西洋的沿岸,当时吸引了很多其他国家的人前来朝奉,这是历朝历代所没有的事情。可是郑和下西洋的同时还暗中接受了一个任务,那个任务就是找寻与朱允炆相关的一切线索,因为当时有一些迹象表明朱允炆极有可能逃到了南海附近。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朱棣曾经派遣过一些朝中大臣走南闯北,暗中找寻朱允文的线索,只不过至于朱允炆逃到了何方,又走到了哪里,这一切谁都不得而知,只能埋藏在历史的深处。


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是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朱允炆,明洪武十年出生于应天府,是太子朱标的第二个儿子。

因朱标英年早逝,所以在朱元璋去世后,继承了皇位,成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史称建文帝。

朱允炆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大大缓和了朱元璋时期尖锐的社会矛盾,史称“建文新政”。

在这些新政取得一定效果后,朱允炆便于1399年推行另一项举措——削藩。

不料这个举动激起了燕王朱棣的强烈发对。

于是,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

这场争斗一直持续了四年,于1402年朱棣成功登基,成为永乐皇帝后结束。

可当朱棣率燕军攻入南京城时,朱允炆却离奇消失了。

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朱允炆究竟去了哪里?到底是生是死?

史书上至今没有定论,只是有以下几种传说。

朱允炆出家为僧

传说朱元璋在位时,曾经留下过一个铁箱子,且反复叮嘱,不到九死一生的紧急关头,不得开启。

后来,这个箱子一直由朱允炆的贴身太监保管。

当朱棣的军队攻入南京城时,朱允炆自知在劫难逃,欲拔刀自刎。

情急之中,身边的太监突然想起朱元璋遗留的箱子,急忙命人找来。

打开一看,里面除了少许银锭以外,还有数套僧服以及剃度用物。

于是,万念俱灰的朱允炆,当即让太监为自己剃了发,换上僧侣衣服,从皇宫后门逃走,不知所踪。

关于这种说法,《明神宗实录》里记载有张居正的一段话:

“国史不载此事,但故老相传,言建文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人无知道。”

朱允炆自焚而死

朱允炆在得知燕王朱棣的军队已攻入南京金川门时,便下令纵火焚烧皇宫。

瞬间,大火弥漫了整个宫廷。

朱允炆对随从说:“大丈夫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

随即投入熊熊大火之中,其妻子马皇后、长子朱文奎,也跟着自焚了。

《明太宗实录》对这件事是这样说的:

“建文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明史》中也有关于朱允炆自焚的记载:

“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朱允炆飘洋出海

这种说法的依据是,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不是为了外交需要,而是为了寻找朱允炆。

朱棣即位后,怀疑朱允炆没有自焚,派人多方打听朱允炆的下落,终无收获。

后偶然得知,朱允炆已乘船出海,远度重洋了。

于是,朱棣便命郑和率船队,以“扬大明威德”之名,出海寻找朱允炆。

郑和第一次远航是在1405年。

当时明朝刚刚经历“靖难之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

朱棣首要解决的是安抚民心,发展经济,而不是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劳师动众的数次下西洋,且回报甚微。

因此,郑和7次下西洋的目的受人质疑。

《殊域周咨录》曾载,郑和下西洋的全部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后来莫名其妙地遗失了。

于是,有人猜测,《郑和出使水程》记载有关于朱允炆的消息,被朱棣藏起来了,并非遗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