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南展区

黄河岸边南展区

文丨陈晓丽 摄影丨刘文明

崭新漂亮的楼房,整齐宽阔的街道,绿色葱茏的花园。

这不是城市,是村庄。

在黄河入海处的东营市,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壮举,叫做“南展”。

1969年胜利油田诞生,为解决黄河防洪问题,保护大油田,原国家计委和水电部批准兴建黄河南展区行洪分流工程。展区群众顾大家舍小家,奉献出了土地,离开了家园,全部搬迁至临黄大堤狭窄的房台上居住。

房台,高高的土台,是乡亲们用铁锨挖,用镢头刨,一筐筐抬,一担担挑,纯人工修建而成。从1973年开始,至1979年全部搬迁,整个过程历时六年,乡亲们筑台建房,天天汗珠子砸脚面,付出了多少辛劳?

搬迁后的乡亲们并没有一下子掉进福窝,房台狭小,用乡亲们的话说是“院子里抡不开扁担”。而且,土地贫瘠,生产生活条件落后,乡亲们的日子依然艰难。

不忍惴度,乡亲们眼看着洪水涌进昔日的村庄,淹没了曾经的家园,心里是多么难受。可以想象,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展区人民是怎样强烈地渴望,跟全国人民一起走上富裕之路。

十八大以后,东营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黄河南展区村庄搬迁改造工程,在全市规划建设11个新型农村社区。2016年,投资近八个亿的董集镇杨庙社区率先完成全部楼宇建设,十九大召开前夕,杨庙社区4790余名村民全部搬进了崭新的楼房。

这次搬迁,乡亲们一下子搬进了“城市”。社区供水、供电、供暖、燃气等配套工程完备,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茅草平房成为了记忆,挥不去的乡愁浓缩在“董集镇七里井历史文化陈列馆里”。展览馆内,一件件老物件,一帧帧图片,记录着厚重的历史,传承着“七井”精神——爱国、奉献,协作、拼搏。

杨庙社区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社区的村民朴实、快乐。

头发花白的奶奶领着小孙子在小花园里玩耍。奶奶慈眉善目,笑容里透着藏不住的喜悦,是啊,宽敞明亮的新楼房住着;土地已经流转出去,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时候就给分钱;子女们忙着自己喜欢的营生,家家富足,老人家发自内心地欢喜。

小区里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场所。

手工编织小组,设在幼儿园旁边的一间明亮的大房子里。阿姨们坐在小马扎上,嘴里唠着嗑,双手上下翻飞,彩色的藤条瞬间织出了漂亮的图案。阿姨说,送了孩子,来这里干会儿活,说说笑笑,还能挣点钱。阿姨们很自豪,说她们编的这些东西都出口呢。勤劳惯了的乡亲们,如今日子好过了,仍然不愿意闲着。

编织小组旁边,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叫“社区日间关怀中心”,乡亲们笑称“托老所”。来这里的是年龄较大,生活相对困难的老人。老人们围桌而坐,有的下棋,有的打牌,有的聊天,中午有可口的饭菜,每人每天交一元钱。这些七旬上下的老人,个个肤色黝黑,满脸褶皱,那是岁月的痕迹。但是,他们个个面带微笑,神色安然,新社会新时代保障了他们晚年的安定和温暖。

“托老所”紧挨着的是一个“节假日学校”。每到节假日,会有志愿者前来,辅导孩子们学习。农家孩子不仅享受着优质的学校教育,还有送上门来的免费辅导,只要肯努力,成才成名都不是空想。

杨庙社区四周,是无边的绿。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今到处生长着绿油油的希望,玉米棉花,生机勃勃;成片的果园,硕果累累;更有树木的海洋,轰鸣着绿色的波涛;当然还有摇曳的芦苇,那是黄河口独有的风景。

滚滚黄河水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泥沙,生长出了这片广袤的土地,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勤劳而智慧。在新时代的灿烂阳光里,有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助力,黄河岸边南展区,一定会变得更加富饶、更加美丽。

黄河岸边南展区

向上滑动阅览

作者简介:陈晓丽,退休教师,文学爱好者。

黄河岸边南展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