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抗战大事记1941年

1941年

1月运东地委成立。为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北方局指示将鲁西三地委及所属各县党组织划归冀南区党委领导。为此,冀南区党委以恩县、平原、夏津、高唐、禹城、德县(铁路西部分),以及原属冀南的武城、清河县为辖区,组建了一个新地委,因其多数县地处运河以东,故称运东地委。地委始建时,只有委员3名,即杨中一、陈达、庞钧,杨中一任书记。3月,充实王东宁、刘子蔚、郭鲁、邹国厚、夏祖盛、陈剑、吴大羽为地委委员。王东宁任副书记兼宣传部长,陈达任组织部长,庞钧任敌工部长,张海光(边良)任秘书长。运东地委的任务是:立足运西武城、清河,在夏津、恩县、高唐等运河以东各县开展工作。工作方针是: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1月夏津分为夏东、夏西两县并分别建立县委。夏东县由李学实任县委书记,纪照青(后高凤芝)任组织部长,徐敬民任宣传部长;夏西县由陈剑(后纪照于)任县委书记,刘秀芝(李玉春)任组织部长,王金海任宣传部长。

1月初北方局巡视团到冀鲁边区视察。北方局派出由张晔、郝炬(何郝炬)、曹戎、李炎组成的巡视团抵达冀鲁边区。巡视团在乐陵朱家寨召开县、营以上党、政、军干部会议,传达了北方局的各项指示:建设“三三制”政权,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群众进行“二五”减租、分半减息;”纠正“左”的锄奸政策,争取伪军反正;普遍建立民兵;开展边沿区工作,采取敌进我进的政策等。巡视团还向北方局汇报了冀鲁边区形势,要求派干部加强边区的领导,并建议将冀鲁边区移交山东分局领导。后来,巡视团成员全部留在边区工作。

1月27日日伪军合围鲁北支队。平、禹、临、陵日伪军7000余人,在两架飞机的配合下,合围驻在平原马腰务一带由杨忠、龙书金率领的鲁北支队及县、区抗日武装,激战一个多小时后,我军向东转移。

1月山东分局、一一五师指示开辟鲁北新区。冀鲁边区确定,集中边区主力,从正面向商河、惠民一带挺进,发动群众,开辟游击区,控制黄河北岸,然后向阳信、无棣、沾化发展,与清河区打通联系。

2月17日—19日冀鲁边区部队南下受阻。六支队政委陈德奉命率部南下,打通与清河联系,进入德平孔家镇、徐家一带,遭敌3000多步兵和300多骑兵的包围,苦战小时,于19日突围。第一次南下受阻。

2月中共冀鲁边区党委成立。北方局决定建立冀鲁边区党委,书记暂缺,张晔任组织部长,李启华任宣传部长,并主持区党委工作。区党委领导原由冀南区党委代管的一、二、三地委,原冀南六、七、八专署改称冀鲁边一、二、三专署。

2月边区军政委员会调整。调整后的边区军政委员会,由周贯五任书记,委员有李启华、张晔、杨忠等。至7月,各分区军政委员会相继建立,书记由军分区司令员或政委担任,委员有地委、专署、军分区的领导干部。

2月冀鲁边区部队改编为教导六旅。奉一一五师命令,冀鲁边区部队改编为一一五师教导六旅,邢仁甫任旅长,周贯五任政委,杨忠任政治部主任。开始旅辖十六(以六支队为基础组建)、十七(由鲁北支队改编)两个团,杨承德任十六团团长,陈德任政委;龙书金任十七团团长,李恒泉任政治处主任,政委暂缺。翌年2月,以运河支队为基础,又组建了十八团,杨柳新任团长,杨爱华任政委。

2月28日六分区、运东专署成立。冀南军区决定建立冀南第六分区,邹国厚任司令员,夏祖盛任政委。同时成立运东专署,胡子寿(后郭鲁)任专员,吴大羽任秘书主任。

3月3日冀鲁边区部队南下打通与清河区联系再次受阻。周贯五带领十六团两个营、十七团及特务营,再度南下,继续完成打通与清河区联系的任务。部队进驻商河南部,即徒骇河北岸的贾桥、乐安等十几个村时,日军由济南、惠民、德州、商河等地调集约两万余人阻击。我军在小张家至兴隆镇一线抢占有利地形。痛击各路来敌,边打边撤。经过1天激战。毙伤日军300多人,我方亦有一定损失。天黑前撤离徒骇河畔。

3月上旬冀鲁边军区成立。山东分局、一一五师决定成立冀鲁边军区,由教导六旅旅长邢仁甫兼军区司令员。政委周贯五兼军区政委,政治部主任杨忠兼军区政治部主任。因邢仁甫正在山东分局党校学习,司令员由周贯五代理。

3月日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日军为全力对付抗日军民,巩固其占领区的统治,自21日起,开始推行第一次“治安强化运动”。到1942年10月,先后共推行了5次。其主要措施是:强化乡、村自卫力量,建立反共自卫团和保甲制;清查户口,颁发“良民证”;扩大伪军,实施军事、政治、经济、特务结合的“总力战”;实行以封锁沟、公路网、据点、炮楼相结合的“囚笼政策”、“铁壁合围”等,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分割、包围、清剿,妄图消灭抗日武装,摧毁抗日政权。日军的这些措施,虽然给冀鲁边区的抗日斗争造成了极大困难,但是边区党政军团结一致,改变斗争方式,克服困难,顽强战斗,打破了敌人的“囚笼”、封锁和分割、包围,使其“治安强化运动”破产。

4月肖国栋到平原组织游击队。鉴于运河以东平、恩、夏、高诸县伪顽势力较大,我基层党组织活动困难,冀南区党委、军区决定派部队过河,开辟这一地区。为此,六分区派肖国栋到平原五区组织游击队,以配合前来开辟运东的部队。

4月边区形势有所缓和。我主力部队转移后,日军主力亦调到冀中、冀南进行“扫荡”,从而减累了冀鲁边区的军事压力。我抗日武装趁机发展起来。杨承德率十六团三营,在济阳、商河一带活动,打击日伪军,开辟新的根据地,不断扩大抗日武装,人民群众的抗战情绪日益高涨。

6月冀鲁边区各军分区成立。遵照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指示,冀鲁边军区第一、二、三军分区成立。石景芳任一分区司令员,傅继泽任副司令员,张博任政治部主任,杨大生任参谋主任,架治明任后勤主任;徐尚武任二分区司令员,郝炬任政委,靳兴候任参谋主任,孙长江任政治部副主任(无正职);杨铮侯任三分区司令员,冯鼎平任副司令员(未到职,下半年李永安任副司令员),辛易之任政治部主任。

6月宁津分置。为便于领导,冀鲁边区一地委和专署决定一南北公路为界,将宁津划为两个县,公路以西为宁津县,关器任县委书记,李光远任县长;为纪念马振华烈士,公路以东建县定名为振华县,时进任县委书记,张少通任县长。

7月初冀南区党委研究武装开辟运东问题。会议由区党委书记李菁玉主持,在清河县黄金庄西的一个村庄召开,与会者除区党委的张策、陈再道、李力外,还有运东地委成员杨中一、王东宁、陈达、吴大羽及专署行政科长张革轩等。会议听取了杨中一关于运东情况汇报,并就武装开辟运东问题进行了讨论。陈再道、张策、李力分别就以开辟运东的军事力量、党的工作、群众工作、统战工作的过河的行动安排等问题发了言。最后,李菁玉讲了三点意见:一、要放手发动群众;二、要争取打歼灭日本侵略军百余人的胜仗;三、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7月黄骅、曾旭清到冀鲁边区工作。一一五师任命黄骅为教导六旅副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同黄骅一起来边区的曾旭清,任十七团政委。

7月二地委开展敌后工作。冀鲁边二地委派出一批干部到敌占区活动。其主要任务是:动员参军;配合游击队组织群众挖交通沟,开展游击战争;对着据点、岗楼向日伪军喊话,宣传抗日,瓦解敌军;对伪乡公所人员训话,讲明党的政策,进行“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教育;做好统战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抗日;组织群众破坏敌人军事设施,割电线,锯电线杆,切断敌人的通讯联络。

7月冀鲁边区与清河区联络沟通,王壮基牺牲。冀鲁边区集中主要力量战胜艰难险阻,打通与清河区联系,并设法建立与清河区的通讯联络。边区领导将致清河区党委的信,由二地委派商河县地下的党员、小学教员王壮基送交清河军区杨国夫司令员。一个月后,又派王将密码送到清河区。王在返回途中,落入刘景良部手中,敌人严刑逼供,他守口如瓶,英勇就义。

7月二地委开辟齐河新区。为坚决执行“敌进我进”方针,扩大根据地,冀鲁边区二地委决定开辟齐河、济阳新区。地委组织部长李萍带领干部崔凤山、郑春太随分区部队到达临邑县四区南部,以此为落脚点,向齐河北部发展。不久,建立了齐河县抗日政府和县大队,李聚五任县长兼县大队长。

7月一、二地委书记易人。冀鲁边区党委调二地委书记杜子孚到一地委任书记,二地委书记由北方局巡视团成员郝炬接任。

8月冀南派部队武装开辟运东。按照冀南区党委研究的意见,六分区司令员邹国厚、政委夏祖盛及在六分区帮助工作的区党委武装部长李力,率冀南军区骑兵团、十九团一营和六分区部队共1500人,于月初从武城的曹寺和夏津渡口驿渡运河东进,开辟运东地区。运东地委、专署小张庄、渡口驿等伪据点,俘敌70多人,进而袭击夏津县城。中旬,李力与夏祖盛率骑兵团在夏津活动,连遭敌军袭击,遂转移禹城。其他部队根据军区指示,也转移到禹城与骑兵团汇合。由于部队和机关行动目标较大,不断遭到敌人袭击,加之当地党的基础薄弱,粮草缺乏,部队活动困难,10月底地委、专署、分区机关及部队返回运西。为此,区党委于11月下旬和12月初召集运东地委和担负开辟任务的部队领导干部开会,总结晶了三条经验教训:一是对运东敌伪力量估计过低;二是对我党我军在运东的基础估计过高;三是开辟敌占区不宜组织大部队。会议决定部队暂不过河,运东仍然坚持长期隐蔽的方针,做好地下工作。以后,地委成员分别回到运东的夏津、高唐、恩县、平原等县,深入基层,开展工作。

8月运东地委建立交通线。为护送干部,传递文件和情报,运东地委建立了从高唐到运西根据地的三条地下交通线:一条是北线,通过夏津八方塔村王金城、小李庄李绍瑞,从梁院过运河到运西;另一条是中线,通过夏津县夏庄夏河宽,从渡口驿过运河到运西;再一条是南线,通过临清白杨张庄张杰三,过运河到清河。

9月冀南军区在德州建立敌工队。冀南军区敌工部在德县城(今德州市)建立德石敌工队,石嘉植任队长,并在西郊戴官屯设联络站。石嘉植以伪满洲国《大北报》分销处为掩护,进行敌工工作。敌工队的任务是:宣传抗日救国,扩大政治影响;深入敌人心脏,开展统战工作;搜集情报,配合主力打击敌人;发展和壮大抗日力量,使我军过往无阻。

9月4日夹河镇战斗,杨忠牺牲。教导六旅派杨忠、龙书金、曾旭清率十七团第三次南下打通与清河区的联系。部队进入惠民大湾一带,杨忠、龙书金驻夹河镇,中午时分被日军包围。杨、龙向陈牛庄突围,欲与曾旭清率领的三营会合。到达陈牛庄时,曾旭清已率部转移,杨、龙陷入重围,在突围战斗中,杨忠与政治部总支部书记陈天冲、敌工科长杜木、反战同盟徐文进(朝鲜籍)成员等中弹牺牲。

9月7日吴匡五牺牲。陵县抗日政府县长吴匡五,在陵县苏庙子(今属临邑)战斗中负重伤,转到平原县姜家牺牲。

9月22日冀鲁边区与清河区连成一片。冀鲁边区部队第四次南下,与清河区部队联合作战。山纵三旅集中5个营的兵力,北渡黄河,出其不意,包围了义和庄、罗家镇的顽军,歼灭其1个团和1个营。残敌怆惶逃入沾化县境内,与顽军吴德胜部会合。与此同时,教导六旅十六团在杨承德、陈德率领下进入无棣小山一带,攻下大魏庄后,渡桃儿河向南推进,包围了驻老鸹嘴之顽军张子良部,歼敌1个营,活捉1名敌团长,冀鲁边区十六团与清河部队胜利会师。至此,冀鲁边区与清河区两个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实现了一一五师和山东分局的战略意图。

11月11日武城县及何刘屯等伪据点被攻克。冀南军区及六分区部队在武城县大队配合下,向武城发动进攻。除攻克县城外,还拔除了何刘屯、武官寨、河西街3个据点,歼敌310人,活捉日军1名。此后,武城河西地区成为冀南党、政、军领导机关的重要活动基地。

11月六地委、六专署成立。开辟运东地区的部队和机关人员回运西后,冀南区党委和行署决定将运西和运东分开,在运西建立六地委、六专署,辖武城、清河、故城、冀县、枣南等县。为了加强运东敌占区党的工作,运东地委继续保留,由六地委代管,运东专署撤销。赵一民任六地委书记,吴罡任组织部长,王东宁任宣传部长,潘景章任社会、敌工部长,程茂轩(后孔空)任秘书长;郭鲁任六专署专员。杨中一任运东地委书记,陈达任组织部长,陈剑任宣传部长,庞钧任敌我部长。同时,六地委建立武委会,杜景云(后黄世忠、韩克华)任主任。其任务是组织、领导民兵工作。

11月二地委设临北工委和临北办事处。李明华任临北工委书记,戴豪庭任临北办事处主任。

冬冀鲁边区《烽火报》社迁往宁津县王德普村。报社29多人和几台机器全部在该村地道里,坚持工作一年多。由于村党支部积极配合,群众掩护,保证了报社正常工作。为此,一分区授予王德普村“红色堡垒”村的光荣称号。

冬郑万刚起义。经过我党半年多的耐心教育,齐河县张保屯、宣章屯顽军郑万刚、郑德轩父子率500多人起义,改编为黄河支队,李聚五任支队长,梁国栋任政委,郑万刚任副支队长,郑德轩任参谋长。郑万刚的起义,改变了齐河北部敌我力量,对开辟齐河新区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12月齐禹、德县改变隶属关系。遵照上级指示,齐禹县划归冀鲁豫四地委领导;德县划归冀鲁边二地委领导。

12月冀南六地委办党训班和《运河报》。韩化一(后郭孔)负责党训班;河千英负责《运河报》工作。

本年六专署建立抗日宣传队。为了加强抗日宣传工作,冀南六专署在武城县建立抗日宣传队,纪明(女)任队长,王作媛(女)任指导员。宣传队经常在武城、清河一带进行抗日宣传,激发群众的抗日爱国热情,坚定群众的斗争意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