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气功和太极拳的关系

中医学、气功和太极拳的关系

众所周知,我国的传统武术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武术运动对人体有健身强身的积极作用。 也因为中华武术的固有特点,它和中医学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中医学、气功和太极拳的关系

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在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指导下,经过反复实践,确立了理法方药,“辩证论治”的医疗法则。 在医疗技术方面,除了用药物疗法外,还有针灸、按摩、 推拿、正骨、气功等特殊疗法。而其中的气功,又是武术 家们习练武功时很讲究的功法。

武术家们习练武功讲究“内练一口气”,讲究“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在中医学皁期的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养生而周于性命者也。从中医学讲,“精”除了“肾藏精”的精以外,主要是靠后天水谷之精微所化生的物质。“气”是水谷的精气及吸入天空的清气合并而成。“神”基人体一切意识、思维、活动的体现。“精”是人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等物质基础,有了“精”才能产生“气“,有了“气”的动力,才能表现出“神”。反之,“神”旺说明“气”强,“气” 强则由于“精”足,这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化,相互作用的,其盛衰存亡都关系到人体生命的根本。正如古人说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一一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所以,中医学和武术都很注重练“气”。

中医学、气功和太极拳的关系

气,是推动人体生理活动的动力,一是指流动着的微小难见的物质,为水谷之气,呼吸吐纳之气;一是指脏腑组织的活动能力,为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脉之气等。气是流动的,周身上下内外无处不到。由于气是生于先天,禀于后天,所以又有先天之气,后天之气的说法。先天之气又称“原气”(元气或称真气),还有“宗气”、“营 气”、“卫气”等等。

原气来源于元阴和元阳,元阴是肾的阴,是物质;元阳是肾的功能。

宗气是五谷精微之气加上吸入的大气,有总气、主气之义,也称为大气。中医病理上有“大气下陷”症,就是指宗气下来了,这时人就要喘,或脱肛、滑泄。宗气不足,胸口就会憋闷,如中医学讲的“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行血行,气滞血凝。”

营气是营运于脉中的精气,由饮食物中的精气所化,能营养固身,化生血液。

卫气生成于水谷,和营气同一来源,不过其质较营气浊,性懔悍(行动快),行于脉外,散于胸腹之内,肌肉之间。感冒就是由卫气不足引起的。

若再细分,还有很多气,如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中提到:“……在脾曰充气,在胃曰胃气,在中焦曰中气……。” 总起来讲,以上这些气都是人体中健康的气,也就是中医学讲的正气。凡是人体不需要的就是邪气,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对来的致病因素,及情志病变的喜、怒、忧、 思、悲、恐、惊等都属邪气。

从上不难看出,只有充实正气,扶正祛邪,人体才能得以康健。扩大到社会意义来讲,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中医学、气功和太极拳的关系

顾名思义,练“气”的功夫就是气功,古代则称导引、吐纳、按跷、静坐、坐禅、内功等等。许多老武术家和练功家就因此而使精、气、神都很足,他们那令人羡慕的神采奕奕、健社的身体,都是坚持这一锻炼的结果。

中医学对此是极为重视的,如《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记有“导按引跷”,《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有“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等等,都是强调了养生用以抗御疾病。

重视锻炼,是中医学健身养生,预防疾病的积极方法。早在公元二百二十年前,华佗创造出《五禽戏》,他对弟子吴普说道:“我有一术,名曰五禽之戏,亦以除疾,兼利蹄足。”吴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全坚,给后世奠定了“动”的基础。俗话讲:”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气养。”气养一是不要生气,二是要养气。而养气最好的方法就是气功。气功的内容极为丰富,其方法,流派也很多,总的不外“动”与“静”二功。目前普遍开展的太极拳即是“动功”(亦称行动)的一种。

太极拳运动要求精神贯注,呼吸自然,意守拳路,心情安靜,排除杂念,动作轻灵,和缓均匀,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上下左右内外协调统一,是以阴阳二气不停地运动理论为依据。所谓“太极”,是含有辽阔无边,完整无缺的“宇宙”含义,具有圆(浑然一体)和远(辽阔无边)的特点。所谓圆,不仅其动作要圆,而且在练拳的形式上要协调一致,做到全身的整体性,上下相随,一动无有不动,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所谓远,是要有辽阔无边的意念存于心中,二目平视,不为任何物象所滞留,不被任何形象扰己之注意力,渐渐达到自身与外界(“宇宙”) 环境融合一体的感觉。

中医学、气功和太极拳的关系

在养生健身上,太极拳运动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用意不用力

《黄帝内经•本神篇》中记有“心有所忆谓之意。”“用意不用力”就是通过意念活动来启示运动的形势,做到全身松弛,呼吸平静,神态安静,气顺心和。避免用拙力,切忌咬牙,瞪目、梗脖、耸肩、挺胸、翻臀、凸腹、憋气等用力的动作。

二、 形式和缓,绵绵不断

太极拳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柔和、舒展、轻松、连贯、完整、大方的形式。无论在伸臂、击掌、打 拳、回身、转腰、屈膝、移步、提腿等,都是在和缓协调不停地进行变化。在阴阳、动静、升降、开合、虚实等相对运动转化中,如长江水滔滔不绝,前浪鼓后浪,后浪激 前浪,一式将尽一式又起,川流不息,是循环无端的运动形式。因而可以使气血畅通无阻,加强呼吸换气的能量。

三、 入静

所谓“入静”,是在运动的变化发展中不存杂念,意念高度集中在拳路上,久而久之,自然可达到“意守丹田”,做到“恬谈虚无”,“神舒体静”。

从上可以看出,太极拳运动的锻炼形式突出内外协调, 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整体作用,能在动中求静,静中求动的基础上进行不停地运动变化。其运动不仅表现在各个大小关节和肌肉群,自身按摩内脏,更重要的是能够锻炼“心神”。心神若能经常保持安静,则内气深长,精力才能充沛。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为一身之主宰,“气” 能够充分发挥调节脏腑的作用,使人体阴阳、气血、营卫、经络保持平衡旺盛。《内经•灵兰秘典论》中记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说明了“心“主”) 的重要作用。所以,人体心神协调统一,阴阳平衡无偏, 正气充足鼓荡,“邪”就不易侵犯。这就是《内经•遗篇 刺法论》中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道理。

总之,武术与中医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坚持锻炼,锻炼得法,就可调节内脏、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舒筋利骨、平衡阴阳,充实精力,更好地工作。

(吉良晨讲述、朱钦堂整理)​

中医学、气功和太极拳的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