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穿破了衣服也不换,朱元璋直夸是清官,刘伯温却说“此人留不得!”为什么?

秉烛读春秋


野史传闻中的这位喜欢穿“破旧衣服”的大臣名叫张昶。他是不是真的“穿破了衣服也不换”,无法验证,但是,张昶原本为元朝户部尚书,却是真实的。张昶因为精通历朝历代的典章制度,礼仪规范,所以,颇得元顺帝赏识,并被委以重任,成了元朝正部级高官。

元顺帝时期,因为天灾,再加上吏治腐败,百姓苦于生路,起义军纷起。起义军与元军之间互有胜负,时战时和。元军在察罕帖木儿(其外甥兼养子就是著名的元末统帅王保保)的率领下,横扫北方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并于至正十九年八月,击败了北方实力最强的,由刘福通、韩林儿等人领导的红巾军,稳定了北方的局势。

南方的方国珍、朱元璋等起义军,见到刘福通大败,为了防止被元军南北夹击,就主动遣使与元朝通好。元顺帝就在至正二十二年,派户部尚书张昶、郎中马合谋前往江东,招抚朱元璋,并且授予朱元璋荣禄大夫等职,赐龙袍、御酒。

结果,使臣还未到,察罕帖木儿在进攻山东时遇刺身亡了。朱元璋听到了消息,立刻来精神了,察罕帖木儿死了,那没什么可畏惧的了,还和个什么和,继续造反呀。朱元璋原本都不想接见元朝的使者,但在刘伯温的劝说下,决定羞辱一番使臣,以示与元朝决裂的决心。

于是,朱元璋就派人迎接张昶等人,但是,朱元璋让迎接的人将元朝使团的人全部剥去了上衣,赤裸着上身来见他。这可把使团副团长元朝户部郎中马合谋气坏了,大骂朱元璋。朱元璋正愁没借口杀使者呢,那就推出去砍了吧。但是,元朝使团的正团长张昶却一言不发,这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

一问之下,张昶说反正都是死,杀就是了,多言无益。好样的,朱元璋就喜欢这样的。因为刘伯温曾经和张昶同僚,知道张昶的才能,一边劝说朱元璋留下张昶,一边劝说张昶投靠朱元璋。在刘伯温的撮合下,张昶答应了辅佐朱元璋,并被朱元璋任命为了中书省都事,后又任中书省参政,受到重用。

据传说,张昶投靠朱元璋后,经常穿破旧的衣服。朱元璋呢,出身贫苦,同样非常节俭。当朱元璋见到张昶经常穿破旧衣服时,立刻觉得自己没有看错张昶,这一定是一个不贪图奢华虚荣,廉洁自律的好干部。于是,朱元璋毫不吝啬赞美之词汇,大加褒奖了张昶。

可是,刘伯温却看出了些许端倪,赶快跑去提醒朱元璋,说此人留不得。为什么呢?刘伯温说,张昶之所以穿旧衣服不肯换,是因为在心中依然心系元朝,忘不了旧主呀,迟早必叛。朱元璋一听,立刻惊觉,就派人处死了张昶。

这事是真的么?当然不是,这只是个传说罢了。刘伯温比较欣赏张昶的才能,所以,才会向朱元璋推荐张昶。而且,刘伯温嫉恶如仇,为人正直,不会通过穿衣打扮就妄加断定一个人的是非,并致人于死地。

那真实的历史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件事,还真跟刘伯温有关,但绝不是刘伯温加害的,而是跟刘伯温的一个学生有关。

这事还要从张昶自己说起。张昶虽然留在了朱元璋的吴王府,并受到了重用,却一直不忘自己元朝旧臣的身份,并常常以此为失节之事,而感到不快(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的确很厉害)。他还是时时想着找机会回到元朝,以成其志节,就在暗中帮元朝做了一些事情。

张昶在帮朱元璋制定法律、制度时,就给朱元璋出馊主意,想借以破坏朱元璋与大臣、百姓之间的关系,让朱元璋丧失人心。他建议朱元璋应该施行重法,严酷打击各类不法人员,以震慑大臣和百姓。同时,张昶还上书,为朱元璋歌功颂德,劝朱元璋及时行乐。好在朱元璋很精明,看出了张昶建议的破绽,没有实施。不过,朱元璋此时并没有怀疑张昶,因为制度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就看是否符合当时的境况而已。至于拍马屁么,朱元璋也并不在意,张昶还是有真才实学的,偶尔歌功颂德一下,也正常。

当时,李文忠攻陷了杭州,俘虏了元朝平章“长寿丑的”(名字比较怪)。朱元璋为了督促其他元朝将领放弃抵抗,主动投降,决定施恩放长寿丑的回元朝。张昶得知了消息,就托长寿丑的奉表给元帝,同时,写家书询问留在元朝的家人情况。

害死张昶的人正式出场。话说有一名叫做杨宪的青年才俊,因为博识强记,有过目不忘之能,且处理各类文书公务,轻松畅然,井井有条,颇得朱元璋赏识重用。杨宪仰慕刘伯温的才学,经常以先生之礼事刘伯温,就成了刘伯温学生,成了浙党集团的骨干。

张昶与朝中的诸如李善长、杨宪等人皆交好。张昶生病,杨宪前往探望,发现了张昶给元朝廷的奉表,以及家书的底稿。杨宪立刻将这些物品交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就派人询问张昶原委。张昶见事情已露,也不再隐瞒,在案上书牍背面空白处,大书八个大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张昶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朱元璋派人诛杀了张昶,碎其骨骸,丢弃于江水之中。

传说中,说是朱元璋本还不想杀张昶,但是锦衣卫在张昶家中搜到了写有八个大字的书牍,这才让朱元璋起了必杀张昶之心。而实际上,张昶死于1367年,在朱元璋称帝的前一年。锦衣卫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才成立的,所以,张昶之死与锦衣卫也并无多大干系。

张昶之死,其实死于迂腐的遵循儒家的某些教条,不懂得观察时势和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而且,在他的内心,并没有以民为本的观念,他为了达到破坏朱元璋事业的目的,竟然建议朱元璋实行“厉民”政策,祸害百姓,可见他的忠也仅仅是愚忠于元朝而已。这才导致了他的痛苦。

而杨宪,被史书写成了妒贤嫉能的小人,也许吧。但是,就张昶一事,客观而言,杨宪只是揭开了一个事实而已。而杨宪作为浙党干将,最终也没能抵御住李善长、胡惟庸等淮西派的进攻。最终,一代政治新星陨落,甚至连个传记都没能留下。

那么,谁才是笑到最后的王者呢?当然是明太祖朱元璋了。小样,你们就慢慢自个斗吧,等你们都挂了,朕的大明江山就安稳了。


奕天读历史


朱元璋称帝之后,他手下的一个臣子一直工作兢兢业业,并且长期穿着破旧的衣服。朱元璋还直夸这个人是个大清官,但是刘伯温听说了之后就说要赶快杀掉他,因为他居心叵测,完全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这个大臣名叫张昶,本来是元朝的户部尚书,是元顺帝派来作为使臣招降朱元璋的。只不过朱元璋和张昶进行交谈之后,发现张昶这个人非常的有才能,所以将他强行的留下来给自己当官。张昶在朱元璋的阵营留了下来之后,也是非常兢兢业业的工作,看起来似乎是非常感谢朱元璋的知遇之恩。



朱元璋的政权建立之后,必须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才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天下。只不过朱元璋的众多手下大部分都出自于底层,对法律这种比较专业的东西了解的实在不多,所以刘伯温向朱元璋推荐了由张昶来制定新政权的法律。朱元璋也觉得这个建议非常的合理,因为所以是元朝的大官,对这方面的知识全面了解的非常的深,所以就任命张昶负责这项制定法律的重任。



张昶也确实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来,让朱元璋也感到比较欣慰。只不过这套法律在实行的时候,让朱元璋感到有点不对劲。因为从朱元璋的角度来看,这套法律有点过于严厉了,并且收的税收比元朝收的还要多。本来朱元璋出自底层,对贪官污吏横征暴敛的官员是非常的痛恨。但是由于张昶一直穿着破旧的衣服,表现出一副大清官的样子出来,所以朱元璋也没怎么去怀疑他。



后来有一次朱元璋就和刘伯温说起这件事,刘伯温立刻劝朱元璋赶快杀掉张昶,因为经过刘伯温的密切关注和监视,发现张昶这个人实在是有点问题。因为他一直怀念着元顺帝,一直想回到元顺帝那边去。并且从他家里搜出了一些相关的信件,其中身在江南心思塞北的言论。而且他制定法律的动机根本就不好,制定出严酷的法律来,就是为了让朱元璋的政权不稳,从而使元朝能够得以复辟。当别人提出异议的时候,他还振振有词的说是乱世就应当采用重典。



朱元璋听到这些之后,自然感觉相当的愤怒,最后就杀掉了张昶,因为在他的阵营里可容不得这样心怀叵测的人存在。


天龙论史


大臣穿破了衣服也不换,朱元璋直夸是清官,刘伯温却说“此人留不得!”为什么?(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此人名叫张昶,是宛平人,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他的经历颇为奇特,他本是元朝的户部尚书,作为大元朝的高官,长期定居在大都,和朱元璋素无来往,一次偶然的出使任务,将他和朱元璋的关系纠集在了一起。

元朝末年,各地义军突起,四处狼烟,元顺帝看到武力镇压效果不明显,于是就听人建议,采取怀柔政策,打算招安各地的义军,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元顺帝选了几个能人带着几个使团,去招安各股义军。

招安不成被反招安

张昶就带领着一支使团,首先去见浙东义军领袖方国珍,结果方国珍一点面子不给,折腾了半天毫无进展,没办法,张昶只好去招安朱元璋。

此时兵荒马乱,盗匪四起,这么远的路,想要安全到达谈何容易,张昶灵机一动,就把随从们扮做发丧的队伍,披麻戴孝,将符节和文书、财宝放进棺材,一路走、一路哭,竟然顺利到达金陵,见到了朱元璋,朱元璋听说他是抬着棺材来的,对张昶的智谋所震撼。

只不过,此时的元朝已经分崩离析,马上就可以瓜分大元的天下了,朱元璋当然不想招安。

张昶没搞定朱元璋,朱元璋倒是看上他了,朱元璋早就听说张昶这个人很有才能,“昶有才辩,智识明敏,”而且担任元朝的户部尚书,是一个治世良才,自己开疆拓土、开辟新朝代,这样的人才不可多得。

朱元璋就软硬兼施,威逼利诱,死活不放人,非要留下张昶,跟着自己打江山。张昶遇到朱元璋这个泼皮出身的草莽影响也是没有办法,再说了,招安不成,回去也交不了差,走出京城转了一大圈,张昶也发现,元朝是气数已尽,覆灭是不可避免的,自己不能把一家子都交给朝廷。

朱元璋授予他参知政事之职,留为己用,此人果然有才,他“凡国家制度,多出其手,裁决如流,事无停滞”,朱元璋很是器重他,让他主修《大明律》。

户部尚书的怪癖

张昶有一个怪癖,就是总穿旧衣服,身上有洞了就补一补,从来不穿新衣服,朱元璋奖励他金银绸缎,他也从来不接受,这让从小就痛恨贪官的朱元璋非常欣赏,认为他是“清官之首”,非常信任他。

但是刘伯温却对朱元璋说此时非常危险,必有反意,不可重用,朱元璋对张昶非常看重,认为刘伯温的话言过其实,甚至是嫉妒张昶的才能,所以,他对刘伯温的话没有上心,仍然非常信任张昶。

但张昶的处境非常尴尬,走吧,使命没有完成,回去也无法交代,而且朱元璋也不让他走,还竟让张昶的上级多关心关心这个大贤人,在中书省,张昶和杨宪、胡惟庸关系最好,经常向他们倾诉。

身在明营心在元

刘伯温猜的非常准确,张昶对元朝无比的留恋,他饱读史书,受元朝恩惠极重,忠君思想根深蒂固,根本不愿意为朱元璋这样的“草寇”效力,现在被情势所迫,逼不得已才留下来,《元通鉴》也记载他“心不忘北归”,时刻总想返回北方元朝。

张昶不愿穿新衣、不接受朱元璋的赏赐,就是一种怀旧思想在作怪,他这种忠于元朝的思想总是一不小心就暴露出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元朝的扩廓帖木儿部队打了一场胜仗,立即来了精神,随口和要好的同事说:我要是回到北方去的话,仍不失荣华富贵呀!

愿望不能达成,张昶便悄悄给朱元璋捣乱,他给朱元璋上书,天下大局已定,剩下的事情就交给将军们去搞定吧,人生苦短,应该及时享乐,朱元璋非常吃惊,这不是让我当秦二世吗,这家伙简直就是赵高呀,于是就把张昶的上书给烧掉了。

在讨论即将开国的大明朝用什么法律时,大臣们各抒己见,很多人认为国家初定,应该用轻典治新世,薄赋轻徭,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只有张昶独出己见,主张重典治乱世,要实行严刑峻法,“破兼并之家,行厉民之术”,总是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朱元璋变成一个昏君暴君,败坏形象,失去民心。

张昶这一招很厉害,朱元璋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如果不是头脑清醒,差一点就上当。

常常焦虑不安的张昶终于病倒了,他的好朋友杨宪非常“关心”的上门探望,杨宪东瞅瞅西望望,忽然发现张昶写的家书放在桌子上,趁张昶不注意,偷偷塞到怀里带走了,然后直奔朱元璋那里。

这究竟是一封什么信呢?原来,明朝大将李文忠攻破杭州,抓了一批元朝的官兵,《国初群雄史略》记载,张昶利用职务之便,私自放走这些战俘,还写了一封家书,打算让这些战俘带走,“以国事阴通”,向元朝泄露朱元璋的军情国事,这简直是彻头彻尾的间谍罪,而这封“家书”被杨宪偷走了,朱元璋大怒,立即拘捕张昶。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朱元璋依然看重张昶的才华,还舍不得杀他,《明太祖实录》记载“王始惜其才,犹欲活之”,打算留他一条命,就派人审讯张昶,只要是张昶肯低下头认个错,活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却一言不发,闭目等死,面对狱吏的审讯,提笔写了八个大字,让狱吏转交朱元璋。

朱元璋拿到一看,原来是“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八个字,朱元璋气的牙根疼,对李善长说“我被他愚弄了这么多年,太可恨了,叫人把他的骨头打碎,扔到河里去!”《国初事迹》记载,“碎其骨,投之于江水”,这才算出了一口恶气。

张昶作为一个能吏,忠于元朝,但是他不识时务,把腐朽透顶的元顺帝奉为明主,白白成了元朝的牺牲品,死在明朝开国的前期,真是让人痛惜!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题主说的这个人张昶,原来是元朝的旧臣高官,做到元朝的户部尚书,他后来投降了朱元璋,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但是他做了一件犯忌讳的事。

朱元璋平定天下以后,把北朝的俘虏遣返,张昶就趁机写了一封信,让遣返的元朝人带到北元,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张昶要寻找他流落北方的儿子。

结果这封书信被朱元璋的大臣杨宪截获,于是朱元璋就让杨宪去审问张昶,到底怎么回事,一查之下,发现张昶有二心,他整天思念元朝,还说什么“吾若得归元,仍不失富贵也。”

张昶还在书信的背面写了八个大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原来张昶还想着要恢复元朝,于是明太祖朱元璋就把他杀了。

朱元璋在南方势力渐大,元朝想要招安,派张昶为使团团长,册封朱元璋。

元惠宗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被徐达李善长等手下推为吴公,在南京建立西吴政权。

此时,沿着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东南沿海有方国珍,正南方有陈友定。各个割据势力犬牙交错。

元朝朝廷一看,根本控制不住,于是想出了招安的昏招。

当时张昶担任元朝的户部尚书,于是元朝皇帝派他为正使,派马合谋为副使,从海上来到南京,招安朱元璋。

元朝给了朱元璋三个好处,一是授朱元璋荣禄大夫,二是授予朱元璋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三是赐以龙衣御酒。

朱元璋本来野心极大,要统一天下做皇帝的,怎么肯受招安,再说,元朝给的这些东西,都是虚的,什么大夫,什么龙衣御酒,就不能拿点钱出来吗?

此外,江西是方国珍的地盘,元朝却封朱元璋为江西的平章政事,这不是明摆着挑拨离间,想让朱元璋和方国珍打起来,元朝来个坐山观虎斗,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也。

元朝的奸计立马被朱元璋和刘伯温识破,于是将副使马合谋杀死,因为朱元璋觉着张昶这个人比较有才华,没杀。

张昶是个宰相之才,虽然做了朱元璋的副宰相,但是却还思念元朝,阴谋不轨。

说起来,这个张昶也的确是个人才,他投降朱元璋以后,做了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把吴国朝政管理的井井有条。

张昶是个典章制度的高手,吴国的典章制度和律例等,大多都是出自此人之手笔,是个不可多得的实干人才。

张昶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他的执行力,可以跟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名相狄仁杰相比,狄仁杰升任大理寺卿的时候,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张昶则更牛,他经手的事,没有一件在他手里停过一天以上。

张昶效率如此之高,宰相过也!如果元朝让他做宰相,也许还能强盛一阵子呢。

但是呢,张昶毕竟是元朝投降过来的,而且当初是被朱元璋强行扣押,他是“心在曹营心在汉”,还想着元朝,虽然他在朱元璋这里也得到了荣华富贵,可是,他心心念念的还是元朝,他曾经对人说:“吾若得归元,仍不失富贵也。”

他之所以帮助朱元璋,并不是因为他觉得朱元璋多好,而是他要让朱元璋和张士诚、方国珍等人狗咬狗,从而让元朝渔翁得利。

为了帮助北面的元朝,张昶就干了两件特别阴损的事。结果被刘伯温识破了。

一是,他建议朱元璋在治理国家上,使用重典,重刑,目的是制造朱元璋残暴狠辣的形象,以使朱元璋失去民心,政权瓦解。这件事朱元璋咨询刘伯温以后,没有听张昶的。

二是,他偷偷的指使人,不断给朱元璋上疏,大大的称颂朱元璋的丰功伟业和雄才大略。目的是想冲昏朱元璋的头脑,使朱元璋耽于安乐,骄奢淫逸,再无雄心壮志,从而帮助元朝打垮朱元璋。

这件事也被朱元璋和刘伯温看出来了。

朱元璋对刘基曰:“是欲为赵高也。”刘基曰:“诚如圣见,必有使之者亡。”

后来朱元璋要讨伐张士诚,便让张昶写檄文,结果张昶列了张士诚很多条罪状,朱元璋一看,不太对啊,怎么好像在说自己?

朱元璋就把张昶写的檄文拿给刘伯温看,然后张昶的指桑骂槐的阴谋诡计,就被神机妙算的刘伯温给识破了。

刘伯温建议朱元璋杀了张昶,但是朱元璋爱惜张昶的才华,没舍得杀。

上面张昶那些阴谋诡计还算是暗地里的。

后来,杨宪发现了张昶的书信,朱元璋派人审问张昶,张昶于是在书信北面写了“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八个大字,信中还说,他在元朝最快乐,最风光,在朱元璋这里当官,最凄惨,最黑暗,简直度日如年,这是挑明了有叛逆之心。

朱元璋觉得,他再有才华,也不能留了。一个有二心的人,越有才华,岂不是对自己威胁越大,破坏越大吗?于是朱元璋把张昶杀了。


西堤君


大臣衣服旧了不换,破了打个补丁继续穿,皇帝赏下来的金银绸缎也是能不要就不要,推不了就堆在家里也不用。这是什么人?这是典型的清官呀,是清如镜,明如水的好官。

这件事发生在贪腐成风的明洪武年间,简直就是不可思议。但是这件事还真的就发生了,这个大臣名叫张昶,是原来元朝的户部尚书,有一次奉旨到南方见朱元璋,因为足智果敢,谋略出众,被朱元璋留在了南京,还给了个参知政事的官,让他帮着参谋国事。

按说张昶人又有才,又特别清廉,他应该是朱元璋最需要的人才,也是朱元璋最喜欢的人才。但是张昶却在最后被朱元璋给杀掉了,杀张昶的建议是诚意伯刘伯温提出来的,而刘伯温要求朱元璋杀张昶的原因居然是因为他那一身破了都不肯换掉的旧衣服。为何?

朱元璋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而刘伯温却看穿了张昶的内心世界,那就是张昶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土,他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呀!刘伯温是什么人?民间都已经把他神化了,说他“神机妙算,前知八百年,后知五百载”,大明江山能够建立起来,刘伯温有一大半的功劳。

他发现张昶不仅是破衣服不肯换,有些做法也是极不正常。例如,当时元朝势力还在,大都还没有攻破,张昶却写了很多文章,都是给朱元璋歌功的。并且还上表劝朱元璋,说天下几乎已经差不多定了,剩下的一些小地方,交给大将们去打就行了,皇上您可以安心享受后宫幸福生活了。

朱元璋不是那种安乐享受的帝王,但是他也没有往太多的地方想,刘伯温知道后,马上意识到张昶居心不良。

紧接着张昶又劝朱元璋,乱世要用重典,对普通百姓要狠一点,当时国家残破不堪,百姓急待休养生息,重典之下,岂不是要激起民变么?朱元璋没有听。

但是他对这个张昶已经有所不满,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让张昶彻底丢了性命。

那是在天下基本平定之后,朱元璋想把张昶放回去,既不能大用,留着也就没有意思了,只要他没有二心,放回去也就算了。但北边,询问自己的家人在何处。身着破衣,欲效法当年苏武在北海牧羊,以表决心。可偏偏书信最后落在了朱元璋的手里,再加上刘伯温的一番话,让朱元璋最后定了杀张昶的决心。

对于朱元璋来说,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有二心的人呆在身边,公元1367年6月,张昶还是穿着那身从元朝带来的的破衣服,被杀了头。刘伯温倒是看穿了张昶,最后要了张昶的命。可是他自己却没有没有看透朱元璋的心思。1375年5月,刘伯温被胡惟庸毒杀,但这是否是朱元璋的授意呢?已成千古难解之谜。


参考资料:《明史·张昶传》《明太祖实录》


小小嬴政


朱元璋有很多优点,善于学习、喜欢反思、擅长识人。特别在识人方面,朱元璋很有耐心、对人进行长时间观察、琢磨、最后定性、并采取相应措施。

元朝户部尚书张昶,就在朱元璋面前经历了看中、欣赏、考察、定性一系列复杂的甄别过程。

忠于元朝、南下招安

支离破碎的元朝,希望用招安来解决各地农民起义问题。户部尚书张昶领命到南方招安朱元璋。

张昶在元朝为官多年,对元朝忠心耿耿,此次南下招安朱元璋,真的是一心一意、全心全意,一路上设想了很多奇招妙计,渴望招安成功,解决元朝的心头大患。

朱元璋吃尽了人间苦难,才把起义队伍发展到占领一方的豪强,而且势头正在迅猛上升,肯定不会轻易受降招安的。

再说,在朱元璋眼里,元朝灭亡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张昶带着使命来到江南、来到朱元璋统治的吴国。朱元璋知道张昶很有水平、也有治理国事的能力。

朱元璋接见张昶,与他谈论了一些治国大事,觉得张昶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朱元璋把张昶留在江南吴国,让他做官,逐渐升到参知政事。

在朱元璋的地盘上,当然是由朱元璋做主。不管张昶愿不愿,朱元璋想留下、张昶必须留下。

本来张昶招安朱元璋,现在反而被朱元璋留下来、为朱元璋服务了。

张昶留在朱元璋手下,会不会真心效力朱元璋呢?

旧衣不换、心思何在?

被朱元璋留下来的张昶,在幕僚们的眼中有点怪异。

张昶总是穿着旧衣服,衣服烂了他就自己动手补一补,继续穿;朱元璋和大臣们都没有看见过他穿新衣服。

以勤俭节约著称的朱元璋,看见参知政事张昶总是穿着旧衣服,十分欣赏,觉得他真是一个清廉的官员;

另一方面,朱元璋觉得官员穿的衣服太破,有损朝廷的形象,便奖励张昶绸缎锦绣,希望他穿着体面一些。

张昶从来不接受朱元璋的奖赏物质,依然穿着自己的破旧衣裤。

朱元璋对张昶大加赞赏,口口声声夸他是“清官之首”。

可是,刘伯温不这样认为,他提醒朱元璋说:张昶非常危险,不可重用,必须严加防范,因为他的心思太重。

听了刘伯温的建议,朱元璋嘴上没说什么,实际上开始处处留心张昶的一言一行了。

朱元璋能否发现张昶什么马脚或者猫腻呢?

使用重典、阴谋复元

由于军务繁忙、战事频仍,朱元璋对于使用轻典、还是重典,来治理国家,没有形成定论,还处在思考中。

朱元璋知道张昶对以前各个朝代的法律典故非常熟悉,便安排张昶制定大明法律与制度。

张昶起草法律制度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很快为朱元璋制定了一整套法律文件。朱元璋很赏识张昶。

张昶奉劝朱元璋:一定要重用刑法,把各家法律中最严酷的法律集中起来、为我所用;要把百姓设想成最坏的刁民,一旦犯法,就用上最严厉的惩罚措施,使他们不敢再犯。

朱元璋虽然小时候没机会读书,但是参加起义军之后,忙里偷闲、还是读了很多书籍的。

反复思考张昶的提议,朱元璋发觉:张昶心怀不端,他是要让朱元璋失去民心,其根本目的是阴谋复辟元朝。

朱元璋发现了张昶的这个歹毒用心,便暗暗记在心中。

劝上享乐、害君不义

张昶表面上对皇帝朱元璋忠诚忠心,内心里却怀有阴谋诡计。

对于朱元璋安排的任务,张昶总是很快处理好,从来没有耽搁。

对于元朝,张昶自认为亏欠很多,因为自己失节了,内心里总是闷闷不乐。

当听说元朝大将扩廓帖木儿仍然拥有非常强大的兵力、元朝大都还没有被明军攻破的时候,张昶竟然兴奋的不能自已。

张昶偷偷对身边的亲信说:我如果能够回到元朝,仍然可以获得大富大贵啊!

不仅回归元朝的野心仍然存在,张昶还在想方设法陷害朱元璋,他希望通过不露痕迹的手腕,将朱元璋至于万劫不复的死地。

张昶暗地里派人向朱元璋上书,用尽才华对朱元璋歌功颂德,同时,奉劝朱元璋“人生得意须尽欢”、千万不要辜负了美好岁月。

朱元璋阅读文章,感觉辞藻华丽、感情充沛,可是,从政治家的角度再来一看,觉得有些不对劲。

元朝还没有彻底灭亡,怎么能够贪图享福呢?

朱元璋把刘伯温召来,让他看看文章。

然后,朱元璋对刘伯温说:“张昶希望成为赵高啊!”

刘伯温说:“正如圣上高见,必须让上书的人死亡。”

朱元璋不想追查到底,但是,将上书的人狠狠训斥了一番,并且将上书焚烧了。

朱元璋再一次牢牢记住张昶的心怀鬼胎。

心思毕露、张昶被诛

朱元璋联想到秦二世就是因为暴政、就是因为享乐,导致国破家亡的。

越想越觉得张昶很像赵高,朱元璋便越发留意张昶的言行,特别注意搜集张昶的罪证。

两条阴谋诡计都没有被朱元璋采信,张昶便非常恐惧,并且表现的寝食不安。

当时元顺帝以为张昶已经死了,就重用他的儿子。元朝平章(官名)长寿丑的(人名)等人来到南京。

朱元璋有意试探张昶,故意留了一个漏洞,让张昶有机会接触长寿丑的。

张昶偷偷写了一封表书,打算委托长寿丑的带给元朝皇帝,并且写了一封信给自己儿子。

在南京期间,张昶与朱元璋的大臣杨宪、胡惟庸等人,关系相处很好。

张昶的上表还没来得及交给长寿丑的,张昶生病了、必须卧床休息。

杨宪前往探视张昶,很巧的一个机会,看见张昶写的上表、还有一封写给儿子的信;杨宪于是赶快上奏朱元璋。

朱元璋命令大都督府查究审问张昶,又在张昶睡觉的床板上发现八个大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至此,朱元璋完全明白了,张昶之所以总是身穿旧衣服,目的是时时提醒自己是元朝的老臣,自己不能忘记元朝!

朱元璋本来爱惜人才,打算重用张昶的,发现张昶这么多罪行后,狠狠说了一句:“他决意反叛,绝对不可赦免!”

朱元璋想起来刘伯温讲过的话,觉得千真万确。

1367年6月,朱元璋下旨将参知政事张昶诛杀。

杀死张昶之后,朱元璋得出两条体会:

一、刑法本意是让人活得更好,并不是一定要杀人的。如果随便使用重刑杀人,那就会造成很多百姓蒙冤,所以,慎重、体恤,是用刑的根本。

二、对待老百姓一定要倍加爱惜;不能一味贪图自己享乐。


岳飞的飞


说起元末明初朱元璋身边的名臣,张昶是挂不上号的,但就是这样一位看似“籍籍无名”的官员,竟然连阅人无数的朱元璋都看走了眼,而他的结局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悲剧。

堪比汉奸的张昶

张昶生活在元末明初,原本是元朝官员,官至户部尚书。这位仁兄对儒家经典礼制很有研究,而元朝为了统治需要,装作提倡认同汉人传统儒家文化的养子,将“程朱理学”定为官学,因此精通理学的张昶得到充分发挥空间,他提出以“君臣大义”代替“华夷之辩”,也就是说“君臣之间”的伦理纲常最重要,比“华夷中外”的区分更重要。

张昶的这个说法,说穿了就是为元朝统治者鼓吹,让全天下不讲“华夷之辩”,而讲“君臣大义”,老老实实服从元朝统治者这个“夷族”的统治。很明显,张昶这个人是很没节操的,要是放在抗战时期,必定是“无耻文人”+“汉奸卖国贼”。

张昶投靠朱元璋

张昶原本在元朝做官,官做的不小,原本跟朱元璋没有任何交集,但后来朱元璋造反,势力越来越大,建立了吴国,自称吴王,元朝统治者派使者到吴国与朱元璋谈判,这个被派遣的使者就是时任户部尚书张昶。

张昶到了江南以后,经过短暂接触,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因为当初朱元璋刚刚建国不久,礼仪制度等方面很不完善,他知道张昶擅长此道,经验丰富,才干突出,于是便想办法做工作,挖了元朝的墙角,竟把张昶留在了吴国辅佐自己。

张昶投桃报李,确实给朱元璋做了不少贡献,史料记载他“智识明敏,熟谙前朝典故,凡国家建置制度,多出其手,裁决如流,事无停滞”,才干业绩可见一斑。

朱元璋对张昶的误解

张昶一直鼓吹对元朝的“君臣大义”,但他自己却令人讽刺地投靠了朱元璋,无疑是对元朝的“失节”,所以他心里一直觉得对元朝有愧,又担心别人背后议论自己,所以时常很郁闷,平时衣服破旧了也不换新的,洗洗以后继续穿,表示自己“不忘旧主”。

但朱元璋对张昶这个举动却产生了误会,他以为张昶是勤俭节约,不舍得穿新衣服,因此对张昶十分欣赏,经常公开表扬说“你们看看人家张昶,专门穿以前的旧衣服,破旧了也不舍得扔掉,这是多么勤俭节约的清官,这样的清官越多越好啊!”

朱元璋对张昶的表扬传到了刘伯温的耳朵里,刘伯温却说“此人留不得啊!”

刘伯温与张昶无冤无仇,为何这样评价张昶?

张昶的神秘图谋

原来,当时元朝尚未被推翻,仍拥有相当实力,张昶是不得已留在江南为朱元璋效力,他还幻想着有朝一日回归元大都,继续为旧主服务,因此经常私下流露出怀念故土的情绪,甚至亲口对他人说“吾仍思归故土也,吾若得归元,仍不失富贵也”。

如果只是嘴上说说也就罢了,可张昶还付诸实际行动,他一方面偷偷安排人向朱元璋上书,为朱元璋歌功颂德,又劝朱元璋应及时享乐,目的当然是为了把朱元璋搞堕落,进而瓦解他的政权;另一方面,他又劝朱元璋施行严刑峻法,想要让朱元璋失去人心。

当然,朱元璋还不糊涂,对张昶这些话绝不会听,而张昶也觉得自己表现地太过明显,已经被朱元璋识破,说不定啥时候命就没了,因此惶恐恐惧,不能自安。

张昶的悲剧结局

朱元璋虽然知道张昶对元朝旧情未了,却怜惜他的才干,没打算干掉张昶,甚至觉得张昶对旧主忠心耿耿,一度打算把张昶放归元朝,但张昶却偷偷地请人给元朝统治者捎带自己写的亲笔书信,结果不小心被人发现,告发到朱元璋那里。

朱元璋一看,这个张昶真是说一套做一套,表面一套内里一套,居然“外示诚款,内怀计谋”,看来“彼决意叛矣,是不可赦”,于是下令逮捕张昶并对其进行讯问。

没想到张昶还真是有几分硬骨头,他不为所动,不怕威胁,挥笔写下八个大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彻底表明心迹。朱元璋一看,也不惜才,下令将其诛杀。

张昶虽以“君臣大义”代“华夷之辩”,为元朝统治者张目,却忠诚贯彻执行了自己强调的“君臣大义”,也算是忠臣一枚,就连明朝文人都对张昶的忠诚给予充分肯定,谓其“能于死生之际明焉,岂非忠于元者乎?”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朱元璋,大明的开国皇帝,从一个社会的最底层,到九五之尊的皇帝,朱元璋可以说是励志的典范。朱元璋一生阅人无数,但是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估计也是因为这次打击到了朱元璋,使朱元璋开始疑心所有大臣武将。那么这个让朱元璋“打眼”的人是谁呢?这个人叫张昶。


看过胡军版《朱元璋》的都知道里面有个叫吕昶的人,他本来是元朝的大臣,装成奔丧的闯关过卡来到朱元璋的统治区。并且面见朱元璋,劝说朱元璋接受元朝的招安,朱元璋直接把吕昶给扣留了,后来大明建立后,被封为户部尚书,掌管天下钱粮和赋税。

而这个吕昶的原型就是张昶,但是有一点不一样的就是这个张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差一点让朱元璋受了骗。同样张昶也是和吕昶一样,本来是被元朝派去招降朱元璋的,但是元军在中原地区的战争节节败退,朱元璋肯定不会接受招降的,而且朱元璋看到张昶很有才能,就留在了身边。


张昶在一开始帮助朱元璋主修国家法律制度,并且被封为参知政事。史书记载他“凡国家制度,多出其手,裁决如流,事无停滞”,朱元璋对他很是倚重。但是后来张昶这个人看到元朝大将扩廓帖木儿兵力尚强,元大都尚未被攻破,张昶经常私底下说:“吾若得归元,仍不失富贵也。”天天想着回到元朝,继续做元朝大臣,而且张昶的妻儿也在大都,张昶也想着和妻儿团聚。

张昶其实一开始还是为朱元璋做过不少事的,朱元璋也很喜欢他,就赐给了他很多金银绸缎,但是张昶固辞不受,仍然天天穿着旧衣服。朱元璋说张昶是天下“清官之首”,更加信任他。但是后来,张昶慢慢的开始劝诫朱元璋可以开始享乐了,并且还把法律制度制定的很严厉,对民众采用重刑,想让朱元璋失去民心,好让元朝能够灭了朱元璋。



这时候刘伯温发现了问题,他对朱元璋说,此人不可留,其实这时候朱元璋也看出了问题。他对刘基说:“是欲为赵高也。”刘基说,上位说的好,他这是想让你灭亡啊!但是朱元璋并没有治他的罪,只是不采纳他的建议。

张昶看到朱元璋不采用他的建议,就开始疑心重重,得了大病。这时候“超级特工”杨宪出场了,他去探望张昶。并且在张昶的床底下偷出来一封信,这个信是张昶想托人送到元朝大都的。


杨宪报告了朱元璋,朱元璋马上派人审问张昶,张昶这回也没怂,直接在信的北面写下了“身在江南,心在塞北”。朱元璋原本爱惜他的才能还想着原谅他,可是看到这八个字,并明白了张昶穿破旧衣服是思念元主的意思。于是说:“彼决意叛矣,是不可赦。”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六月,遂将参知政事张昶诛杀。

从这以后,朱元璋明白了有些大臣是表面上一套,背地里一套的。我觉得朱元璋也是因为这次,开始觉得无论对大臣再好,大臣也可能和自己不是一条心。建立大明后,当上皇帝的朱元璋更加的疑心群臣,与此同时特务机构锦衣卫也随之而出。


楚风说历史


但凡以争夺天下为目的的帝王,都会有一颗强烈的爱才之心,所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因此,大部分帝王恨不得天下奇才、贤才都为己所用。当年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就深知此道理,所以积极的搜罗各种能够为国家服务的人才。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元末农民起义已经和元廷形成了对峙之势,元廷也感觉到了巨大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元廷派出了一支队伍,想以怀柔政策招抚各地义军。

在这支队伍中有一个叫做张昶的人,他是元廷的户部尚书,可谓是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在他的带领下,这支队伍首先找到了割据一方的方国珍。方国珍当时实力不济,因此无论是朱元璋的使者,或者是元廷的使者,他都不得罪,这一次他也选择接受元廷的敕封。

任务完成,从方国珍处出来之后,张昶到了朱元璋的应天府,准备按照元顺帝的诏令册封朱元璋为荣禄大夫、江西等地的中书省平章政事。当时的朱元璋兵强马壮,而元廷已经面临土崩瓦解,所以朱元璋根本不会理会元廷敕封,并且杀了元廷的正使马合谋。



不过,张昶才学卓越,确实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因此老朱转念一想,如此大才,杀了浪费,放了可惜,不如留在应天府为将来的大明王朝效力。于是,老朱出于爱才之心将张昶留在了应天,并且逢人就说元廷送给了他一个大贤人。

太祖遂不受,杀马合谋,以张昶才,留官之。——《明史》

张昶留仕于明,因为精通元廷典故,被老朱任命为了中书省参知政事,参与国家制度的创建工作。

在这段时间内,张昶的生活异常俭朴,只穿着自己原有的衣服,而且老朱的赏赐他也不会使用。正在老朱认为他是一个清官的时候,有人发现了张昶不正常的地方。

史载张昶“心常怏怏,心不忘北归”。

这件事引起了老朱的注意,时间长了,老朱也知道了张昶这是在为元廷守节,所以对张昶开始提防。



恰在此时,张昶玩的更狠了,他暗中指示了几个人上书老朱,在奏章中不断地对老朱歌功颂德,并且劝老朱应该及时行乐。另外,张昶还上书朱元璋应该制定严刑峻法;“破兼并之家,行厉民之术”。目的就是要让老朱变成贪图享乐的暴君,整垮老朱的势力,让元廷有机会再次南下。

老朱是何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勤政皇帝一年到头就歇三天,所以,老朱根本不会被张昶迷惑。并且,老朱还对刘伯温说:这家伙就是个赵高呀!”刘伯温也顺着老朱的话说,张昶留不得呀。

后来,老朱形式的点拨了一下张昶,把他上奏的奏章全部烧了,而且还当众斥责了他一次。

被斥责后的张昶更加愤愤不平,于是张昶利用职务之便,开始私放元朝俘虏,并且告诉了他们很多明朝机密。后来,张昶的胆子越来越大,直接开始写信记录明朝的军国大事。



这件事最终被杨宪发现,而杨宪也在第一时间告知了老朱。老朱当时虽然怒不可遏,但毕竟是个惜才的人,所以没有准备杀他。

不过,张昶一心作死,在牢狱中也不知悔改,写供状的时候只写了八个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看到这,老朱彻底气炸了,心想我一直好吃好喝的招待你,你竟然如此不识抬举。

最终,张昶被老朱直接处死了,之后“碎其骨,投之于江水”。

昶大书牍背曰:“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太祖乃杀之。——《明史》



实际上,纵观张昶的经历,他心思塞北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他本是宛平人,这里我查阅了一下宛平的资料,距离如今的帝都非常近。另外,张昶最初下江南的时候没有携带家人,老婆孩子还一直留在元朝的大都城中。所以张昶也曾写信给自己的儿子询问情况。

当然,张昶泄露明朝的军国机密给元廷属于通敌卖国的谋反之罪。所以,他被处死也在律法之内。


我是越关


因为这个人包藏祸心,内心并没有认同明朝的统治。他希望借自己穿破衣服的举动以划清与明朝之间的关系。所以,为了明王朝的稳定,此人必须要除掉。那么这个人是谁呢?这就是曾任元朝户部尚书的张昶。


当年元朝尚未被推翻,朱元璋也刚刚自立为吴王时,张昶作为元朝使节前往吴地希望可以拉拢朱元璋,放弃造反的念头。但是朱元璋怎么可能被说服。不仅如此,朱元璋念在张昶有真实才干还将张昶扣留,试图重用这位户部尚书为吴国建立正式的法律条文。

张昶心怀异志,不得已在朱元璋手下任职。虽然张昶帮助朱元璋的吴国重建律法条文、国家制度等事,朱元璋对张昶也颇为厚道。张昶却也没有丝毫忘记当初被元朝派往吴地的使命。

张昶不断和朱元璋手下的大臣搞好关系,试图劝其部下反水,但是都归于失败。

此时元朝还有和朱元璋一战的能力,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再加上元朝皇帝误以为张昶已死,对张昶家人予以高官厚禄令张昶十分感动,张昶经常在私下里说如果他要是能回到元朝,还是能够得到富贵。当元朝的使者再次前往朱元璋京城所在时,张昶秘密写了一封信试图传回元大都。但是这件事情还没有实施的时候便被发现了,大臣杨宪前往张昶家中探望时发现了张昶还没有完成的书稿,杨宪立即将此事上报给朱元璋。朱元璋派出大都督府传唤张昶,得到张昶的书稿,发现确有其事。



朱元璋原本惜张昶之才予以重任,但是张昶却不断给朱元璋出馊主意,又是叫朱元璋享乐、又是想让朱元璋颁布严苛律法。这些被朱元璋一一拒绝,并且原谅了张昶。可是这些书稿明确证实了张昶具有反叛之心,这位曾经的元朝户部尚书也只有被处死的下场了。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