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噩耗傳來!浙江傳奇人物去世!他曾承諾:開放義烏小商品市場,出了問題我負責

剛剛,噩耗傳來!浙江傳奇人物去世!他曾承諾:開放義烏小商品市場,出了問題我負責

10月23日下午,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改革先鋒”、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催生培育者謝高華去世。隨後,記者從謝高華的家人處也證實了這一消息。

謝高華事蹟簡介

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

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

謝高華,男,漢族,中共黨員,1931年11月生,浙江衢州人,浙江省原義烏縣委書記,衢州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改革開放初期,他堅持群眾需求就是第一導向,打破條條框框,以敢於改革創新的勇氣和擔當,毅然拍板給路邊攤市場“開綠燈”,果斷提出“四個允許”的政策,首創“興商建縣”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帶領全縣幹部勇敢堅持、積極作為、精心培育,從而催生了義烏這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為全國小商品市場的改革發展樹立了榜樣。

2018年12月,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謝高華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今年,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之際,被評為全國300名“最美奮鬥者”之一。

勇於擔當敢為先

刚刚,噩耗传来!浙江传奇人物去世!他曾承诺: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

謝高華。新華社發

從貧瘠小縣到“買全球、賣全球”的世界超市,浙江義烏的發展堪稱傳奇。這場變局的開端,與一位老人密切相關。他叫謝高華,浙江省原義烏縣委書記。

1982年4月,51歲的謝高華調任義烏縣委書記。當時,義烏主城區不到3平方公里,有“一條馬路七盞燈,一個喇叭響全城”一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義烏農民開始從事各種副業,在城裡逐漸自發形成小規模的路邊市場。

雖然義烏素有“雞毛換糖”的走商文化,但在當時,路邊市場仍被視為“投機倒把”。

轉折發生在1982年5月的一天,在縣城擺攤經常被驅趕的農婦馮愛倩,將謝高華堵在縣委機關大院外,責問政府為什麼不讓老百姓擺地攤。謝高華並沒有把這個“膽大”的女人趕走,而是請她進辦公室,聽她講述遇到的困難。聽罷,謝高華拍著胸脯說:“你繼續擺攤,有人來查就說謝書記同意的。”

此後,謝高華著手對義烏的農民狀況和城裡的擺攤者進行調查,他認為,如果農民從事小商品售賣能吃飽飯,甚至致富,那就高度契合黨中央的精神,就不違法。政府要順應民意,給市場鬆綁。當時政策不明瞭,不少幹部怕擔責任,顧慮重重。在一次縣機關大會上,謝高華明確表態:“開放義烏小商品市場,出了問題我負責!”

1982年9月,義烏縣委作出決定:開放義烏小商品市場,並由義烏縣政府發出通告。這是全國第一份明確認同農民商販和專業市場合法化的政府文件。

開放市場只是第一步。當時仍有許多百姓想幹又不敢幹,為此謝高華提出“四個允許”:允許農民經商,允許農民進城,允許長途販運,允許多渠道競爭。縣委還要求有關部門要開“綠燈”,工商部門要准予登記,發放營業執照,銀行、財稅、執法等部門都要予以支持。對於不執行縣委開放小商品市場決定的,予以撤職。

義烏市場開放後,稅收管理矛盾突出。經過深入走訪,謝高華認為,要“放水養魚”,不能“殺雞取卵”,由此大膽推行“定額計徵”,即對每個攤位每季度評議核定一個固定稅額,目標額度之外的營業收入不再計稅。

謝高華在義烏任職兩年零八個月,他回憶道:“當時改革情況複雜,我們也有很多情況搞不清。我就一切從實際出發,從老百姓的利益出發。”

杭州日報 誠意出品

“杭+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