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開始清算,威脅他皇帝寶座的人

劉邦,開始清算,威脅他皇帝寶座的人


公元前206年秦王朝滅亡。經過四年的楚漢戰爭。公元前202年五月,劉邦戰勝項羽,在六位諸侯王的擁戴下,劉邦成為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在進行新王朝統治的頂層設計時,漢朝君臣選擇了基本沿襲秦朝法令制度的做法,史稱漢承秦制。然而,有一種制度卻沒有照搬承襲。它就是秦朝全面實行的郡縣制,與秦朝不同,漢初統治者採取了郡縣與分封並行的體制。但是,這一體制卻給漢初政權的穩定埋下了隱患。專制皇權與諸侯王之間的權利博弈撕裂了盟友或血緣關係的紐帶以及瀰漫著腥風血雨。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高規格的憑證,丹書鐵券。用鐵鑄造而成,上面的字鑄成紅色,鐵券商刻著誓言。在漢朝初,鐵券上信誓旦旦地刻著使黃河如帶,泰山如礪,漢有宗廟,爾無絕世。表明漢王朝將永遠承認諸侯國,諸侯王及其子孫也將永遠效忠漢朝廷。公元前202年,剛成為皇帝不久的劉邦,為了鞏固統治籠絡功臣,就以丹書鐵券的形式與七位異姓諸侯王盟誓,表明只要漢王朝的江山在,就會讓諸侯國永不絕嗣。丹書鐵券一分為二,由皇帝和受封者各執一半,代表著皇帝給諸侯王的至高承諾。這七個諸侯王分別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敖、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由於他們均非皇室劉氏,歷史上稱作異姓諸侯王.

函谷關是秦漢時期最為著名的一個關口,在劉邦統一天下後,這裡成為了劉邦與諸侯王統治勢力的分界線。劉邦雖然身為皇帝,但其直接統轄區只有函谷關以西,以首都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十五郡,採用全面郡縣制。中央統治通過郡縣直達地方鄉里。函谷關以東的廣大關東地區全部分配給七個異姓諸侯王,諸侯國雖然接受漢王朝的統一管理,但擁有很大的行政、司法、軍事權,是一個高度自治的獨立王國,其實力足以與中央朝廷相抗衡。

秦漢之際,各大軍事集團並立,逐鹿中原。劉邦出身卑微,勢單力薄,要想取得楚漢戰爭的勝利,必須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七個異姓諸侯王在當時均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是劉邦必須爭取的盟友和輔佐。裂土分封,不僅是劉邦爭取他們的手段,也是他們擁戴劉邦對抗項羽的前提。公元前202年十月,劉邦與項羽決戰,約韓信、彭越合擊項羽,因劉邦沒有分封他們為王,兩人都按兵不動,導致劉邦大敗。劉邦審時度勢,封他們為王,兩人才率軍前來,共同打敗項羽。因此,分封異姓諸侯王,對劉邦而言,實為無奈之舉。

韓信,為漢初三傑之一,是楚漢戰爭時期最為傑出的軍事家,為劉邦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如果韓信造反,剛剛建立的漢王朝將面臨致命的危險。

公元前197年九月,趙相國陳豨(XI)發兵反叛,自立為代王。劉邦帥兵征伐,離京前令韓信、彭越跟隨自己出徵。不料,韓信、彭越像當年劉邦與項羽決戰時一樣,再一次稱病不從。這件事令劉邦耿耿於懷,此時,有人告發,淮陰侯韓信與陳豨勾結,要趁劉邦不在長安之際,裡應外合,襲擊留守的呂后和太子劉盈,在劉邦率兵平叛時,長安宮中上演了驚心動魄的一幕,這一幕的主導者是劉邦的皇后呂雉。她與相國蕭何合謀謊稱劉邦已殺陳豨,騙韓信入宮道賀,將其抓獲。蕭何本以為呂后會先關押韓信,等劉邦回朝後再做處理。沒想到,呂后露出狠辣的一面,不僅立即在長樂宮鍾室將韓信斬首,而且,夷滅韓信三族。頓時,朝野上下,陰風慘慘。

韓信,這位劉邦昔日的盟友最終成為劉邦內心當中最大的威脅人物。在政治的需要下,他的生命走到了盡頭。當年賜給韓信的丹書鐵券也已形同廢紙。韓信在被劉邦抓捕時,就曾仰天長嘆“果如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韓信這位一代梟雄,以這種方式結束了他的生命。但與他有關的故事卻並沒有因為他的去世而終止。在他的家鄉淮安,至今仍能隨處見聞到許多與其有關的紀念性的建築和傳說。他的一生業績至今仍被無數人所傳頌。而與韓信同時稱病的彭越也未能倖免,最終,也以謀反罪被砍頭示眾,身體剁成肉醬,分給諸侯王。

韓信、彭越一個個被殺,淮南王英布心驚膽戰,當他接到彭越的肉醬時,擔心自己也落得這樣的下場,促使他最終選擇反叛。英布認為,漢將中只有韓信、彭越是他的對手,但這兩個人都被劉邦殺了,而劉邦年老患病,不可能親自出徵,所以英布有持無恐,很快攻陷荊國。漢王朝又一次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危急關頭劉邦不得不又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遠征。公元前195年冬十月,劉邦在蘄(qi)縣西大敗英布,英布逃至番陽,被當地人所殺。然而,劉邦也付出巨大的代價,他被流矢擊中,生命即將走到盡頭。

公元前195年五月,劉邦和呂后的兒子十七歲的劉盈成為新皇帝,即漢惠帝。呂后被尊為皇太后。惠帝為人善良柔弱,與性格強悍的母親呂后相處自然居於下風。因此,在位七年期間,朝政實際上掌握在性格強悍的呂后手中。

公元前180年七月,呂后病死,歷史再一次出現轉折。臨死前,呂后令呂祿統領北軍,呂產統領南軍,告誡二人:“當年高帝平定天下與大臣們約定,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如今,呂氏為王,大臣們內心肯定不服,一旦我死,皇帝年少,大臣們恐怕要發動兵變,你們一定要率領軍隊保衛皇宮,而不要送喪,被別人所制。”直到咽最後一口氣的時候,呂后仍惦記著保住呂家的地位。然而,她剛剛死去,齊王劉襄即聯合劉姓諸侯王起兵反呂。長安一片緊張氣氛,太尉周勃、丞相陳平與朱虛侯劉章設下計策,奪取南北軍,誅滅呂氏,廢掉呂后所立的另一位少帝劉弘,迎立劉邦中子代王劉恆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時的卓越人物,他雖然很年輕,但才高八斗,尤其對國家大勢有著敏銳的洞察力,他向漢文帝上呈著名的治安策,闡述國家長治久安之策,尤其是對當時分封制給漢王朝帶來的巨大隱患做出分析。

公元前142年,年僅十五歲的太子劉徹正在提前舉行成人禮,因為此時的景帝已經病入膏肓,一年之後景帝駕崩,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經過文景之治後,漢王朝已步入鼎盛時期,中央與諸侯王的勢力對比,已發生全面逆轉,強勢的漢武帝將對諸侯王問題做徹底的解決。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所謂推恩,就是諸侯王可以將皇帝的恩澤推廣到自己的子孫,就是把皇帝分封給他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孫為列侯。推恩令一下,諸侯王的封地化整為零,變大為小,其勢力進一步削弱了。漢武帝決心做最後的整頓,特意頒佈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規定王國官為左官,以示歧視;後者限制士人、官僚與諸王交遊。

在殘酷的鬥爭中,在新的歷史階段,當盟友、血緣都無法成為維繫漢王朝的穩定力量時,郡縣制的優勢凸顯脫穎而出,經過長期的較量,最終分封制淡出了歷史舞臺。從此,終兩漢四百餘年,諸侯王問題再沒有成為困擾中央王朝的心腹之患,而在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中,分封制儘管還一直存在,但無足輕重。郡縣制已毋庸置疑地成為主流。

它,在全國範圍內普遍推行與不斷完善,為建立上下相維、輕重相權的行政體制,創造了有利的政治環境。與分封制不同,作為中央集權制的重要支柱,郡縣制對維護國家統一,保障社會穩定與促進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正因為如此,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是歷史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