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是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子游是字,少孔子四十五歲。他問孝,孔子講解很明白,他說現在的人不懂孝,以為只要能夠養活爸爸媽媽,有飯給他們吃,像現在一樣,每個月寄五十或一百元美金給父母享受享受,就是孝了。還有許多年輕人連五十元也不寄來的,寄來了的,老太太老先生雖然在家裡孤孤獨獨,“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但看到五十元還是歡歡喜喜。所以現在的人,以為養了父母就算孝,但是“犬馬皆能有養”,飼養一隻狗、一匹馬也都要給它吃飽,有的人養狗還要買豬肝給它吃,所以光是養而沒有愛的心情,就不是真孝。孝不是形式,不等於養狗養馬一樣。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來問孝,孔子說色難。什麼叫色難呢?態度問題,上面講不敬何以為孝,就是態度很難,他說:“有事,弟子服其勞。”有事的時候,像我們做後輩兒女的,看見父母掃地,接過掃把來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饌。”(先生是現代的一般稱呼,古代對前一輩的人都尊稱為先生。)有好吃的,就拿給父母長輩吃。“曾是以為孝乎?”(“曾是”是假定的意思)你以為這樣就是孝嗎?替長輩做了事,請長輩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為什麼呢?“色難”。態度很重要,好像我們下班回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給他喝。做兒女的茶是倒了,但端過去時,沉著臉,把茶杯在床前几上重重的一擱,用冷硬的語調說:“喝嘛!”在兒女這樣態度下,為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難過,這是絕不可以的。所以孝道第一個要敬,這是屬於內心的;第二個則是外形的色難,態度的。
為什麼這兩節放在這裡呢?這就包括了君道、臣道。一種是做人長官,領導人的;一種是做人部下,配合別人的。所以我們談為政之道,也是“色難”,也是“不敬,何以別乎?”我們愛護部下,態度很難。 歷史上的名帝王唐太宗,天生就很威嚴,有一天他問魏徵,為什麼這些大臣們,當著他的面都不講話。魏徵就告訴他——也只有魏徵敢和他這樣講——陛下自己不知道,因為陛下很威嚴,大臣們看見你後,心理上先就怕了,所以講不出話來。唐太宗聽了這話以後,就去對著鏡子學笑,見了人就笑,慢慢使自己的態度變得和藹起來。所以為政之道,也是色難。有時到機關中去,尤其郵政局或銀行,許多人怕那裡的面孔,譬如到郵局買一塊錢郵票,郵局的櫃檯小姐,忙累得那個樣子,給你郵票時,那種好像欠他多還他少的態度,實在叫人受不了。但替他想想也夠可憐,坐了一整天,有些人對他還夠嚕囌。所以領導別人的,或者做部下的,都“色難”——態度不容易作好。內心上更難。
“敬”——真愛人,不容易作好。所以把這兩句孝道的話擺在“為政”篇中,也就是從政的修養與態度,這是真學問。你說你對部下是最愛護的,可是你對他開口就罵,把脾氣都發在他的身上,發了脾氣以後,對他再好也沒有用了。
******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這個“道”是儒家的、孔門的人生之道。就是說人之學道——作學問、受教育有三個重點。曾子在這裡所講的三個重點,我們的確要注意。
第一點“動容貌,斯遠暴慢矣。”就是人的儀態、風度,要從學問修養來慢慢改變自己,並不一定是天生的。前面說過的“色難”就是這個道理。暴是粗暴,慢是傲慢看不起人,人的這兩種毛病,差不多是天生的。尤其是慢,人都有自我崇高的心理,講好聽一點就是自尊心,但過分了就是傲慢。傲慢的結果就會覺得什麼都是自己對。這些都是很難改過來的。經過學問修養的薰陶,粗暴傲慢的氣息,自然化為謙和、安詳的氣質。
第二點“正顏色,斯近信矣。”顏色就是神情。前面所說的儀態,包括了一舉手、一投足等站姿、坐姿,一切動作所表現的氣質;“正顏色”則是
對人的態度。例如同樣答覆別人一句話,態度上要誠懇,至少面帶笑容,不要擺出一副冷麵孔。“正顏色,斯近信矣。”講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社會上幾乎都是討債的面孔。要想做到一團和氣,就必須內心修養得好,慢慢改變過來。第三點“出辭氣,斯遠鄙倍矣。”所謂“出辭氣”就是談吐,善於言談。“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這是學問修養的自然流露,做到這一步,當然就“遠鄙倍”了。
《論語別裁》
------------
一個人的處世態度最難。《論語》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子夏問孔子怎樣才算盡孝,孔子說“色難”,就是說除了物質生活上的孝養之外,態度上也要做得好。擴而充之,對兄弟、夫婦、朋友,也是如此。 例如我們送一件禮物給朋友並不難,而在贈送時,態度表示誠意就很難了。冷淡一點,表現不出誠意;過分客氣,人家又會誤為虛偽;送人東西,還要人家接受得高興而自在,這就很難了。
*****
“信與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他說人要做到兄弟之間信於友,也是有方法的,第一是事親,就是孝順父母。這裡為什麼不講孝而講事親呢?是就包括侍奉,侍候奉養。侍候跟奉養是兩個觀念,孔子的《論語》裡講養親,說孝養有個道理的,孔子講:“色難”。什麼叫色難?色是指態度,如果你給爸爸幾千塊錢,說拿去!這個態度我做爸爸就不接受,我就會說混蛋,拿回去。所以我說小兒女向父母要錢用啊,是躺著來要;太太向丈夫要錢,是站著來要;如果父母向兒女要錢,是跪下來要。這個話看起來很傷心,不過,古今中外社會的演變就是這樣。
說到色難兩個字還有典故,明朝永樂時代有一個有名的才子叫解縉,是個神童,七歲就能夠寫文章,詩也作得很好。有一天永樂皇帝跟他一起走路,古人讀書講究作對子,永樂皇帝講,《論語》上這個“色難”啊,很不好對。解縉說容易啊,永樂皇帝等了半天又問,你講容易你怎麼不對?解縉說我對了啊,“色難”對“容易”嘛!那對的非常工整,這就是才子之所以為才子也。
講到色難,事親弗悅就是“色難”。現在對父母的孝道問題更多,我有好幾個學生都在外國,二老仍在國內。有一個學生,媳婦也非常孝順,要接二老去美國奉養,可是二老考慮了半天還是不去。我這個學生就把兒子抱回來,他說那二老真高興啊,可是臨走到飛機場時媳婦把孩子從婆婆手裡接過來,二老眼淚掉下來了,看了很難過。所以“事親弗悅”,太難啦,孝養不是那麼容易。時代到了今天,我自己早就準備好了,公公也不做,外公也不做,因為我是半個出家人,這些同我都不想幹。如果當個在家人碰到這個情景,五味俱陳,事親弗悅,真講孝道真是太困難了。
如果“事親弗悅”的話,那就“弗信於友矣”,對於其他人就談不到可信了。擴充些去講,這個就是教育問題。講到一個人的修養,都屬於教育問題。所以我經常說,中國文化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一個人完成完整的人格,所以大學之道是完成為一個大人,做一個真正的人,這是教育的目的。
《孟子與離婁》
******
閱讀更多 艾寶寶31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