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步兵部隊為主的中原王朝如何對抗以騎兵部隊為主的遊牧民族?

用戶68996591


南北朝時期,隨著馬鐙普及,中國戰場上開始出現具裝甲騎。這種騎兵具有很強的防護性和集團衝擊力,在對付輕甲步兵時具有極強的衝擊力,從此以後遊牧民族再也不怕和中原軍隊正面對抗。



而如何在正面對抗中擊敗重騎兵便成了中原王朝將領們研究的主要課題,劉裕的卻月陣就是在這個時候應運而生。所謂卻月陣,即在距河百餘步之處用戰車百乘布成弧形,兩頭抱河,以河岸為月弦,每輛戰車配備七名持杖士卒、又有二十名士卒張設盾牌以保護戰車,此外再派兩千士卒攜帶大弩百張上岸接應。



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講,弧形可以分散受力點的力,有著良好的抗衝擊能力;陣內士兵又因有杖、弩、槊等武器,所以殺傷力非常強;同時陣內士兵背水結陣,隨時可以得到河中船隻的支援,劉裕憑藉卻月陣一度大破北魏軍,但這種戰術對地形要求太高,敵人也完全可以另外選擇戰場,因此這種陣法很快就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因為戰術的不同,騎兵也由此產生分化,一種是以馬上騎射為主要攻擊手段的遠射弓騎兵,一種是以夾槍衝鋒為主要進攻戰術的近戰槍騎兵。當然了,有時候這兩者的界限並沒有那麼分明,但不同遊牧政權的戰術特點和發展方向還是不一樣的。如宋人記載遼人“無它長,唯馬快耳”,又有“長於寇鈔,短於守禦,利於騎鬥,挫於歩戰,便於弓矢,拙於劍戟”之說,可見遼軍是一支以騎射為主要作戰手段的輕騎兵部隊,而金軍“用兵多用銳陣,一陣退,復一陣來,每一陣重如一陣”,則是以衝擊為主的重騎兵部隊。



宋朝缺乏馬匹,不可能組建大規模騎兵,在野戰中以步制騎成了唯一選擇。宋軍並不畏懼和遼軍正面對抗,可面對金軍這種強力衝擊型騎兵,就顯得十分吃力。而宋軍之所以屢戰屢敗,戰術上無法與之對抗正是主要原因。雖然宋軍在大散關、順昌、採石等地也取得過不俗戰績,可都是憑藉堅城關隘或者長江天險,唯一能在野戰中硬碰硬戰勝金軍只有岳飛的軍隊,代表作就是郾城大戰。


岳家軍有著極強的戰場紀律,以長刀手、大斧手結成堅陣。金軍“鐵浮屠”係數名重甲騎兵用皮索編在一起,“堵牆而進”,又有“柺子馬”從兩翼包抄。所謂“鐵浮屠”與後世騎兵的“牆式衝鋒”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傳統騎兵訓練程度還不夠,只能用皮索編在一起才能保證行動一致。不過這種戰術有個致命缺陷:一旦其中一匹馬馬腿被砍斷,兩邊的騎兵都會受到連累。岳飛的成功可能就在於抓住了敵人的這個弱點,“至天色昏黑,方始賊兵退”。



金亡之後,重騎兵衝擊戰術漸漸淡出歷史舞臺,中原王朝也開始使用火器。明軍在和蒙古的長達兩百年的戰爭中,憑藉火器的威力始終不怕正面對抗,一切彷彿又回到了原點,遊牧民族成了打不死的小強,雖然能夠戰勝卻又消滅不了,散而復聚,雙方的力量對比就此固定下來,一直延續近代。


小蘿談歷史


首先,從傳統上說,中原農耕社會,國家以步兵為主,少數民族的遊牧社會,以騎兵為主。戰國時候趙武靈王開始在自己的軍隊推行胡服騎射,中原政權才開始有了自己的騎兵。最早中原的高級兵種是戰車。弓弩確實可以對抗騎兵,但是弓弩的使用是需要訓練的,並不是說一個人給張弓就能射殺敵人。而且弓弩的配備是需要大量成本的。另外,從戰術上說,剋制騎兵的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弓弩,而是配備了長戟或者長槍的重裝步兵方陣。再次,中原雖然也有騎兵,騎馬技術需要後天學習訓練,以蒙古族為例,生下來就和馬有了不解之緣,現在去內蒙的牧區看看,7、8歲的蒙古族小孩子就能騎沒有馬鞍子的馬。另外,還是以蒙古族為例,蒙古人的騎兵戰術仰仗的是騎射,其次才是衝殺,也就是說,蒙古騎兵是一邊射箭一邊進攻的,蒙古的弓非常強,射程很遠,據說有300步的距離,明朝時候只有精良的神臂弓才能和蒙古弓相比。還有就是生活環境吧,少數民族的遊牧地區,自然條件比較艱苦,人們都比較吃苦耐勞,中原政府的地區相對環境要好很多,另外人們也有很多對抗自然的經驗,相對生活安逸一些,很明顯的例子,蒙古佔據中原建立元朝後,過上安逸的生活,騎兵戰鬥力不也是大幅下降麼?清兵入關後沒幾年,八旗兵的戰鬥力不也下降了麼。另外其實還有很多其他原因,政治上的,風俗上的,文化上的,等等這些,甚至還有飲食上的。比如有人研究,說南宋當時和蒙古兵打仗,有一部分吃虧是因為軍糧。南宋兵吃的軍糧是煮米飯,蒙古兵吃餅和風乾肉,米飯必須煮熟了才能吃,每次要埋鍋灶飯,而蒙古兵吃的餅,行軍前只要烙好了,帶在身上就行,冷了熱了全能吃,所以在機動性上要高很多。這都是一些比較另類的研究。中原政府也因為看到騎兵的長處,也組建了很多自己的騎兵團,歷史上很多有名的將領都是靠騎兵征戰的,也給遊牧民族的騎兵造成很多損傷。但是還是那句話,中原政府的騎兵畢竟是少數,雖然在局部戰爭中可以取勝,但是就整個戰局來說,不能對遊牧民族騎兵造成致命打擊。另外你說,哪怕自己騎兵質量不行,靠數量也不行麼?真的不行,行軍打仗不是容易的事,需要經過嚴格訓練,平時的隊列行走很重要,堅固的陣勢隊列在冷兵器時代對作戰很重要,一衝就散的隊伍,肯定取勝不了,這就要訓練,人的訓練,不管敵人多麼瘋狂,都能站住陣腳不亂動,然後是馬的訓練,你怎麼能控制住不讓馬收到驚嚇也很重要,這都不是簡單的事。所以,這些都不能和生下來幾乎就和馬匹打交道的遊牧民族相比。你說要集中自己的隊伍,將少數民族水草豐厚的地方佔領,這個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你可以展開中國地圖看看,中國古代的中原政府佔據的地方籠統的說,大致就是從今天的內蒙古往南,新疆、青海、西藏以東的那片地區。而剩下的都是少數民族的遊牧地區,這是相當廣闊的地區,古代的時候沒有現在這麼多人口,也不可能有上百萬的常備軍,派出去佔領水草豐美的地方談何容易,另外,你佔領了這片水草豐美的地方,人家還有別的地方,什麼叫遊牧,就是不定居,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現在那麼多所謂的釘子戶和拆遷的衝突,你是定居戶,你有不動產,有房子,遊牧民族,沒有房子,沒有不動產,對一個地方沒什麼可留戀的,哪裡草好去哪,搭上帳篷就是家,捲起帳篷就能走。中原政府和少數民族決戰的一個難題就是找不到他們的主力部隊在那,茫茫草原,沙漠戈壁,後勤補給人員補充都是問題,而少數民族的騎兵呢?小股部隊打騷擾,防不勝防。


檸檬愛繪畫


看過水滸傳,和關於匈奴的電視劇吧,有一種武器就是專門對付騎兵的,埋伏戰,割掉馬腿,挺殘忍的,叫什麼勾鐮槍。過去騎馬的都比較彪悍,善於遊擊,而且胡人,羌人也屬於這一系列,人高馬大,蒙古族就是匈奴後代。雖然時代變了,但是很多文化風俗都會傳下來。要不怎麼叫馬背上的英雄,環境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結果。


A青銅鼎


大部分時期只能是關閉城門和關閉邊境貿易榷場,戰爭時期更多的是依靠自身城門以及邊境長城,除了特定的幾個時期對北方遊牧民族進行過主動出擊,長期以來都是處於被動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