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吳三桂和康熙的較量,為何註定會失敗

當年的三藩之亂聲勢浩大,曾一度佔領了半壁江山。但剛入關不久的清兵不僅挺過去了,還迅速反敗為勝。這究竟是為什麼?

淺談吳三桂和康熙的較量,為何註定會失敗

模擬武裝巡邊

"三潘之亂”,某種程度上其實是被康熙逼反的。

都知道封建社會的本質的特點就是實行“分封制”。

可是從秦朝到清朝的這些更迭的朝代中,大部分朝代根本不是實行“分封制”,而是實行有利於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比如,秦朝就是完完全全的郡縣制。 即使有那麼幾個朝代是有“分封制”的,但主體仍然是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恰恰是這種制度下容易引發“藩王之亂”。

明末清初的的時候是四藩,廣西有個定南王孔有德,由於沒有兒子繼承自己的王位,導致他的藩國被撤銷。這一點很明顯就看出來,清朝對於明朝降臣大多都是兔死狐悲,用完就甩。

藩王們看在眼裡自然是心裡有數的。

康熙十二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請求告老還鄉,同時希望自己的爵位可以被兒子尚之信繼承,康熙批准了他告老還鄉的請求,卻拒絕了兒子尚之信繼承之事,還要求他儘快遣散自己的部下。

明面上沒有直接說撤藩,可是這個決定也只差捅破一層窗戶紙。

淺談吳三桂和康熙的較量,為何註定會失敗

如今廣東也被撤了,吳三桂和福建靖南王耿精忠開始坐不住了。

第一,硬著頭皮造反的吳三桂決心不夠堅定

清朝同撤三藩的決定粉碎了吳三桂“世鎮雲南”的美夢。吳三桂氣急敗壞,暗中指令死黨向撤藩使者請願,要求停止撤藩,然後又拖著時間,與心腹將領密謀發動叛亂。還讓黨羽以“九天紫府劉真人”的名義吹捧自己是“中國真主”,為反叛大造輿論。

在經過一陣短暫的準備後,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底,吳三桂鋌而走險,殺巡撫朱國治,自號“周王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令部下“蓄髮,易衣冠”,起兵雲南,很快,各地藩王先後響應,三藩之亂開始了。

淺談吳三桂和康熙的較量,為何註定會失敗

清初三藩之亂

造反之初,清朝的滿蒙漢八旗大概有十八萬兵力,其中十萬駐守北京,剩餘的八萬監督各地四十四萬綠營兵。也就是說清朝兵力總共是六十萬左右,此時的吳三桂也就幾萬,畢竟那時候其他的藩王還未還是造反,三藩加起來的兵力也就十二萬。

由此可以看出吳三桂開始不是真的想造反,不然也不會在同年七月上書,而九月撤藩的時候,十一月才起兵。也就是這樣硬著頭皮造反的背景下,註定了他的失敗。

第二,初期得勢後,卻不再乘勝追擊揮師北上

為了專心對付吳三桂,康熙做了四道部署:第一,停撤廣東平南、福建靖南;第二,讓孫延齡統兵堅守廣西,側擊吳三桂;第三,封住吳三桂入川路線;第四,命人分別駐守荊州、常德、和嶽州,阻擋吳三桂東出湖廣的計劃。

咋一看,這個部署簡直是天衣無縫,可以將吳三桂堵死在雲南。吳三桂何許人也?起兵後。直奔貴陽奪取了貴州,後兵分兩路,自己親率主力攻取湖南,僅僅幾個月,康熙的完美計劃被摧毀,而湖南的一大半也在吳軍手中。

淺談吳三桂和康熙的較量,為何註定會失敗

三藩之亂

初期的得勢讓不少人成為牆頭草,迅速聯動吳軍一起造反,在此期間攻佔了30多個州縣。

清朝那會無人可用,而各地藩王都紛紛造反,各方勢力蠢蠢欲動,簡直就是內憂外患。此時的吳三桂如果拿下中原,滿清基本上就搖搖欲墜了。

原因就在於,吳三桂拿下湖南後,不再揮師北上,帶著僥倖心理想要和清廷談判,想要“劃江而治”,康熙一口回絕,並將吳三桂留在京城做人質的長子長孫直接處死,表明了堅決的態度。(此時雖然吳三桂奪得湖南、貴州、四川、廣西等地區,關鍵的江浙一帶經濟重地還未有所突破,這就是康熙硬氣的源泉)

再加上吳三桂當時和清軍對峙的人數旗鼓相當,區別就在於,反清聯軍大部分兵力都是臨時投降兼併的,各懷心思;而清廷是戰鬥經驗豐富的兵,大都團結一致對外。

淺談吳三桂和康熙的較量,為何註定會失敗

康熙帝

第三,各方勢力各自為戰,不夠團結,一直處於內耗階段

沒幾個月,反清聯軍就開始內訌了,在臺灣的鄭經沒有聽從北上偷襲東北或者浙江的建議,擅自進攻福建的耿精忠,使得吳軍北上的兵力回撤到福建開戰。

康熙抓住了這個絕好的機會,重新部署作戰計劃,在西部拖住吳三桂,再以福建、浙江、江西為主戰場,命人攻打鄭經和耿精忠,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互掐的耿精忠和鄭經很快就被清軍牽制住了,與吳三桂的聯繫直接給斷了,這個內耗直接就消耗了整體的實力。

康熙十四年六月,降吳的孫延齡攻打梧州受到重挫,這個失敗讓他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立場,思考再三,又想投降清廷,吳三桂知道後,直接派人殺了他,這個舉措又一次消耗了自身的勢力。

淺談吳三桂和康熙的較量,為何註定會失敗

當時的格局

康熙十五年,清軍收復了浙江,攻入福建,而此時的鄭經還在實力坑隊友,跟耿精忠抬槓。在兩面受敵的情況下耿精忠無奈投降。(投降前期,尚之信之前一直都在觀望狀態,突然就宣告擁兵反清,讓他出兵時又各種藉口按兵不動,沒多久又投靠清廷,這一頓謎一樣的操作直接讓人看懵了)

兩年左右,三藩之亂的兩藩被平定了,投降的耿和尚也被康熙處死了。

第四,年事已高,苦於無人繼承

現在重頭戲就是轉戰到吳三桂的西戰場,很快形成了對峙局面,隨著浙江、福建、陝西、甘肅被平,僅剩一路的吳軍還在垂死掙扎,礙於吳軍的兵力和防守,清軍遲遲拿不下,與此同時,無法打長久戰的吳軍將大帥府從長沙改到衡陽,並在康熙十七年三月初一稱帝。

淺談吳三桂和康熙的較量,為何註定會失敗

稱帝之後,吳三桂全力反擊,在衡陽永興兩戰兩勝,重挫清軍。清軍無奈之下,退回了廣東一帶。吳三桂在南線反擊凱旋而歸後,又開始了以十萬大軍,大規模進攻兩廣,收復了除梧州外所有地區。

就在這樣的大好時機下,天有不測風雲,吳三桂病死軍中,十五六歲的吳世璠繼承大統,幼主掌權,這無疑是死路一條。清軍開始大舉進攻,康熙十九年,除了雲貴之外,其餘全部領土被清軍攻佔,沒多久三藩之亂被徹底平定。

在吳三桂反叛清朝的起初,吳三桂是可以佔一些便宜的,即在戰爭初期吳三桂迅速佔領了可以說是半壁江山。畢竟這個階段,清朝沒有準備,而且清朝的防線地域廣闊,所以在具體的每個戰場上面,清廷無法集中優勢兵力,吳三桂一方和清廷比較,並沒有什麼出色的軍師,相反甚至這方面的力量還弱一些。

淺談吳三桂和康熙的較量,為何註定會失敗

平定三藩之亂形勢圖

而關鍵的是,吳三桂年事已高,長子也被康熙處死,只有個年幼不懂事的孫子相依為命,幼主繼承皇位原本就是劣勢,這個放在任何一個歷史階段都是失敗的必然。

最後一點,造反的決心並不堅決,這個也恰巧是最為致命的一點,三藩自身的問題導致了不斷的內耗,而吳三桂的政治頭腦是遠遠不及他的軍事才能的,滿清最為虛弱的時刻(順治剛死),他跑到緬甸追殺了永曆皇帝。這個無腦舉動直接造成了他不會再被任何人信任,也就演變了後面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