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的故事:湖湘文化

益陽的故事:湖湘文化

鴉片戰爭以後,帶來了中國工商業的畸形發展,而益陽就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依仗自然資源和地理的優勢,出足了風頭,建成了二十世紀初、國內內地少有的文明城市,一條資江,一條十五里長的麻石街,在益陽人的經營下變成了財富流淌的風水寶地,自然,益陽人也把湖湘文化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時,益陽人的文化,包括唱戲,說話和做作都代表了湖湘文化的最高水平和潮流,你比如,益陽人說誰腦子不靈泛,就說“有點寶氣”,就是益陽人對邵陽人(寶慶)的戲謔,至於說誰手腳不靈活,就說“拌蠻”,也是拿新化和安化人的戲比。再至於說“不要緊”,“小意思”,益陽人說的則是“細瓦得”,這就是大碼頭毛板船加工長學安化人稱鋸下來的木版邊料,細,即是“小”,瓦,自然是邊料瓦皮,即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是在今天,這些語言還在主導著湖南人表達情感相互交流。

至於益陽表現湖湘特色的草臺子花鼓戲,那更是在湖南有領先的潮流地位,益陽的草臺子花鼓與外地的不同,就是突出湖精水怪,如,蚌殼,龍,鯉魚,螃蟹,烏龜,荷花仙子,採蓮姑娘,彩龍船,當然,最有氣勢的要算“蝦子起弓”了,大的蝦子起弓需要上百人才玩得動,所謂“蝦鬚”,就是一根根大南竹,蝦子起弓,就是把一根根大南竹豎起來,高達十多米,上世紀九十年代後的第一個春節,為了說明國泰民安,當地政府曾號召大鬧元宵,就有人把這絕跡幾十年的“蝦子起弓”請了出來,老輩益陽人以為可以一飽眼福,可是,現代社會哪裡還有這蝦子起弓的空間,馬路上到處都是電線,電話線,空中就象織網一樣,蝦子半步都不能動,只好跑到鄉下去過了幾把蝦子起弓的乾癮,但沒看的人,氣氛也就大打折扣了。

把湖湘文化推向高度的另一個方面,那就是江湖文化,具體講,就是一些行業規矩,你比如就拿木匠這個手藝來講吧,可分為;大木(做房子和棺材、船隻等),小木(傢俱農具),圓木(盆,桶之類),挖木(碗瓢之類),再就是鋸匠,按傳統的分等級,在一個桌上吃飯,鋸匠是要坐最下席的,因從技術難度和進入內房的資格最低,依次是大木,小木,挖木,圓木。但從大碼頭的毛板船加工以後,這個等級順序來了一個大的改變,依次是鋸匠(益陽人稱蓋匠)、大木、圓木、挖木、小木,因是以送到漢口口岸的要求為標準了,鋸匠理所當然的坐上席。這個不成文的規矩,直到目前木工行業中還在習慣的遵從。而這個規矩,竟起自於“大碼頭”的毛板船加工廠!

再至於其它的行業,比如前面提到的益陽十大吃食品牌,如;蘇楚江的甜酒、盛光保的米粉、乾元宮的鹽燒餅、三聖殿的錠子糕、三益街的糯米湯圓、鵝羊池的蔥油碗糕、王棲橋的五爪餅、東門口的金果坨、南門口的擂茶、卜復興的粉糕以及滿街都掌握技術的燒紅薯等,這些,都有一套嚴格的技術要求和行業標準,正因為這種文化的底蘊,百多年過去了,以至這些品牌目前還在湖南各地盛行保留。現眼下許多地方的風味小吃,如果真正尋蹤找源的話,它的正宗還是起源於益陽的

十五里麻石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